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进入新阶段*

2016-02-12张汉亚

区域经济评论 2016年5期
关键词:一带一路企业

张汉亚

【“一带一路”与对外开放专题】

“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进入新阶段*

张汉亚

自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以来,中国开始按照“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五通”目标开展了各项工作。“一带一路”建设已被确定为中国经济在今后一个时期的新增长极,为中国对外投资开辟了新领域,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也进入新阶段,投资形式不断扩展,境外投资主体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中国企业境外投资还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还有一些需要注意和改进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成功企业的经验和失败企业的教训,在对外投资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力争减少失误,获得满意的投资效果。

“一带一路”战略;对外投资;新阶段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企业就开始了对外投资,初期主要是一些民营企业利用在国外获得的资金直接进行投资,进入90年代后,首钢等一些国有企业得到国家批准,到国外投资矿产资源和钢铁企业。2000年,国家确立实施“走出去”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并举、相互促进的方针,并开始制定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的政策;2001年加入WTO之后,中国在经济方面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与国际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为企业到境外投资,直接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机遇。中国企业开始大批走出国门发展,推动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自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之后,中国就开始按照“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五通”目标开展了各项工作。“一带一路”建设已被确定为中国经济在今后一个时期的新增长极,为中国对外投资开辟了新领域。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投资发展状况

200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只有27亿美元,到2013年,则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其中非金融投资901.7亿美元,同比增长22.8%。2015年,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创下1180.2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同比增长14.7%。自国家从2002年开始正式公布对外投资数据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连续实现13年增长,年均增幅高达33.6%;到2015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首次超过万亿美元大关,达到10102亿美元,其中,八成分布在发展中国家,两成分布在发达国家。中国对外投资区域呈全球化分布式集中的特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2015世界投资报告》的统计,中国对外投资流量连续3年位列全球国家(地区)第3位,存量位居世界第8位。至2015年末,中国在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共有1.6万家境外企业,投资覆盖率达到72.7%,其中对亚洲、非洲地区投资覆盖率分别达90%和85%。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类别。绝大部分投资流向商务服务、金融、批发和零售、采矿、交通运输和制造6大行业,上述行业累计投资存量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88.3%。

2015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5个国家和地区的6532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其中,对“一带一路”相关的49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合计148.2亿美元,同比增长18.2%,占总额的12.6%;投资主要流向新加坡、哈萨克斯坦、老挝、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和泰国等;投向交通运输、电力、通信等优势产业直接投资累计约116.6亿美元,同比增长80.2%;装备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70.4亿美元,同比增长154.2%。截至12月底,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国家推进的合作区共计75个,其中一半以上是与产能合作密切相关的加工制造类园区,建区企业累计投资70.5亿美元,入区企业1209家,合作区累计总产值420.9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14.2亿美元,带动了纺织、服装、轻工、家电等优势传统行业部分产能向境外转移。

2016年1—5月,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1个国家和地区的4136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735.2亿美元,同比增长61.9%。截至5月底,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达到9365.6亿美元。1—5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则有541.9亿美元。联系到2016年年初以来中国企业迅猛的“走出去”势头,预计2016年全年,中国对外投资将刷新纪录,对外投资规模超过吸引外资规模也几成定局。如果加上金融业投资,中国在2014年对外投资规模已首次超过吸引外资规模,从而跻身资本净输出国之列。

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发展的主要特点

1.投资形式不断扩展

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形式有五种:一是到国外直接投资,独资或与当地企业合资办厂;二是合作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三是在境外进行资源合作开发;四是投资与所在国共同开发建设公路、铁路、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五是进行企业并购。

近几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方式已从初期的以制造业为主的直接投资建厂向资源开发投资、合作开发建立战略联盟、并购等国际通行的形式发展。企业并购是相对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2013年中国共完成跨境并购138起,涉及交易额515亿美元,较2012年上升53.7%,平均交易金额高达4.86亿美元,并购领域涉及采矿业、制造业、房地产业等16个行业大类。2014年,中国企业共实施对外投资并购项目595起,实际交易总额569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324.8亿美元,占并购交易总额的57.1%。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引下,中国与所在国共同开发建设公路、铁路、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的项目越来越多。2015年中国企业共实施的海外并购项目593个,累计交易金额401亿美元(包括境外融资),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中国企业以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297亿美元,同比增长54.7%,占流量总额的43.2%。并购领域涉及采矿、制造、电力生产和供应、专业技术服务和金融等行业。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当期利润再投资240亿美元,较2014年增长48.9%,所占流量比重由2014年的28.5%上升到2015年的34.9%。从并购金额上看,地方企业占到并购金额的75.6%。

2.境外投资主体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在中国对外投资的企业队伍中,大企业作用明显,大型和特大型项目不断增多,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在国家确立“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之后,有更多的企业进入或准备进入“走出去”的行列。

2015年,地方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177.5亿美元,同比增长84.8%,为2014年的8.6倍,创下连续8年保持快速增长的纪录。浙江、辽宁、山东名列地方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前三位。2015年,西部地区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3.8亿美元,增幅高达107.1%;中部地区14.6亿美元,同比下降7.6%,其他地区139.1亿美元,同比增长102.4%。2015年,国有企业海外投资额占已知企业对外投资总额的58.8%,而交易数量仅占总数量的30.8%。

3.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

随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日趋显著。

一是扩大了中国资源供应。目前中国企业在境外已建立若干个原油和矿产资源生产基地,获得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油气、矿产、木材和渔业资源,对缓解国内资源短缺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发挥了国内产业优势,促进了结构调整。中国家电、机电、纺织、服装、轻工等优势产业在对外投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主要是通过加工贸易等方式对外投资,目前项目的90%以上是投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原苏联、东欧等地区,其中实物投资占70%以上。投资企业大部分是东部发达地区自身产业素质相对较好的企业,通过把一部分制造业外向转移,一方面带动中国机电中间产品出口;另一方面企业能够将原所在地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使用到相对高端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中。这种转移对改善中国产业国际地位,国内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扩大出口,增加就业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是有利于中国科技和产品创新。通过在海外投资建立或收购研发机构,利用国外的科技力量进行科技和产品研发,一方面使中国企业得以追踪科技和产品开发的世界前沿,另一方面帮助中国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

四是拓展了中国产品的国际营销渠道。通过在国外建设或收购商品营销网络,能够掌握产品销售市场并培育自身品牌商号的国际影响力,主动控制产品价格形成环节。这对强化中国企业对产品价值链两端控制力,增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是促进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世界上的贸易大国在经济起飞阶段,都曾经历了以贸易为主的商品输出向贸易与投资相结合,再进一步发展到以投资带动贸易的发展阶段,并通过对外投资等资本输出,解决国际收支平衡问题。近几年中国FDI(招商引资)/ODI(对外投资)的比值不断减少,从2003年的18.78∶1,发展到2015年的接近1∶1,对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4.为引资国做出贡献

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已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办企业,开展经济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互利共赢,促进共同发展,有利于东道国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在全世界发生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大力推进国内企业到境外去投资,对解决当地企业资金短缺,保持就业稳定,制止经济下滑,增加税收等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2013年之后提出“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重点是帮助引资国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优势产业和短缺产业的发展,受到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欢迎。

2014年,中国境外企业向投资所在国缴纳的各种税金总额达191.5亿美元,雇外方员工83.3万人,来自发达国家的雇员13.5万人,较2013年末增加3.3万人。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中国帮助当地建设了一整套石油工业、电力、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工业体系,并建成一大批标志性建筑,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工业化进程及经济社会发展,增加了就业,改善了民生。

三、中国政府支持企业对外投资

中国从2000年开始,为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对外经济合作,在投资管理、财税、信贷、保险、外汇、国别导向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对外投资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在2004年《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之后,国家通过体制改革和法律建设以及具体组织、协调工作,积极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创造了有利于企业境外投资的制度环境。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鼓励和规范企业对外投资的政策和措施,对近几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不断扩大企业对外投资的自主权

2004年7月,国家把企业对外投资项目的审批制改为核准制。之后,不断下放和缩小中央政府的核准权限,国务院2014年10月31日发布的《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4年本)》明确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只对“涉及敏感国家和地区、敏感行业的项目”①进行核准,这些项目不分限额,由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或中央管理企业初审后报国家发改委核准,10亿美元以上的由国家发改委审核后报国务院核准。其他项目一律执行备案制,中央管理企业投资项目和地方企业投资3亿美元及以上项目报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备案。大约99%的项目都取消了核准,改为备案。

国家支持和鼓励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赴境外投资开办企业,保证各种所有制企业在境外投资开办企业过程中享受同等待遇,而且“国内企业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在经济、技术上是否可行,由企业自行负责”,有关管理机关主要从国别(地区)投资环境、国别(地区)安全状况、投资所在国(地区)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关系、境外投资导向政策、国别(地区)合理布局、履行有关国际协定的义务、保障企业合法权益等方面进行指导和提出建议。

2012年7月发布的由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等12个部门制定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境外投资的实施意见》,在加强对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的宏观指导,完善对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的政策支持,简化和规范对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的管理,全面做好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的服务保障,加强风险防范保障境外人员和资产安全等5个方面做了安排“,要求”在行政审批、金融、外汇等方面,为民营企业“走出去”营造公平宽松的政策环境。

2.指导企业境外投资

2011年9月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外交部联合发布了《对外投资国别产业指引》。共列出了115个国家(地区),并分别对这些国家(地区)的主要产业发展目标、优先发展产业领域、重点发展区域及相关产业、对外资行业准入规定、主要进出口产品、在该国开展业务的主要中资企业等6个方面作了具体的介绍。2013年和2015年对其进行了扩充和修订。

商务部2009年3月组织编写了《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对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合作环境作了客观介绍,并对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合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给予了提示。之后,每年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该指南予以更新。2011年版根据企业反馈的意见增加了有关国家(地区)土地、劳动用工等政策法规介绍及风险防范等内容。2013年版根据企业反馈的意见增加了有关国家(地区)债务情况、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建设—经营—转让(BOT)方式、反对商业贿赂等政策法规情况介绍及风险防范内容。2014年版新增了《台湾》分册,以满足内陆企业赴台开展投资合作的需要,2015年版的指南覆盖了171个国家和地区。

3.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政策支持

一是加强政策体系建设。国家有关部门在资金、贷款、外汇兑换、保险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企业对外投资的政策,推动政策促进、服务保障和风险控制的系统化和制度化。

二是不断加强信息和中介服务。整合国内外有关机构和企业的信息资源,建立对外投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更完善的信息服务。积极发展与对外投资相关的各类中介机构,支持行业协会和商会发挥好自律、协调服务功能。

三是规范企业投资和经营行为,积极引导企业在对外投资中遵守东道国的法律法规,尊重当地的文化、宗教及风俗习惯,保护生态环境,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树立中国企业依法经营、重信守诺、服务社会的良好形象。

4.重视对企业的服务

商务部和外交部建立了《国别投资经营障碍报告制度》,要求我驻外使(领)馆经商机构、境外中资企业等,以年度报告和不定期报告的形式,集中反映境外中资企业在东道国(地区)投资经营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障碍和壁垒,供国内各有关部门和企业参考,以便有关部门在全面跟踪了解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经营遇到的各类问题基础上,通过多双边机制,维护中国企业合法权益。同时,商务部每年发布《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对中国与有关国家(地区)双边投资概况、对方的投资管理体制和投资壁垒及其变化情况、中国企业在境外遇到投资壁垒、中国对这些壁垒的关注及为消除这些壁垒所做的努力等,进行通报。

为加强境外风险防控,发布国别风险评估和安全预警信息。2015年共发布境外安全风险预警和提示33期。加强境外中国企业安全管理,开展境外投资合作安全生产大检查。

商务部2006年7月颁布了《中国企业境外投诉服务暂行办法》,并在北京成立“商务部中国企业境外商务投诉服务中心”,无偿提供中国企业境外商务投诉服务。

2009年商务部正式开通了“对外投资合作信息服务系统”,向公众提供权威和专业的信息服务,包括政策措施、统计数据、调研报告、项目信息等。

从2007年开始,商务部委托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组织对跨国经营人才进行培训。在此基础之上,2013年3月底,商务部编写出版了《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系列教材》,这为规范培训和把培训长期化做了很好的基础工作。

国家开发银行已在世界50多个国家(地区)设立了工作组,为各类投资项目提供信息咨询。提供多个产业领域的行业分析、风险评估等服务;提供与项目相关的信用证及国际结算等方面的配套金融服务;提供汇率、利率风险管理等金融衍生工具服务。

5.签订政府间协议,保护企业境外投资

国家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并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双边、多边相互投资的合作协议,为企业到境外投资提供相关的保障机制。加强政府间合作,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推动集群式“走出去”,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签署自贸区、投资合作、投资保护、税收等协议,加强安全风险预警和突发事件处置。到目前中国已与各国(地区)签订了130多个《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与90多个国家(地区)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另外,中国还与一些国家(地区)签订了司法协助、经济合作、社会保险、检验检疫等政府间协定。

企业到境外投资应该了解和掌握这些相关的双边协定,可以作为保护自己的工具。

四、近几年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存在的问题

中国企业境外投资获得了快速发展,成效显著,但由于还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还有一些需要注意和改进的问题。

1.缺乏对投资目的地的深入了解

企业到境外投资,面对的是与中国政治、法律、文化、风俗等有很大差异甚至完全不同的环境,涉及所在国法律问题很多,处理不慎,会给经营带来不少麻烦,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制定相应的措施,才能使企业的投资顺利进行并获得预期的效益。由于在这些问题上的工作不到位,使中国一些境外投资企业受到很大的损失,甚至不得不半途退出。例如TCL收购法国的汤姆逊彩电业务后,在对公司进行整顿时需要辞退1000多名员工,但受到当地政府的干预,因为违反了法国雇员方面的法律,这是在收购时没有考虑到的事情,TCL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得不将其在中国大陆市场的电视机利润补贴到汤姆逊的业务中。

2.对投资方向缺乏认真的分析

很多企业到境外投资缺乏对市场与经商环境的调查与研究,对境外的商机,自身的优势、劣势及竞争风险缺少客观的分析,特别是缺少对未来发展的分析,急于求成,什么赚钱干什么;或者出于多元化扩张的需要,背离自身核心专长而盲目到境外投资。结果导致各类企业对“热点”地区或“热门”产业趋之若鹜,形成所谓“寻热效应”,这是“走出去”的最大陷阱。因为“寻热”式对外投资不仅容易造成众多企业对同一行业或地区的饱和甚至过量投资,而且背离企业自身的核心能力,难以在竞争中立足,很多企业投资后亏损的原因就在于此。

3.不注意舆论和宣传工作

中国大企业到境外大规模投资建厂或并购,对于当地的经济具有重大的影响,往往会受到当地政府和民众的较大关注,宣传和公关工作不可轻视。如果对外联络和宣传不到位极有可能形成外界对中国企业的误解和偏见,从而使企业形象大打折扣,在建厂和并购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2005年海尔收购美国第三家电巨头美泰和中海油并购尤尼克公司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在美泰总部所在地曾传言海尔在并购完成后,将把产品制造转移到低成本的中国国内进行,结果遭到美泰员工的反对。这一传言是当地一家媒体发布的,而起因是海尔此前曾冷落过该媒体。中海油本来曾经一度与尤尼克接近达成并购协议,但后来失之交臂的原因是尤尼克拒绝为中海油积极游说美国国会,而雪佛龙公司的游说却成功地激起了国会对中海油的反对情绪,以至于考虑动用一系列法律条款来推迟甚至破坏中海油完成交易,削弱了中海油收购要约对尤尼克股东的吸引力。

4.急于求成

中国很多企业直接到境外投资建厂,往往缺乏前期的准备程序,在对境外许多情况不了解、各种关系和渠道没有疏通的情况下就进行投资,往往遇到很多的困难,拉长了谈判的时间,耗费了许多精力和资金,还不一定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如果按先设联络处,后设办事处,再设分公司的办法循序前进,在对投资目标国家(地区)有充分了解,疏通各种渠道之后,再投资建厂或合作建厂,可避免一些风险,减少损失。不按工作程序循序渐进,想一步到位,则往往欲速而不达。这是很多企业投资失误的原因之一。

5.合作渠道狭窄

如果有得力的境外合作伙伴或介绍人,企业到境外投资不但成功率高,而且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国内企业大多数是初次走出国门,缺乏对投资目的地的了解,很难找到在当地有影响力的合作伙伴或介绍人,往往是不进行调查分析,谁送上门就与谁合作,或者依赖境外缺乏投资经验的中国同乡会、华人社区的同学和熟人,等等。由于合作者或介绍人在当地没有影响力或信誉不佳,在投资建厂或并购时遇到的阻力很大,难以成功,甚至上当受骗。中国一些有实力的大企业,就是因为境外合作伙伴缺乏实力,或者为了图方便,老是围绕在华人社区里打交道,而难以获得预想的发展。

6.对困难估计不足

近几年中国企业的国外并购越来越多,但是一些企业在并购之后就陷入困境,出现长期亏损的局面,主要原因是对并购后的困难估计不足,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使企业难以应付。并购绝非一桩简单的买卖,买进来的不是一件商品,而是一个组织,有时甚至是一个很复杂的组织,决定并购是否最终获得成功,关键要看企业有没有能力使这个组织继续保持活力,甚至产生更大的活力。这涉及对被收购企业的组织结构调整,原有人员的调配、使用和辞退,产品和生产的调整,市场营销渠道的维持和扩大,经营外部环境的和谐,与当地政府关系的协调等;有经济问题、法律问题、社会问题,甚至还有政治问题,哪一点处理不当,都可能给企业经营带来困难。因此,可以说完成收购相对容易,真正的问题在于并购之后的整合和管理。

7.缺少专业人才

企业到境外投资能否成功,首要的条件是要有一批熟悉境外投资业务的法律、财会、资产管理、市场分析和营销、公关、生产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目前国内有国际投资经验的专业人才供不应求,不但中小企业,就是一些在境外投资取得很大成就的大企业也感到人才的缺乏,不得不过多地依靠境外的人才,包括留学人员及港台人士资源。有些企业急于求成,缺乏或无法对境外人员进行深入考察,就委以重任,难免出现上当受骗的事件。

虽然经过近些年的实践和经验、教训的总结,企业在境外投资的成功案例不断增多,但失败的案例也不少。希望“走出去”和准备“走出去”的企业注意上述问题,认真学习成功企业的经验和失败企业的教训,在对外投资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力争减少失误,获得满意的投资效果。

注释

①敏感国家和地区包括:未建交和受国际制裁的国家,发生战争、内乱等国家和地区;敏感行业包括:基础电信运营,跨境水资源开发利用,大规模土地开发,输电干线、电网,新闻传媒等行业。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trategy Promoting Chinese Enterprises Investments Abroad Into a New Stage

Zhang Hanya

Since President Xi proposed the strategic concept of“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China began to carried out all kinds of works according to“policy coordination,roads connectivity,unimpeded trade,financial integration,people to people bonds”.“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identified as China’s growth pole in the coming future has opened up new areas of Chinese enterprises foreign investment.Chinese overseas investments also enter into a new stage,the form of investment continues to expand and foreign investors ranks continue to grow which greatl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However,overseas investment of Chinese enterprises is still in the exploratory stage with both successful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from failure.Also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that need attention and improvement.We need to seriously study the lessons and experiences and make full preparation for foreign investment,strive to reduce errors and achieve satisfactory investment result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Foreign Investment;New Stage

F061.5

A

2095—5766(2016)05—0009—06

2016—06—09

张汉亚,男,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投资所原所长(北京100037)。

(责任编辑:晓力)

*本文根据作者在2016年“一带一路”青岛板桥论坛上的演讲整理。

猜你喜欢

一带一路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