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著作中的问题方法论研究及其现实意义

2016-02-11常克省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矛盾同志解决问题

常克省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北京100091)

毛泽东著作中的问题方法论研究及其现实意义

常克省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北京100091)

人们的实践活动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并且改造世界的过程,这同时也是不断发现问题和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提出了问题就是矛盾的著名论断;在《矛盾论》中详细地阐述了矛盾的种类、属性及其解决方法;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又提出调查就是解决矛盾。这些著作无一不蕴含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方法论”的智慧,对这些著作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掌握问题方法论,以便于人们更好地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

毛泽东著作;问题方法论;问题意识;问题导向

一般而言学术界对于问题有两个角度的定义,一是从认识论角度,一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其中从认识论角度对问题的定义是:由于人们经验的局限性等原因导致的对某一认识对象暂时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而产生了疑问或者疑惑的一种心理状态。从这个角度划分的问题对于指导我们进行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哲学研究,因此有人就指出一部哲学史就是一部问题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向全会作的说明中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推进改革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在这一过程中要抓住关键的问题进行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下一步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他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一直以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所面临的现实的问题。改革正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而改革又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深化的。这个说明中所提到的问题的含义是就方法论上的意义,事物在其发展的过程当中充满着矛盾、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而要想实现事物的不断发展进步,我们就要正确地坚持这种问题的方法论直到解决问题。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中对问题的定义是从方法论这一角度出发的。

一、问题就是矛盾

问题就是矛盾,是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提出来的。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同志于1942年2月8日在延安干部会上的讲演。在这篇文章中,他指出了党八股的八条罪状,其中在第五条罪状当中,他指出:“一篇文章当中充满了各种符号,不提出问题,不分析问题,不解决问题,不表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说来说去就是一个中药铺,没有什么真切的内容。”接下来毛泽东同志强调,“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他认为既然存在着没有解决的矛盾、存在着问题,那么就应该把问题提出来,既然要提出问题就首先要对问题也就是事物矛盾的两个基本方面进行初步的调查和研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了解到矛盾的性质是什么,是属于经济层面的问题,还是属于政治层面的问题,或者是属于军事层面的问题等等。通过这些步骤显然还不能够达到解决问题的程度,以上所做的工作仅仅是发现问题而已,要想更好地解决问题我们还得对这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就是针对这个问题的性质进行系统周密的调查和研究工作,从问题产生的原因的各个方面并且联系其他问题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否则的话对着模糊杂乱的一大堆事物的现象,人们是不会知道问题的关键所在。毛泽东同志认为如果人们想要让自己的文章或者演说带有指导性意义,那么这篇文章就必须要提出问题并且对这个问题进行详细周到的分析,总结概括出这个问题的性质来,并且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来。这种问题方法论是应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根本上不同于那种幼稚的、低级的、庸俗的、“不用脑筋”的形式主义的方法。

二、用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

问题提出来了,如果不进一步进行分析,那么问题的内部联系,即问题得以产生的原因也就无法知晓,这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组织者。组织革命战争,改良群众生活,这是我们的两大任务。在这里,工作方法的问题,就严重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关于人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他还用了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他把人们面临的问题比作是一条横在人们面前的河流,把人们过河的方法比作桥和船,如果没有桥和船那么人们就不能轻易地过河。所以人们处理问题也必须要注意方法,既然问题就是矛盾那么就可以用分析矛盾的方法来分析问题。事物矛盾的法则是对立统一的法则也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将矛盾的问题划分为: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六个问题。我们在研究问题方法论的时候应着重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矛盾具有普遍性,问题也无处不在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概括来说就是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既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存在于人类社会中,还存在于人的思维中;矛盾既存在于事物发展的开端也存在于事物发展的过程,等到此一事物被彼一事物所代替之后新的矛盾又会在新的事物之中继续存在。问题也是这样,没有任何事物的存在是不包含着问题的,从一事物诞生的时刻直到这一事物被其他事物代替或者灭亡的时刻都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同矛盾一样问题也是时时有事事有的,可能在刚开始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问题比较微小或者被其它的东西所掩盖没有完全暴露出来,这并不意味着该事物没有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种条件的综合变化,由事物内部原因所决定的问题终会爆发出来。毛泽东同志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绝对性,是存在于事物发展的全部过程中的,也是贯穿于每一过程的始终的。由此可见,问题也具有普遍性、绝对性,问题也是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是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由始至终的。

(二)矛盾具有特殊性,问题也不尽相同

矛盾不仅仅具有普遍性、绝对性,矛盾也有特殊性和相对性。关于矛盾的特殊性,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不同事物的运动形式所具有的矛盾具有特殊性。毛泽东同志指出,“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有特殊性。”他指出,人们在研究不同的物质的运动形式时,必须注意这种运动形式和其他不同事物的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该事物的特殊点。只有人们注意了不同事物运动形式的特殊性,人们才有可能区别事物。任何运动形式的内部都包含着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任何其他事物的本质。这正是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之所以存在的内部原因。不同的运动形式同样具有不同的问题,自然界当中存在自然界特有的问题,人类社会中存在人类社会特有的问题,思维领域存在着思维领域独特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认识到这一点对于人们正确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发展的过程中的矛盾也具有特殊性。毛泽东同志指出人们不仅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并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的整个路径中的每一个过程中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据此毛泽东同志认为从性质上根本区别的不同矛盾,唯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彻底解决。“过程变化,旧过程和旧矛盾消灭,新过程新矛盾发生,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同。”比如在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存在的阶级状况对比、经济状况、文化思想等情况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必须以此为依据,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量入为出。

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具有特殊性。毛泽东同志认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在其总体上、在其相互联结上的特殊性的暴露是一个过程,只有暴露过程中矛盾各方面的特殊性才能暴露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也就是说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矛盾的性质。毛泽东同志认为在一个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包含着许许多多的矛盾,这些矛盾具有特殊性,不能一律看待,并且矛盾的每一个方面各有特点也不能一律看待。人们了解矛盾的各个方面,就在于了解每一方面各占什么特定的地位,各用哪种具体形式和对方发生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关系,在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之中各用何种具体的方法和对方进行斗争。

事物发展过程中,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同样具有特殊性。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根本矛盾及由此种根本矛盾所决定的过程的本质,只有到过程完结的那一刻才会彻底消灭;但是事物发展的一整个过程中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的情形又是互相区别的。这是由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的性质和这个过程的本质虽然没有变化,但是这个决定其性质的根本矛盾在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采取了逐渐激化的形式。此外,各个阶段矛盾的各个方面矛盾也具有特殊性。同一个事物,根本的问题并没有改变,这决定了一事物是此事物,但是其发展过程当中的各个阶段存在的具体问题是不一样的。比如一个人在儿童时期和成年时期所存在的问题是不一样的,但这并不能让人们觉得这成年时期的人和儿童时期的那个人不是同一个人。

(三)矛盾有主次方面,问题也分轻重缓急

事物发展的过程有许多矛盾的存在,这些矛盾当中有些矛盾对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起着规定性或者决定性的作用,这些矛盾就可以被称作是主要矛盾。有些矛盾仅仅起着些微小的影响,这些矛盾可以被称作是次要矛盾。毛泽东同志认为,每一个过程都存在着不止一个矛盾,在这些矛盾中一定会有一种矛盾是主要的,这个矛盾起着领导性的、决定性的作用,除此之外的矛盾都处于次要的地位和相对服从的地位。因此,在研究每一个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过程的时候,就要尽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如果人们抓住了这个处于领导地位的主要矛盾那么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绝不能把事物过程中所有的矛盾“平均”看待,必须把这些矛盾区分为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两类,并且人们为了要更好的解决矛盾就必须要善于抓住事物中真正的主要矛盾。毛泽东同志认为任何事物中所包含的矛盾都必然分为主要的和非主要的矛盾,并且二者所起的作用也是根本不同的。任何一种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方面,它的发展不是平衡的。虽然在有的时候矛盾的各个方面的发展看起来似乎是势均力敌的,但是这种相对的“平衡”是暂时的、不会持久的,因为矛盾的基本的形态是不平衡。在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当中,一定存在有一方面是主要的,其他的一个方面是非主要的。这个主要的方面就是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矛盾所决定的。

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方面的情形不是固定不变的,事物的性质是不断发生变化的,矛盾各方面的地位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事物的发展变化也正是新旧矛盾斗争的结果,旧的矛盾被新的矛盾所取代,事物的性质也就会发生变化。毛泽东同志指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根据事物本身的性质和各个方面的条件,再经过不同的飞跃形式,一个事物就会转化为另外的事物,这就是所谓的新陈代谢过程。所有事物的内部都有新旧两个方面的矛盾,这形成了事物的一系列曲折斗争。而这种斗争的结果就是:新的方面从小变大,逐渐上升为支配地位的东西;旧的方面则从大变小,逐步趋向灭亡。当新的方面对于旧的方面丧失掉支配的地位时,旧事物的性质就成了新事物的性质。

三、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一著名论断,之后又在《总政治部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中对“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进行了补充发展,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的口号”。毛泽东同志《反对本本主义》的第二部分的标题就是“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一)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毛泽东同志认为要解决一个问题只有先对这个问题进行详细的调查,调查问题也就是解决问题。“你对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前头。”从逻辑上来讲,调查问题是先于解决问题的,对于一个问题只有充分的调查清楚之后才能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为什么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在毛泽东看来,正是因为人们对问题具体情形的不了解才导致了问题的无法解决或者难以解决,只要人们踏踏实实的对这个问题的前后因果联系进行调查研究,那么这个问题就一定能够解决。而且如果调查的方法得当,调查的内容正确,那么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就会非常简单。毛泽东同志指出:“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个部分各个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因为你未出门时脑子是空的,归来时脑子已经不是空的了,已经载来了解决问题的各种必要材料,问题就是这样子解决了。”

调查的过程是缓慢的,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只要进行了充分正确的调查,获得了关于某一问题前后因果联系的正确认识,那么问题解决起来就是非常容易的。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同志用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说到:“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问题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问题的解决也非旦夕之功,只有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所提供的调查问题的方法进行调查之后,问题才可以迎刃而解。

(二)调查的技巧

在毛泽东同志看来,调查的方式分为两种:深入实地的调查和召开座谈会式的调查。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同志重点论述了开调查会这种调查方式的技巧。首先他指出了开调查会的必要性,“只有这样才能近于正确,才能抽出结论。那种不开调查会,不作讨论式的调查,只凭一个人讲他的经验的方法,是容易犯错误的。那种只随便问一下子,不提出中心问题在会议席上经过辩论的方法,是不能抽出近于正确结论的。”所以,开调查会必须防止的就是形式主义,仅仅一伙人坐在一起对一个问题进行一些主观的发言是不行的。开调查会的前提就是参加调查会的发言人必须事先针对所要调查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而周密的调查。

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关于调查会邀请什么人参加,邀请多少人参加,也进行了说明。首先,参加调查会的人必须是对社会的经济情况深切明了的人,从年龄上来讲最好是年龄大的人,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经验,不仅仅懂得现状还懂得因果。年轻人的也适当地邀请一些,因为,年轻人的想法比较进步,观察的目光也比较锐利。从职业上来讲,应该邀请各个职业的人来参加,只有这样才能够了解到全面的情况。但这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时,无关这个问题的人员可以不用在场。关于调查会的人数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看调查人的指挥能力。那种善于指挥的,可以躲到十几人或者二十几个人。人多有人多的好处,就是在做结论时,能够得到比较正确的回答。人多也有人多的坏处,指挥能力欠缺的人会无法使会场得到安静。”

要制定调查纲目。“所谓‘调查纲目’要有大纲,还要有细目”。这就是说在开调查回之前调查人要根据调查所针对的问题,制定一个调查的纲目,根据这个纲目进行发问,这样才能够避免,没有目标的“瞎说一通”,在制定纲目的时候既要有大纲也要有细目,这样才能做到有针对性,才能够提高调查会的效率。

要深入。“初次从事调查工作的人,要作一两回深入的调查工作,就是要了解一处地方,或者一个问题的底里。深切地了解一处地方或者一个问题了,往后调查别处的地方,别个问题,便容易找到门路了。”调查切忌浅尝辄止、走马观花,这样的调查是毫无意义可言的,这样的调查是不能够把握问题的本质所在的,是不能够对问题有一个正确而深入的了解的,不能够正确认识问题当然也就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

要自己做记录。“调查不但要自己当主席,适当地指挥调查会的到会人,而且要自己做记录,把调查的结果记下来。假手于人是不行的。”作为决策者,如果不能自己亲自去经历每一件事,那么用这种召开调查会的方式也是非常好的,是非常有效率的。这就要求决策者,必须亲自去记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了解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四、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

毛泽东同志在不同时期的著作当中对问题方法论都做了不同的论述,从提出问题就是矛盾,到调查就是解决矛盾,再到对各种矛盾的分析,这紧密相连的各个环节无不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智慧,这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是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创新的起始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工作者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时代问题,才能够真正把握住历史发展的脉络、找到社会发展前进的规律,才能从根本上推动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理论研究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要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智慧滋养,要坚持用联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增强战略性、系统性思维,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既看存在问题又看其发展趋势,既看局部又看全局。

(一)坚持正确方法论,善于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要有一个积极主动的态度。问题从来不会主动地来到人们的面前,这要求人们必须善于发现问题。问题有时候是隐藏在事物现象的背后,潜藏于事物内部的,如果不掌握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人们是无法正确的发现问题的。不能正确地发现问题也就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这样就会造成南辕北辙、缘木求鱼。正确地发现问题才能正确地分析问题,正确地分析问题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要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问题方法论的论述,充分认识到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有主要矛盾也有次要矛盾,发现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联系的观点,不能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发现问题要多参加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发现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读书忌读死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也是针对他们那个时代存在的问题的,人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学习的是他们的立场观点方法,而不能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正确地发现问题。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对于一个问题你不生活于实践于其中,不同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接触,那么你就不能真正地了解这个问题。

(二)树立正确问题观,勇于解决问题

对于问题仅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这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这要求我们还要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法去解决问题。正确的解决问题方法的前提就是一个对待问题的态度,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逃避问题,要勇于面对问题。刘云山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的讲话中曾指出:“有的忽视问题,对矛盾熟视无睹,一旦遇到问题往往措手不及;有的逃避问题,搞鸵鸟政策、选择性失明,把一些本来应该及时解决的问题拖成了老大难;有的不注重解决问题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真正遇到棘手问题就捉襟见肘,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各项工作的推进,影响着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的落实。淡漠问题是最大的问题,没有忧患是最大的忧患。”这些都是对待问题时一些错误的态度,如果人们带着这种态度去工作、学习,那么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是不能取得任何成绩的。相反,如果人们带着这种态度从事工作、学习会使问题复杂化,还会贻误解决问题的最佳机遇期。

克服错误的对待问题的态度,树立积极的问题意识,还要求我们能够把问题意识变为问题导向。刘云山指出:“思想变为行动,重要的是把问题意识转化为问题导向。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坚持以解决问题为工作导向,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要务。”问题是在我们实践中产生的,所以也必须应该在实践中去解决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同时也是人们解决问题应该遵循的一条重要逻辑。解决问题就要牢牢把握好实践的逻辑,此外还应该把握好人民的逻辑。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政党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就要发挥人民群众在解决问题中的主动性。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同志指出的调查这一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遵循了人民的逻辑,制定政策的人不可能亲身经历所有的事情,所以就得去依靠人民群众来掌握实际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够正确、高效的解决问题。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5—18.

[4]刘云山.在中央党校2014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EBLO].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

责任编辑:秦利民

A84

A

10.3969/j.issn.1009-6922.2016.05.03

1009-6922(2016)05-10-05

2016-08-22

常克省(1991—),男,山东新泰人,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

猜你喜欢

矛盾同志解决问题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同志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大元帅』与『小同志』
OVER THE RAINBOW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