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色

2016-02-12郑文靖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社会主义中国梦

郑文靖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太原 030006)



中国梦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色

郑文靖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太原030006)

〔摘要〕在中国梦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少有着以下四个特色:一是社会主义特色,体现为实践性、人民性和斗争性;二是传统文化特色,体现为大一统情怀、王道气魄与和合之美;三是人类先进文化特色,体现为富有包容性、凸显软实力、占据制高点;四是多维梯次架构特色,体现为实践目标清晰,能量传导有力。

〔关键词〕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中国文化;人类先进文化;多维梯次架构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在“中国梦”视域下,“三个倡导”体现了社会主义特色、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先进文化特色、多维架构特色,显示出支持道路目标、彰显特色气质、积蓄大国软实力的战略擘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特色

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社会主义价值处于价值观的核心地位,是其不容置辩的最本质阶级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国家繁荣、民族兴旺、人民幸福中国梦的首要前提。弄清由谁领导、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是最根本的价值判断。在思想文化领域,在意识形态的战略局势中,形势是复杂严峻的。国门洞开,西方各种文化大量涌入,其中有先进的世界文明精粹,也有腐朽的资产阶级落后文化;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的兴起,各种封建糟粕也沉渣泛起。特别是在信息化的催化下,良莠难分,鱼龙混杂,各种思潮潮起潮落,各类文化代表如过江之鲫,思想多元化的趋势,成为中国目前的客观存在。思想的解放和观点的自由是政治走向民主的标志,但是政治中更重要的内涵是要有统一的意志和共同的精神以及集中的力量。没有这个重要内涵,一盘散沙的历史还会重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水中月镜中花。尤其是在意识形态斗争中,各种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社会主义的思潮暗流涌动,总是伺机或是创造机会掀起惊涛骇浪。他们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布局是全方位和战略性的,面孔形式是正义性的,诱惑性和笼络性不可低估。在马克思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领域,理论常常缺乏鲜活生动的转化,理论离实际、生活及群众较远,有时难以解决群众关注、思考、疑虑的现实问题,在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上空档缺位。两者在争夺群众力度上的差异,导致社会缺乏主流观念、核心信仰和主体价值。从三个层面提出的“三个倡导”为我们当代核心价值观的凝炼提供了范畴和准则,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判断提供了鲜明指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社会主义特色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实践性

实践是一切价值的根本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开创了道路,也开创了制度。在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量、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中国取得的国际地位,得到了世人和国人的认可,由此产生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我们应理性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与架构是一个连续的、完整的实践过程,是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长期革命、建设尤其是在改革探索的实践中用汗水、鲜血甚至是生命总结出来的,是令人瞩目的成功经验,也是继续前进的警示提醒,更是对理想、信念的判断和认定,是对马克思主义体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判断和认定。党领导人民用实践回应了“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信仰和坚持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在今后的实践中,要紧紧围绕“两个百年”目标,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不断强化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价值观念,让人民群众在伟大创造中主动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困难和问题;用更加中国化、更加现代化、更具实践性的马克思主义解答中国问题、中国社会主义问题和社会主义运动问题。

(二)人民性

马克思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社会主义就是体现人民主体地位,体现人民力量智慧,体现人民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拥有者、创造者和享受者,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首先,人民群众决定自己的命运,也决定历史的命运。人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的主体和推动者。人民群众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践中凝聚而成的价值观必然要反映人民的意愿,体现人民的希望,满足人民的需求,必然有广泛性和基础性。所以,在价值观的培育上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一切依靠人民。其次,要体现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核心价值观的生成和培育过程,就是解疑释惑、激励情怀、鼓舞斗志的历程,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飞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体现民众的要求,体现人民的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血脉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党的成败在人民。核心价值观的哲学基础是否为群众史观,是否落脚于造福群众,这是我们与其他价值观在价值判断上最根本的差异。

(三)斗争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是我们对世界的判断和认定,更是我们捍卫核心利益的战斗武器。一些西方国家打着科学民主的幌子,利用一切渠道,利用一切办法,利用一切机会不遗余力地输出价值观,和我们争夺群众,尤其是争夺青少年,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入侵和同化咄咄逼人。面对各种文化思潮交流、交融、交锋,面对主流意识形态领域激烈的斗争,不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斗性,就不能拨云见日,就不能凝聚共识、催生精神,就不能在语系纷杂的声音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权,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展现当今时代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必须发挥价值观的战斗性,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进行斗争,揭露一些国家的险恶意图,维护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和利益,把坚持和打击结合好。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基因是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千年的文化哺育了中华民族,滋润了中国人的思想,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链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是有立场和观点的:首先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这是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立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融的过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肥壤沃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传统文化进行甄别、分析和吸收,凝炼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其次是坚持传统文化现代化。文化带着特定历史时期的价值和精神,打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梳理,厘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摈弃传统文化中与当今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冲突的价值理念,还要善于对传统文化重新阐释和改造,在继承中与现代文明的积极因子相融合,在创新中充分彰显时代精神,使其凝练成适合中国实际需要,体现中华文化本质,在中国几千年文明演进中起纽带作用,对今天在促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有积极作用,能统领人民意志、振奋人民精神、聚集人民力量、指引人民前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族特色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大一统情怀

大一统是中华民族的家国观念。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家国是一体的。这种文化沉淀在我们的基因中,形成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爱国主义。这是中国精神之所在,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的之所在。复兴梦是团结统一、繁荣富强的大国梦,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多少仁人志士为之流血折腰孜孜以求的梦想,是多少文人墨客为之泣血断肠魂牵梦萦的乡愁。习近平总书记讲:“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3〕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大国情怀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强化忠贞不屈的爱国主义价值观,为国家的统一富强提供思想、精神和力量的反应堆。

(二)王道气魄

王者以德服人、以德服远。王道与霸道相对。我们要努力实现大国梦、强国梦,那么,如何实现?实现以后成为大国、强国怎么办?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面对并认真回答的问题,也是世界高度关注我们的焦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德政”和“非攻”是我们的思维定式和民族性格。我们一直是以和平的方式寻求大国崛起的路径,将来更会以和善的方式对待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说,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4〕。在“三个倡导”中,“德”的价值强调涵盖了全部层面,立国之德、处世之德、为人之德。我们要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生成中,努力强化德的浸润,努力推行德的开化,以德的仁爱和礼仪对待他人和世界。

(三)和合之美

“和合”观念,较早见之于《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管子》载:“畜之以道,养之以德。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此处,“和”是和谐、平和。“和”文化指在尊重独特性和差异性基础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借鉴了许多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文明”、“和谐”、“公正”、“友善”既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和谐是我国社会秩序的文化认同和现实基础,也是我国社会稳定的价值追求。同时,和谐也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当前的世界和中国都处在剧烈的转型期,各种矛盾复杂叠加。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对待和解决问题,这是我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体现。“和”的价值不能丢,“和”是中国和中华民族的风格,是世界赞赏的风格。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特色的价值,不但要得到本民族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还要得到世界大多数人的认可。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文化特色

先进文化特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之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具备先进文化特色,这是由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先进性所决定的。它的先进特色体现了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最高水平,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最科学反映,是对以人为本和人的解放的最大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开放包容的价值观,其中也包含了西方文明的先进成分。在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和世界先进文明时,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这是立场价值和根本价值。基于此,我们要正确区分和对待文化的两大属性:一是体现人类共有文明的自然属性,二是体现意识形态性质的社会属性。对于文化的自然属性,不同文明不同性质的国家可以持批判的态度学习借鉴。学习借鉴时要充分认识到,外来文化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我们要撮其精要,剖析其先进的理念和精神,批判地吸收、借鉴和运用,决不能受所谓“普世价值”的迷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先进文化特色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富有包容性

中国文化推崇上善若水,讲求兼容并蓄、与时俱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整个发展历程吸纳了各个时期的优秀文化因子,并融会贯通。在新的发展阶段,在与西方中心论的较量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体现了对先进文化和时代精神的主动吸纳和有机消化,使其具有展示先进性和时代性的最大公约数。并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先进文化和时代精神都赋予了马克思主义观点和中国文化特征,使其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尤其是西方文明中的民主法治、自由平等、科学理性等,以及西方现代文明中的竞争和创新理念,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眼于历史和全球,跻身世界先进文化,体现了大国风范。

(二)凸显软实力

中国要成为文化强国,就必须具备引领世界文化发展潮流的能力和自信。中国要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其文化软实力和马克思主义影响力就必须具备强势的姿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得到中国人民的认同,还要对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意识形态的人们有足够的吸引力,这才能彰显核心价值观的优势和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立足于中国,还要影响世界。在当前的文明冲突、意识形态斗争及地缘政治斗争中,更能让人民感受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我们在文化追赶战略上、在核心价值观的强力塑造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已经看到初步成效。但是必须加紧布局,加快步伐,以增强实力的态度吸收全人类文化价值,以增强实力为目的来发展中国文化。

(三)占据制高点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理念是西方为世界文明交出的答卷、作出的贡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借鉴这一价值追求、合理吸纳其有益成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走向世界高地的标志。人类文明的精粹和时代精神高点不能被西方世界独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关注个人权益,关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但是,其内涵、标准和出发点都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二者简单等同起来,就丧失了马克思主义立场,就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识偏差。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上,要充分考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文明标识,让人民享有高度的政治民主权利,让国家具有高度的治理能力和水平。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维梯次架构特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大亮点与最独特之处,就是它的架构不是简单的平面化,而是多维梯次立体式架构,梯次性中包含因果性,即针对国家层面讲,突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针对社会层面讲,突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针对个人层面讲,突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规范。这三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只有国家努力追求国力富强、政治民主、社会文明与和谐的价值观,才能为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的养成与提升提供深厚沃土和力量来源,全社会才可能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积极价值氛围,每一位公民才可能在积极的社会价值氛围中更好地培育自身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理念。同样,公民作为国家、社会的细胞是组成国家与社会的基本因子,支撑着国家与社会的丰富内涵与发展走向。如果每一位公民都能努力践行热爱祖国、敬业尽职、恪守诚信、待人友善的价值观,那么由多个个体聚合组成的社会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氛围就是顺理成章的现实结果。只有这样,在一个良性社会参与推动下的国家建设才有可能真正走向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这种架构方式的独特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职责明确,实践目标清晰

24字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传统价值观如“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如“八荣八耻”的内核和优势,既厘清了国家、社会、个人的价值层面,又点明了三者的价值贯通。这样就避免了边界模糊、定位不清的问题。否则,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对国家的价值引导和行动引导就不太清晰,个人应承担的责任、义务可以推至国家与社会层面,而国家与社会应提供的价值养成条件也可以推至个人层面,容易形成价值责任的虚置与推诿,影响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性。而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24字核心价值观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完善,明确而清晰地将核心价值观分层、定位,无论国家、社会还是公民,都能简洁而直观地明确自身的价值职责所在,起到有效的价值导引作用和实践意义。

(二)内涵丰富,能量传导有力

任何事物内容的丰富程度与结构的架构方式之间都有密切联系。完全相同的元素,其结构方式不同,最终形成的物质就大相径庭。如完全相同的碳元素,平面化结构就是天下最软最黑的石墨,立体式结构就是天下最硬最闪亮的金刚石。所以,无论物质还是精神,其内涵的丰富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结构的架构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维梯次架构方式无疑增强了其内涵的丰富性,使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更有纵深性,更具逻辑性,也更凸显了三个层面价值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和能动性。这种丰富立体的架构方式无论是从历史纵向与以往的价值观比较、还是从时代横向与其他国家民族的价值观比较,都是一种突破、一种创新,也是一种包容并蓄的借鉴和与时俱进的发展,也必将开启一个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与践行的时代。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3.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5-36.

〔4〕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14 -03 -28).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3/ 28/c_119982956_3.htm.

责任编辑周荣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6)03-0007-04

〔收稿日期〕201远-04-1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CKS011)。

〔作者简介〕郑文靖(1970-),女,山西五台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社会主义中国梦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