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催生跨界领导力

2016-02-11贺善侃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共治互联网+互联网

□贺善侃

(东华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051)

[收稿日期]2016-04-18

[作者简介]贺善侃(1947—),男,湖南长沙人,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哲学与社会经济管理、领导科学。

“互联网+”催生跨界领导力

□贺善侃

(东华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200051)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基本特征在于跨界。跨界是我们适应当今时代需求的必要生存方式,是我们能在“互联网+”时代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技能。跨界领导力正是适应以跨界为基本特征的“互联网+”时代的新型领导力,对于“互联网+”时代的领导者尤为重要。“互联网+”时代呼唤一种综合性的战略和共同体治理模式;“互联网+”时代更凸显创新发展,而成功跨界的要旨在于进行综合创新。

[关键词]跨界领导力;互联网+;共治

[中图分类号]C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599(2016)05-0114-08

“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网络互联”基础上发展出的覆盖全球的互联网络是一个庞大的网络结构,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互联网的覆盖全面性凸显了跨界的重要性,身处互联网时代的领导者尤其需要“跨界领导力”。

一、共享、共赢、创新:跨界的实质

何为“界”?从广义上理解,“界”即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界限。我们所面临的客观世界,广义上的“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诸如:不同领域的界、不同行业的界、不同产业的界、不同学科的界、不同艺术形式的界、不同专业的界、不同民族的界、不同国家的界、不同社会制度的界……,如此等等。因此,广义的“跨界”也是极为宽泛的,泛指不同元素,包括不同领域、界别、行业、组织,以及不同学科、专业、理论、思想的跨越、交叉、重组或融合。

客观世界无边无垠,客观事物的“界”也无穷无尽。我们虽无法把各种“界”一网打尽,但至少可以对广义的“界”作如下大致概括:

首先是人际的界,即人与人之间的界。可以根据性别、种族、年龄、教育程度或思想意识等对人群作出分类。可以是个体之间的界,也可以是群体之间的界。在群体之间的界中,以民族之间的界最为重要。

其次是文化的界。人是文化的动物,人际之间的界必然会通过文化的界表现出来,如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同城市的文化之间的界等等。学科、专业的差异也属于文化的界。

再次是地域的界,即物理空间的界。如全球与本地、东与西、南与北、本省与外省等皆存在着隔界的差异。

最后是时间的界,即过去、现在和将来之间的界限。我们通常所说的从战略的眼光看问题就是要跨跃当今、面向未来,这是一种时间的跨界,回顾以往也是跨界。

何为“跨”?顾名思义,“跨界”之“跨”是对界限的突破、跨越。现实生活中的“跨界”具有多样性、层次性。笔者认为,按“跨”的不同层次,有不同层次的“跨界”。概括起来,按由低到高的次序,“跨界”可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

其一,借鉴。即在立足本界的同时,眼睛面向“界”外,注意了解界外的情况,借鉴他界的好经验,吸取他界的长处,以弥补本界的不足,有利于本界的发展。

其二,交往。交往即沟通。在交往过程中,不同界别的人群通过互动而相互沟通。其间,不同群体的边界暂时消失。从借鉴到交往,跨界的水平有了提升。在交往阶段,跨界是本界与别界的互动,交往的宗旨在于双赢。从借鉴到交往,跨界实现了从单向到双向的转变。

其三,交织。即在不同界别人群的交往中寻找交集即共同点。在交织层次上,各界别的边界相互交叉、重叠,尽管各界别的界限依然存在,并未消除,但不同界别之间却找到了共同点,为各界别的融合奠定了基础。交织比一般的交往更进了一步。在交织实践中,各界别的群体不仅相互沟通,互通有无,而且旨在寻找不同界别的共同方向,力求重组资源,从各异的角度提高整体效益。

其四,渗透。即把本界之外的有益的东西如新观念、新经验等渗透到“我”这里来,与本界的元素(包括思想、观念、工作经验等)有机融合,创建新元素。渗透与交织的主要区别在于,交织仅仅停留在各界共同点的探寻,而渗透的侧重点则在于各界的融合,实现各界融合基础上的创新。因此,渗透是比交织更高水平的跨界。与各界原先的元素相比,通过渗透形成的东西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越。

其五,转换。即不同界别的角色转换。这不仅是思想上的跨界,而且是人员的跨界。

其间,借鉴是观念跨界的起点,交往是人员跨界的起点,交织和渗透是交往深入发展的结果,转换是跨界的最高境界。随着跨界层次的不断提高,不同界别(如不同个体和群体、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学科、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等)之间的合作共享层次就越趋于深化:从观念合作到行为合作,从一般合作到创新合作;不同界别之间也就越成为一种“利益共同体”。

跨界的宗旨在于突破边界、打造共识、发现新界限。即:打破不同领域的界别限制,通过沟通、合作、互相影响等途径,建立共识与认同感,以实现共赢、达成创新,为组织、社会的发展探寻一条新的路径。

成功跨界的要旨在于进行创新,以创新来推动跨界行为的正确进行。

从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看,重视跨界的趋势与强化创新的趋势同步。据有关方面调查,目前十大社会发展趋势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1)驱动创新,占92%;(2)伙伴、联盟、合作,占79%;(3)增加员工多元化背景,占77%。[1]这三条都要求发展跨界的管理与领导能力。而其中,创新能力不仅居于首位,而且广泛渗透于“伙伴、联盟、合作”以及“多元化”这两大因素之中。《哈佛商业评论》曾有一篇标题为“锻造跨界领导力,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全整合企业”的文章谈到,当今的企业与个人要不被淘汰,就必须提升跨界、整合能力。跨界、整合的能力被称为一种21世纪必须具备的管理与领导的新能力。

从行为特征看,成功的跨界行为与成功的创新行为同步。据上述借鉴、交往、交织、渗透和转换五个层次,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的递进,体现着跨界行为力度的增大。前三个层次的跨界行为的主要特征还在于与界外沟通、复制界外对自身有用的东西、寻找自身与界外的共同点;只是到了第四层次即渗透层次,跨界行为才从一般的沟通、学习跃迁到创新。渗透的侧重点在于各界的融合,实现各界融合基础上的创新。跨界行为的最高层次,即不同界别的角色转换更是处处体现着创新的元素。在最高层次的跨界行为中,需要职业目标的创新、职业技能的创新、知识结构的创新、行为模式的创新以及人际网络的创新等。这就是说,成功跨界行为的归宿必然是创新行为的产生。

二、跨界:“互联网+”时代的重要特征

“互联网+”是在知识经济创新推动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它作为互联网发展的最新实践成果,代表着一种先进生产力,并通过为社会经济的改革、创新、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网络平台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里的“+”并非简单相加、机械拼凑,而是凭借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进行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形成更优越、更高形态的经济发展新形态。近年来,“互联网+”已经改造并影响了多个行业,如“工业4.0”即是“制造业+互联网”;当前已在社会经济中得到广泛应用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网络金融、在线房产、在线影视、在线旅游等行业都是“互联网+”的产物。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等2014年3月宣布成立工业互联网联盟,主要就是基于“智能机器+先进分析工具”和人机交互等技术,大力发展注重软件和大数据的“互联网+产业”。

显然,这种“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的形式其实就是互联网向各个传统行业的跨界,而且不是浅层次的跨,而是至少达到“交织”、“渗透”层次的“跨界”。可以说,“互联网+”时代也就是“互联网跨界”时代。跨界,是“互联网+”的根本特征。这种“互联网跨界”在“网络空间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当今,网络空间的信息化发展已经突破了单一空间的边界,正沿着以“网络空间+”的全覆盖路径向多领域、多空间、多范围渗透拓展,朝着跨界渗透融合的趋势发展。全球正在形成网络空间与陆海空渗透融合发展的新形态,形成网络空间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军事、外交等领域渗透融合发展的新形态。

随着网络空间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有人提出了“领网”和“第四国土空间”的新概念。这一新概念将国家领土从传统的海陆空延伸到网络文化信息空间;从传统的“领土”、“领海”、“领空”,拓展到“领网”这一虚拟而现实存在的空间概念。当今,对网络空间的数据信息控制权已成为全球竞争的新领域。太空中的卫星、陆域和海域中的雷达和传感器以及信息点正在成为世界各国国家信息数据安全的重点。从而地缘政治正在向“天缘政治”即“网缘政治(与网络空间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政治)”发展。

传统的“领土”、“领海”、“领空”均以“划界”即“分割”为特征,与传统的“领土”、“领海”、“领空”不同,“领网”则是“反其道而行之”,以“跨界”合作为基本特征,而且,互联网空间本身就是一个横跨海陆空三大空间的第四空间。

“大数据”则是“互联网跨界”的又一个典范。所谓大数据,即巨大数量的数据。其特点在于四个“V”:一是数据体量巨大(Volume);二是数据类型繁多(Variety);三是价值密度低(Value。价值密度的高低与数据总量的大小成反比);四是处理速度快(Velocity)。大数据实实在在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累积和增长。例如,谷歌公司每年要处理超过24拍字节数据,这意味着其每天的数据处理量是美国国家图书馆所有纸质出版物所含数据量的上千倍。就全球存储的数据看,2013年所达到的量如果记载在书上,这些书可以覆盖整个美国52次。如果将其储存在只读光盘上,把这些光盘可以堆成5堆,每一堆都可延伸到月球。[2]P118-119显然,大数据所覆盖的领域是及其宽泛的,要处理大数据,必须有跨界的眼界、跨界的视阈。

大数据引发科学研究方法的根本变革。现有的科学研究方法,无非借助科学定律、因果机制,或者通过模型的隐喻类比等方法。而大数据分析则是建立在海量数据分析基础上的事物相关性分析,它能在一般“难以理解”的事物之间进行跨界分析,通过事物的相关性揭示出事物的真相。如20世纪90年代,美国沃尔玛超市管理人员通过分析大量销售数据发现,“啤酒和尿布”这看来毫无关联的两个事物,却存在着关联性。这是为什么呢?经过调查终于找到原因,原来在美国,一般母亲在家照看婴儿,父亲去超市买尿布。而父亲在购买尿布的同时,经常顺带购买啤酒。这样就出现啤酒与尿布这两个互不相干的事物同时出现在一个购物篮的现象。[2]P119这种大数据分析方法的实质正是“跨界分析”。

可见,跨界,是我们适应当今时代需求的必要生存方式,是我们能在“互联网+”时代能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技能。因为跨界是“互联网+”时代的基本特征。

三、跨界领导力:“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的新境界

时代的发展必然呼唤新形态领导力的诞生。跨界领导力正是适应以跨界为基本特征的“互联网+”时代的新型领导力。

所谓“跨界领导力”,即发生在领导活动中的互相沟通、形成共识,突破界别、转换行为、再造新界限的领导力。

在组织内外架起桥梁,即打破办公室分割和组织企业分割,是实施跨界领导力的途径。组织内跨界,即“你自己”与本行业、本领域的客户(或潜在客户)、竞争者、合作伙伴、厂商或供应商等,以及本组织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跨界。组织外跨界,即“你自己”与其他行业、其他领域、其他组织企业,以及政府、社区乃至朋友、家人等的跨界。在此,桥梁的构架是实现跨界的关键,架起的桥梁越多、越有效,跨界就越顺当,收效就越显著。[1]

跨界领导力内含至少以下被称作“跨界领导力DNA”的六种跨界能力[1]:

一是平衡互相矛盾的职业选择能力,即在不同的职业目标互相冲突或有所重合的时候能通过有效地权衡、比较,揭示出隐藏在各种职业目标背后的“公共价值”,通过公共价值的引导,在不同职业目标间“游刃有余”,驾驭自如,从而成功地实现其职业目标的能力。

二是跨界转换,即直面新挑战,适应新环境,擅长实践不同的方法和技能,跨领域高效工作的能力。当今,一方面,世界是平的,因为全球化拉近了距离;但全球化并未抹杀各国各民族的差异,因此地球又不是平的。人们要生存,就要适应不同环境,就需要跨界工作的能力,尤其是领导者,要扮演很多的角色,有些是跨界的角色,跨界转换能力更是不可缺少。

三是情景智商(Contextual Intelligence),即能准确判断情景的不同,善于找寻不同领域的共性,自如切换角色,选择恰当方法,成为有很强适应性的跨界领导。

四是拓展知识脉络的能力。成功的跨界领导者应长期关注某个问题或议题,并围绕这个主题逐渐积累相关的专业知识;并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具备突破单一领域的知识障碍,在新的高度上解决新的问题。

五是打造跨界人际网络的能力。人际网络即一个人的人脉关系。人际网络对任何职业者都重要,但对于跨界从业者尤为重要。它是跨界领导力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通过各界人士的有效沟通、情感交流,跨界才能实现。人际网络越广泛,跨界的范围就越大。一个在界外没有人际网络的人是很难跨界的。一位美国高管的经历说明了这点。他的履历极其丰富:从州政府到国会、财政部、内政部、国家动物园、美国野生动物基金会,到后来担任联邦政府人事部门的主管。但他在回忆自己的职业轨迹时说:“只有第一份工作是我自己找的。带领我走上之后职业的人似乎是注定会出现。他们认识我,信任我,或之前和我共事过,一起解决过某些问题”。

六是储备必备知识的能力。跨界需要必备的知识,尤其是跨越本专业领域的邻近专业领域的知识,以及渗透于各领域的或各界都需具备的知识。只有具备了必备的知识,才能满足跨界的不时之需,才能在一旦需要离开熟悉的职业路径时,迎接相应的经验和能力考验,承担相应的风险。

具备“跨界领导力”DNA的跨界领导者能够为组织、企业解决最棘手的问题。据《哈佛商业评论》报道,10多年前,可口可乐公司在南印度曾遭遇重大危机。公司每生产一升可乐需要耗水三升,地方政府和NGO组织以环境保护为由取缔其生产资格。为解决这一危机,可口可乐公司建立“环境与水资源”新部门,由杰夫·希伯来特担任领导。这位领导者熟知政府与NGO的工作规则。他知道环境部门的要求是什么、可口可乐的底线是什么、NGO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是什么。他身处不同情境,综合各方利益,调动各方解决问题。公司高层通过了“到2020年不增加水资源负担”的项目预算,将每升可乐的生产耗水降至两升。从此,可口可乐成为NGO组织和国际政府公认的行业领袖。杰夫在企业、政府和NGO中成功跨界,攻克公司发展的“拦路虎”。[3]

上述“跨界领导力DNA”对于“互联网+”时代的领导者尤为重要。这是因为:

第一,“互联网+”时代呼唤一种综合性的战略和共同体治理模式

这种战略和共同体治理模式必以跨界为基本特征。因这种战略和共同体治理模式需要穿越各个空间和领域,以大幅度跨越的视野谋篇布局,从事顶层设计和前沿性综合研究,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网络信息化治理体系。

“共治”是互联网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2月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直面当今互联网领域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日益凸显的问题,站在人类前途与命运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其核心要义为“一个目标,两大支点”。一个目标是“国际社会应该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加强对话合作,推动互联网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两大支点是“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习总书记还提出了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的四项基本原则,即:“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以及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即:“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促进共同繁荣;保障网络安全,促进有序发展;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促进公平正义”[4]。中国对网络空间治理与网络安全的整体战略思考的核心思想,在于全球合作共赢、共享,发展共治模式,共同构建利益相关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鉴于互联网时代的共治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认真应对。虽然互联网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特征,但每一个国家在信息领域的主权权益都不应受到侵犯,互联网技术再发展也不能侵犯他国的信息主权。……国际社会要本着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原则,通过积极有效的国际合作,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5]

综合性的战略和共同体治理模式不仅在面向全球的社会治理中需要,即使在治理一个国家、一座城市乃至一个社区时也同样需要。如“互联网+”时代的城市是一个紧密关联、高速运转的智能系统。当城市的政务、经济、企业、商业、交通、环境、通讯、医疗、家居等功能都依托于互联互通的信息系统时,当城市所有相关数据都被集成共享时,对这一城市的治理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或仅仅可以凭经验加以解决的问题,而迫切需要综合性战略思维指导下的多边、多维城市治理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综合性战略思维和多边、多维社会治理的能力就是由跨界思维和跨界行为策略构成的跨界领导力。

跨界思维体现了战略思维的实质。这是因为,跨界思维的核心是“跨界”,即敢于、善于全面跨越各种事物界限的视野和思维能力。跨界思维是一种具有综合、统摄性的高级思维形态,具有高度概括性,是建立在各种思维基础上的整体,是人类多方面智慧的体现;又具有极其深刻性,是各种思维的最后升华,是突破性的质的飞跃。从这个意义上说,跨界思维既达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思维高度,又达到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思维广度。而这种思维的高度和广度正是战略思维所必备的思维品格。

战略思维的品格主要表现为全局思维和超前思维是跨界思维这两方面。前者体现了横向的跨界维度;后者则体现了纵向的跨界维度。它们同是以“高瞻远瞩”为特点的战略思维的体现。[4]

“高瞻”即总揽和驾驭全局的能力,表现为能站在全局的高度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和处理问题;能统筹兼顾,善于顶层设计、整体思考。“远瞩”即善于从事物的过去、现在而预见其发展趋势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运筹帷幄、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从思维的矛盾运动来看,“远瞩”的战略思维正是通过事物(认识对象)错综复杂的现象联系,揭示事物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根据,从事物的基本关系出发,深入分析、综合把握事物发展过程,然后,在事物内在矛盾充分展开的基础上,结合事物的外在环境,推出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无论“高瞻”还是“远瞩”,都是战略思维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跨界思维即战略思维。

互联网思维作为体现互联网时代思维特征的思维方式,集中体现了这种跨界思维即战略思维。

互联网思维,就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迅速发展、推广并逐渐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对社会经济各领域、各行业的关联性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在于视野宽广、立体化、网络化、跨越各个领域。

“互联网思维”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一般认为,计算思维、实验思维和理论思维是人类三大科学思维方式,互联网思维开辟了网络思维这一新的思维方式。有人把网络思维与前三种思维并列为第四种思维。

“互联网思维”之所以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是因为它基于一种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人类的每一种思维都有其科学技术基础。在“互联网思维”背后的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力量。而互联网的本性即是“跨界”。互联网(internet),是网络与网络连接而成的庞大网络,随着移动互联终端的广泛使用,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加深。在“网络互联”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覆盖全球的互联网络是一个巨大的网络结构。互联网的覆盖全面性正体现了“跨界”的基本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时代的领导者必须学会用互联网思维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精神、价值、技术、方法、规则来指导工作、激发创新。

一个领导者,不仅需要正确的认知力,还需要有付诸实施的能力即执行力。落实跨界领导力的关键也在于跨界行为的落实,即跨界领导力的执行、实施。因而,光有跨界思维而无跨界实际行动,跨界领导力还是一句空话。根据有关调查,全世界企业中86%的高管都认为跨界很重要,但真正有能力落实管理跨界议题的只有7%。可见,在现实的领导活动中,跨界行为是最后落实跨界的根本。

“互联网+”时代的政府服务就明显是一种跨界行为系列。其主要特点有:其一,一站式。即克服条块分割,实现互联互通,公共服务方式集成化,所有政府服务均以统一的口子面向公众。其二,多渠道。即以多样化的电子渠道提供在线服务。其三,互动化。在公共服务平台嵌入视频等创新型互动软件,促进多方市民参与政府事务和公共讨论,强化多方面的沟通。其四,整体化。即全面监控,建立信息采集、问题发现、协同处置、综合决策的机制,实现城市治理从传统、被动、分散管理向现代、主动、系统的整体治理转变。显然,这些特点的体现无一离不开跨界的行为技能。其实,上述政府公共服务的四个特点体现了“互联网+”时代所有领导活动的普遍特征。由此足见跨界领导力对于身处“互联网+”时代的领导者之重要性。

第二,“互联网+”时代更凸显创新发展。而创新不仅体现了跨界的要旨,而且跨界是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创新思维形成的内外系统性决定了创新思维的形成有内外两方面动因。就创新思维的内在动因而言,包括开发智力的整合原理、流动原理和调节原理。所谓整合原理,即创新思维产生于多种思维方式长期综合交融的原理。所谓流动原理,即创新思维产生于合理的、不停顿思维流动过程中的原理。所谓调节原理,即创新思维往往产生于适当的目标调节的原理。[7]P24-27而无论是思维的整合、流动还是调节,从某种意义上说,都包含着跨界的元素。这是因为,整合、流动和调节都不可能局限于某固定领域、界限,都必然是跨界的,或是在不同类对象之间的跨界,或是在对象事物不同属性之间的跨界,或是在不同学科之间的跨界,或是不同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之间的跨界……。正是这些跨界促成了创新思维。

就形成创新思维的外在动因而言,则有形成良好创新环境的信息轰击原理、群体激智原理和压力原理。[7]P27-28这里所说的外界信息、群体激智和外来压力,都是推进思维在整合、流动和调节中自觉跨界的外因。首先,创新思维的形成仰仗于大量信息量的轰击。只有在大量高质量的信息作用下,让创新者置身于广阔的信息交流场中,沟通、交流、碰撞,才能增大跨界的机遇。其次,创新思维的形成又依赖于“群体激智”。一般说来,创新思维是群体激智的产物。只有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通过启迪思维而扩展思路,强化思维而向纵深开掘,灵活思维而在多维中纵横。这也就是当今提倡“众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在。

跨界碰撞(Cross Boundary Impact),正是一种“信息轰击”和“群体激智”。跨界碰撞带来无限的想像空间。如创意迭出的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本身就是一个设计风格多元的地方:墙是100多年以前的,钢梁却是20年前盖的。在这跨界的空间,再加上来自世界各国的设计人员聚在一起,跨界将会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中使人们想象力迸发、新点子发散、新产品层出不穷。[1]

跨界与创新的密切联系决定了跨界领导力和创新领导力的密切联系。近期来跨界领导力研究热潮的兴起,无疑将引领创新领导力发展的新趋势。跨界领导力对创新领导力的推动作用,主要可以从跨界领导思维力和跨界领导行为执行力两方面进行考察。

跨界领导思维力对创新领导力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

首先,跨界领导思维力推动领导思维创新。领导思维是领导活动的引领,领导活动创新需要领导思维创新引领,思维创新的能力直接影响着领导创新活动的水平。而跨界领导思维力在领导思维创新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一,跨界领导思维力能推进领导者思维破除各种思维定势、僵化观念;把创新由自发转化为自觉。其二,跨界领导思维力能扩展思维视角,赋予领导者宽广的视野、敏捷的发散力、丰富的想象力。其三,跨界领导思维力能帮助领导者确立问题意识与忧患意识、超越意识与前瞻意识、包容意识与开拓意识;从而推进领导力的创新发展。

其次,跨界领导思维力推动领导战略创新。战略创新能力是领导创新能力的核心。战略创新能力主要体现为:(1)战略目标的创新,即战略意图和战略定位的创新;(2)战略规划的创新,即战略方针、战略步骤、战略重点和战略计划的创新;(3)战略对策的创新,诸如全球战略对策、国家战略对策、地区战略对策和组织(如企业)战略对策的创新等。凡此种种,无不源于领导者对事物发展趋势、周围环境及组织各种关系的跨界思考和认识。无疑,跨界领导思维力是促成这些新思考、新认识重要推动力。

再次,跨界领导思维力推动领导体制创新。制度是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由人制定的,制度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随着制度中一些不足和弊端的显现,需要对制度进行重新更改和制定,而这个过程就需有新的动力来推进,制定更好的新制度的全过程都离不开理论创新和人们的观念创新。因此,制度创新的关键归根到底是人的观念的更新和作为制度指导思想的理论创新。而跨界领导思维力在人的观念更新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创新领导力最终要落实到领导实践活动中,促成领导活动的创新。在落实创新领导力诸要素的过程中,跨界领导行为执行力对创新领导力的推动作用将贯穿始终。创新领导力通过组织的愿景沟通、组织文化以及管理制度构建等领导活动的创新最终转化为组织行为的创新。

落实创新领导力的首要环节是把创新意图融入组织的愿景与使命中,通过组织战略目标的创新为组织的持续成长提供新动力。在这一环节中,跨界领导行为执行力主要表现为新的战略目标的落实,即在纵横广阔的战略视野中把新的战略目标落实到本组织的发展具体蓝图和规划中。

落实创新领导力的第二个环节是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及相应制度。要从发展理念到发展战略,从市场意识到营销策略,从管理体制到运行机制等各个方面营造组织创新的文化氛围和内外环境。在这一环节中,跨界领导行为执行力主要表现为组织创新的执行力。美国通用电气(GE)董事长兼CEO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曾把公司比喻成一幢楼房,地板好比组织的层级,房屋的墙壁则如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障碍;他认为,公司为了获得最佳的经营效果,就必须将这些地板和墙壁拆除,建构一个“开放的空间”,以使“各种各样的想法都能自由流动,而不受任何等级或职能的限制。”他指出:“旧组织建立在控制之上,新组织必须添加自由的成分”,“不同事业部之间无界限的交换意见应该是很正常的事情”。显然,跨界,是其核心的领导理念。正是在这种领导理念的引导下,在短短20年间,这位商界传奇人物使GE的市场资本增长30多倍,达到了4500亿美元,排名从世界第10提升到第1。[8]

[参考文献]

[1]贺善侃.跨界领导力.[J].决策,2014(Z1).

[2]王治东.技术化生存与私人生活空间——高技术应用对隐私影响的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3]Triple-Strength Leadership[J].Harvard Business Review(哈佛商业期刊),2013(9).

[4]习近平.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2/16/c_1117481089.htm.

[5]习近平.习近平在巴西国会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7-17.

[6]贺善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呼唤领导力提升[J].领导科学,2015(10月上).

[7]贺善侃.创新思维概论[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1.

[8]〔美〕杰克·韦尔奇[EB/OL].http://baike.sogou.com/v837635.htm?fromTitle=杰克·韦尔奇.

“Internet Plus” Generates Trans-boundary Leadership

HE Shan-kan

(SchoolofHumanities,DonghuaUniversity,Shanghai200051,China)

Abstract:The “Internet plus” age is characterized by trans-boundary,which is the necessary survival method for us to adapt to the times and the requisite skills for us to survive and develop in the “Internet plus” age.The trans-boundary leadership is a kind of new leadership adapting to the “Internet plus” age characterized by trans-boundary,important to the leaders in the “Internet plus” age.The “Internet plus” age calls a kind of comprehensive strategy and community governance model.The “Internet plus” age places more emphasis on innovative development,and the key to successful trans-boundary is to carry out integrated innovation.

Key words:trans-domain leadership;internet plus;co-governance

(责任编辑:胡硕兵)

猜你喜欢

共治互联网+互联网
“多元共治”乐融融
军地联动共治涉军舆情 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食品安全共治 各方需依法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