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县“柏文化”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2016-02-12郭超
郭 超
(黄淮学院 天中历史文化研究所,河南 驻马店 463000)
西平县“柏文化”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郭超
(黄淮学院 天中历史文化研究所,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摘 要:“柏文化”是河南省西平县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独特性、地域性、丰富性、时代性等特征。目前,“柏文化”资源基本处于未开发利用状态。只有搞好“柏文化”相关遗址的发掘、认定、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大文化资源的整合,做好科学规划,探索多元化融资新路子,才能保证“柏文化”资源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发。当前西平县较为迫切的任务是,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搞好“柏文化”的“八个一工程”建设。
关键词:西平县;“柏文化”;资源开发;“八个一工程”
“柏文化”是河南省西平县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基本上还未得到开发。本文在对“柏文化”资源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西平县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资源开发建议和发展战略,以期为“柏文化”的开发提供借鉴,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好这一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
一、关于“柏”文化品牌的讨论
文化品牌的确定,是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品牌文化建设的基础。我们要研究并开发某一文化资源,就必须对其文化品牌进行界定,因为只有明确了文化品牌,才有利于突出主题,勾勒特色,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生动的文化产品,构筑能反映主体形象和文化内涵的有形载体,展现文化的立体形象。
关于“柏”的文化品牌,即取一个什么名称可以涵盖柏姓、柏皇、柏高、柏国等所有内涵,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定论。由于“柏文化”内容十分丰富,涵盖柏皇氏、柏国、柏子国、柏城、柏姓等,所以,其称谓上的多样性也就在所难免。通过对西平县现有柏皇氏、柏国、柏子国、柏城、柏姓等文化资源的深层分析,我们发现相关的古代遗址、姓氏源流、宗族播迁、民俗风情等不同文化资源,都与西平县特殊的地域紧密相连,它们共同形成了一个特有的文化集合体,那就是“柏文化”。
“柏文化”是由柏皇氏、柏国、柏子国、柏城、柏姓等文化资源共同形成的一个新的文化概念,“柏文化”就是它们的文化品牌。有了这个品牌,柏皇氏、柏国、柏子国、柏城、柏姓等文化资源就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也不是上述文化资源的简单相加,而是由上述文化资源作为最基本的文化元素,通过其内在逻辑关系联系在一起的新文化集合体。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尝试着给“柏文化”下了一个具体的定义:所谓“柏文化”,就是以柏国所属地域为范围,以柏皇、柏高、柏国等史迹为内容,以柏姓源流播迁为主流,由各相关文化资源共同形成的区域文化。“柏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柏文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独特性。独特性是任何一个文化品牌最基本的属性。就“柏文化”的内涵来说,它是独一无二的,是其他任何文化品牌都无法取代的。无论是中华大地,还是世界各国,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柏文化”可与之并肩。二是地域性。地域性是“柏文化”的基本属性。从本质上来说,“柏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与古柏国所属地这一特定的地域密不可分,也即与今天西平县西部的地域密不可分。三是丰富性。如前所述,“柏文化”是由柏皇氏、柏国、柏子国、柏城、柏姓等文化元素共同组成的,包括了文化源头、文化属地、姓氏源流、宗族播迁、民俗风情等,其内涵十分丰富。四是时代性。时代性是“柏文化”的基本属性。“柏文化”是与特定的历史时代相联系的,从始祖柏皇氏到柏国建立,从柏姓起源到宗族播迁,都发生在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并永久定格在远古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脱离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柏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或“无本之木”。
开发西平县“柏文化”资源,就要实施品牌战略。当前,我们要结合西平县本地文化特点,深度发掘、提炼其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文化资源,着力于追求文化上的高品位、深层次,塑造以“柏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品牌。在此基础上,还要把西平县的古国文化、历史文化、姓氏文化、民俗文化与音乐舞蹈、绘画艺术等有机结合起来,开发文化观光类、节庆文化类、姓氏宗亲类、遗产文化类等文化产品,为人们提供丰盛的文化大餐,为西平县以及中原地区经济的发展、文化的振兴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
二、西平县“柏文化”开发的现状及总体思路
应该说,西平县“柏文化”资源是十分丰富的,既有柏姓始祖柏皇氏,也有柏姓宗亲一致认同的柏姓起源地;既有青铜器、玉器、陶器等珍贵文物的出土,也有大量的柏国故城文献记载。但总的来说,这些文化资源基本处于未开发利用状态。尽管西平县有“柏城镇”“柏城大道”“柏城中学”,西平县民众也都对柏国有一定的了解,但官方始终未对“柏城故里”公开认同,目前西平县连一个省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文物保护单位”都没有。
2006年,柏氏后裔在湖北黄石市成立了中华柏氏家族委员会。2011年10月26日,柏氏宗亲在西平县召开了中华柏氏家族委员会一届五次会议。近年来,柏氏宗亲通过研究,确定柏皇墓在西平县出山镇。2015年4月25日,他们在西平县出山镇修复了柏皇墓。尽管柏氏后裔寻根问祖的愿望十分迫切,但截至目前,西平县没有成立任何有关柏姓的民间组织或学术团体,没有制订出有关“柏文化”开发的规划或方案,没有对“柏文化”进行必要的研究和挖掘。可见,西平县对“柏文化”的研究和开发是多么滞后。而与西平县相邻的舞钢市,早已开始了对“柏文化”进行了研究和开发。该市尹集镇谢古洞村的“柏国城遗址”,于2008年6月就已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河南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加强对“柏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已是西平县的当务之急。有人善意地提醒西平县要“认真对待,抓紧行动”,不然,“此战一旦失败,柏城大道、柏亭街道……统统改名还是小事,恐怕嫘祖故里也将跑到舞钢中西部,因为吕墟在‘其西’啊。”这种担忧决非杞人忧天!值得欣喜的是,西平县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正在着手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开发“柏文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了保证开发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地进行,笔者认为,西平县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以“柏文化”为抓手,将文化资源与自然风光有机结合起来。除“柏文化”之外,西平县还有“嫘祖文化”“冶铁文化”,它们共同组成了西平县三大文化品牌。这三大文化品牌有许多共同点,从时代上看,它们大都属于远古时期,连与当代距离最近的“冶铁文化”也处于春秋至战国时期,距当今达两三千年之久。从遗迹上看,这三大文化品牌都在西平县的西部,彼此相距不远。另外,它们还与当地自然风光棠溪源、蜘蛛山相邻,而棠溪源又与“冶铁文化”相关,蜘蛛山与“嫘祖文化”相关。据《后汉书》记载:“西平有铁。有柏亭,故柏国。”[1]《晋书》记载:“西平,故柏国。有龙泉,水可用淬刀剑。”[2]这些都是国家“正史”所记载的内容,言辞确凿,事实清楚,非常有利于西平县三大文化品牌与棠溪源、蜘蛛山自然景观的整合和开发。文化资源与自然风光的有机结合,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而形成西平县文化资源开发的整体效应和规模效应,提升其文化品牌的综合实力。
第二,科学规划,搞好“柏文化”相关遗址的发掘、认定、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西平县人民政府应把“柏文化建设工程”列入西平县“十三五”发展规划,积极协调制定“柏文化”相关遗址的保护与开发规划方案,详细编制保护工程的环境整治内容。规划方案要具有科学性、综合性、前瞻性,保护区与展示利用区要严格区分开,最大限度地融合世界文化遗产规划保护的理念。“柏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开发,还要与周边的文化遗址如舞钢市的“柏国城遗址”联系起来,把它们都列为“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西平县加强与舞钢市沟通协调,统筹规划,整体开发。同时,还要积极与国家、河南省文物主管部门联系,邀请专家学者进行研究和论证,对“柏文化”相关遗址进行发掘和认定。比如,西平县境内的柏国故城遗址需要尽快组织考古专家进行进一步的发掘研究。
第三,加大投入,探索多元化融资新路子。开发文化资源,没有钱是办不成事的。西平县要坚持“保护开发并重、政府投入和社会融资并举”的原则,把“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经费纳入市、县财政年度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渐增加;同时,积极吸引外地客商尤其是柏姓企业家来西平投资,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创新机制,探索多元化融资新路子。在此过程中,西平县要注重“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相关文化产业的培育,将“柏文化”打造成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旅游产业基地,使之成为西平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西平县开发“柏文化”的“八个一工程”
开发“柏文化”,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中华柏氏家族委员会成立以来,团结国内柏氏宗亲,做了大量工作。例如,多次召开研讨会,设立了中华柏氏家族基金会,编修了《中华柏氏家谱》,建立了《天下柏姓》网,出版了《柏姓通讯》,等等。所有这些,对于开发“柏文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西平县较为迫切的任务是,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即搞好“柏文化”的“八个一工程”建设。
(一) 建一个祠堂
柏氏后裔寻根祭祖,必须有一个固定的场所,那就是祠堂。西平县应尽快选好地址,建好祠堂。在建造祠堂时,应注入西平当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华,与古塔、古桥、古庙宇相映,成为地方一大独特人文景观。建成后的祠堂不仅可以用来祭祖,还可以成为开会、看戏、放电影的文化活动中心。另外,可以将建成后的祠堂命名为“柏氏宗祠”,或称“忠恕堂”,具体名称由西平县人民政府与柏氏宗亲大会协商定夺。“忠恕堂”出自唐代柏耆的传说和典故。柏耆通论五经学术,善用兵法克敌,忠于朝廷,立有大功。柏氏家人为纪念先人,遂取堂号为“忠恕堂”,也为柏氏家族的总堂[3]。
(二) 树一尊塑像
中国历史文献,不论是公府官书还是私家杂乘,大都把“柏皇氏”视为柏姓始祖。《帝王世纪》记载:“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4]《世本》记载:“包牺一世、女娲、神农八世,禅通之余,柏皇、大庭、栗陆、昆连、赫胥、葛天、祝融、昊英、朱襄、阴康、无怀……。”[5]柏皇氏为伏羲氏族的一支,属炎帝后裔。在结绳记事年代,柏皇氏因“神性柏树”而成为一个显赫的氏族部落,这个事实是基本可以肯定的。因此,把柏姓的祖先确定为柏皇氏,是十分恰当的。
树立祖先塑像,是一个宗族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最直观、最集中的表现。同时,塑像还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艺术性,具有和绘画一样的美感和欣赏价值,对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文化品位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方便柏氏后裔寻根祭祖,西平县可在柏氏祠堂中树立一尊柏姓祖先柏皇氏的塑像。柏皇氏塑像不仅用来供柏氏后裔瞻仰和缅怀,还是一个宗族文化的标志和象征,是该宗族文化积累的产物。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柏皇氏塑像在述说着柏氏宗族发展的历史,凝聚着柏氏宗族的精神和传统,反映着自古以来柏氏宗族的价值观念及信仰追求。
(三) 出一本专著
开发“柏文化”,学术研究是前提。西平县要组织专家学者,加强对“柏文化”的研究,特别是对“柏文化”的源流、演变、特点、过程及历史规律,柏皇氏及其历史贡献,柏姓的渊源、播迁,柏氏名人,柏国历史,柏国故城等展开研究,然后形成专著,扩大“柏文化”宣传的影响。
(四) 申请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保护单位是对确定纳入保护对象的不可移动文物的统称,包括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及其周围实施重点保护的区域。经过几千年的风雨和战乱,流传至今的文物相对来说已经不多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留传于世的文物会越来越少,所以文物十分珍贵。另外,文物还具有不能再生产的特点,一旦损坏,就永远不能复原。“柏文化”遗址及文物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是用有限的金钱不能衡量的。
目前,在西平县吕店乡董桥村考古发掘的“董桥遗址”,涵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东周文化、汉文化,文化层正好覆盖从柏皇氏到柏子国长达数千年的时间段,这是古柏国在河南西平的铁证之一。该地经考古发掘确定为柏国故地,并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董桥遗址”是西平县“柏文化”中纳入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唯一一项,而且当初还是作为嫘祖故里来申请的,这对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柏文化”资源开发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也就是说,没有众多的文物史迹作支撑,“柏国”作为文明古国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风采和内涵。因此,西平县一定要尽快组织人力,加紧文物收集和资料整理,逐步申报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让“柏文化”遗址及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
(五) 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其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柏国地处中原,从远古起就成为多元文化形成和融合的地域,因而有大量北方移民迁移至该地。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许多柏国后裔又远走他乡。这种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使得柏国无论从文化风俗还是建筑风貌等方面,都具有南北文化交合的特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体现。西平县要加快对“柏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整理,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六) 申请一个“民间文化之乡”
“柏文化”地域文化底蕴厚重,文化传统历史久远;柏国故事文献记载翔实,柏姓文化与中国姓氏文化一脉相承,民众信仰传统与价值取向脉络清晰;柏国故城全景演绎“柏文化”的文化空间。可以说,西平县的“柏文化”,根植于民间,在中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备申请“中国柏文化之乡”的基础。西平县要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创造条件,争取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早日把西平命名为“中国柏文化之乡”。
(七) 建一个网站
互联网作为人们交流沟通的主要渠道和 24小时不间断的媒体平台,被越来越多的人用来搜寻所需信息。因此,建设网站成为开发“柏文化”、加强“柏文化”宣传的一个重要途径。不仅如此,利用互联网络技术,还可以整合文化资源,加强柏氏宗亲的交流与合作。目前,中华柏氏家族委员会已经建成了自己的网站——天下柏姓,效果很好。西平县作为柏国故里、柏姓起源地,更应该建设好自己的“柏文化”宣传网站,扩大“柏文化”的影响力。
(八) 拍摄一部电视专题片
电视专题片对宣传“柏文化”所达到的效果,是其他任何宣传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为了扩大宣传,西平县可以计划拍摄一部以“柏文化”为主题的电视专题片,对“柏文化”进行集中、深入的报道。专题片既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能突出“柏文化”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又要具有可观赏性。
综上所述,“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需要西平县各有关部门和柏氏宗亲的通力合作,统筹兼顾。既要有紧迫感,有“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快开发的步伐,又要脚踏实地,稳步推进;既要搞好开发,更要做好保护;既要注重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效应。如果在工作中能做到这些,西平县“柏文化”开发宣传工作一定大有可为,古老而丰富的“柏文化”一定会在西平县焕发出新的强大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宋]范晔.后汉书:110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唐]房玄龄.晋书:14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6.
[3]中华柏氏网.中华柏氏家族宗庙【忠恕堂】[EB/OL].(2011-10-21)[2015-06-30].http://www.10000xing.cn/x037 /2011/1021105121.html.
[4][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M].济南:齐鲁书社,2000.
[5][汉]宋衷.世本八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责任编辑 牛建兵〕
Research on the Resource Development of “Bai(cypress) Culture” in Xiping County
GUO Chao
(Huanghuai University, Zhumadian 463000, China)
Abstracts: “Bai (cypress) culture” is a very importa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in Xiping County of Henan province.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iqueness, region, variety and era.At present, “Bai culture” is basically in the virgin state in the development or utilization.Only do a good job in the site excavation, identification, protectio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Bai culture”,increasing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resources, making scientific planning and exploring new ways of financing, can “Bai culture”resources be developed orderly.The critical work for Xiping county government now is to make “eight projects” construction of “Bai based on the existing achievements.
Key words:Xiping County; “Bai (cypress)culture”; resource development; “eight projects”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5261(2016)02-0105-04
收稿日期:2015-07-07
作者简介:郭超(1965―),男,河南平舆人,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