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时期毛泽东的群众观点与民粹主义辨析

2016-02-12利,庞

天中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延安时期群众路线民粹主义

田 利,庞 虎

(厦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延安时期毛泽东的群众观点与民粹主义辨析

田利,庞虎

(厦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摘 要:群众路线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不仅体现在政治军事路线上,也体现在文化领域。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文化思想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时期,其群众情结表现得尤为显著。也正因如此,毛泽东的这些群众观点经常被一些学者视为其存在民粹主义倾向的论据。追根溯源,这种误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学者对民粹主义的理解泛化、研究方法的运用不当、本土根源的认识不足等因素造成的。

关键词:毛泽东;延安时期;文化思想;群众路线;民粹主义

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群众路线观点贯穿于毛泽东的整个思想体系之中,不仅体现在政治军事路线上,也体现在文化领域。基于毛泽东对群众路线如此强调,有学者将他的群众思想作为其有民粹主义倾向的主要论据。民粹主义与毛泽东及其思想的关系问题也因此逐渐成为学界争论的话题。

一、毛泽东及其思想与民粹主义关系问题的由来

关于毛泽东思想中存在民粹主义的论断,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等人提出的。20世纪60年代,迈斯纳在分析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时指出:“民粹主义的影响将成为毛泽东主义解释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1]95到了 70年代,他又进一步断定:“毛泽东不仅是一个在马克思主义伪装下的民粹主义者(正如他不过是一个披着共产党外衣的中国民族主义者),而且民粹主义的思想和要求还深刻地影响了他修改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2]51对此,日本学者永野英身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认为:“的确,在北伐以前,他(毛泽东)的思想倾向于民粹主义……作为他终身不变的思想上的潜流在持续不断地流动着。”[3]30国外学者的上述看法提出后,对国内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20世纪90年代末,胡绳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世纪之交的回顾和前瞻——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一文中提出:“孙中山和毛泽东本人都曾染上过民粹主义色彩。孙的名言是‘毕其功于一役’。毛的典型说法是‘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4]朱学勤在研究这一问题时也指出:“百年之后,毛泽东几乎逐字逐句地重复着这些民粹思想:‘若打击贫农,便是否定革命;若打击贫农,便是打击革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包括我自己。’‘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5]魏红跃也认为:“他(毛泽东)在研读马列主义的同时,民粹主义也不自觉地进入他的视野,并成为他一生思想里挥之不去的情结。”[6]

在对民粹主义的认识上,学术界虽然还未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但综合起来,他们都强调它的一个根本特征,即重视农民,迎合和崇拜农民,把农民视为革命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二、毛泽东的群众观点与民粹主义的貌似之处

目前,学术界关于毛泽东思想与民粹主义关系的研究,大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整体来与民粹主义进行笼统比附,还未发现以毛泽东思想的某一内容为例具体与民粹主义进行比较的研究著述。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时期,分析这一时期毛泽东文化思想中的群众路线观点,结合有关学者的论述,分析其中与民粹主义貌似的内容,了解这些学者的论证逻辑,对于深化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

按照一些学者的逻辑,这一时期毛泽东文化思想中的群众路线与民粹主义貌似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文化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上,毛泽东把普及置于更加重要的地位。他强调“在目前条件下,普及工作的任务更为迫切。轻视和忽视普及工作的态度是错误的”[7]862。针对过去党内严重轻视普及、片面强调提高的状况,他指出,我们的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要正确考虑工农兵群众所需要、所便于接受的东西,并以此作为处理普及与提高关系的重要标准。在此前提下,提高应是工农兵基础上的提高,普及就是在工农兵之中的普及。他着重强调普及的重要性,认为:普及的文艺简单易懂,能够迅速为人民群众所接受;高级的文艺较为细致,创作也相对较难,还难以在人民群众中广泛传播和理解接受。因此,面对文化程度较低、长期受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农兵群众,普及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迫切要求一个普遍的启蒙运动,迫切要求得到他们所急需的和容易接受的文化知识和文艺作品,去提高他们的斗争热情和胜利信心,加强他们的团结,便于他们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7]862为了更好地发挥文化在人民革命中的团结、动员作用,在“向工农兵普及什么”的问题上,他明确指出,普及的内容不能是资产阶级需要的,也不能是封建地主阶级需要的,必须要了解工农兵的精神需要和接受能力。为此,他大力提倡向工农兵学习,了解他们的生活,研究他们的语言,号召“文学艺术家到群众中去”,在群众生活中获取文学和艺术的材料,实现文学艺术的群众化。毛泽东的这些观点从表面上看确实有迎合人民大众的嫌疑。

第二,在文化性质上,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文化。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将这一思想灵活贯彻于文化领域,提出“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8]698。而且“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8]708。他还认为,“这种文化运动和实践运动,都是群众的”。“革命的文化人而不接近民众,就是‘无兵司令’,他的火力就打不倒敌人。为达此目的,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言语必须接近民众,须知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8]708。在文化创作上,他认为文化作家应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深入群众生活,从群众生活中汲取最原始、最粗糙的文化因子,加以提炼升华,创造更多代表人民利益的、与人民生活相关的和易于理解的优秀文化作品。从上述分析来看,不论是文艺作品评判标准上的群众立场,还是革命文化发展上的“唯群众论”,毛泽东的观点似乎都与把农民或者人民大众当作一切事物的决定性因素的民粹主义观点相似,很容易让人产生毛泽东文化思想确实存在民粹化之感。

第三,在文化服务对象上,毛泽东强调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毛泽东认为,文艺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7]853。他指出,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8]694。在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是地主阶级文化、资产阶级文化占据统治地位,而共产党倡导的文化是为占全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工农劳动群众服务的。因此,抗日根据地的文艺作家,其作品和行动都应该与人民大众的需要相符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明确指出,文艺是为人民大众的,具体来说就是为工农兵服务的。其中农民是人数最多、最具有革命性的同盟军,这也就强调了文艺为农民服务的重要性。他认为:“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7]8641944年,毛泽东又强调:“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的热忱,必须联系群众,而不要脱离群众。”[9]111

从以上几点分析来看,毛泽东在文化领域的群众观点与民粹主义重视和迎合农民这一基本特征确有某些貌似之处,但要明确毛泽东的文化思想是否存在民粹化倾向,还需要就其中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作讨论。

三、毛泽东文化思想实质上并不存在民粹化倾向

要厘清毛泽东文化思想中群众路线与民粹主义的关系,就有必要对相关学者的论点进行甄别,对其论据的合理性加以深究。反思这些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他们的观点存在以下几点局限:

1.初始语境的民粹主义内涵已被严重泛化

初始意义上的民粹主义是指 19世纪末出现在俄国的一种社会思潮,它是在当时俄国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有着特定的内涵和观点:第一,主张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直接从小农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否定资本主义的作用;第二,民粹派没有找到革命的领导力量,他们认为农民是天然的社会主义者,试图以农民村社制为依托来实现社会主义。第三,提倡绝对的平均主义,试图把整个社会变成绝对平均的个体经济社会,维护农民的私有制。限于本文探讨的主题,这里着重关注第二个特征。

一些学者在研究毛泽东及其思想与民粹主义关系的问题时,是基于他们自身对民粹主义的理解展开的,而目前不同学者对民粹主义的理解还存在较大差异,这就很难避免泛化民粹主义内涵的倾向。以相关学者所谓毛泽东有“反智”倾向的问题为例,原本民粹主义并没有这一内容,但被一些学者添加进去,认为毛泽东重视农民就必然排斥知识分子,这就扭曲了民粹主义的初始含义。正如石仲泉所言:“在我看来,这些问题是被统化了,加进好多他们自己的意思,框在民悴主义上……第一是反对现代知识及其载体——城市知识分子;第二是崇尚农民,依靠农民……这种对民粹主义的界定是按他们个人对民粹主义的理解去框的。”[10]并且,一些学者把毛泽东文化领域的群众路线思想作为其反对知识分子的佐证,如:“拿未曾改造的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比较,就觉得知识分子不干净了,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7]851,这也在某种程度上片面曲解了毛泽东在思想上的本义。首先,毛泽东并没有单纯抬高农民阶级的地位,而是认识到农民阶级的弊端,把农民与工人相结合。毛泽东并没有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去盲目崇拜农民,而是主张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他鼓励知识分子和领导干部下乡,一方面是向农民学习,祛除资产阶级等剥削阶级的烙印;另一方面是去动员和教育农民,克服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通过“灌输”来改造和提高包括农民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的觉悟水平。其次,毛泽东的这一论述是相比较而言的,并没有完全排斥其他阶级的历史地位,只是主张从思想感情上更贴近工农大众。统一战线内部原来就不是铁板一块,分清主次是符合统一战线实际状况的合理之举,何况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仍是抗战时期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成员,并没有被排斥。何况,完全意义上的农民崇拜,即使在俄国也很难实现,早有学者研究指出,民粹派对农民的崇拜是一种“伪崇拜”:“民粹派的世界观是英雄史观,把群众看作是群氓。”“他们不是真正地把农民群众看作是历史的主人,而认为他们自己是历史的主人”[10]。毛泽东的广泛统一战线思想,无论从思想观点上还是在现实实践中,都摆脱了民粹主义的困扰,其实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灵活运用。

2.没能历史地把握毛泽东思想的客观背景

用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优秀理论成果,其形成和发展都与具体社会背景紧密相连。要正确认识毛泽东及其思想,就必须采取这种方法进行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科学的结论。张静如教授曾谈道:“这些年,我有一个总的观点,就是认为不论研究人物,还是研究历史,一定要从整个社会的总体上来看问题,因为不论一个政党,还是某个历史人物都是在这个社会产生的,并且在这个社会中活动,他不可能离开社会。”[11]54也就是说,考察某一人物及其思想,必须要全面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要具体地、历史地去考察相关问题。有学者认为把农民当作革命的主力是毛泽东思想民粹化的重要标志,因为这与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力量在于无产阶级的观点不同。事实上,这种看法忽视了中国革命的客观实际,也把马克思主义作了教条化理解。从当时社会历史背景来看,一方面,中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并且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农民具有较强的革命愿望;另一方面,反革命势力强大,无产阶级虽然较为弱小,但却与农民阶级有着天然联系,便于结成强有力的联盟。这两个因素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实行工农联盟才能取得成功。这一特殊背景下,怎样强调农民群众的重要性也都不为过了。毛泽东也正是基于这两点认识,所以在文化战线上强调群众路线的重要性。他认为,在那样一个革命战争的年代,人民群众一方面时刻面临着死亡的考验,另一方面文化程度低,许多人不识字,要让革命文化为广大人民群众快速理解接受,文艺作品就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符合他们的需要,实现完全的大众化。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调动民众的积极性,为中国革命提供坚实的力量源泉。所以,强调普及是符合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的必然要求。

3.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不透彻,没能很好地把握毛泽东思想的本国文化根源

首先,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毛泽东必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这在毛泽东的著述中有明显的体现,已有学者做过统计:“毛引用的最多的是孔夫子和新孔夫子的原话,其次是斯大林和列宁的著作,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引用得最少。”[12]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毛泽东思想的来源是毋庸置疑的。但目前,学术界关于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的研究,还主要以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结合为视角,而把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作为毛泽东思想理论来源的研究还相对薄弱,这应该引起学者的充分重视。其次,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毛泽东的这种“文化群众路线”更大程度上是对“民本”思想的批判继承。中国自古就有“以民为本”的思想,毛泽东重视农民也正是这一传统思想在近代革命中的具体表现。民本思想闪烁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蕴含着大量民主性因子,毛泽东批判地提取了这些民主精华,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客观实际,把传统民本思想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早在青少年时期,毛泽东就接触了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后,结合马克是主义唯物史观,他提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他还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中的爱民、利民、信民思想,提出人民利益理论,即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7]1094,“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7]1096。

综上所述,毛泽东文化思想中的群众观点从根本上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及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是完全有别于民粹主义的中国现象。这种现象之所以被误解为民粹主义,很大程度上是一些学者对民粹主义的理解泛化、研究方法的运用不当、本土根源的认识不足等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历史实践已证明,延安时期毛泽东文化思想对促进战时文化繁荣、推动革命形势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毛泽东文化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优秀理论成果的组成部分,对其进行重新认识,进一步发掘其精髓,对于推动当下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与繁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美]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M].张宁,陈铭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张瑛,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编辑组.日本学者视野中的毛泽东思想[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4]胡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世纪之交的回顾和前瞻——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J].中共党史研究,1998(6).

[5]朱学勤.民粹主义与“文化大革命”[J].探索与争鸣,1989(1).

[6]魏红跃.毛泽东的民粹主义情结[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S1).

[7]毛泽东选集: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泽东选集: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泽东文艺论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0]石仲泉.关于国外毛泽东研究的民粹主义问题[J].中共党史研究,1992(6).

[11]张素华,边彦军,吴晓梅.说不尽的毛泽东: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2]尼克·赖特.西方毛泽东研究:分析及评价[J].毛泽东思想研究,1989(4).

〔责任编辑 叶厚隽〕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5261(2016)02-0001-04

收稿日期:2015-07-08

基金项目:厦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项目“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田利(1990―),男,贵州仁怀人,硕士研究生;庞虎(1978―),男,山东茌平人,副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延安时期群众路线民粹主义
民粹主义研究的概念泛化问题及其辨正
浅析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渗透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体育思想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新民粹主义:中东欧政治现象的解读
关于李大钊与民粹主义关系的辨析——重读《青年与农村》
一种巴洛克式的民粹主义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