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报告文学的战斗性

2016-02-11张策

中国法治文化 2016年5期
关键词:政论新闻性文学性

文/张策

报告文学的战斗性

文/张策

著名女作家丁玲,当年在延安曾被毛泽东主席赞誉为“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想这文武之间的转变,当然有诸多思想与环境上的因素促成。在丁玲的文学创作上,由写小说转向写报告文学,恐怕也是标志之一,是变化的缘由,也是变化的结果。据统计,丁玲在延安,写了大量反映根据地军民生活的报告文学和新闻通讯,仅自1942年到1945年间,她发表的这类作品就达12篇之多。毛主席曾致信祝贺她展现了“新的写作作风”。

由此可见,报告文学这种文体,在人们眼中是蕴含着“武”的意义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具有战斗性。延安时期的丁玲并没有上战场,但她的报告文学创作,俨然是一位“武将军”手中的有力武器。毛泽东曾诗曰:“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

关于报告文学的定义,最简洁的是:“运用文学艺术形式,真实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兼有文学性、新闻性和政论性三种特点”。报告文学的战斗性,当然来自于它的真实,来自它对于事件和人物真实的刻画和反映,进而展开的深刻思考和剖析,也就是其新闻性和政论性特点的体现。曾经被选入中学教材的报告文学名篇、夏衍先生的《包身工》,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它对当年上海资本家对包身工的残酷剥削压榨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文中塑造的女工“芦柴棒”形象,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典型。很多读者就是通过这篇作品,才认识了什么是阶级压迫的。丁玲的报告文学创作也是如此。她在延安深入生活,写战士,写农民,写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生活、新气象。对于她自己来说,新的创作形式也使她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境界,从“文小姐”到“武将军”,其创作的转变首先是思想认识上的升华。

回顾新中国的报告文学创作,战斗性的特征非常明显。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小丫扛大旗》《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到后来的《哥德巴赫猜想》《扬眉剑出鞘》《“马家军”调查》《落泪是金》《“希望工程”纪实》,等等,无不紧紧扣着时代的脉搏。报告文学恰如一柄解剖社会、解剖人生的手术刀,切开的是表层的现象,展现的是真实的内涵,或歌颂,或批判,或做深刻的剖析和思考。报告文学为我们展开着逼真的社会画卷。

公安题材报告文学始终是中国报告文学中重要的一部分。远的不说,近年来的《“猎狐”行动》《泣血长城》《“清网”行动》,直至去年的《国之盾》,都是产生了良好社会影响的公安题材报告文学精品,都具备我们前面所说的“文学性、新闻性和政论性”的突出特点。特别是以众多公安英烈事迹为人物主线、全景式讴歌公安战线英雄业绩的《国之盾》,读来令人热血沸腾,潸然泪下,确实是一部难得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作者蒋巍老师自称这是自己“流泪最多的一次写作”,说自己由这部书的创作过程而彻底改变了对人民警察的印象。此言确实不虚,我曾多次目睹他在谈到这部书时的哽咽。报告文学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人民文学》有一个栏目叫“非虚构”。“非虚构”这个词,乃舶来品,大概产生于20世纪中叶的美国。“非虚构”和报告文学是什么关系?文学界曾有争论。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先生说:非虚构“与以‘重大事件’为中心的新闻式写作和以‘时代报告’重大题材为主的‘报告文学’之间的差异在于,发现、见证、记录那些被时代洪流所遮蔽的暗流涌动”。细细体味这段话,觉得所谓“非虚构”仍然具备“文学性、新闻性和政论性”的特点,只是要向社会更深处探寻。

近日李迪先生的《警官王快乐》作品研讨会在无锡举行,这部把笔触放到市井之中的作品,倒是有着“非虚构”的某些神采。在幽默、快乐的故事中,体裁的战斗性仍然闪动着一线灵光。

(本文作者系全国公安文联秘书长)

猜你喜欢

政论新闻性文学性
气象宣传新闻性和专业性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融媒体时代做好党报新闻评论的策略研究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电视政论片《浩荡》的“浩荡之气”
基于《勇立潮头》创作实践浅析电视政论片要素组合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
融思想性新闻性艺术性为一体 “文编”+“美编”思维碰撞创出优秀漫画作品
探索政论传播新形态——从人民日报“任仲平”推出微视频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