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化理论探索丰富马克思主义时代意蕴
2016-02-11王晓翔
王晓翔
(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以中国化理论探索丰富马克思主义时代意蕴
王晓翔
(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马克思主义是具有时代性的科学理论,是具有批判性的发展理论,是具有时代意蕴的永恒话题。基于中国探索实践形成的中国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结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探索与丰富马克思主义时代意蕴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中国当代发展问题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如何解决或缓和市场、政府与社会三者之间的矛盾,如何尽快完成社会转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问题。在对此问题准确把握与深刻认知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探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要求,也是丰富马克思主义时代意蕴的现实路径。
马克思主义;时代意蕴;中国化;理论探索
1999年秋天,在英国广播公司发起的“千年伟人”评选活动中,马克思以绝对优势位居榜首。时至今日,在马克思去世百余年后,海格特公墓每年仍会迎来众多前来祭奠革命导师的马克思主义的认同者与追随者。能够获得这份殊荣,不仅缘于马克思那为实现人类最终解放而奋斗的崇高理想,也不仅因为他那为了实现理想而奋斗终身的人格魅力,更是在于他那建立在对时代问题准确把握基础之上留下的,至今仍然能够指导实践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学习热潮的规律性认知,即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是具有时代意蕴的永恒话题
马克思主义,首先是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他们对所处时代的观察思考,为解决19世纪中期西欧社会问题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然而在百余年后的今天,马克思主义仍然能够在场,仍然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掀起学习热潮,成为具有时代意蕴的永恒话题,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所决定的。
(一)马克思主义是具有时代性的科学理论
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一切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都与其形成发展的历史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理论的影响程度如何与意义是否深刻,最重要的评价标准便在于理论所致力于解决问题的时代价值如何以及对该问题的认知程度是否深刻。很多理论在历史长河中如过眼云烟般倏忽即逝,究其原因,或是因为其所针对的问题随着存在基础出现动摇而失去意义,如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之后随着上帝走下神坛而变得支离破碎的某些宗教神学理论;或是因为其本身因认知程度不够深刻而丧失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如一度以主流意识形态和科学真理面目示人最后却被发展着的实践所扬弃的古典哲学等前人理念。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永葆生机,成为具有时代意蕴的永恒话题,首先在于马克思主义是具有时代性的科学理论。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时代性的科学理论内涵表现在对时代问题的准确把握之上。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是资产阶级打破千年樊笼的关键时期。在宏观视角绘出的蓝图之下,整个世界风云变幻,随着“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马克思、恩格斯准确把握住资产阶级社会与以往社会不同的时代特征,并深刻指出这种时代特征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二人以超越时空的洞察力预言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在通往这一新时代道路中伴生或衍生出的诸多问题延续至今仍未得到解决,对新时代问题的研究成为至今仍被广泛关注的时代问题,对时代问题的准确把握亦成为马克思主义时代性的显著特征。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时代性的科学理论内涵还表现在对时代问题的深刻认知之上。深刻的社会变革作为一种普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变革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是相对公开的。然而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无数理论为实践所抛弃,正是因为他们对时代问题的认知不够深刻,或把现象当作本质,或把应然当作实然。马克思、恩格斯从商品入手,抓住资本这个资本主义社会最本质的东西,对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意义与基本矛盾进行了全面而客观的分析,从而发掘出掩藏在资本主义繁荣发展之下的内部矛盾与发展规律,最终形成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与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深刻认知。这种深刻的规律性认知在百余年历史发展进程中反复证明了自身的科学性与超越性,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与解释力,因而能够成为指导新时代具体实践的科学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是具有批判性的发展理论
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一切理论,其内生的时代性一方面决定其理论本身潜在的进步性与科学性,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包含由其所处具体时代所决定的历史局限。随着时代进步,研究对象的变化与认知水平的发展均会对理论的科学性提出质疑与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马克思主义还是其他任何理论都不能被称为绝对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经典马克思主义所依据历史时代是一种人的异化、无产者与资产者对立等社会现象的集合与凝聚,所依据的实践经验也仅仅囿于当时个别工人运动与革命斗争的失败教训。然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具有时代意蕴的永恒话题,还在于马克思主义是具有批判性的发展理论。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的发展理论内涵表现在对一切事物的无情批判之上。马克思、恩格斯致力于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与普遍幸福,对于阻碍这一最终目标实现的一切腐朽事物进行无情的批评。这种无情批判精神首先表现在二人对资本主义野蛮面的批判之上。马克思、恩科斯在评价资本主义时采取的态度是相对客观的,他们毫不否认资本主义在推翻封建势力的斗争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也不否认科技与资本对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而伴生的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产生、资本主义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等丑恶现象却是为二人所严厉批判的。为了坚持对资本主义野蛮面的针贬批判,马克思不惧怕与任何势力发生冲突,这也是造成他本人一生穷困潦倒而身无长物,颠沛流离却居无定所的直接原因所在。其次,这种无情批判精神还表现在马克思、恩格斯对自己所作的结论毫不回避的批判之上。毫无疑问,经典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历史局限性的时代理论,当时代发生变化时,理论本身所赖以存在的现实基础也会丧失,马克思、恩格斯对于自身的理论有着清醒的认识,丝毫不回避自身理论的谬误与过时之处。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发表多年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在为其撰写的序言中就明确表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对于社会主义文献所作的批判在今天看来是不完全的……关于共产党人对待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的论述(第四章)虽然在原则上今天还是正确的,但是就其实际运用来说今天毕竟已经过时”。这种对一切事物的无情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特质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能够成为具有时代意蕴的永恒话题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的发展理论内涵还表现在随客观现实变革的不断发展之上。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时代系统把握的深刻理论,其理论基础不仅仅源于对实践的观察与思考,同时源于对前人思想认知的批判与继承。虽然其本身是作为无产阶级指导思想,作为共产党人的意识形态而诞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作为无产阶级指导思想的具体范畴,甚至能够在资本主义社会掀起热潮。英国学者戴维?麦克莱伦在其著作《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一书中对经典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的发展谱系作了简要的梳理,在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读出经典马克思主义那与时俱进的发展特征。无论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马克思主义还是俄国的马克思主义,无论是中国和第三世界的马克思主义还是欧美等国的当代马克思主义,都可以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找到值得吸收借鉴的客观规律,而经典马克思主义也随着吸收各国的具体实践经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时代的发展呼唤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已经早已不再仅仅囿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同时还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时至今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逐渐取代经典马克思主义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时代性的象征,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够真正扎根实践、立足现实。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探索是丰富马克思主义时代意蕴的现实路径
(一)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丰富马克思主义时代意蕴的内生同一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经典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主义派别繁芜丛杂,但依据其发展历程与具体实践进行区分,可以大致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东方马克思主义。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以马尔库塞、葛兰西、哈贝马斯、吉登斯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为代表,立足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现实,吸收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理念,尝试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时代解读所形成的包涵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在内的学术流派的统称。而东方马克思主义是以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代表,立足当代社会主义国家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探索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理论体系。
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相比,东方马克思主义具有明显的革命性与实践性,十月革命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化为现实的巨大飞跃,使俄国一度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领导与楷模。然而,理论应该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主义也“不是死的教条,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活的行动指南”。苏东剧变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苏联模式”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客观事实也对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蕴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当今世界仅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意识到实现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对于维护国家稳定与发展的特殊意义,而中国作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好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愈发受到世界瞩目。基于中国具体探索实践而形成的中国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结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探索与丰富马克思主义时代意蕴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本身即是时代赋予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使命与责任。
(二)对中国问题的理论探索为丰富马克思主义时代意蕴贡献中国智慧
理论的影响程度与意义是否深刻与理论所致力于解决问题的时代价值以及对该问题的回答程度的深刻与否密切相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探索同样需要对当代中国问题的准确把握与深刻认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深刻的社会转型逐渐成为了中国的最大现实。中国的社会转型高度重视市场的作用与职能,与此相比,作为上层建筑的政府与社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这三者之间错综复杂、辩证统一的矛盾关系是当下中国之所以形成社会问题频发不利局面的深层次根源所在。在此背景下,想要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运行、实现全国人民共同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真正的大繁荣与大发展,关键问题便在于思索如何解决或缓和三者之间的矛盾,如何尽快完成社会转型、走出深刻的社会转型期。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问题,同时也可以成为解读中国问题的全新角度。中国近年来所进行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改革在内的一切探索与实践,其出发点都可以归结于尝试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考与努力。通过梳理前人的理论著作可以看出,良性常态市场社会是三者各司其职的和谐状态。之所以将其定义为一种状态而非模式,是因为这种状态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具体职能可以在一定范围之内浮动变化,稳定于一种运动的相对静止状态。这种相对静止状态需要在市场、政府与社会三者之间构建出一条既模糊又清晰的职能界限。其中所谓模糊,是指这一界限并非绝对,而是一个范围,三者职能可以在这一范围内或消或长;而所谓清晰,就是说这一界限虽然有一定尺度,但这一尺度有其自身的边界,三者职能一旦超越各自界限的边界,就会导致这种相对静止状态的崩塌,引发各种社会问题。由此看来,对于解决或缓和市场、政府与社会三者之间矛盾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便可以具象为思考如何把握三者职能的界限与尺度。可以预见的是,这一问题的时代性在中国完成社会转型之前将会一直存在。因此,在对此问题准确把握与深刻认知的基础上,思考解决思路的理论探索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要求,也是丰富马克思主义时代意蕴的现实路径。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秦利民
D61
A
10.3969/j.issn.1009-6922.2016.05.09
1009-6922(2016)05-38-03
2016-07-10
王晓翔(1989—),男,山东济南人,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