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料混炼
——万年前人类智慧结晶

2016-02-11陈向进卢志红王然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6年6期
关键词:制陶先民广西

陈向进卢志红王然

1:高级工程师 民盟广西经济委员会2:教授 广西艺术学院3:考古学硕士 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

双料混炼
——万年前人类智慧结晶

陈向进1卢志红2王然3

1:高级工程师 民盟广西经济委员会2:教授 广西艺术学院3:考古学硕士 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

桂林甑皮岩首期陶采用双料混炼工艺制作,彰显万年前甑皮岩先民已经掌握双料混炼技术。甑皮岩首期陶双料混炼工艺,是万年前甑皮岩先民一项人类智慧活动。双料混炼技术是万年前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万年前人类的伟大发明。

双料混炼;人类智慧;发明创造

双料混炼工艺是广西区域历代相承的制陶特征,是万年前人类智慧的结晶,其有四项基本要素:两种材料按一定配比混练、混练至骨肉相融、混练后形成具有一定粘结力及抗烧炼能力的坯料、塑制的器物可承受一定程度的高温烧炼甚至炼而不裂。

一、广西双料混炼制陶工艺源远流长

(一)广西有万年制陶史

1965年6月以来,广西桂林市先后发现甑皮岩、庙岩、大岩三处万年古陶遗址,成为世界上发现万年古陶遗址数最多的城市,是目前全世界唯一拥有三处万年古陶遗址的城市。

(二)双料混炼是广西最早的制陶工艺

广西双料混炼工艺在万年前即运用于桂林地区陶雏器及陶器的制作。

距今12000年的桂林甑皮岩首期陶未经250℃以上温度烧制,属于陶雏器,通过双料混炼模拟考古实验分析,桂林甑皮岩首期陶采用典型的双料混炼工艺制作。

桂林市庙岩、大岩等史前遗址出土的万年古陶经初步分析,具备双料混炼工艺的典型特征,应是采用双料混炼工艺制作。

(三)双料混炼工艺在广西从未间断

广西制陶工艺历代薪火相传,从北至南、从古至今发现了桂林甑皮岩、大岩、庙岩、柳州大龙潭鲤鱼嘴、南宁豹子头、顶蛳山、钦州独料村、合浦汉墓群、钦州宁道务墓等大量古陶遗址,这些遗址均发现不同年代疑似采用双料混炼工艺制作的陶器或陶碑。

经考证:桂林市庙岩陶、大岩、甑皮岩遗址早期陶距今一万年以上,柳州鲤鱼嘴遗址早期陶距今9000年,南宁豹子头遗址陶距今8000年,南宁顶蛳山遗址陶距今5000-8000年,钦州独料村遗址陶距今4000年,合浦汉墓群遗址古陶距今2000年,钦州宁道务墓出土陶碑距今1300多年。

在南宁豹子头遗址,出土了距今8000年未曾烧制的双料混炼坯料,为研究广西双料混炼工艺留下珍贵的实物。

至今,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靖西壮族夹砂陶仍然采用最原始的平地堆烧术制陶,其坯料制作工艺就是典型的双料混炼工艺。

万年以来,广西双料混炼制陶工艺从未间断,不断传承,赢得万年桂陶的美誉。

二、甑皮岩首期陶双料混炼工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发明创造是人类在认识及运用自然界规律过程中一项人类智慧活动,甑皮岩首期陶双料混炼工艺的发明,是万年前甑皮岩先民一项具有相当高智商的人类智慧活动。

1、甑皮岩首期陶羼和料是人类有意识专门采集的

甑皮岩首期陶是陶器雏形,依据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桂林甑皮岩》,甑皮岩首期陶为甑皮岩第一期文化遗存,为半圆头盔形器皿,疑似先人用于烧煮田螺的器物,材料为泥夹石英石砂。陶土材料原岩为硅泥质岩石,基本成分由隐晶质组成,84倍显微镜下可见高岭石,为随机取土,羼和料成分单一,为粗大的石英颗粒,碎粒大小不等,棱角明显,最大粒径达到1.1-1.5厘米。

在甑皮岩第一期文化层出土了数十件小石英砾石,最大直径在2-4厘米之间。甑皮岩的洞壁是石灰岩,所发现的石英砾石应是当时人类有意识采集带回洞中的。由于出土石器不见以石英为原材料加工成的器物,这些石英当是作为陶器的羼和料专门采集回来的。考古工作者在甑皮岩附近及漓江中均发现有相同的石英砾石,甑皮岩一期的石英羼和料可能也如该期的石英打制石器一样采自于漓江河漫滩或甑皮岩附近,经砸碎后羼入陶土中。

甑皮岩首期陶羼和料是人类有意识专门采集的,采集目的非常明确,就是用于双料混炼陶雏器制作,这是人类智慧的直接体现。

2、双料混炼考古实验揭示了甑皮岩首期陶蕴藏着人类智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联合组织了模拟甑皮岩首期陶的考古实验(以下称为“双料混炼考古实验”),实验是将天然陶土与砸碎的石英石按一定比例配合,加适量水运用双料混炼工艺充分揉练为坯料,形成的坯料具有一定的粘结力及抗裂性,用其捏塑而成的半圆头盔型“泥塑器”仅需晾晒数日,不用烧制就可直接用于烧煮田螺等食物,“泥塑器”直至田螺煮熟都不开裂。

双料混炼考古实验证明:“泥塑器”能承受火炼而不开裂的奥秘在双料混炼工艺,关键点则是特定比例双料混合以及练至骨肉相融,只有符合特定配比的双料混炼才能承受高温并保持不裂。

实验是以甑皮岩首期陶为模拟对象,经充分研究以及多次考古模拟试验显示:甑皮岩首期陶是甑皮岩先民运用双料混炼工艺制作的陶器雏形遗存,双料混炼是甑皮岩先民有意识的行为,是人类智慧的体现和结晶。

双料混炼考古实验揭示了甑皮岩首期陶蕴藏着人类智慧。

3、甑皮岩先民是高智商智慧人

(1)万年前,人类对自然界规律的认识程度不高

人类认知自然界规律首先经历认识的过程,进而逐步从认识中总结规律,进一步发展到简单制造的过程。随着人类对大自然规律的不断认识、不断总结以及不断实践,人类智慧获得不断提高、不断进步,人类生活从简单制造进入到发明创造的高级制造阶段。

自然界的规律是适者生存,在与自然界的搏斗中,人类的智慧不断提高、不断发展,人类不断适应自然,逐步进入认识自然界规律的高级阶段。

我们认为:一万年以前,人类对自然界规律的认知首先是处于认识过程的低级阶段,这个阶段人类看到的只是自然界的表面状况,人类对自然界规律的认识程度不高。在这个阶段,若有人类发明创造出现,则寓意着高智商智慧的存在。

(2)甑皮岩先民的智慧水平相当高

双料混炼考古实验证明,双料混炼羼和料的比例多与少,直接影响到陶雏器在烧煮田螺时是否开裂,羼和料羼多开裂,羼少也开裂。只有在一定比例的情况下,双料混练至骨肉相融时,陶雏器才具备烧煮田螺至煮熟不开裂的功能。

考古实验证明,一万两千年前的甑皮岩先民,已经创造性地掌握了一定比例这项双料混炼工艺最重要的关键技术。一定比例是泥土与砸碎的石英石混练的比例,按一定比例混炼的陶雏器可以实现炼而不裂。甑皮岩先民掌握的这项关键技术不是打制石器这些普通的智慧水平可比的,它蕴藏着人类的高级智慧,而且是高智商的智慧,代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据此推测,甑皮岩先民具有高智商的思维,发明双料混炼技术的甑皮岩先民是高智商智慧人。

4、双料混炼技术是万年前人类的发明

甑皮岩首期陶双料混炼工艺已经具备了制造技术的基本特点,彰显了甑皮岩先民在一万两千年前已经发明创造并掌握了双料混炼技术,双料混炼技术是万年前人类的发明。

双料混炼技术的发明促进了甑皮岩陶雏器的诞生,陶雏器的诞生将甑皮岩先民带入了煮食文明的阶段,陶雏器的诞生进一步促进了甑皮岩陶器的发展。

双料混炼技术的发明凝聚了甑皮岩先民的人类智慧,它极大的改善了甑皮岩先民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三、双料混炼工艺是广西区域制陶特征的核心,是万年桂陶的精髓

万年以来,广西制陶术自成一体,地方区域特征明显。从桂林甑皮岩制陶开始,广西桂陶即形成独特鲜明的、以“双料混炼、骨肉相融、自然素面、窑变出彩、陶刻创作、陶艺造型”等制陶工艺为特点的区域特征。

广西制陶工艺在“材料、色泽、艺术”三方面体现了广西典型的制陶区域特征。材料方面为“双料混炼、骨肉相融”,色泽方面为“自然素面、窑变出彩”,艺术方面为“陶刻创作、陶艺造型”。

万年以来,历代广西桂陶制陶工艺在“材、色、艺”三方面薪火相传,六项鲜明制陶特征从未间断,不断传承。发展至今,化蛹为蝶形成广西坭兴陶。

万年桂陶六项制陶特征在坭兴陶艺术中获得淋漓尽致的体现,今天,采用北部湾钦江两岸东泥西泥双料混炼制作的坭兴陶已经成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双料混炼工艺的独特特性使自然素面的坭兴陶窑变出彩更是成为坭兴一绝,双料混炼造就了无数的坭兴陶艺术瑰宝,坭兴陶成为万年桂陶文化遗产历代传承、发扬光大的结晶典范,是万年桂陶一颗非常璀璨的明珠。坭兴陶的核心制陶工艺是“双料混炼”与“骨肉相融”,双料混炼工艺是广西区域制陶最基本的特征,是广西区域制陶特征的核心,是万年桂陶的精髓。

结束语

万年以来,双料混炼工艺在广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广西八桂大地上生生不息,不断传承及发扬光大,成为广西区域典型的制陶特征。

双料混炼工艺是万年前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万年桂陶的陶魂。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桂林甑皮岩. [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2] 陈向进、周海.《陶雏器—桂林甑皮岩首期陶》.《陶瓷科学与艺术》,2016年05期.

[3] 陈向进、周海.《桂林甑皮岩双料混炼工艺及陶雏器初探》.《江苏陶瓷》2016年02期.

猜你喜欢

制陶先民广西
广西贵港
巧手制陶,玩出文化味——甘肃省秦安县五营初级中学陶艺社活动侧记
赛加城址先民的生产经营方式
青木木米制陶风格探析
奇妙的博物馆
将先民们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代子孙——记浙东千年古镇崇仁镇消防安全工作
大辛庄商代制陶工艺研究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河姆渡先民的衣食住行
广西诗歌五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