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轨大上海,宁波都市区怎么接?

2016-02-12居鉴

浙江经济 2016年21期
关键词:都市区宁波服务

居鉴

接轨大上海,宁波都市区怎么接?

居鉴

未来区域发展是全新的经济、社会和治理三位一体综合竞争力的角逐。能否有效地尽快形成高效和有质量的体制机制供给,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障碍,是推动区域持续繁荣发展的关键。宁波作为东部沿海重要城市,在全国、全省及长三角地位均举足轻重。客观分析,宁波发展现状与形势要求和其应有的地位以及与周边同类城市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因此,研究宁波都市区创新发展着力点有其现实而深远意义。

顺势而为,认清发展阶段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新型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宁波都市区现阶段发展有着鲜明的特征。

区位发展由节点迈向综合枢纽转变期。宁波在五个都市圈中,是唯一单列的非省会城市区域中心,是沪宁合杭甬长三角城市群吸聚高端要素,汇集优秀人才,实现高产业发展质量的中枢发展带与沿海海洋经济发展交汇的综合枢纽城市。从整体空间规划布局看,宁波迎来了基础设施新格局,在从公路时代走向大桥时代、高铁时代,城市群域的“同城效应”日益显著的基础上,随着浦东铁路和杭州湾铁路大桥等沿海大通道以及甬金、甬舟铁路系列工程的建设,为沪甬杭金舟等区域联动提供了便捷。

港口建设由国际大港迈向以市强港,都市区综合服务功能全面提升期。相对上海、深圳等国内港口城市,宁波港口与都市区分离现象较突出,加快培育都市区域与国际化港口城市相匹配的综合服务功能,港城深度融合有待提升。

产业结构由制造经济为主迈向服务经济为主转型期。宁波要建成为先进制造业中心、港航中心,大力发展智能经济,离不开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型服务业的支撑。

城市更新由局部片区项目带动大拆大建,迈向全面更新改造加速期。宁波都市圈全新的功能定位,加速了宁波都市区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要加快推动城市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整体规划与系统保护开发、城乡结合部脏乱差部位和旧城危旧房(城中村)及低洼地区域的盘活。

主动融合,构建都市圈一体化支撑体系

宁波都市圈是指以宁波市行政区划市域范围为中心,包括舟山、台州两市,形成以大中小城市所组成的城市群。从长三角城市群“一核五圈四带”发展规划来看,虽然宁波的都市圈的区位得到了强化和提升,但是相比其它四个都市圈,在城市建设与功能、发展的质量和竞争力、以及城市化率等诸多方面均相对较弱。

要高起点编制首部宁波都市圈与长三角城市群联动发展规划。坚持以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和长三角区域规划为指导,明确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思路和跨区域重要调控目标,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发展方向,重点整合对接舟山群岛新区、舟山自贸区和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宁波港经济圈、宁波“中国制造2025”首个试点示范城市以及台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等国家战略功能。统一布局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海洋资源统筹开发、“一核三带三湾”产业发展大格局,加强经济社会发展功能合理分工布局及体制机制等保障措施。同时要尽快修改完善编制《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

高标准完善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在继续协调推进以宁波舟山港(椒江港)为重点,港口海铁联运、江海联运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沪甬跨海铁路和甬舟、甬金铁路工程的同时,加快推进宁波栎社国际机场空港改扩建项目,并适时启动规划建设以集士港(高桥、古林)卫星城为中心的城西陆空综合交通大枢纽建设,把都市区城西打造成为宁波都市圈未来的重要陆空门户走廊,为承接上海(浦东)非核心功能疏解转移创造条件。在市域范围内,应加快启动余慈等地区轨道工程,提升都市区地铁、轻轨网络化覆盖全市域通勤水平,尽早把宁波建设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高效能主动对接,统筹协调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各项改革,以都市区为重点逐步向市域及周边地区拓展延伸。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实现常住人口均等享受城镇居民教育、医疗、就业、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率先消除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二元矛盾。充分运用省市多层次、宽领域的对话平台和协调沟通渠道,信息化共享平台,加强在社会保障、医疗合作、人才就业、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与沪杭及周边宁苏锡常长三角城市对接连通。提高养老保险待遇资格协助认证效率,便利异地居住人员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在省际医疗保险合作的基础上,实现退休异地安置人员就医医疗费用联网实时结算。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整合完善基层街镇服务网络,提升区域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完善重大病联防联控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联动机制。利用已有平台,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协调人才就业、引进、认证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等有关政策,营造一流的人才服务环境。以需求为导向,扩大社会力量参与,加强多层次文化供给,推动区域公共文化服务协调发展,建设覆盖互联互通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高质量提升港口对外开放水平。营造规范有序,开放一流的国际营商服务环境。围绕打造全球一流的现代化综合枢纽港、国际航运服务基地和国际贸易物流中心的目标。突破围绕港口建设港口的传统思维,充分挖掘利用好宁波港对外开放主枢纽的功能,以一流的标准将其作为宁波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阵,建设宁波港口经济圈的大平台来建设。高标准建设宁波保税区、梅山岛保税区及其周边港航服务区,优化港航生态圈,加快推进口岸监管一体化,实现“两关如一关,两检如一检”,将电子口岸平台整合至“单一窗口”,完善杭州、台州、温州、义乌等口岸到宁波舟山港的监管程序,努力实现“多地如一地”和“多家如一家”。加快统筹陆海联动发展,推进形成以宁波舟山港为主体,以浙东南沿海港口和浙北环杭州湾港口为两翼,联动发展义乌国际陆港及其他内河港口的发展格局。立足浙江,服务长江经济带,连接海上丝绸之路,更好地发挥宁波舟山港的综合枢纽效应。

深化改革,大力推进都市区管理现代化

对标上海浦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体制改革。一是适时统一理顺招商引资管理体制机制,提高政府在经济领域的治理能力。下决心转变思路,中心城区范围相关政策统一、透明、公开。区与区之间的竞争体现在服务环境的高效、便捷和规范上。二是行政审批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个别地方还存在有关部门机构职责不清、政市不分、干预过多、市场竞争设限等问题。三是完善政府监管和服务信息的整合和互联互通。要整合基础信息、数据资源,网上政务大厅行政审批数据充分共享,形成完整的信息体系。要突出事中、事后监管服务。

推陈出新,充分挖掘利用历史文化名城核心资源,用“新”点染醉美宁波都市区。一是创新管理体制。统一实施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等文化遗存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并尽快出台市级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保护利用实施办法。二是创新开发模式,改变个别区块拆除重建或异地迁建开发模式,分类施策,多措并举。三是创新平台载体,打造“大走廊、大平台”。让“三江六塘河一湖居中央”和天一阁藏书楼等海丝文化、藏书文化、佛教文化、浙东文化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

乘势而上,着力提升都市区服务经济能级。一是做实规划引领。要统筹协调完善近期或三年滚动的空间、土地、产业三规融合发展的综合性规划,并细化到重点区块和项目,结合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轨交上盖物业开发,重点优化都市区服务经济功能布局,强化城西统筹发展及枢纽商务区规划安排。二是推动区划调整。尽快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有利于统筹中心城区资源配置,统一产业规划和功能布局,实现优势互补,提升都市区品质和服务能级,增强发展后劲。三是促进融合发展,依托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等大平台,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利用“互联网+”,催生区域互联网与港航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社会服务等新经济的发展。四是突破制度局限。积极探索发展服务经济新机制,创新相关制度,引导生产企业主动剥离非生产主流业务,实行外包,提升社会化分工水平,为工业设计、创意策划、仓储物流、人才服务、后勤事务等服务经济发展创造新天地。

保持定力,适应现代社会治理新要求,坚持不懈夯实都市区发展基础。一是转变城区街道职能,调整完善街道机构职能和管理体制。明确街道党的建设,统筹社区发展,组织公共服务,实施综合治理,监督专业管理,动员社会参与,指导基层自治,维护社区平安等职能,强化派出机构属地管理考评机制,将街道工作重心切实转到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上来。二是强化社区治理,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的体制机制。引导鼓励基层社区治理大胆创新实践,真正把社区组织从疲于应付上级指令的“末梢”转变成扎根社区,凝聚各类治理主体的枢纽。三是突破薄弱环节,加强近郊农村社区现代治理建设。必须依法引导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创新管理机制。四是创新管理机制,加强以社区(村)党组织书记为重点的社工队伍建设。

作者为宁波蓝亭智库秘书长

猜你喜欢

都市区宁波服务
重庆主城都市区工业遗产分布图(部分)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聚焦·宁波
都市区创智中枢 北郑州水韵嘉城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县域对接融入都市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