明代建阳书坊戏曲的刊刻及版本风格*
2016-02-12苏丹霞李尾咕闽北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闽北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福建南平353000
苏丹霞李尾咕(.闽北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闽北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福建南平353000)
明代建阳书坊戏曲的刊刻及版本风格*
苏丹霞1李尾咕2
(1.闽北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2.闽北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福建南平353000)
[摘要]明代中后期建阳戏曲刊刻繁荣一时,在插图、文本版式和评点注释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在万历后期开始加快与金陵、苏杭等地曲本刻印技术及风格的融合,在占据低端市场的同时向精致化方向发展,在保存文献和传播戏曲文化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建阳戏曲版本风格
[分类号]G256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课题“建阳刻书文化”(JAS151095)研究成果。
福建建阳刻书曾在中国刻书史上名重一时,著名古籍版本学家顾廷龙曾言:“建阳书林之业自宋迄明六百年间,独居其盛。”[1]虽然建阳书坊在明代以前主要以刻经、史、子、集为主,但在明嘉靖、万历年间随着文网废弛,戏曲成为了不少仕进受阻或想远离政权旋涡士大夫的精神寄托。此时的资本主义式作坊生产席卷中国的大江南北,繁荣的经济让市井百姓对戏曲等娱乐生活有了更多的参与,民间庙会、家庭祭祀、庆典等活动也将戏曲作为重要形式之一。建阳书坊主们迎合戏曲流行的大势,大量刊印曲本。明代建阳书坊达193家,参与曲本刊刻有18家,占当时建阳书坊总数的9.3%,但可考的建阳曲本在数量上仅次于金陵,而远超苏杭等刻书中心,为中国戏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 明中后期建阳书坊戏曲刊刻概况
建阳书坊在明嘉靖至崇祯年间刊印的戏曲,现可考达48种,择要列举如下:
①詹氏进贤堂刻《风月锦囊》,全名《新刊耀目冠场擢奇风月锦囊正杂两科全集》,共41卷。卷末署“嘉靖癸丑(1553)岁秋月詹氏进贤堂重刊”。分上下两层,上图下文。为目前所知建阳最早的戏曲刊本。
②余氏新安堂刻《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荔镜记》),共55出,每页均有插图,卷一题“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卷末署“嘉靖丙寅(1566)年”。为现存最早的的潮腔剧本。
③叶志元刻《词林一枝》共4卷,三节版式,上、下两层为传奇,中间层为散曲、小曲等。内封上刻大树下几个戏迷谈论的情景,中间题“海内时尚滚调”,下为大字书名“刻词林第一枝”,卷一题“新刻京板青阳时调词林一枝卷之一”“古临玄明黄文华瀛宾郄绣甫”“闽建书林叶志元绣梓”。卷末署“万历新岁孟冬月叶志元绣梓”。
④金魁刻《大明春》。三节版式,上下两层载传奇散出,中间为小曲、杂诗、笑话等。卷一题“新调万曲长春”“书林金拱塘梓”“鼎锲徽池雅调南北官腔乐府点板曲音大明春卷之一”“教坊掌教门扶摇程万里选后学庠生冲怀朱鼎臣集闽建书林拱唐金魁绣”。卷末署“书林拱唐金氏梓”。
⑤建阳书林廷礼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刻《鼎刻时新滚调歌令玉谷新簧》,共5卷,现存日本内阁文库。卷一题“吉州景居士汇选,书林刘次泉绣梓”及“八景选辑,书林廷礼绣梓”。卷尾题“万历庚戌年孟秋月刊行”。
⑥朱氏与畊堂《新刻增补全像乡谈荔枝记》共4卷,47出。现存奥地利维也纳国家图书馆,题“新刻增补全像乡谈荔枝记卷之一”“书林南阳堂叶文桥绣梓潮州东月李氏编集”。卷末署“万历辛巳(1581)岁冬月朱氏与畊堂梓行”。
⑦建阳蔡正河爱日堂刻《鼎雕昆词新调乐府八能奏锦》(《八能奏锦》),共6卷,现藏日本内阁文库。卷一题“汝川黄文华精选,书林蔡正河绣梓”。卷末署“皇明万历新岁爱日堂蔡正河梓行”。
⑧王会元万历二十八年(1600)刻《新锲梨园摘锦乐府菁华》共6卷,二层版式,卷一题“豫章刘君锡辑,书林王会元梓”。卷末署“万历庚子岁仲秋月三槐堂王会元绣梓”。
⑨书林余绍崖万历二十七年(1599)刻《新锲精选古今乐府滚雕新词玉树英》两卷,卷一署“汝川黄文华选辑,书林余绍崖绣梓”。序文题“皇明万历己亥岁季秋谷旦上浣之吉书于青云馆”。
⑩刘龄甫万历年间刊《梨园会选古今传奇滚调新词乐府万象新》共8卷,卷一题“安成阮详宇编,书林刘龄甫梓”。
⑪《大明天下春》共8卷,现存奥地利国家图书馆。
⑫建阳熊冲宇种德堂《重订元本评林点板琵琶记》,卷首题“闽建书林冲宇熊成冶刊行”,卷末署“万历新岁谷旦种德堂绣梓”。
⑬杨丽泉四知馆《新选南北乐府时调青昆》,卷一题“江湖黄儒卿汇选,书林四知馆绣梓”。三节版式,上下层为折子戏,中间收俗语、笑话等。
⑭岁寒友刻《新刻徐文长公参订西厢记》共两卷,明后期建阳书林刻本。上卷卷首题“潭邑书林岁寒友发兑”“羊城平阳郡(今广州)佑卿甫评释”。眉栏有镌评。
⑮游敬泉刻《李卓吾先生批评红拂记》,共两卷,34出,卷一刻“李卓吾先生批评红拂记卷下”“书林游敬泉梓”。眉栏镌评,每出后有“释义”及“音字”。藏于上海图书馆。
⑯余少江《新刻魏仲雪先生批评琵琶记》,首都图书馆藏,共两卷,卷一署“新刻魏仲雪先生批评琵琶记上卷”“书林余少江刊评”。眉栏有镌评。
⑰刘应袭《李卓吾批评合像北西厢记》两卷,万历刻本。卷一首页题“温陵卓吾李贽评,潭阳太华刘应袭梓”。末署“明万历新岁谷旦刘太华梓”。现藏于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为师俭堂《鼎鐫陈眉公先生批评西厢记》的底本之一。
⑱熊龙峰忠正堂:万历十八年刻《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两卷,署“庚寅(1590)春旦忠正堂熊龙峰锓”,以万历八年徐士范本《西厢记》为底本,大字刻“重锲出像音释西厢评林大全”,日本内阁文库、东北大学各藏一种。
⑲刘龙田《重刻元本题评西厢记》,分两卷,有插图22幅,其中单面整图20幅,双面连式图两幅。内容与版式与熊龙峰本相似。
⑳清白堂刻《麒麟罽》,共两卷,36出,署“云间陈继儒撰”,后有《新镌评判麒麟坠目录》,有图16幅,眉栏镌评。
㉑存仁堂坊主陈含初与詹林我共刻《刻李九我先生批评破窑记》,共两卷,存国家图书馆,卷一署“刻李九我先生批评破窑记卷上”“书林陈含初绣梓”;下卷署“书林詹林我绣梓”。眉栏镌评,每出后有释义、注音。
㉒日新堂刻福州方言戏《新编时调榕腔洋歌游漆杖游船》,共两卷,由陈惠娥女士购得。该刻本框高14.1,宽9.1厘米,每页10行,每行22字。黑口,单鱼尾,周框单边。上卷首页题目下有“日新堂刊”4字。两卷卷头题名略有不同,上卷是“新编时调榕腔洋歌游漆杖游船”,下卷则为“新刻牌名时调榕腔游七杖游船”,封面残缺,难以考证确切年份,其刻本字体风格与《明刊闽南戏曲管本三种》中的《锦绣大全》相似,部分字体完全一致。这种字体为明代中叶建阳本所普遍使用,应为明代中期建阳刊本。
㉓建阳书林王敬乔三槐堂现存刻本两种:一为明华山居士编创的《投笔记》两卷,卷一题:“潭城敬乔王志达乡梓”。二为李卓吾先生批评的《重校北西厢记》两卷,万历年间刻。
㉔明建阳熊稔寰书坊刻曲两种:一为《新锓天下时尚南北新调尧天乐》(《尧天乐》),三节版式,上下两层刻传奇散出,中间为灯谜、笑谈等。“豫章饶安殷启圣汇辑,闽建书林熊稔寰绣梓。”二为《新锓天下时尚南北徽池雅调》共两卷,卷一题“新锓天下时尚南北徽池雅调一卷”“闽建书林熊稔寰汇辑潭水燕石居主人刊梓”。
㉕黄氏存诚堂刻戏曲4种:黄裔我字尔昭,戏曲刻本四种:一为《新刻魏仲雪先生批评投笔记》两卷,共38出,藏南京图书馆。二为北京图书馆藏《鼎镌郑道圭先生评点红杏记》两卷,共36出,著录为“明天启潭阳黄氏存诚堂刻本”,末卷署“天启乙丑(1625)仲夏月友人方诸生题于信安之白云舍”;共21幅图,最后一幅为刘素明刻。三为《新刻魏仲雪先生批点西厢记》两卷,藏于国图。四为《新刻魏仲雪先生批点琵琶记》两卷,藏于国图,卷一题“新刻魏仲雪先生批点琵琶记上卷”,署“上虞魏浣初仲雪父批评门人李裔蕃九仙父注释”。
㉖杨素卿刻戏曲两种:一为《新刻宋瑕鹣钗记》两卷,国图有一藏本,题“新刻宋臻鹣钗记卷之上”“书林素卿梓”。有眉栏。二为《红梨花记》两卷,国图有一藏本,卷一署“红梨花记卷上”“书林素卿杨居采梓”。全相本。
㉗师俭堂刊刻曲本共计15种:《鼎镌陈眉公先生批评西厢记》《鼎镌陈眉公先生批评幽闺记》《鼎镌陈眉公先生批评琵琶记》《鼎镌陈眉公先生批评红拂记》《鼎镌陈眉公先生批评玉簪记》《鼎镌陈眉公先生批评绣襦记》《汤海若先生批评西厢记》《西楼记》《明珠记》《鹦鹉洲》《异梦记》《玉杵记》《玉合记》《玉茗堂丹青记》《丹桂记》。
2 明中后期建阳书坊戏曲刊刻的版本风格
2.1传承与创新的建阳曲本插图
2.1.1承袭传统的明嘉靖及万历前期的建阳曲本插图
明代建阳戏曲刻本从一开始便图文并重,这主要归功于建阳刻书传统的影响。建阳书坊从宋代开始即有在书中插图的意识,郑振铎云:“建阳版的书,总是以有插图为其特色之一。”[2]宋代不少建本图书以“纂图”形式吸引读者,元代建阳刊本出现了连环画式的版画模式,如元代建本《全相平话五种》每页都附插图,上图下文,图约占版面的1/3,文字内容前后相关,每页图画也前后相续,这种连环画似的插图极大开拓了通俗书刊的平民化进程。明代中后期,以余象斗为代表的建阳书坊主大量以插图入书,甚至每页皆有图,称“全相”(全像)本,极受市场欢迎,建阳戏曲刊本在此影响下大量以图佐文。
嘉靖至万历前期的建阳戏曲插图以上图下文为标准版式,针对中低层市井戏曲爱好者的审美情趣和阅读能力较弱的特点,以尽可能多的插图来帮助读者对曲本的理解,插图简单古朴,线条粗犷,重视人物神态和背景情节的刻画,形成建阳曲本独特的版画风格。同时期的金陵和苏杭等地书坊则更重视插图的艺术性,注重景物和气氛的描绘。因此,从读者定位而言,建阳戏曲插图简单易绘,多由当地绘刻能手所为,成本低廉,更容易吸引经济能力和文化水平不高的读者,而金陵等地书坊的曲本定位高端,其工雅秀丽的插图迎合了知识层次更高的士大夫等阶层。
2.1.2嬗变的明末建阳曲本插图
明万历后期至崇祯朝,建阳插图渐入颓势,金陵、苏杭、徽州等刻书中心逐渐占据版画图书主流,其精致工丽的连环画式插图使建阳古拙简单的插图逐渐丧失了图书市场的竞争力。建阳戏曲刻本插图被迫变换风格,逐渐融合金陵等地的版画优点,改变原来上图下文的简约模式,在插图上以合页连式或单幅大图等来展示故事背景。约刻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的刘龙田《重刻元本题评西厢记》,用20幅单面整图和两幅双面连式图诠释戏文,被郑振铎称为“宋元版画之革命”[3]。晚明熊稔寰书坊所刊《徽池雅调》和《尧天乐》也采用单面大图版画,意境深远,艺术感染力极强。萧腾鸿师俭堂《绣襦记》、刘应袭《李卓吾先生批评西厢记》等曲本插图均采用合页连式。建阳版画开始向精致化发展,风格的变化使曲本艺术性有了质的飞跃,如刘应袭刊《李卓吾先生批评西厢记》中蔡冲寰所绘的第八幅图“马离普救敲金蹬,人望蒲关唱凯歌”采用合页连式,对白马解围的杜确将军拿下作乱的孙飞虎后的情景进行插图诠释,图画左半绘远处的蒲关和较近处的士兵、军旗、山峦等景,右半图则顺着山峦走势,将山峦上的树木和骑马将军细致刻化,形成远近全图背景,使读者对白马解围的氛围有较深的感受。
萧腾鸿师俭堂是明末建阳戏曲版画与金陵等地版画风格融合的典型代表。他吸收全国各地曲本的优点,聘请刘素明、刘松年、熊莲泉等版画高手绘刻,一改建阳书坊的低端定位,将建阳古朴稚拙的上图下文传统插图进行创新,几近于金陵、苏州等地版画风格,并采用合页连式及单面大幅等版面,艺术感染力极强。萧氏曲本插图也使用多种绘画技巧,如熊莲泉所绘《戴月》,“远山近树,使用北宋著名画家米芾的点苔法。”[5]可以说,萧腾鸿所刻曲本在版画上融合金陵、苏州等地版画优点,顺应了明末戏曲高度发展后读者对曲本艺术性的更高追求,代表了建阳曲本在版画上的最高成就。
萧腾鸿师俭堂曾被人认为是金陵书肆,但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有误,原因有三:其一,萧腾鸿生于建阳书坊乡。建阳《萧氏族谱》载:“建阳萧氏始祖萧启殷于元末定居建阳城内,其八世孙萧一凤和萧一阳于嘉靖年间迁居崇化书坊,……生子六:佛孙、佛善、佛友、佛隆、佛奎、佛福。……佛福公,号庆云,行八,生于万历十四年(1586)十一月社一日,卒葬未详。”[4]文中佛福公即萧腾鸿。其二,萧腾鸿所刻戏曲虽然精致,但其刻书仍是建阳书坊的主流风格,如喜欢以名人评点为促销,腾鸿所刻15种戏曲中,有12篇署陈继儒评点,而同时期金陵和苏州的曲本极少这么做。另外,萧腾鸿也常将别人的作品改头换面出版,如将戏曲《红梅记》改为《丹桂记》出版,这些都是当时建阳书坊的流弊。今天可考的萧腾鸿刻书共16种,其中,《新刻太医院校正痘诊医镜》卷一题“建邑书林萧腾鸿庆云父梓”。其另外15种刻书均为戏曲,均未署刻书所在地,但多署“书林萧腾鸿梓”。虽然全国各地刻书中心均有“书林”之谓,但以建阳最为常见,典出于元末抗元志士谢枋得避地建阳时所写的《书林文笔》。“书林萧腾鸿梓”即已载明其曲本的刻印之地为建阳书坊,目前尚不见萧腾鸿于金陵刻书的确切记载。其三,近年在福建莆田新发现的《师俭堂文汇》证明了萧腾鸿于天启、崇祯年间在建阳刻书的可能性较大。《师俭堂文汇》收集了明代会试、乡试等进士、举人应试卷,数量极为庞大,并有《启祯文小题文读本》《启祯文读本新编》等书稿底本形成,师俭堂萧少衢逝于天启元年(1621),因此完成前述二书底本的应为萧腾鸿。这些历经数十年收集的《师俭堂文汇》最终却没有付梓,而是卖给了福建莆田的林氏家族。如果萧腾鸿为金陵书坊主,则很难解释其将《师俭堂文汇》从数千里之遥的南京转运至莆田来售让。较为合理的推断是明清之交建阳书坊被兵火殃及,曾经的避世之地成了明末残余势力与清军交锋的主战场,此时的建阳书坊主们纷纷外迁,如书林余氏分迁至建瓯芝城、浦城、崇安五夫等地,萧腾鸿也在闽北战乱中携书稿逃离建阳,并将已经没有机会付梓的《师俭堂文汇》卖给世代重视科名的莆田观察里第林氏家族。族谱中对萧腾鸿“卒葬未详”的记载也从侧面说明了他很可能死于当时的战乱。
2.2紧凑而实用的文本版式
当金陵、苏杭等地曲本仍然采用传统宋元版式时,建阳曲本已开始采用二节版式,在上版框约二寸处加一道栏线,上栏镌评或刻图,下栏刻正文,而多数曲本采取三节版式,在版面加二道栏线,将版面一分为三,上下两层为戏文,中间层为娱乐性内容,并成为建阳曲本的标志性版式。建阳三节版曲本主要有:余氏新安堂刻《荔镜记》、叶志元刻《词林一枝》、金魁刻《大明春》、书林廷礼刻《玉谷新簧》、蔡正河爱日堂刻《八能奏锦》、余绍崖刻《新锲精选古今乐府滚雕新词玉树英》、刘龄甫刊《乐府万象新》《大明天下春》、杨丽泉四知馆《新选南北乐府时调青昆》、熊稔寰书坊刻《尧天乐》《新锓天下时尚南北徽池雅调》等。
以三节版式排版戏曲,可起到吸引购买者的作用。戏曲的爱好者远少于小说爱好者,需要有一些娱乐性的内容才能激起普遍民众的购买欲,而建阳三节版式,中间层往往配以幽默、灯谜、俗语、生活常识等趣味而实用的知识,虽然与上下两层的戏文并无相关性,但起到了吸引读者眼球的作用。部分三节版式,上下刻戏文,中间刻图,如建阳新安堂刻《荔镜记》即为此版式。另外,建阳三节版曲本将图和字刻得小而密,降低书刊成本,但也让读者感到内容凌乱,阅读吃力,因此较为适合经济能力较弱的低端读者群。
2.3指点迷津的评点、注释
建阳书坊刻书在宋代已采用“互注”方式为读者解惑,建阳小说家熊大木为文墨初通的读者在地名、典故等方面进行解释,此后“注释”在建阳小说中大为流行,另一位刻书家余象斗在小说创作独创“评林”,以扩大小说销量,无疑他们取得了巨大成功。随后,书坊主在戏曲的刊刻上吸收了这些成功的因素,在曲本添加“评点”“注释”,如建阳黄氏存诚堂、岁寒友、陈含初、游敬泉等书坊戏曲刻本均有采用“评语”“释义”及“字音”等模式,在角色的演绎的精彩之处、典故的出处等为读者指点迷津。
“评点”的本意是通过行家为文字理解能力不强的读者点明文本的精妙所在,如袁宏道在《东西汉通俗演义序》指出李贽评点的功效:“里中有好读书者,缄嘿十年,忽一日拍案狂叫曰:‘异哉!卓吾老子吾师乎?’客惊问其故,曰:‘人言《水浒传》奇,果奇。予每持十三经,或二十一史,一展卷,即忽忽欲睡去,未有若《水浒》之明白晓畅,语语家常使我捧玩不能释手者也。若无卓老揭出一段精神,则作者与读者,千古俱成梦境。’”[6]但建阳书坊曲本更多的是以名人评点来达到速售的目的,如萧腾鸿师俭堂刻的15种曲本中有6种为陈继儒评点,1种为汤显祖评点。其他书坊也以汤显祖、李卓吾等名家评点为噱头,现可考的建阳戏曲刻本有48种,其中20种为评点本,“而苏州13种曲本,仅1种为评点本。”[7]
偏处于深山穷谷中的建阳缺乏戏曲人才,故建阳曲本“评点”和“注释”多出自江西戏曲编创者之手。戴不凡云:“明代戏曲小说恒多赣东人撰编,而刊印者则在就近之闽北建阳。”[8]江西是戏曲之乡,既懂戏又精文墨的落魄文人是建阳戏曲编创的最佳人选,如黄文华、景居士、殷启圣、刘君锡、詹子和、徐文昭等建阳曲本编创者均为江西籍文人。建阳书坊主将这些自编自创的“评点”和“注释”盗用名人名号来宣传,初期起到了一定效果,但却使建阳书坊渐渐失去了在书市的信用。随着金陵、苏杭等地书坊对建阳戏曲刊刻中的优势项目如连环画式插图和评点注释的版式内容进行学习和模仿,刊刻更加精良,建阳曲本销售逐渐走下坡路,或许这也正是明末萧腾鸿师俭堂曲本不刻建阳地名的原因所在。
3 结语
明中叶以后政治的宽松和经济的繁荣为戏曲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建阳书坊以自由的形式、通俗的语言、直观易懂的版画和亲民的定位大量刊刻销售曲本,成为广大戏曲爱好者的精神食粮,其独特的版式风格有极强的商品营销意识。建阳曲本虽然重在赢利,但客观上为我们保留了大量古代戏曲文献,推动了戏曲艺术大众化普及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顾廷龙.明代版刻图录初编[M].上海:开明书店,1914:127.
[2]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郑振铎全集[M].卷14.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
[3]郑振铎.中国版画史.序.见《西谛书活》[M].上海:三联书店,1983:496.
[4]建阳《萧氏族谱》.见谢水顺《福建古代刻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321.
[5]方彦寿.《建阳刻书史》[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392.
[6]厦大历史系.李贽研究参考资料——李贽与《水浒传》专辑第三辑[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6:165.
[7]王正磊.明代苏州刊刻曲本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8]戴不凡.小说见闻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242.
苏丹霞女,1978年生,馆员。研究方向:建本古籍文化。
李尾咕男,1969年生。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建本文化。
收稿日期:(2015-09-18;责编: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