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研究综述

2016-02-11刘付春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

□刘付春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教学科研部,江西 井冈山 343600)

[收稿日期]2016-04-11

[作者简介]刘付春(1965—),男,江西安福人,博士,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党的建设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研究综述

□刘付春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教学科研部,江西 井冈山343600)

[摘要]井冈山斗争时期的政权建设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近年来,专家学者对这一时期的政权建设给予了高度关注,撰写了大量的理论文章,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的观点。认真梳理这些观点,总结经验教训,对今天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井冈山时期;政权建设;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599(2016)05-0138-07

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红色政权,诞生于湘赣两省敌军频繁的“进剿”“会剿”中并不断得到发展壮大。在这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政权理论与边界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探索,逐步建立了边界六县工农兵政府,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理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方专家学者对这块红色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撰写了大量的理论文章,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认真梳理这些观点,总结经验教训,无疑对今天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历史分期研究

学者认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经历了四个时期:(一)初创时期。时间从1927年10月到1928年2月。1927年10月28日,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开始在革命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的尝试,标志着井冈山斗争发展到了建政的阶段;(二)发展时期。时间从1928年4月到1928年7月。1928年4月下旬,朱毛两军会师井冈山,开创了边界新局面。5月底,成立了湘赣边界工农兵苏维埃政府。6月底,红四军粉碎湘、赣两省国民党军的第一次“会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各县红色政权改称工农兵苏维埃政府;(三)恢复时期。时间从1928年9月到1929年1月。1928年9-11月间,红四军先后在遂川、宁冈、永新三战三捷,破敌人第二次“会剿”之后,红色区域恢复到宁冈全县和遂川、酃县、永新、莲花各一部分,面积为4200平方公里;(四)持续时期。时间从1929年5月到1930年10月。1929年1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反“会剿”失利,朱毛红军下井冈山。1929年2月20日,朱毛红军与红二、四团在东固实现胜利会师。1929年5月10日,在宁冈古城召开的湘赣边界特委第四次执委会,根据前委来信精神和东固根据地经验,决定将原来公开割据形式改变为公开与秘密相结合的形式,边界红色政权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10月,永新、宁冈、莲花三县地方武装攻克永新县城后,工农武装割据除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六个县外,还发展到边界其他各县,形成一大块红色割据区域,为后来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打下了基础。1930年2月“二七”陂头会议后,成立了赣西苏维埃政府。赣西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标志着赣西苏维埃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30年3月下旬,成立了赣西南苏维埃政府。10月,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成立。这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的一个里程碑,它既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拓展,又是湘赣根据地和中央根据地建立的基础[1]P68-70。学者关于井冈山政权建设的历史分期与《井冈山志》中提出的观点基本吻合[2]P81-82。

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措施及价值追求研究

井冈山斗争时期民主政权的建立是我党历史上的较早尝试。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在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政权的伟大实践中,推行了多项民主措施,局部体现了现代政党民主执政的理念。

(一)政治措施。湘赣边界民主政权诞生后,如何完善政权的问题一直为边界党和毛泽东所思考。在频繁的战斗中,毛泽东、朱德等力行政治上的民主措施:(1)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组织建设;(2)正确处理党与政府的关系;(3)整顿并纯洁政权组织机构;(4)不断完善民主政权机构的名称,注意改变斗争策略和活动方式。

(二)经济措施。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任务是开展土地革命。没收地主阶级土地,推翻封建制度,是边界党、政府与红军的头等大事。为此,根据地在经济上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实施插牌分田;(2)确立了“抽肥补瘦”“抽多补少”的原则;(3)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4)领导边界军民积极发展农业生产;(5)制定了正确的工商政策。

(三)军事措施。为确保边界政权安全稳定运行,湘赣边界党的“二大”后,在茨坪成立了集管理边界军民政治与经济的边界防务委员会。同时,为建设民主政权,明确了军队的政治工作职能之一是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民主政权。红军是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外,还要做群众工作,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3]。

井冈山根据地政权建设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什么呢?

有学者依据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学说分析,认为井冈山时期政权建设措施体现了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功能。期间,毛泽东十分注意将红色政权的两个职能——民主和专政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潜心物色在群众中有威信,能为民办事掌权的工农兵优秀代表执掌政权;发布各项条令,保障人民行使民主权利,调动群众参政管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罪大恶极的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根据群众意愿和要求,进行无情镇压,对一切敌对阶级和分子,实行以工农为主体的专政[4]。

也有学者依据社会学原理来解读井冈山斗争时期红色政权建设的价值追求,认为井冈山斗争时期的毛泽东通过保护民主权利和维护社会公平来试图构建“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并将其视为红色政权巩固和发展的奋斗目标。一方面,保护民主权利。《遂川县工农兵政府临时政纲》第1条、第2条关于保护工农政治权利,第10条、第11条、第13条关于保护劳动权利,23条关于保护教育权利足以说明这一点。二方面,维护社会公平。制度是社会公平的根本保证。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亲自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并以三种方式进行分配。除老幼疾病没有耕种能力及服公众勤务者以外,其余的人均须强制劳动。土地分配以乡为单位,以人口或劳力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红军及赤卫队的官兵,在政府及其他一切公共机关服务的人,均可分配土地。土地税依照情形征收,如遇天灾或其他特殊情形,可免纳地税。1928年12月,遂川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文件《共产主义者须知》中提出了构建“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社会的目标:“共产主义不是抢产主义。不是均贫富。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大家过太平日子。‘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不做工的不准吃饭),废除资本主义,达到共产主义社会。”[5]

还有学者从系统论视角来解读井冈山斗争时期的政权建设,提出井冈山根据地的红色政权建设是集政治、经济和文化于一体的系统工程。作者认为,井冈山斗争时期,创造了红色文化氛围,且文化建设成绩斐然:首先是进行政治思想宣传教育,使广大党员、红军战士和普通百姓明确共产党和红军的宗旨以及苏维埃政权的性质。其次是通过创办军官教导队和“冬季整训”等途径,提高红军官兵的军事斗争技能。再次是对部队和群众进行文化知识的普及。1928年10月,湘赣边界党的“二大”决议案提出:“特委要组织教宣委员会,制定训练教材,计划每周的训练工作”,“同时要做识字运动,以提高工农同志‘写’‘看’能力。”红四军党的“六大”通过的《军事问题决议案》,规定了在红军士兵中普及文化知识的几项工作:厉行士兵政治教育对外作群众运动;分期举行士兵识字运动;启发士兵阶级觉悟,并具备文化常识;筹备各种娱乐,引起士兵自动参加。会后,红四军举行了几次识字活动,具体做法是讲课、讲演、早晚点名与呼口号,向士兵灌输革命文化知识[6]。

毛泽东、朱德等在领导井冈山的武装割据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探索建立罗霄山脉中段红色政权,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局部执政。井冈山时期,毛泽东红色政权建设中采用的执政方略深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治军先治党。自三湾改编后,毛泽东狠抓边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并开始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后来又厉行“洗党”,强化了党在红色政权中的领导和组织作用。二是治政重治军。军队是井冈山红色政权的主要组成部分,夺取政权要依靠军队,巩固政权同样依靠军队。三是治制兼治官。毛泽东在井冈山红色政权创建当中,把政治治理的重点放在“治官”和强化组织领导上,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毛泽东在井冈山红色政权建设中所采用的执政方略,丰富发展党的执政理论[7]。

此外,通过查阅现有的资料,有一个观点是所有学者共同认可的。那就是井冈山斗争时期,我党最早尝试了“党政分开”,提出了正确处理“党与政权机关的关系”的问题[8]。因为政权建设是根据地的大事,是民众当家作主的显著表现。而事实上存在的党政不分,党包办一切的不正常现象,严重影响着边界工作的开展。为此,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开探索党政分开之先河,首次表达了这一思想。尽管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没有使用“党政分开”的字眼,但其意思是明白无疑的[9]P178。

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不仅提出了党政分工的主张和办法,而且为进一步正确处理边界党与苏维埃政府的关系,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使党政分工在边界斗争中得到了实施。当然,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党政分工,虽然仅仅是开始,但它是良好的开端。它探索和创造的有益经验,对促进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以至对当前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实行党政分开,都有借鉴作用[10]。

三、井冈山斗争时期红色政权理论研究

近年来,各方专家学者对井冈山斗争时期红色政权理论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学者探究视角新颖,观点鲜明,形成了以下理论成果。

(一)红色政权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有学者分析,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形势发生了重大转折,客观现实逼迫中共党人不得不改变策略,重新审视和检讨党在大革命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同党内“左”、右倾错误思想作斗争中逐步认识了中国革命特点。在领导秋收起义失利后,果断决策,改变会攻长沙的冒险计划,将起义部队转向国民党统治比较薄弱、群众基础较好的井冈山地区。但是,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过程中,党内许多人对建立小块红色政权的意义认识不足,出现悲观失望的情绪,这就必须首先在理论上给予明确的回答。“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不解决中国革命根据地和中国红军能否存在和发展的问题,我们就不能前进一步。”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历史背景下,党内能够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正确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正是毛泽东[11]。

(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毛泽东在领导湘赣边军民建设根据地的同时,还以极大精力进行了理论创新,总结井冈山斗争经验,提出了关于红色政权理论。红色政权理论,是由“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引伸、发展而成的。

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有个形成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大革命失败前夕,毛泽东就提出了“上山”思想,认为“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这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萌芽。在湘赣边武装割据的实践中,毛泽东的“割据”思想得到了不断深化、升华,逐渐形成了以宁冈为中心的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理由是:(1)有很好的群众;(2)有很好的党;(3)有相当力量的红军;(4)有便利于作战的地势;(5)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有其科学的内涵,就是“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换句话说,“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就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位一体的总观念、总概括[12]P372-380。

有学者认为,井冈山斗争时期的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这个全新的政治名词,显示毛泽东在关于“割据”问题上的主张比中共中央和中共党内其他领导人大大前进了一步。尽管这种“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尚未脱落以城市为中心夺取革命胜利的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的传统模式,但显然已经融进了中国式的以乡村为基地,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位一体化的新的思维,初步向人们展示了中国革命首先在乡村取得局部胜利,进而向城市进攻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向“城市中心论”的挑战,也是为日后开辟和创立“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式革命道路和理论架设了一条通道[13]P231-238。

(三)红色政权理论的内含、形成标志及其争议。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井冈山武装割据的实际,提出了红色政权理论。这一理论形成的标志,就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撰写和发表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与《井冈山的斗争》。随后撰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则是这两篇光辉著作思想的深化和发展。毛泽东红色政权理论的基本思想是:(1)科学地分析了大革命失败后国内的政治状况,提出了建立中国红色政权的总任务、总目标——推翻帝国主义及其工具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民族革命,并实行土地革命,消灭豪绅阶级对农民的封建的剥削;(2)毛泽东从白色政权的分裂和战争、群众基础、革命形势、红军存在、党的力量五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从而使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下立于不败之地,具有可信的科学的理论依据。并在论证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工农武装割据”的新概念。这是毛泽东的著作和我们党的文献中第一次出现和使用的新概念、新思想,是毛泽东在开拓湘赣边界割据局面、建立苏维埃红色政权中的一个重大创造;(3)扼要地总结了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经验,并指出了湘赣边界武装割据局面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12]P372-380

需要指出的是,关于红色政权理论形成的标志,学者看法并非一致。有的学者认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根据地政权建设思想的形成[14]。此外,还有学者认为是以上三篇文章的完成且相互补充,标志着毛泽东红色政权理论的形成。毛泽东的红色政权理论,是通过“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的建设统—起来,在白色政权统治的间隙中建立、巩固和发展的红色政权。这条由毛泽东创造的先在农村地区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的“本本”中是找不到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三篇文章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它标志着毛泽东以“工农武装割据”为核心的红色政权理论基本形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学说[15]P183。

红色政权理论的形成标志,为何出现不一样的结论呢?这是由于学者思考问题的范式不同,占有资料的不同以及受地域的影响所导致的。当然,学术观点本身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是说理是否充分而已。各方提出的观点都体现了见仁见智,为今后进一步深入探究这个问题打开了思维空间。

(四)比较学视野下红色政权理论的两个问题。有学者通过对比中俄苏维埃政权的不同,认为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红色政权”实践,创造出一个与俄国十月革命以城市为中心建立苏维埃政府的模式不同的,以中国农村之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县城为中心建立苏维埃政府的“红色政权’模式。毛泽东这一“红色政权”模式的创立表明,毛泽东既善于吸取别国的先进经验,同时又注意结合中国不同的实际,创造出了具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特色的政权模式。同时,作者指出,毛泽东“红色政权”模式及其理论是在实践中不断变化、发展、完善的。在秋收起义前,毛泽东受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的影响较大,加之还没有更多的具体实践,故提出建立苏维埃政权,既是对当时国际共运通行并成功的范例的学习和借鉴,同时也有受其范例束缚而模仿痕迹较重的不足。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来到井冈山,经过1927年11月至1928年3月先后创建茶陵、遂川、宁冈三县苏维埃政权的具体实践,不但创造出了与俄国十月革命建政模式不同的中国“红色政权”模式,而且及时将其升华为“红色政权”理论。尽管此时毛泽东的理论与实践还没完全摆脱俄国模式的影响,但是已为后来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的实践表明,毛泽东没有局限于初创时期“红色政权”的实践与理论。当红四军发展壮大后,井冈山区的地理位置与经济问题已不能适应其发展了。毛泽东这时果断下山,转战赣南闽西,从而使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发展成为燎原之势。也正是在新的实践中,毛泽东于1930年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光辉文献,从而使“红色政权”的实践与理论发展到一个更加完善的境地[16]。

也有学者将红色政权理论与先富后富理论进行比较,认为红色政权理论和先富后富理论是毛泽东、邓小平在两个不同历史时期运用事物发展不平衡规律研究中国国情,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这两个理论之间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通过对比这两个理论,得出的结论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是革命和建设的指南,而不是教条。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找到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17]。

四、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建立及其地位研究

据现有资料记载,关于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县级政权的表述是在1983年。是年,湖南的学者撰文提出,1927年秋,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在井冈山落脚后,毛泽东计划建设和发展根据地的第一步,就是占领湖南省的茶陵县城。11月18日工农革命军攻占茶陵县城,尝试建立新政权。毛泽东指出,“新的政权不能按国民党那一套搞。要成立工农兵政府。要发动群众。要保护商店,保护医院,保护学校。”这是毛泽东第一次为新政权设计的初步蓝图。后经过选举,成立了茶陵县工农兵政府。茶陵县工农兵政府仅存近一个月,许多工作还没有充分展开,但它是井冈山根据地第一次建立革命政权的尝试[18]。茶陵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的观点提出后,引起了各方学者的共鸣。随后,关于这一提法的文章频繁见于报刊杂志。当然,用词有所差异,但核心思想没有改变。如,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是毛泽东创建的湘赣边界第一个红色政权,也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县级工农兵政府[19]。1927年11月28日创建的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的建立是毛泽东关于中国红色政权建设的一次大胆的实践探索[20]。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第一个工农兵政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政权的一面旗帜,是毛泽东红色政权思想的重要实践基地等等[21]。这充分说明了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在红色政权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五、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评价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时总结经验,最终为其他根据地提供了示范与蓝本。这些经验主要有:

(一)高度重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理论的运用,以确保根据地政权巩固。根据地全盛时期,各县、区、乡都有了工农兵政府,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成立后,成为边界的最高领导机关。

(二)在政权组织中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边界红色政权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民主专政的革命政权,是边界广大军民的权力机构。初期,由于缺乏经验,政权“是名不副实”。为纠正这些错误,边界党除了在思想上加强宣传教育外,还制定了详细的组织法,吸收广大群众参加苏维埃工作。

(三)正确处理党政关系。边界红色政权是在党的领导下建立的。因而,党在边界民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而政府的威信却差得多。就是在日常事务中,党包办政府的行政事务。为纠正这种偏向,边界党明确规定“党的主张办法,除宣传外,执行的时候必须通过政府的组织。”这无疑涉及到“党政分开”的问题。

(四)整顿组织,纯洁队伍。边界红色政权在建立过程中,因为斗争的复杂性,以致一些小地主、富农和投机分子乘机混入党内,并用骗术钻入了政府机构,这给红色政权造成了严重危害。边界党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发动群众,在斗争中识破阶级异已分子和投机分子的骗术;二是对被小地主、富农和投机分子把持的苏维埃政权进行重新改组,严格把握工农兵代表和委员的阶级成份,纯洁边界政权组织

(五)适时改变政权工作方式。初期,政权组织基本上是半公开的,全盛时期则完全公开。在经历“八月失败”后,政府机构逐渐转入秘密状态。

(六)认真抓好土地分配,发展农业生产。边界经济是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的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此,边界党和政府广泛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工作。各级政府颁发政纲或布告,发展农业生产,保护民众利益,从而大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积极性[22]P146-147。

关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的意义。有学者提出,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注重法制建设,保护民主权利,维护社会公平。如《遂川工农县政府临时政纲》,代表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政治主张,反映了贫苦工农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广大民众的要求和愿望,保护了民主权力。1928年10月,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总结了井冈山根据地斗争的经验,讨论了土地革命问题及毛泽东起草的《井冈山土地法》,同年12月正式颁布并实施,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部土地法,有效保证了社会公平,改善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激发了他们的政治热情[23]。

井冈山时期,党和政府除了制定和颁发了《井冈山土地法》外,还出台了一系列法令法规文件,如《遂川县苏维埃政府布告》《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告绿林弟兄书》《告商人及知识分子》,以及中央通告、湖南省委训令、江西省委通告等,形成了土地法、军事法、经济法、劳动法、婚姻法、选举法、行政法、刑法、税法、商法和社会保障法等法科门类的雏形,具有原创性、革命性、阶级性、针对性和公正性等特点,为民主专政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石,是新中国法制建设的理论渊源[24]。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经验,重大的历史意义,同时,对当下党提高执政能力,确保社会公平公正,解决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同样具有启示作用。

有学者指出,井冈山斗争时期边界政权中存在的问题,如民主集中制度不健全、党政关系处理不够好、政权内部组织不太纯洁、政权形式比较单一等等,不仅仅是历史经验,同样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的深刻教训。今天,总结这些历史经验与教训,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对完善民主政治制度具有借鉴意义;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25]。

也有学者认为,井冈山斗争时期红色政权建设的现代启示有三点[3]:

(一)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是现代政党民主执政的基础。从《井冈山土地法》的颁布至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制定,一直到现在的农村改革,无不显示了党对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关心。只有解决农民的土地,党执政才能获得强大的群众基础。

(二)实行党政分开,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创新党的执政方式是现代政党民主执政的必然要求。我们的党是执政党,党的领导要通过执政来体现,就必须强化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水平。党不是政权本身,不能取代政权机关的职能。只有认真改善党的领导方式,才能适应现代政党民主执政的必然要求。

(三)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现代政党执政的宗旨,是民主执政的基本体现。政党是一定阶级利益的代表并为阶级利益服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外,没有任何私利。因此,必须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总之,井冈山斗争时期民主政权建设的丰富经验,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光辉,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民主政权建设之先河,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小三.学习井冈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2]井冈山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3]刘付春.浅析井冈山时期的民主政权建设[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4).

[4]孙剑纯.井冈山时期毛泽东的政权建设思想[J].求实,1987(5).

[5]李忠,涂微微.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政权理论与实践研究[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7(1).

[6]黄惠运,朱清兰.井冈山时期的政权建设[J].吉安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8(2).

[7]肖邮华.从井冈山红色政权建设看毛泽东的执政方略[J].党史文苑,2013(2).

[8]许春华.我党提出“实行党政分开”始于井冈山时期[J].江西党史研究,1988(1).

[9]刘付春.井冈山道路及其理论贡献[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0]王勤.井冈山时期的“党政分工”问题[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0(2).

[11]王儒年,侯宜岭.试析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

[12]余伯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13]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Z].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14]孙树青.论毛泽东根据地政权建设理论的形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1).

[15]李忠,肖子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16]黄国华.毛泽东“红色政权”模式探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

[17]吴萍鲜.试论红色政权理论和先富后富理论的异同[J].广西社会科学,2001(4).

[18]胡涤非.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个工农兵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J].湖南党史通讯,1983(6).

[19]黄惠运.毛泽东创建的第一个红色政权是茶陵县工农兵政府[J].党史文汇,1998(5).

[20]彭东明.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毛泽东指示创建的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J].湘潮,2007(11).

[21]吴志平,肖敏.茶陵县工农兵政府:中国红色政权的一面旗帜[J].湘潮,2010(5).

[22]肖邮华,林道喜,饶道良.题解井冈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23]崔永正.井冈山时期红色政权建设[J].法制与社会,2009(1).

[24]黄惠运,欧阳杰.党在井冈山时期的执政经验及其启示[J].党史文苑,2010(10).

[25]张泰城,李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的经验教训及现实启示[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5).

A Review of Studies in the Regime Building of Jinggangshan Revolutionary Base

LIU Fu-chun

(DepartmentofTeachingandResearch,ChinaExecutiveLeadershipAcademyJinggangshan,Jinggangshan,Jiangxi343600,China)

Abstract:The regime building in the Jinggangshan period was one of the core contents of the building of Jinggangshan Revolutionary Base.In recent years,scholars and experts have paid much attention to the regime building of this period,published a good many theoretical articles and brought forward points of view with deep insights.Reviewing these views and summarizing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s for our Party to improve the governing capacity and complete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well-off society comprehensively.

Key words:period of struggle in Jinggangshan;regime building;review of studies

(责任编辑:徐国栋)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
产业经济研究的发展新进程
敦煌古代武术研究综述
心理健康教师能力构成的研究综述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儿童旅游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中国精神”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