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展望:我国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研究
2016-02-11刘雅静
刘雅静
(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宁夏银川750021)
回顾与展望:我国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研究
刘雅静
(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宁夏银川750021)
作为政治参与领域中的一个具体而特殊的研究分支,近年来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问题逐渐进入了诸多学者的研究视野。已有研究成果主要围绕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的特征、影响因素、参与现状、参与路径的完善等方面展开论述,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学术资料。但总的来说,现有研究成果仍存在一些不足。在今后关于该领域的研究中,应注重体现问题导向、构建研究方法的网络结构、注重参与定量研究。
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影响因素
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标志,政治参与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成为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和经典命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社会领域的不断发育,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成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进程中,有一种特殊类型的公民政治参与——少数民族公民的政治参与逐渐引起政府和学界的关注。国内大多数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正确认识与分析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的现实状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对于增强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实效性、促进民族地区基层民主政治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价值。因此,作为我国公民政治参与领域中的一个具体而特殊的研究分支,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问题应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学领域中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现实课题。本文围绕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问题的已有研究成果,对其理论架构和参与实践状况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梳理和归纳,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做一展望。
一、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研究的缘起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伴随政治社会学的日益勃兴,西方学术界关于公民政治参与问题的研究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取得了一批丰硕的成果。国内学者对公民政治参与问题的研究则始于执政党对政治参与看法的转变。自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政治发展目标以来,国内学界开始关注公民政治参与问题。随着公民政治参与实践的逐渐增多和形式的不断创新,公民政治参与问题唤起了不同学科领域学者的兴趣并产出了一批颇具理论和现实价值的研究成果。近年来,伴随着社会转型期民族问题的不断凸显,少数民族公民的政治参与问题也逐渐进入了诸多学者的研究视野。作为中国公民政治参与领域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有机组成部分,推进少数民族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极具紧迫性,其既关系到民族地区民主政治建设的有序前行,又将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多民族国家政治发展的前景。基于此,更为深入、系统、全面地研究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问题应成为学界的重要使命之一。
二、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研究的概况
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我国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问题越来越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关于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的研究已经产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仔细梳理各方观点可以发现,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是围绕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的特征、影响因素、参与现状、参与路径的完善等方面展开论述,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观点。这极大地加深了我们对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生活和民主政治发展的认知和了解。
(一)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的特征
基于少数民族公民特殊的民族身份,其政治参与具有既定的双重性,即一方面与其他公民同处于国家政治体系之中,另一方面又会或多或少地受到本民族政治体系的影响,而其特有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政治文化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行为模式,都给其政治参与过程打上了深深的民族烙印。
吴春宝、青觉通过对全国961个少数民族农户的调查数据分析,指出:我国少数民族农民政治认知程度较高,但其仍然是通过口口相传、电视广播等较为传统的渠道获取政治信息,同时其政治参与还表现出结构性的失衡,即参与投票的积极性较高,而表达自身政治立场和利益诉求的意愿却较低。柳建文则以甘肃临夏一百多名回族公民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政治参与行为、政治参与意识以及政治参与能力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其政治参与以动员性、个体化、制度化参与为主,同时表现出宗教性、民族性特征,大多数人参加选举时对于候选人的民族和宗教背景比较注重;参与程度和水平较低,政治参与基本上仅限于社区性参与或问题性参与。王丽华、付春对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佤族村社进行了调查,认为少数民族农民的政治参与具有如下特点:政治参与的双重性,参与政治的意愿兼有自动性和动员性的特点;政治参与的不平衡——村庄里的治理权威、准治理权威、经济能人、文化能人、普通农民和农民工社会群体之间在政治参与上存在差异性。
针对当下由于制度化参与渠道较为狭窄等问题引发的少数民族公民非制度政治参与现象,一些学者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李生归纳了其特点:参与主体以弱势群体为主;参与目的的功利性明显,仅仅将其视为争取、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只看重短期效益;参与行为的非理性,往往诉诸于非正规、非法或暴力手段;参与过程的非组织性,常呈现无秩序和无组织的特征;参与性质复杂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将问题泛民族化、泛宗教化倾向;参与方式的网络化;参与范围有限、层次较低,仅限于政策执行环节,而对于政策制定环节则极少参与。
(二)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的诸多影响因素
公民政治参与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依托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必然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学者们主要立足于经济、文化、心理、制度等视角,深度挖掘、分析了影响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的若干因素。
周平认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政治制度、少数民族公民的政治认知、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少数民族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都会对其具体的政治参与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单菲菲、高永久则从国家和少数民族两个层面分别提出了影响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的诸多因素。就国家层面而言,首先,少数民族公民的政治参与和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其次,政府态度影响到少数民族政治参与;再次,法律制度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就少数民族自身层面而言,首先,政治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其参与行为的关键因素之一;其次,社会地位的高低也会影响到其具体的参与行为,一般而言,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少数民族公民更注重政治参与的有序化;再次,民族意识对其政治参与行为能够发挥深远的影响力,借助于对民族认同的强化,民族意识可激发少数民族公民基于本民族现实利益的考量而参与政治,但民族意识的过度膨胀则有可能引发其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风险;最后,宗教信仰、民族传统文化等也会对其政治参与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张艳秀、高成军则认为:公民自身状况是影响少数民族参与的内在因素,其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草民、教民意识以及传统的地域、族群本位心理,阻滞了法治、民主、权利等现代政治理念的形成;参与渠道状况是影响其参与的条件因素;参与方式是影响其参与的体制因素;民族意识是影响其参与的心理因素。柳建文通过对西部民族地区的一项实证分析,指出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行为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其对参与政治的付出成本与获得收益之间的测度;二是其所具备的政治效能感;三是组织的政治动员能力;四是国家的政治制度化状况;五是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六是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收入水平等个体因素。林宵红认为,相对于汉族而言,影响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行为的因素更为复杂。她进一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从经济因素来看,宏观上,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对少数民族政治参与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会产生制约影响,直接引发其对政治参与的冷漠或膨胀;微观上的经济因素则主要是公民个人的财产和收入。从政治因素来看,宏观上主要是国家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微观上主要有政治刺激、社会地位。就文化因素而言,宏观上主要取决于民族传统政治文化与宗教信仰等,微观上主要是少数民族公民个人受教育的程度。从心理因素来看,宏观上主要是一定民族的共同心理,微观上则涉及少数民族公民的政治效应意识、政治体系的信赖感和支持程度、关心政治过程的程度和政治责任感。
刘娟、张国军则对少数民族网络政治参与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影响其参与效能的主要因素包括:对个体或群体利益的争取和逐渐强烈的诉求表达意愿形成了其参与网络政治的动机;民族意识增强了其网络政治参与的频度和范围;政治心理的健全与否以及政府的介入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参与网络政治的效能。同时强调,受制于信息窄化的影响,一些少数民族公民倾向于访问、浏览民族主义氛围浓厚的网站,这有可能导致现实社会中民族问题的生成和极端民族主义群体的集聚。
(三)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稳步前行,为国家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同时,多位研究者也指出,受制于民族地区相对滞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需完善的参与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还存在一系列日益突出、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李慧勇认为,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的“地域—臣属型”传统政治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少数民族成员现代公民意识的塑造,而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的滞后又影响了其政治参与能力的提升,使其政治参与带有幅度窄、水平低的特点;同时,由于尚未形成完善的政治参与机制,制度缺失与实践偏颇引致的少数民族公民有序参与水平低、参与渠道有限等问题,也抑制了其介入国家和民族政治活动的主动性。红梅认为,地域的封闭性和经济社会的相对不发达导致少数民族公民参与政治的预期较低,参与过程中的盲从性和保守性明显。具体体现为:民族地区相对滞后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降低了少数民族公民的政治认同度,并进而导致其参与政治的内动力缺失;民族地区因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而引致的政府公信力弱化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民参与政治的主动性。王佳则借助对黑龙江省鄂伦春、赫哲、鄂温克族政治参与的研究,针对其普遍存在的动员式被动参与特点,认为目前急需解决少数民族公民参与主动性缺乏的问题。同时指出,总体而言,当前少数民族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情况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为:政治参与意愿不强;政治参与意识不足;政治参与范围狭窄,局限于社区性、问题性参与;政治参与形式单一。
(四)推动少数民族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可行路径
立足于现阶段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围绕其存在的若干问题,学者们提出了诸多提高少数民族公民参与意识和质量、推动其有序政治参与的设想。
柳建文认为,鉴于经济因素在影响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的诸多因素中处于基础地位,要提升其政治参与的有序性和实效性,应切实推动民族经济发展,夯实政治参与的基础;而要发挥处于关键地位的政治因素的作用,则应不断加快民族地区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健全政治参与保障机制,扩大少数民族公民参与政治的范围;此外,还应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政治文化中与主导政治理念相吻合的精粹,促成其与现代政治文化的有机互融。李慧勇在解读少数民族政治参与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一方面要通过民族经济的持续发展改善公民参与政治的外在环境,另一方面也要逐步增强民族政治体系的开放性,进一步完善民族政治参与机制,提升参与层次,拓展参与渠道;还要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培养公民的政治参与技能。单菲菲、高永久认为少数民族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需要国家和少数民族共同来实现。从国家层面来说,首先要通过各种方式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其次,政府部门应发挥必要的组织和引导功能;再次,供给保障有序政治参与的法律制度。从少数民族层面来说,首先需进一步提升政治素质和文化水平;其次,少数民族心理层面应当从“民族意识”走向“公民意识”。薛红焰通过对青海等省区藏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及其保障机制若干问题的研究,指出:在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前提下,少数民族政治参与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序、依法推进,而且必须与宗教分离开来。同时提出应建构相应的运行和保障机制,具体而言,在运行层面,应构建开发与配置政治参与需求的动力机制、引导政治参与行为方式的激励机制、协调利益诉求的整合机制、维护公民政治参与权的保障机制等;在保障层面,应构建有效的制度供给机制、务实的政策落实机制、顺畅的民主沟通机制、公平的法律保障机制和积极的文化认同机制等。
结合少数民族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刘娟、张国军认为,疏通少数民族网络政治参与渠道,实现民族政治生态与网络公共领域的对接,需要各级政府在深入细致分析、厘清民族地区现实社会矛盾,并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有效化解的基础上,构建有序网络政治参与的保障机制,从健全网络政治参与的相关法律法规入手,注重少数民族公民网络信息传播规范和网络伦理建设,以此发挥网络的民族情绪疏导、民族矛盾化解作用。
三、对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研究现状的评析与展望
(一)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析
通过对学术界研究文献的梳理和检视,可以看出,近年来学者们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实践进行了较为深入、广泛的探讨,提出了一些颇具价值的见解,为该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学术养分。但整体而言,目前对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的研究尚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首先,从研究方法上来看,目前研究者主要还是侧重于运用描述性的、归纳性的方法进行研究,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实证性的分析,导致研究方法的创新不足。描述性、归纳性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现状的认识和了解,但如若将视野长时间驻留于这一领域,将会使其实践价值大打折扣,并因而会影响到研究成果的质量和研究结论的效度与可信度。因此,在进行必要的描述性、归纳性研究的同时,适时、适度开展实证性调研和解析,对大量鲜活的少数民族政治参与的实践素材进行深度的解读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次,从研究内容上来看,目前学界对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村庄治理的视角上,对城镇、社区、民间组织领域中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的其他形式则关注不够,在这些领域有深度的研究仍较为缺乏;简单重复性的特征、影响因素、现状与对策研究大量存在,缺乏理论的升华,尝试理论性的探索有所欠缺;一些研究成果虽进行了实证考察和分析,但只是充斥着一些量化的指标和数据,而对其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则缺乏深层次的政策和体制性根源的剖析。
(二)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为推动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领域研究的持续发展,后续研究应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首先,要坚持问题导向。要摆脱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所面临的困境,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应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具体而言,在对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实践展开实证调研的过程中,不能止步于对参与现状和特征描述的层面,而更应关注现实表象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对存在于城市社区、乡镇村庄、民间组织等各类场域中的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状况、存在问题及其根源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是推动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前提,应成为研究者聚集的重点。
二是要构建研究方法的网络结构。由于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既与其民主权利和自身利益紧密关联,又涉及到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社会治理模式转变和复杂的民族、宗教问题等,此外各种主客观影响因素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所以研究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问题,需要运用政治学、行政学、社会学、民族学、法学等多学科方法,从更广阔的视野出发,进行全方位的探讨和剖析,才能对其有一个全面的解读和认知。
三是要注重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的定量研究。既有的研究成果中,规范、严谨的定量研究还较少。今后,在开展具体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调查数据收集与分析的规范性,要采用科学的抽样、统计方法,确保调研数据的精确性和真实性,为最终研究结论的得出和成立提供可靠的数据来源。同时,还要借助合适的统计模型,探索变量间的因果联系,并进一步从对数据、因果关系的解读中进行相关的理论推演,寻求切合民族地区实际并可有效促进少数民族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领域的出路和创新之策。
[1]石亚洲,沈桂萍.我国少数民族政治政策与少数民族政治参与[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2).
[2]吴春宝,青觉.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农民政治参与实证分析——基于全国961个少数民族农户的调查[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5).
[3]柳建文.少数民族公民有效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及其实现途径——对西部民族地区的一项实证分析[J].宁夏社会科学,2005(1).
[4]王丽华,付春.论少数民族农村基层的政治参与——以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佤族村社为例[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0(6).
[5]李生.少数民族地区公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特点及致因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6]周平.促进少数民族政治参与有序发展[N].中国民族报,2008-03-14.
[7]单菲菲,高永久.少数民族有序政治参与问题探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
[8]张艳秀,高成军.西北民族政治发展中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J].社科纵横,2013(8).
[9]薛红焰.少数民族政治参与及其保障机制的若干问题——以青海等省区藏族聚居区为例[J],攀登,2011(3).
[10]林宵红.析影响少数民族政治参与的诸种因素[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4).
[11]刘娟,张国军.少数民族网络政治参与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4(6).
[12]李慧勇.民族地区政治参与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13]红梅.扩大民族地区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分析[J].内蒙古财政学院学报,2011(2).
[14]王佳.浅论少数民族的政治参与——以黑龙江省鄂伦春、赫哲、鄂温克族为例[J].满语研究,2011(1).
责任编辑:杨静
D62
A
10.3969/j.issn.1009-6922.2016.05.26
1009-6922(2016)05-96-04
2016-07-15
刘雅静(1974—),女,陕西西安人,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参与、政府管理等。
本文系国家社科规划2014年西部项目课题《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项目编号:14XZZ00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