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丽青瓷从模仿到创新的原因
2016-02-11谢捷
谢 捷
景德镇陶瓷大学
浅析高丽青瓷从模仿到创新的原因
谢 捷
景德镇陶瓷大学
中国青瓷在世界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青瓷依托于海上丝绸之路作为高级商品远销世界各地,特别是朝鲜半岛,不但流入了青瓷,还获得了青瓷的烧制工艺。本文分析中国青瓷被输送到世界各国,但是继承和发扬中国青瓷技艺的地区以朝鲜半岛为最的原因。并分析两国青瓷原本同出一源,但是到了12世纪却发展成为不同两种风貌的原因。
中国青瓷;高丽青瓷;朝鲜半岛
中国青瓷在五代时期就已经相当成熟繁荣,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中国青瓷依托地理优势远销海外。但是不同于其他国家仅仅是获得了青瓷这一商品的物品流通,与中国一江之隔的朝鲜半岛还获得了青瓷的技术交流,掌握了烧制青瓷的技术,使中国青瓷在朝鲜半岛这一土壤得以真正扎根。而且继承和发扬了中国青瓷烧制工艺的也只有朝鲜半岛,综合分析大致为以下几点原因:
(一)朝鲜半岛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朝鲜半岛与中国隔海相望,政治经济贸易往来频繁,交通运输极为便利,张保皋集团构成由赤山、登州、莱州、泗州、楚州、扬州、明州、泉州、九州为基点的海上贸易线路,使得中国青瓷得以大量流通到朝鲜半岛,中国和朝鲜窑工得以产生交流的交通条件。
(二)朝鲜半岛自古以来深受中国各朝代政治思想、经济文化的影响。朝鲜半岛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中国的附属国,朝鲜半岛接受了中国的政治制度,儒学思想的教化,朝鲜半岛与中国一样尊崇佛教和儒教,因此在风土人情、审美思想上也与中国高度相近。
(三)朝鲜半岛在政治制度、服饰制度、礼仪制度上都模仿当时同时期的中国制度,青瓷作为中国当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日用品和艺术品,被一江之隔的朝鲜半岛模仿也不足为奇了。
(四)朝鲜半岛本身地理环境优越,便于和中国进行贸易往来和技术交流,朝鲜半岛具有生产青瓷的瓷土,丰富的水资源,以及密集的森林,这为高丽青瓷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物质基础。
综合当时朝鲜半岛所具有的客观因素,中国青瓷在朝鲜半岛得以顺利扎根,并且逐渐形成充满高丽民族特征的高丽青瓷。虽然高丽青瓷与中国青瓷一脉相称,但是随着高丽青瓷的不断演变,高丽青瓷开始与中国青瓷产生不同的面貌,在两国青瓷装饰技法上的体现尤为明显。
高丽青瓷初期是处于对中国青瓷的完全单方面模仿,这一时期高丽青瓷和中国越窑青瓷装饰技法大致相同,早期高丽青瓷就如同中国越窑的孪生姐妹,只是釉色还不及中国青瓷成熟。到了12世纪,高丽青瓷顺利解决了釉色不正的问题,开始飞速发展,由于釉层变薄,便于釉下装饰技法的开展,出现了与中国青瓷不同的镶嵌青瓷,镶嵌青瓷的出现可谓意义重大。镶嵌青瓷黑白线条并用,呈现出浓郁的高丽风情,与中国青瓷惯有的花纹图案大不相同。观察这一时期的高丽青瓷,我们可以明显发现这一阶段的高丽青瓷具有明显的“去中国化”的倾向。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高丽青瓷在釉色上有大幅度提升,可以被概括为“厚胎薄釉”。而12世纪的中国青瓷由宋代美学审美主导,为了追求“类玉”的效果,釉料层变厚,釉下装饰无法开展,线条装饰变得极为简单,给人以一种深远莫测,如一潭深不见底的湖水之感,可以被概括为“薄胎厚釉”。到了这一时期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两国青瓷的装饰手法和审美倾向已经南辕北辙,原本同出一源的两国青瓷,逐渐演变成截然不同的风貌。综合分析其原因为以下四点:
(一)两国政治制度不同,中国一直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国家权力集于一人之手,而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国王统治权力为上层贵族所左右,朝鲜半岛的统治者并没有像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一样如此之大的权力,权利也并非集于一人之手,因此高丽青瓷的审美并不像中国青瓷一样为最高统治者的审美体现。而高丽青瓷的窑工却能够更多的体现自身主观能动性。
(二)两国青瓷起源不同,中国青瓷不同于高丽青瓷,中国青瓷是以模仿青铜器开始,因此中国青瓷和青铜一样都具有“协上下,承天体”的时代意志。中国古代的工艺美术是社会、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各方面的晴雨表。因此中国各时期的青瓷在造型,装饰,以及艺术风格上成为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而高丽青瓷起源于中国越窑青瓷,从一开始就是高级贸易商品而非祭祀礼器。
(三)两国青瓷消费市场不同,高丽青瓷市场狭窄,并不像中国青瓷一样需要大量的输出,因此高丽青瓷具有小范围生产的特性,高丽青瓷反映了当地消费者的审美观,更加具有生活气息,大部分是来自自然界随处可见的题材:花鸟、植物、瓜果等等,部分高丽青瓷也具有神话传说的瑞兽题材,比如龙凤、麒麟,即使是神话动物题材,高丽青瓷相比于中国青瓷的肃穆深远反而拥有更多的亲切感。
(四)两国青瓷装饰技法的不同,实际也是不同的工艺条件所造成的,两国青瓷所选用的原料不同,烧成的制度有所差异,也直接导致了装饰效果的不同。这样,也使两国青瓷向不同的方向发展。
青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关注中国和高丽青瓷的发展使我们更好理解两国青瓷同出一源,在不同的经济,文化,政治,民族特征的影响下所经历的变迁。陶瓷是人类社会精神面貌的映射,对中国和高丽青瓷装饰技法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探索青瓷的历史。从其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两国历史发展的走向,青瓷是两国历史的见证,两国自古以来同时受到儒学文化为主导思想的影响,一衣带水,毗邻而居。青瓷是两国自古以来交流的纽带,两国陶瓷艺术家应当“以古为镜”,寻找历史共同点,加强文化艺术交流,审视自身与对方的艺术共同点,响应“一带一路”战略,增进两国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1](韩)郑良谟著,《高丽青瓷》,文物出版社,2000年
[2](韩)姜敬淑著,《韩国陶瓷史》,志社,1989 年
[3](中)陈尚胜著,《中韩交流三千年》,中华书局,1997 年
[4](中)林武军著,《宋代青瓷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年
[5](中)冯先铭著,《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2006年
[6](中)卞宗舜著,《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3年
[7](中)叶喆民著,《中国陶瓷史》,三联书店出版社,2011年
[8](中)冯先铭著:《中国古陶瓷图典》,文物出版社,1998年
[9](中)赵青云著,《宋代汝窑》,河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
[10](中)林瀚著,《海外珍藏中华瑰宝青瓷》,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1年
[11](中)王其钧著,王谢燕,《中国工艺美术史》,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
[12](韩)韩盛旭《扶安青瓷》,韩国首尔学研文化社,2008年
[13](韩)郑良谟著,《韩国的陶瓷器》,文艺出版社,1991年
[14](中)李刚著,《青瓷风韵》,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
[15](日)小学馆,《世界陶瓷全集》,小学馆,昭和56年
[16](韩)海刚陶瓷美术馆:《高丽色青瓷色彩》,海刚陶瓷美术馆,1999 年版
[17](中)汪庆正著,《越窑秘色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8](中)汪庆正著:《简明陶瓷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
[19](中)朱伯谦著,《龙泉青瓷》,浙江摄影出版社,1998
[20](韩)尹龙二著,《朝鲜陶瓷的变迁》,德园美术馆,1992
[21](中)慈溪市博物馆著, 《上林湖越窑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
[22](中)国立故宫博物院著, 《北宋汝窑特展》 国立故宫博物院 2007年
[23](中)中国硅酸盐协会著, 《中国陶瓷史 》 文物出版社 1982年年
[24](中)马争鸣著,《高丽青瓷与浙江青瓷比较研究》,浙江省文物鉴定中心
[25](韩)金英美著,《越窑制瓷技术向高丽青瓷的传播和影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第五辑—2002 越窑国际学术讨论会专辑》,杭州出版社,20002 年
[26](中)林士民著, 《青瓷与越窑》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
[27](韩)崔淳雨 著,《康津窑址出土高丽青瓷》 考古美术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