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理念下的家庭生态文明教育
2016-02-12杜昌建
杜昌建
(新乡医学院社会科学部,河南 新乡 453003)
绿色发展理念下的家庭生态文明教育
杜昌建
(新乡医学院社会科学部,河南新乡453003)
〔摘要〕广泛开展家庭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有利于家长和子女提高生态文明素质,养成低碳环保的绿色生活习惯,而且有利于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和“两型”社会的构建。当前,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推进家庭生态文明教育的有序发展:一是潜移默化,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家庭日常生活;二是躬身示范,给子女树立绿色生活的好榜样;三是奖罚分明,培养子女绿色生活的意识;四是亲近自然,在对比中培养子女热爱自然的情怀。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家庭生态文明教育;生态价值观;绿色生活;节能环保
绿色发展理念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被确定为指导国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这一发展理念的提出不仅为我国建设“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同时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提供了实现路径。家庭生态文明教育主要是指家长对孩子进行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为主要内容的绿色生活理念的灌输和生态文明行为的引导,其重点是从日常生活实际出发,让子女从小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养成节能环保的良好生活习惯。同时,家庭生态文明教育也包括家长自身对节能环保等生态文明理念的学习和践行。笔者认为,在国家绿色发展理念的感召和引导下,大力开展家庭生态文明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广泛开展家庭生态文明教育是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现实要求
(一)有利于子女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养成绿色生活习惯
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是其第一所学校,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家庭对子女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性作用。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把孩子比成一块大理石,他认为是家庭教育这位雕塑家最先把这块大理石打造成雕像的雏形,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成才起着基础性作用〔1〕。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儿童的教育影响不仅具有基础性作用,而且还有深远性的特点,子女一旦养成勤俭节约、爱护环境的绿色生活习惯,就往往会终生坚持。实践证明,家庭教育对子女道德观、价值观和生态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从小对子女进行生态文明方面的教育比成年以后对其实施同样的教育所取得的效果更加显著。
(二)有利于绿色发展理念在全社会的牢固树立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全面实施、通力合作。只有这样,生态文明教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然而,对于子女来说,家庭生态文明教育比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和社会生态文明教育更加具有基础性和启蒙性作用,因为父母往往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最为深远和持久的。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子女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意识,使其树立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观和生态观。家庭生态文明教育的普遍化、日常化,对于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公民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具备的优势。所以,我们必须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家庭生态文明教育,从孩子抓起,通过父母的躬身示范,把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等生态文明理念传承给年轻一代。总之,家庭生态文明教育的深入有效开展,对于绿色发展理念在全社会的牢固树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有利于家长生态文明素质的提升和“两型”社会的构建
广大家长在对子女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同时,自身也是受教育对象,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和相关行为能力的提高也是家庭生态文明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我们国家和社会通过各种方式(如媒体、宣传册、社区教育等)对家长进行节能环保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家长也会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进行自我教育。可见,广大家长在对子女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同时,也是对自身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父母的一言一行在为子女树立榜样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生态文明素质。另外,从“两型”社会的现实状况来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必然涉及每一个家庭。尽管个体家庭的消费模式和环保意识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微乎其微,但是一个国家所有家庭对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却大得惊人。据有关研究资料显示,世界环境污染中41%来自于事业单位,51%来自于家庭〔3〕。正如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必须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4〕。因此,广泛开展家庭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包括家长在内的家庭成员的生态文明素质,对于改善环境质量、节约能源资源、实现国家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家庭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生态知识教育
青少年儿童有了相关的知识背景,才比较容易接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绿色发展理念,从而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绿色生活的习惯。因此,家庭生态文明教育必须使子女了解生态环境、物质能量流动、人口资源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体来说,生态知识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生态与环境科学的基本常识,如生态环境概念、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态危机、生物多样性等。另一类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基本规律,如生物圈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规律、物质输入和输出动态平衡规律、物质循环与再生规律、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协调发展规律等。人类认识生态平衡的基本规律是人类尊重自然、自觉与大自然为伴,确立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是确立生态文明价值观的知识基础〔5〕。
(二)生态现状教育
心理学认为,人们只有对问题现状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对这一问题作出敏锐反应,才能树立解决问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而人们一旦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就会主动去关注这一问题,并激发自己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广泛开展生态现状教育是家庭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家长在对子女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时,要让他们了解当前我国生态资源、环境的现状,包括生态破坏、温室效应、资源枯竭等带来的各种生态危机,还有我国雾霾天气、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带来的的严峻形势。另外,家长还要从不同的视角引导子女了解我国资源、环境的现状,如农业方面的土壤污染和化肥农药滥用对环境带来的危害,社会发展领域中人口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种种矛盾,企业生产经营中“高污染、高耗能、低产能”对我国资源、环境污染带来的严峻挑战等。
(三)生态消费教育
所谓生态消费,实际上指的是一种既能适应物质生产和生态生产发展水平,又能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不对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威胁的绿色消费行为。这种消费理念主张通过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倡消费者选择科学理性的生活消费方式,积极倡导适度消费、低碳消费、绿色消费等科学理念,培养积极健康的消费心理。可以说,消费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人们每天都在吃穿住行等方面进行消费,健康科学的消费观念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环境压力的缓解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社会中不少人摆阔气、讲排场,吃山珍海味、穿名牌戴金表,还有人虚荣心强、爱攀比,特别是一些青年人比手机、拼豪车,贪图享受、挥金如土。以上这些不良消费行为的存在,不仅危害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破坏社会风气,而且会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在家庭生态文明教育中,要深入开展生态消费教育,让孩子从小树立适度消费、绿色消费、低碳消费等文明理念,并努力在日常生活中做生态消费的积极践行者。
三、有效实施家庭生态文明教育的多维进路
(一)潜移默化,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家庭日常生活
家庭是一个特殊的教育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最主要场所。可以说,家庭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以亲子关系为纽带,以衣、食、住、行等日常行为为主题的生活化教育,家长的言谈举止在无形中会影响子女的思想和行为。因此,为了让子女从小养成节能环保的绿色生活习惯,家长必须有意识地把这些绿色生活理念融入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庭生态文明教育主要包括节约水电、爱惜粮食、关爱小动物、维护环境卫生等内容,这些内容无不与家庭生活息息相关。笔者认为,只有把绿色发展理念与绿色生活行为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才能使子女接受并树立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如家长和孩子一起到超市购物时使用环保布袋而拒绝使用塑料袋,让孩子更加明白拒绝“白色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总之,家长只有把各种生态文明理念生活化、常态化,才能对子女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二)躬身示范,给子女树立绿色生活的良好榜样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告诫父母们,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都在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6〕。早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很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岳母刺字”、“曾子杀猪”等故事也说明了家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重要性。因此,家长在家庭生态文明教育中要身体力行,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首先要养成爱惜粮食、随手关灯、循环用水等节约习惯,表现出对一草一木、一虫一鸟的关爱,形成保持个人卫生、维护公共卫生的生活习惯。其次,要在与家庭成员的交流中经常有意无意地体现出浪费可耻、环保益多等绿色价值理念。总之,家长要时刻以自身对节能环保、绿色生活理念的躬身示范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懂得并践行节能环保的文明生活理念,进而将其固化为生活习惯。
(三)奖罚分明,积极培养子女的绿色生活意识
青少年儿童的自制力较差,良好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往往缺乏稳定性和长期性。因此,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要适当运用奖惩结合的方式,以强化子女的积极行为、抑制其负面行为。具体到家庭生态文明教育来说,家长可以在与孩子协商一致的前提下“约法三章”,制订明确的奖惩方案,让子女知道节能环保等绿色生活行为能够获得奖励,而污染浪费等不良生活行为则要受到惩罚,如对随手关灯、关水龙头等有益于子女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行为,家长应给予适当奖励,而对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浪费粮食等不利于子女绿色生活习惯养成的行为要给予一定的惩罚。当然,以上这些奖励、处罚措施要根据子女自身的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并要根据子女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奖惩方案,力求使奖惩措施起到实效。
(四)亲近自然,在对比中培养子女热爱自然的情怀
早在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就在其著作《爱弥儿》中倡导青少年儿童应该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接受教育〔7〕。英国环境教育学者亚瑟·卢卡斯也认为,对教育对象“在环境中教育”很必要。因此,家长可带子女到一些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区域,让其身临其境去对比生态的平衡与失衡,可以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没有对比就没有鉴别,子女就不能深刻地体会到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及价值。家长可以在保证子女安全的前提下让其感受“十面霾伏”、污水横流和资源危机的可怕。同时,家长可以带孩子体验花开花落、草长莺飞等自然风光,观看蜜蜂在花丛里飞舞的身影,欣赏鱼儿在清水里悠闲的姿态。总之,家长通过引导子女用自己的感官与心灵去感受自然,能使其深刻领悟自然本身、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增强青少年儿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叶芬芬,孟庆恩.生态文明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耦合〔J〕.法制与社会,2012(5):224-225.
〔2〕刘春元,李艳梅.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0:132-133.
〔3〕钱俊生,余谋昌.生态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20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9.
〔5〕廖福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325.
〔6〕吴航.家庭教育学基础〔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0.
〔7〕单中惠,等.西方教育学〔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138.
责任编辑芳晔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6)03-0096-03
〔收稿日期〕2016-04-11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6-zc-080),河南省新乡医学院科学研究培养基金项目(2014YB217)。
〔作者简介〕杜昌建(1980-),男,山东巨野人,新乡医学院社会科学部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德育、生态文明教育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