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中——药材产业促进绿色发展绵阳市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2016-02-11商碧辉高剑坤刘碧峰曾彬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绵阳市绵阳麦冬

商碧辉 高剑坤 刘碧峰 曾彬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四川绵阳621000)

培育中——药材产业促进绿色发展绵阳市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商碧辉高剑坤刘碧峰曾彬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四川绵阳621000)

近年来,绵阳市在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建设、新技术推广、产业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带动了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绿了青山,好了生态,富了村民。进一步加快绵阳中药材产业发展需要抓住发展机遇、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重点、增添发展措施,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绵阳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主要做法;对策建议

绵阳市辖3区(涪城区、游仙区、安州区)1市(江油市)5县(三台县、梓潼县、盐亭县、平武县、北川羌族自治县),代管四川省政府科学城办事处。幅员面积2.0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48万。近年来,绵阳市在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建设、新技术推广、产业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带动了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绿了青山,好了生态,富了村民。

一、绵阳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一)良好的自然条件

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处涪江中上游地带,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其中平坝台地占22.3%,丘陵占16.3%,山地占61.4%。市域有大小江河3000多条,市境年均降水总量196.1亿立方米。该种特殊的地表形态和气候为中药材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二)丰富的药材物种

绵阳市生物资源丰富,全市有植物4500余种,列入全国植物保护的有珙桐、连香、杜仲、红杉、水杉、木青等39种。绵阳有着“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全市查明的中药材资源达2150余种,占全国品种的35.83%。被查清定录品种有380种以上,符合药典及地方标准的达366种,其中有93种家种药材,有290种以上野生药材。麦冬、附子、天麻、枣皮、桔梗、杜仲、黄连、党参、贝母、虫草等数十种优质药材著称中外。

(三)悠久的种植历史

绵阳市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江油附子具有祛风痰、定惊痛等功效,是急救药品的主要原料之一,已有1300多年的种植历史,主要产区是江油市河西、中坝、三合、彰明等乡镇。三台县涪城麦冬具有养阴润肺,清热除烦,益胃生津,凉血止血等功效,是中国名贵传统中药材之一,种植历史可追溯到唐代,距今已有500多年,主要产区是三台县花园、永明、芦溪、刘营、灵兴、里程、老马、争胜、新德、百顷等10个乡镇。安州区山茱萸具有补肝益肾、涩精固脱、抗休克、抗坏血栓形成等功效,安州区种植的山茱萸最初记载于清代编修的《安县志》,距今已有218年的栽培历史,主要产区是安州区晓坝、沸水等七个乡镇。

(四)显著的种植成效

绵阳市2015年草本中药材种植面积11.99万亩,总产量2.84万吨,产值12.51亿元。草本中药材种植面积较大的品种有麦冬、附子、天麻、黄连、鱼腥草、云木香、桔梗、葛根等。其中,三台县涪城麦冬种植面积5万亩,年均产量达1.2万吨,占全国麦冬总产量的70%以上,出口量占全国的80%,从事麦冬种植和相关产业的人口达30余万,为全国最大的麦冬生产基地。绵阳市2015年木本及林下中药材面积53万亩,产值3.6亿元。其中三木药材基地46万亩(厚朴32万亩、杜仲7.2万亩、黄柏6.8万亩)。平武县锁江乡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厚朴之乡”称号。

绵阳市2015年有中药材生产企业94家,产值25亿元。中药制剂和中药饮片生产企业21家,产值9亿元。从事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经营企业批发公司46家、连锁公司31家,销售总额35亿元。

二、绵阳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制定中医药产业发展政策

早在2007年,绵阳市委、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决定》,作出了中医药强市的战略部署,开展了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市的创建工作。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绵阳市不断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中药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2013年,绵阳市政府又出台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实施名医、名科、名院、名药、名企、名园战略,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健全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加强人才培养,发挥特色优势,着力建设中医药强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这些政策的出台,对绵阳市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药制剂生产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2015年,绵阳市被评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二)举办中医药(民族药)博览会

绵阳市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举办了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中国中医药(民族药)博览会。第十二届中国中医药(民族药)博览会有来自全国各地中药材种植加工、医药商业、中医诊疗设备研发生产等领域的2000余家大中型中医药企业参会参展,其中有同仁堂集团、中国中药材集团、云南白药、天津红日、成都康弘、贵州苗都、浙江康恩贝等全国知名医药企业。展出面积达16000平方米,成交总额突破30亿元。三台麦冬、江油附子、江油银杏、平武天麻等绵阳本土中药材纷纷借助国内中药领域规模最大的展会这一平台大放异彩,绵阳本土中医药企业也集中展示了自身形象和产品,其中太极集团四川绵阳制药有限公司签约额近千万元。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举办药博会为绵阳市中药材产业加快发展增加了动力。

(三)建设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

1998年11月,国家科技部批准建立“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在四川建立的26个基地中绵阳占了5个。绵阳市先后建成了平武天麻、三台麦冬、江油附子、江油恒源药业银杏和安县山茱萸五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这五大中药材生产基地在全省、全国独具优势,在东南亚国家享有很高的信誉。近年来,绵阳市借助太极、好医生等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开展麦冬、黄连、重楼、天麻、附子、鱼腥草、金银花等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全市现有麦冬、天麻、附子三个品种GAP中药材种植基地9个,现代农业中药材万亩示范区10个。其中安州区高川、晓坝现代农业中药材万亩示范区、江油市太平、彰明现代农业中药材万亩示范区和三台县灵兴镇万亩麦冬示范区、花园镇万亩麦冬示范区、老马乡万亩麦冬示范区等5个中药材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获得省农业厅认定命名。

(四)创新中药材种植产业模式

绵阳市各县市区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和村社成立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采取“股份合作”、“联建联产”、“七统一分”、“土地入股保底分红”、“一地二主、反租倒包”、“收益分成”等较为固定的利益机制带动农户共同致富。绵阳市现已有160余家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约为8万亩,发展势头良好。近年来,绵阳市积极探索“经营性公司+农户”、“制药企业+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合作社)+农户”、“高校(科研院所)+公司+基地+农户”、“互联网+中药材线上线下交易”等中药材产业化经营模式,初步形成了品种多元化、布局基地化、生产规范化、加工精深化、产品品牌化、经营规模化、市场专业化、服务优质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引导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为解决丘陵地区稳粮增收难题,绵阳市还积极探索“药/粮—菜”、“药/菜—菜”等粮经复合栽培模式,建立中药材粮经复合种植基地6.5万亩。三台县利用麦冬的耐荫性套种玉米及蔬菜,实现了亩产粮食500公斤以上,亩产综合效益超过1万元。

(五)推广中药材种植新技术

中药材生产对土壤肥力、气候条件、降水量等要求较严,传统种植方式难以保证中药材质量。绵阳市加强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推进中药材种植的产、学、研结合,建成了相对集中连片的麦冬、附子、黄连等道地大宗中药材优质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示范推广新优品种,提高种子种苗质量和纯度,从源头保障优质中药材生产。推行“七统一分”(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农投物、统一收购加工、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分户种植)管理模式,完善种植过程投入品登记、生产、经营、使用和市场监督等管理制度,确保中药材种植安全、有效、稳定、可控。大力推广无公害绿色中药材种植技术、先进适用增收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杜绝选择剧毒、高毒农药用于中药材种植,促进中药材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深入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经营管理等各类技能培训,2015年绵阳市培训药农1.1万人次,发放科技资料2万余份。

三、进一步加快绵阳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抓住发展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中医药产业发展。2015年12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2016年2月14,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动医药产业创新升级,明确提出要促进中西医结合,探索运用现代技术和产业模式加快中医药发展。2016年,国务院下发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和《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将中药材大品种的打造纳入国家战略。2015年四川省出台了《加快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意见》。2016年《四川省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成德绵经济带重点发展麦冬、附子等中药材,做大做强大品种健康产业链,促进麦冬产业跨越式发展。绵阳市有较好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基础,应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产业特别是中药材产业发展。

(二)理清发展思路

中药材是中药现代化的基础和源头。中药材质量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中医临床疗效,而且关系到各种中药制剂质量的优劣,也关系到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推进等一系列问题。绵阳中药材产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仍存在基地建设重数量轻质量、重前期申报轻后期管理、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易受市场行情因素影响、产量和价格波动较大,栽培技术研究滞后、加工能力与生产能力不匹配、精深加工开发能力薄弱等问题。绵阳中药材产业发展要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区域特色,避免盲目跟风、重复建设;要坚持质量第一,可持续发展,逢快不追、逢慢不急,避免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短期行为;要坚持依靠科技力量,延伸产业链,提高综合效益,将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成为中药材种植现代化、规范化、规模化、国际化科技产业基地,将中药材产业建设成为绵阳市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明确发展重点

绵阳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点一是要中药材栽培质量管理,全面实施GAP规范种植。要借鉴绿色和有机农业发展理念,从环境卫生、种子种苗、播种、田间管理、采收加工、质量检验和储运加工六个环节加强中药材栽培全面质量管理,解决中药材无公害栽培中重金属、农药残留超标问题,确保平武天麻、江油附子、三台麦冬等道地药材的品质和品牌。二是要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中药材产品附加值。鼓励民间社会资本创办中药材加工企业,解决本地中药材生产能力和加工能力不匹配问题。引进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医药生产企业,大力发展中药饮片、中药提取、中成药生产,逐步构建完善药材种植、药材加工、中药提取、中成药生产的上中下产业链,解决本地中药材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问题。三是要依托互联网+中药材,做好线上线下交易。引入订单机制和网络销售模式,建立电商平台,拓宽销售区域,确保生产出的中药材产品能顺利进入销售市场,带动中药材产业的整体快速、健康发展。

(四)增添发展措施

绵阳中药材产业发展需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一是要加强统筹协调。中药材产业发展涉及到农业、林业、科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多个部门,市县两级应成立由政府牵头、多部门参与的中药材产业发展统筹协调机构,齐抓共管,切实解决中药材基地和加工产业链建设中的项目立项、资金投入、技术配套、品牌创建、展示推介等问题。二是要搞好科学规划。不同中药材品种对海拔、气候、温度、湿度、日照、土壤、雨量、排灌等有不同的要求,中药材种植规划既不能因循守旧又不能盲目推进,要根据地形地貌和中药材宜种区域,科学布局,保证中药材种植规模的适度性和可持续性。三是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中药材种植投入大,影响因素多,有一定市场风险。要按照“企业主导、农户自筹、政府扶持、信贷支持”的原则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政府部门要统筹涉农资金,采取贷款贴息、贷款担保、财政补助、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方式加大对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大户药农的扶持力度。金融部门要通过信贷支持中药材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农户购买中药材种植保险,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四是要强化科技支撑。中药材从种植、加工到产品开发技术含量高、质量控制严,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绵阳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要走政产学研用结合的路子,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西南科技大学、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绵阳市中药研究所等本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加强现场指导和对接;另一方面又要主动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省中医药科学院等外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在建设麦冬国家中药材大品种、保健品和化妆品开发等方面逐步建立稳固的合作共赢长效机制。

责任编辑:秦利民

R28

B

10.3969/j.issn.1009-6922.2016.05.15

1009-6922(2016)05-58-03

2016-09-02

商碧辉(1968—),男,四川青神人,硕士,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高剑坤(1971—),女,四川绵阳人,博士,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医学;刘碧峰(1978—),男,四川仪陇人,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管理;曾彬(1980—),男,四川广汉人,硕士,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药剂学。

本文是绵阳市2016年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运用现代技术和产业模式加快绵阳中药材产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MY2016YB011)的部分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绵阳市绵阳麦冬
绵阳市多措并举推进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川绵阳卷
绵阳市青少年宫作品
绵阳市网络作家协会成立
四川绵阳卷
绵阳市图书馆孙桐生自藏《绣像石头记红楼梦》初探
沙参麦冬汤缓解老慢支
UPLC-MS/MS法检测妇康宁片中掺加的山麦冬
HPLC-ELSD法测定不同产地麦冬及山麦冬中的果糖
记忆深处的绵阳(绵阳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