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理性特征
2016-02-12焦金波
焦金波
(南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理性特征
焦金波
(南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理性的自信,这种理性表现为对社会发展阶段的冷静心态,表现为在成就面前的清醒认识。这种理性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领悟,基于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初步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理性,有利于继续坚持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有利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顺利发展中秉持科学态度和理性心态。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理性特征;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学术界比较多地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的研究,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本身的基本特征则缺少关注。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有着诸多鲜明特征,其中主要的就是理性自信。这种理性表现为对社会发展阶段的冷静心态,也表现为在成就面前的清醒认识。这种理性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领悟,也基于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理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理性特征的表现
自信,说到底是认识主体对自身实力正确的认同与确认。也就是说,自信不是妄自尊大,并非认识主体基于对自身实力的虚幻放大而作出的过高评估。恰恰相反,它是对自身实力作出实事求是的评判。在此基础上,相信依靠自身的力量,能够实现自身的心理预期。可见,作为人的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自信之所以不同于自大,就在于它离不开认识主体对自己和对客观事物自身的正确认识。也因为如此,自信才不同于自我认同中的狂热与偏执,它是一种理性的自信。
我们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确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这种自信是一种科学的理性的自信,它突出表现在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始终保持一种清醒的认识。
(一)对社会发展阶段的冷静心态
基于基本国情,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时能够保持一种清醒的认识,主要表现在对社会发展阶段的冷静心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一再强调,中国的社会主义还不够发达,还不够格。“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1〕225。他明确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将长期处在初级阶段:“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1〕252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国情,并将其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问题。在他的推动下,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的科学论断,党的十二大再次明确重申“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党的十三大明确宣布“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并进行全面和系统的阐述,从而以最权威的方式表达了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所处历史位置的定位,据此制定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仅如此,他还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坚定不移地长期坚持下去,“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1〕371。自此以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和最基本的国情一再被历次全国党代会政治报告所确认,由此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成为当代中国制定政策的出发点,也成为统一全党思想认识的武器。党的十七大报告还着重详细论述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强调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当前,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但基本国情并没有改变。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现在如此,将来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以后相当长时期内也依然如此。
(二)在成就面前的清醒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在一路凯歌中走来。但即使如此,我们党仍然从防微杜渐的高度,对自己及其领导的事业不断地进行审视与剖析,引领全国人民更多地看到前进中的困难,在探索道路上呈现出如履薄冰的谦虚谨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初步成功,邓小平曾集中强调了前进中的困难。从1986年10月底到1987年6月期间,他曾6次在会见外国客人时,在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之后又反复指明了前进中的困难。如1986年10月18日他在会见美籍华裔学者李政道教授夫妇和意大利学者齐吉基教授夫妇时指出,“中国的特点是又大又落后,办起事情来不容易”〔1〕183;1987年1月13日在会见日本客人时他强调,“搞改革、搞四化可不简单。我们从来没有自我陶醉,没有认为会一帆风顺。一定会有来自多方面的干扰,有‘左’的干扰,也有右的干扰”〔1〕199。
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全国党代会政治报告亦能够以极大的勇气正视不足,承认不足。全国党代会政治报告是一个历史时期内党治国理政的理论旗帜、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的集中体现,在党的文献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具有最高权威。历次党代会政治报告在对过去成就进行总结的同时,都毫不例外地对过去的缺陷不足乃至失误进行了认真剖析。改革开放伊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处在探索阶段,因而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四大,三次党代会政治报告都侧重于对辉煌成就的描述和成功经验的总结,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的表述相对比较宏观,比较简略〔2〕。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逐渐成熟,我们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愈加自信,从党的十五大开始,党代会政治报告开始用比较重的分量来概括前进道路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详细指出具体实践领域里所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彰显出我们党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保持清醒头脑的理性心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正昂首阔步地行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时,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虽然我国主要经济指标总量上已居于世界前列,但按人均标准计算依然落后。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70%、美国的1/7、欧盟的1/5,排在全球第80位左右。即使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时,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体也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90%左右。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指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主要是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效益下滑,重大安全事故频发;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收入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任务艰巨;人们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法治建设有待加强;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和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有待强化。”〔3〕5承认困难和不足,就是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中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3〕5,保持一种理性的自信,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理性特征的缘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理性特征的生成有着特殊的缘起,这既是基于我们党引领全国人民对当代中国国情的深刻领悟,也是基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初步把握,从而引领全国人民达到一种高度的理性自觉。
(一)基于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国情的深刻领悟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把握中国国情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早在1939年毛泽东就曾经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4〕因此,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对国情的科学分析和认识作为行为向导,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革命和建设问题的出发点。深刻认识中国国情,把握中国实际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不断胜利前进的前提。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一再强调要认识当代中国国情。他说,无论过去的革命,还是现在的建设,都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5〕164。在他看来,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5〕164;“中国的特点是又大又落后,办起事情来不容易”〔1〕183;中国科技不发达,人口多,增加人民收入不容易,短期内要摆脱贫困落后状态很不容易;“中国是这么大的国家,我们做的事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但处理具体事情要谨慎小心,及时总结经验”〔1〕229。历史和现实都说明,一个国家经济文化越落后,其建设就越艰巨、越复杂,在建设社会主义时就越应该保持一种谨慎的心态和清醒的头脑。
(二)基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初步把握
社会主义建设自身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铁一般的无情的规律,必须遵循而不能违背这种规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注重研究和揭示这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前提。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得越充分,我们就越能少犯错误,就越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向前,就越能增进社会主义自信。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最根本的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正如邓小平所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1〕63而我们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不清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没有完全搞清楚:一方面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不够熟知,另一方面是没有自觉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后者所占的成分更大一些。我国一段时期存在着诸如此类的情况:在生态建设中,不尊重自然规律,违背自然生态规律,盲目地将自然作为征服对象;不顾生态适应性,对自然进行掠夺式开发和利用。有些地方毁林开荒,滥垦草原,围湖(海)造田,“投资很大,费力很多,收益无几,得不偿失”〔6〕,甚至留下了水土流失、旱涝灾害泛滥、沙尘暴肆虐等严重的后遗症。尽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人们都曾充满激情,精神抖擞,斗志昂扬,挥洒汗水,辛勤付出,以此来书写历史,然而,却出现了理想和现实的反差、初衷与结果的错位。
历史充分表明,社会主义建设自身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铁一般的无情法则,不尊重这些规律,社会主义建设就必然出现曲折和失误。能否认识并自觉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成为历史留给我们的沉痛教训,因而也成为搞清“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能否遵循自然规律则又与一个政党思维方式密切相关,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合一”的演进则是从革命党斗争思维到执政党和谐思维范式转变在生态观上的必然折射〔7〕,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又间接地与共产党执政规律密切关联。可以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虽然人们主观上在努力实践社会主义原则、建设社会主义,但在理论上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规律还缺乏真正的理解,因而在实践中也就不可能取得应有的成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一系列伟大转变与实践的过程,就是党带领全国人民逐渐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最终目标是寻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虽然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应该看到我们只是初步把握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未来发展历程中,继续深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升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实现认识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飞跃,仍将任重而道远。只要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还不能完全熟知,我们就不能完全摆脱必然王国束缚而走向自由王国,就必须保持谨慎的心态和清醒的头脑。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理性特征的时代价值
(一)有利于继续坚持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进入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快了发展步伐。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6 708亿元,比上年增长6.9%,按汇率折算,稳步站在10万亿美元的大台阶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9 351元,比上年增长6.3%,按世界银行标准,居于中高收入国家中等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1 195元和11 422万元。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这确实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从这个起点出发,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时,初步预计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可达17万亿美元左右,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发展将开始向更高水平迈进〔3〕2。面对这样的成就,我们党需要继续保持理性的自信,继续坚持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指出,“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努力“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8〕。这就是说,时至今日,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时,强调理性自信依然有其重要价值。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9〕。
(二)有利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顺利发展中秉持科学态度和理性心态
回望历史,我们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从未被困难和挫折所吓倒过,而是面临困境越挫越奋,意志弥坚。在挫折中苦斗,在失败中奋起,迎难而上,百折不挠,表现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定信念。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信仰的坚定性化作理性的认知、饱满的热情、不懈的意志和积极的行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不断胜利前进。可以说,困境中乐观豁达,自信自立是我们党及其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事业奋斗中的精神意志的常态。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中,无论是苏联和东欧,还是中国,对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期性都认识不足,对于向更高阶段的过渡要求过急,这是在社会主义运动中较为普遍的现象,特别是在建设取得成就时更容易头脑发热,急于向更高阶段过渡。这种超阶段冒进的错误,究其根源在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盲目乐观,不够冷静和理性。诚然,在对待社会主义的态度上,持否定和怀疑的心态和心理是极其错误的。但是,脱离本国实际,盲目乐观,同样也是有害的。一个国家经济文化越落后,其社会主义建设就越艰巨、越复杂。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重大挫折,其原因固然很复杂,但对经济文化落后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的盲目乐观,甚至带有一定程度非理性的宗教般的狂热,无疑是一个重要动因。
我们党的光荣伟大之处就在于,她始终不渝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能够以极大的勇气正视不足,承认不足。对待问题,不回避、不掩饰,坦然面对,勇于改正。承认困难和不足,就是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一种理性的自信,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坦然面对成就,勇于承认缺点;困境中自信,胜利前自省。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顺利发展中应秉持的科学态度和理性心态。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焦金波.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党代会政治报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甘肃理论学刊,2015(5):70-75.
〔3〕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3.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80.
〔7〕焦金波.我们党生态观大众化的演进脉络〔J〕.广西社会科学,2013(8):1-6.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1.
〔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6.
责任编辑周荣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6)03-0011-04
〔收稿日期〕201远-03-2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XKS004),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2013GGJS-160),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42400411359),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2015-ZD-107)。
〔作者简介〕焦金波(1973-),男,河南新野人,南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