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催生供给侧新结构
2016-02-12吴东
吴东
创新催生供给侧新结构
吴东
当前,市场需求总量增速已呈现出逐渐放缓的态势。全球知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研报预测,到2022年,中国76%的城市家庭将达到中产阶级收入水平,其中更加富裕的“上层中产阶级”将占到城市家庭的54%、城市消费总额的56%。这说明,中产阶级正在重塑中国消费市场,成为未来消费市场的主力军。相较而言,中产阶级消费者对自己未来的消费更具信心,具备一定的品牌意识,也更愿意购买高品质产品,并且十分重视创新。基于我国中产阶级人口数量的庞大,抢占这一宝贵市场刻不容缓,需求端的结构性升级呼唤供给端给出“回应”。但供给端的最大问题恰恰是低端产品相对过剩、中高端产品相对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民有效需求不但得不到满足,甚至被边缘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创新摆在首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借助创新,才能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也只有创新,才能在改革中爬坡过坎、披荆斩棘。
然而,锁定在价值链底端想要进行创新绝非易事。创新鼻祖熊彼特认为,创新通过“创造性破坏”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助推器,它对竞争的影响是通过重铸竞争优势的基础实现的。然而,“技术S型曲线”理论也指出,在技术进步过程中,一项新的技术在导入期发展非常缓慢,面临着研发失败、市场失败、旧技术锁定等不确定性和风险。因此政府需要鼓励创新,但不能采取“大水漫灌”方式,应该在技术导入期时有所选择、加以引导。
新旧技术的交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开了“机会窗口”,如果抓不住机遇就可能遭遇“灭顶之灾”。以柯达为例,这家曾在1975年发明出第一家数码相机的光学相机巨头,最终却因为数字成像技术对传统光学成像技术造成的冲击走向破产。一个企业如果不能提供更具创新性的供给来引领下一代的技术发展,即便当前仍能赚钱,未来终究会走向淘汰的边缘。
提供更优质供给的机会在哪里?第一类机会是不断推动现有技术进步成熟,这需要企业发挥工匠精神,追求极致,完善产品。第二类机会则是在现有技术已经发展成熟的基础上,通过技术的跨界融合进一步提升产品性能,但由于依附原有技术系统,其生命力十分有限。现在大家最希望抓住的是第三类机会,即运用下一轮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例如互联网经济之所以繁荣,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通过“互联网+”的思路,整合零散、闲置资源形成新的有效供给,从而满足消费者的有效需求。只有能引领下一代风潮的先进技术,才能抓住未来的有效需求,这一切都取决于企业“引领未来”的洞察力。
在创新的最佳实践中,华为无疑是国内最典型的创新型企业。它不仅是一名创新者,更是一名领跑者。从2G时代模仿跟随,到3G时代紧追不舍,4G时代追平超越,并在5G时代到来之时变身为领跑者。其核心在于,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围绕客户“进步”的需求提供有效供给,真正满足基于未来需求的市场。在创新方面,浙江企业也不甘落后,传统企业以杭氧集团为代表,进军制造业服务化,从卖产品到卖服务。高科技企业以海康威视为代表,从最早的模拟式产品中跳脱出来,率先开发数字产品,并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不断研发新的技术。
“一次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一次次生产力提升,创造着难以想象的供给能力,而‘创新’正是每次革命的关键所在。”浙江从来不缺致力于“做大、做强、做精”的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但当下,更迫切地需要那些具有“引领性”的企业,以创新来抢占下一轮市场先机,创造更多迎合未来需求、更加优质、更加有效的供给!
作者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