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探索
2016-02-12丁度坤吴丽莉
丁度坤,石 岚,吴丽莉
(1.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东莞523808;2.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广州510550)
基于“校企合作”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探索
丁度坤1,石岚2,吴丽莉1
(1.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东莞523808;2.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广州510550)
摘要:针对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对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进行了研究。基于合作企业,以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为例,对中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形成职业能力模块。在此基础上,根据模块化的职业能力,对课程进行分类、整合,构建模块化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最后论述中高职技能等级的衔接。
关键词:校企合作;中高职;课程体系
此文为以下项目的研究成果: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基于‘校中厂’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编号:YQ2015232);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课题”(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中高职衔接、专本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研究”(编号:GDJY-2014-B-b053);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政校行企合作开展科研与服务项目“四自由度工业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ZXHQ2014d003)。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地普遍出现了“技工荒”现象。加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具有重大的社会及经济效益[1]。近年来,国家也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2011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首次提出要在全国14个省区市中“开展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试点工作。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搭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础,其研究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2]。
一、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进行中高职教育衔接,建立完善、科学的现代职业教育系统,成为未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发展方向。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将职业教育专科生等同于"低等生",直接导致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影响了职业院校的生源。目前我国的中职与高职衔接,在培养目标、学制、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法与模式、考核标准等方面缺乏指导性与系统性,导致了中、高职的衔接浮于表面,具体而言,中、高职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3-4]:
1.人才培养定位交叉模糊
中职、高职是同一种教育类型的两种不同层次,两者在办学规律与特点、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具有相通性,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面缺乏清晰的界定,高职教育所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没能体现是建立在中职教育基础之上,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存在交叉、定位模糊。
2.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重复度高
目前,教育部并没有出台专门针对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标准及依据,目前国内各中、高职院校均根据自身对职业教育的理解来设置相关专业课程,直接导致了中、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重复度较高。
3.文化基础课程内容脱节
目前国内的中职学校一般关注学生技能方面的培养,对学生文化基础课程方面的要求较低,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课程相对薄弱。而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基于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对数学、英语、物理等文化基础课程要求较高,这直接导致了中职毕业生在进入高职阶段后,在高等数学、外语等这些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普遍较为吃力。
4.生产性实践环节效果不明显
职业教育是以未来学生的就业岗位为导向的一种教育形态,各中、高职院校均加大了实践课程的比重。不少学校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学生在毕业最后一年或半年到企业进行真实的生产实践,但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组织管理不到位等原因,顶岗实习教学环节往往流于形式。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中高职职业能力描述与分析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认知学习过程呈等级状发展的规律,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是学习更高一级知识与技能的基础。职业教育对于学生技能与能力的培养,也应该遵循认知心理学的这一规律,这是一个反复学习、实践、再学习的过程,高一级的职业能力必须建立在低一级职业能力的基础之上,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必须体现人类认知、学习的这一客观规律[5]。
中职、高职教育,都是同一种教育类型的不同层次,前者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后者培养的是复合技能型人才,后者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之上的,是前者层次上的提升。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的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为例,笔者开展了广泛的行业企业调研,通过分析对接行业企业的不同能力层级就业岗位的岗位工作任务,形成针对中高职学生的专业人才职业能力标准。
对于中职学生,其就业岗位(群)主要定位集中在操作岗位,包括机电设备操作、机械本体的加工与装配、电气设备装调与维护等。而对于高职类的毕业生,其就业岗位(群)主要定位在技术应用及集成岗位,例如对设备机械结构的设计、自动化方案的设计、制定及应用集成、机电产品或设备的营销策划与生产管理以及对相关设备的改造或设计。
纳入标准:①经过细胞学或者病理学确诊患者;②没有进行手术治疗;③影像学检测(P-ECT、CT、ECE及MRI等)能看到脊柱肿瘤;④机体内没有遮挡或者影响射线物体;⑤肾、肝及血象功能正常,没有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且卡氏评分在80分以上;排除标准:卡氏评分低于80分,患者基础状况比较差。
从中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对比发现,相对于中职类毕业生,高职类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中增加了对自动化方案的制定、应用与集成以及设备的技术改造、设计。即使是名称相同的同一岗位,其层次也是不同的,例如,中高职毕业生同样有设备的电气安装、调试及维护岗位,但中职生面向的是普通常规设备的电路安装与调试,而高职生则高端控制系统的装调与维护(设备的PLC、单片机控制、变频调试等)。
三、中高职职业能力模块化及职业能力衔接
通过对中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分析可以发现,高职教育应是中职教育的提升与深化,这体现在了两者毕业生就业岗位(群)的外延范围及内涵层次上的区别,由此确定中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6]。中职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重点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例如常规机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普通机床或数控机床的操作;高职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是中职同类专业的提升与发展,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对一些高端智能机电产品的安装、调试、检修及维护,具备对机电一体化设备自动化方案的设计、应用与集成的能力,同时考虑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基于上述培养目标,对中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进行了模块化设计。
1.中职学生职业能力模块设计
中职学生主要掌握(1)基础能力其中包含制图、读图能力、测量零件能力、电工、电子基本能力;(2)机械加工能力其中包含普通机床的操作、数控机床的操作、使用常规机械工具的能力;(3)设备安装、调试能力其中包含钳工装配的能力、机电设备识别的能力、识别设备电气原理图的能力。这些是中职学生相对应的能力模块设计。
2.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模块设计
高职学生主要掌握(1)机电产品的装调、维护能力其中包含设备电气控制系统接线及调试、设备故障诊断及维护能力;(2)零件加工的设计其中包含零件加工工艺的编制、工艺文件的制定、零件的数控编程;(3)产品设计能力其中包含PLC、单片机的编程、CAD/CAM的设计、气动、液压技术应用集成;(4)生产管理能力其中包含组织与管理能力、与人沟通、解决问题能力;(5)职业拓展能力其中包含设备管理及销售能力;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设备编程调试能力。这些是高职学生相对应的能力模块设计。
四、基于就业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衔接
要实现职业教育中高职的真正有效衔接,应与企业、行业通力合作,遵循人类认知过程的客观规律,按照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构建“校企合作”的以就业岗位及对应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结构化课程体系[7]。按照职业能力模块设计,构筑了针对中职毕业生的课程体系。(1)专业基础课模块提高学生制定零件加工工艺能力;(2)专业核心课模块提高学生机电产品的调试、维护能力;(3)专业实践课模块提升学生的产品设计能力;(4)公共基础课模块提升学生生产管理能力;(5)专业拓展课模块提升学生职业拓展能力。
2.中高职课程内容的衔接
基于中高职课程体系,笔者将中职毕业生的高职课程体系进行了划分,构建了模块化的课程体系[8-9],即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核心课模块、专业实践课模块及专业实践课模块,并通过与合作企业、行业的充分调研合作,确定各课程模块的课程。(1)公共基础课包含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应用文写作;(2)专业基础课包含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基础;(3)专业核心课包含机床电气与PLC、液压与气动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数控编程与操作、钳工与焊接实训;(4)专业实践课包含机加工实训、电工与电子技术实训、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机床电气与PLC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生产实习;(5)专业拓展课包含CAD/CAM应用、机电创新设计、机器人基础、机电专业英语。
3.技能等级的衔接
是否取得了技能证书以及相关技能证书的等级是衡量职业教育类毕业生能力的重要指标。目前,中高职毕业生在技能等级证书方面,普遍存在交叉重复、衔接不上甚至倒挂的现象。因此,应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这方面的作用,根据中、高职毕业生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所提出的就业能力要求,对中、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证书等级要求进行上层总体设计[9-10]。一般而言,中职毕业生必需具备初级或中级职业技能等级;而高职毕业生必需具备中级或高级职业技能等级。
五、结论
中高职衔接本质上是职能能力上的衔接,课程体系的衔接是关键。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构建,应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根据中高职毕业生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遵循人类认知规律,以中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为核心,分析职业能力要求与对应课程的关系,对课程内容进行归类、整合,划分课程模块,形成以就业能力为基础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避免课程重复,构建凸显以就业岗位为导向的中高职特点的课程体系,为中高职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晖,刘军辉,梁丰.“三二分段”下高职模具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探索[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7(3):90-95.
[2]胡翔云,李佳圣.“3+2”培养模式下中高职衔接点研究[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7(2):31-36.
[3]周文清.高职与中职有效衔接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8(28):16-17.
[4]彭志武.高等职业教育学制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1-21.
[5]陆国民,王玉欣.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开发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4(6):56-59.
[6]彭湘蓉.基于岗位工作能力的机电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3(10):252-253.
[7]张英,王东群.中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内容衔接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5):47-49.
[8]覃岭,伍伟杰,范爱民,陈粟宋.基于职业能力的数控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案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 (11):32-35.
[9]李月芳.探索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技术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3):59-62.
[10]敬代和,尹存涛,周玉丰.关于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2(26):37-39.
编辑郑晶
Reseach on the Structrue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from the middle to higher vocation based o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DING Du-kun1,SHI Lan2,WU Li-li1
(1. Dongguan Polytechnic,Dongguan Guangdong 523808,China;2.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Guangdong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College,Guangzhou 510550,China)
Abstract:To the problems from the middle to higher vocation,the structure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has been researched in the paper. take the example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 major,the vocational ability of the middle and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have been analyzed,and the vocational ability modules tables are set up,which is based o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On this basis,the courses have been classified and integrated,so the modules curriculum system is setup. In the end of the paper,the skill level from the middle to higher vocation has also been discussed.
Key words: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curriculum system between middle and higher vocation;Curriculum system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528(2016)03-051-04
收稿日期:2015-12-22
作者简介:丁度坤(1981),男,广东汕头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机器人技术、光机电一体化、高职教育;石岚(1962),女,广东兴宁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高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