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机制创新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以乐山市沐川县为例

2016-02-11李万书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沐川贫困户土地

李万书

(中共沐川县委党校,四川乐山614500)

加快机制创新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以乐山市沐川县为例

李万书

(中共沐川县委党校,四川乐山614500)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坚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围绕乐山市“创新投资年”主题,应进一步创新机制,培育壮大山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业服务主体,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特色县域经济。

机制创新;山区农业转型升级;沐川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各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坚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围绕乐山市“创新投资年”主题,课题组以沐川县为例,采取走访、座谈、问卷、查阅资料等形式,对如何创新机制,培育壮大山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业服务主体,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特色县域经济进行了调研。

一、以经营模式创新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沐川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农业企业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在政府的引导下依托传统产业基础,首先在生产经营模式上进行了广泛的实践创新,出现了丰富而生动案例。

专业大户在自家承包地上发展种养业。其优势在于就近发展产业,便于照顾家庭,又能免去土地租金成本。发展家庭农场面临的最大困难在于,水、电、路、养殖房等生产配套基础设施投入大。养殖业需要一定的规模才有效益,但必须要有较大的前期投入,养殖户筹资难,更需要种苗、防疫、技术指导、运输、营销等一系列社会化的服务,无法满足散居农户和贫困户依靠家庭农场脱贫致富的需要。

工商资本回乡租赁土地经营农业。由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个人或者股东,采用资本下乡的模式流转一定期限的土地经营权,发展产业。这种模式实质是资本回乡,解决了投产前资金困难问题,而且由于资金雄厚,生产者不急功近利,完全按照绿色生态的标准生产,保证了产品质量。

家庭农场租赁土地建基地+专业合作社。永福镇万寿村代福兴连片租赁土地建示范基地500亩,建起了自己的农场,在农场的引领下发展带动了117户成立万寿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建有猕猴桃种植基地1654亩,示范基地提供幼苗、标准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沼液综合利用、喷灌、种养结合等技术示范功能,该示范基地猕猴桃年产量约1500吨,可实现总收入2000万元,养猪收入也相当可观。

职业经纪人+专业合作社+基地+家庭农场。2013年,由6个股东组成职业经纪人,依托新凡乡双石村养鸡产业多年积累的的基础设施条件,改变经营管理模式,建立“山谷地”养鸡专业合作社。六个股东都不建养鸡场,而是按照工业企业管理模式,1人负责按照订单组织标准化生产,4人负责市场营销,1人负责办公室文案,1人负责财务,基地里的110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负责标准化养鸡,合作社做到统一鸡苗、技术、药品、饲料、包谷、价格、销售、培训“八统一”,减少运行成本,减弱市场风险和养殖死亡风险,建立养殖户、股东、经销商各占三分之一对的盈利分配机制,调动了各个环节的积极性。

龙头企业+基地+产业+贫困户。底堡乡9个村共贫困户616户、贫困人口2036人,在底堡乡五通村建设标准化茶园860余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00万元分配给底堡乡共616户贫困户,8100元/户。利益联结机制为底堡乡616户贫困户委托沐川县龙神茶场统筹管理资金入股占60.03%,四川一枝春茶业有限公司以技术、管理、服务、知识产权等入股占30.04%,五通村村民委员会负责协调配合占9.93%,实施茶叶基地建设。前三年茶叶基地每年拿出25万元保底分红给底堡乡616户贫困户;第四年茶叶开始投产,将利润按1:3:6比例分配。茶场投产后,四川一枝春茶业有限公司将从沐川县龙神茶场收购中所获得的纯收益,按20%返还给沐川县龙神茶场作为公积金。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联合经营并共享收益。合作社与入股农户签订土地入股合同,并选举产生合作社理事长、理事、监事会成员,通过合作社章程,申请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和组织机构代码证,按股分红。

此外还有农业企业租赁土地发展复合型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发展等形式。新机制催生“新农体”,沐川已有大大小小共626个“新农体”,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达85%,细究起来,其经营模式应该还不仅仅是以上八种模式,可以说“新农体”挑起了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大梁,撬动了农业提质增效的各种因素。

二、农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其优势在于土地、资金、技术、人才以及公共政策相对集中所产生的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所带来的效率的提高,但在发展进程中也还有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安全保障缺失,涉农服务严重滞后

一是保险服务缺位。由于保险覆盖面、保险种类的、服务缺失、赔付水平上的局限,山区的农业保险服务还不能与农业的转型升级协调推进。二是缺乏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农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分工更细、专业更强、效率更高的社会化服务,现状是供给侧和需求侧信息不流动,没有建立信息交流的平台。三是公共服务滞后。乡镇农技服务人员由乡镇统管,工作任务交错,受人员、专业、经费、设施、技术等制约,农技服务职能弱化。县上相关部门重发展、轻服务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仅以土地流转为例,由于分散的家庭承包土地和成片的退耕还林,造成了地块分割,加之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土地供给侧和需求侧都没有享受到鼓励性措施,农村基层组织在土地流转中没有建立利益联结,引导村民流转土地的动力不足,没有建立县、乡、村三级流转服务体系,村上没有准确的土地流转信息提供、乡镇没有建立公开的土地流转的网页,县上也没有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和交易的网站,没有土地流转平台,对流转的规范性合同指导滞后,实体交易场所也没有运行。流转到哪里?到哪里流转?怎么规范流转?都还是一种困扰,导致种地的拿不到成片的土地,想流转的,转不出去,连片流转的面积也不大,沐川流转土地3.73万亩,占13.25%,流转林地26万亩,占16%。政府职能部门在引导行业协会健康运行上乏力,如何建立产品标准、品牌标准?如何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如何规范专业合作社运行?如何建立利益联接机制?如何运用新型营销手段等问题,都还严重滞后。

(二)缺乏县域产业融合规划,阻碍农业提质增效

为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农业、林业、水务、交通、发改、旅游、扶贫等部门,国家都会有不同渠道的补助资金,但都是条块分散使用,分部门规划和实施,资金使用集中度不够,整体效应发挥就不明显,而且,有的项目资金使用还与地方需求脱节,即使勉强实施了,群众也不满意,更不要说可持续发展,资金浪费严重,群众讥讽地说“种不种地无所谓,领到补贴就行;有啥项目无所谓,能验收就行;是否长远无所谓,过得了眼前就行”。底堡乡的魔芋示范园区、杨村乡的金银花产业、富和乡部分村组的发展的猕猴桃都缺乏科学规划,因忽视作物生长对海拔的要求,产业发展失败,造成农户土地浪费和经济损失。个别乡镇在产业规划上没有对农户进行意愿摸底调查,将一些农民抵触的产业列入规划,导致实施中阻力增大,既造成浪费,又影响发展,还带来稳定问题。

(三)产业和扶贫结合不紧密,影响产业扶贫效果

一般来讲,“新农体”具备一定的现代农业理念、资金、项目、技术,而贫困户有土地、就近务工的劳动力、扶贫补助资金。就目前的产业扶贫现状来看,往往是政府在吼,帮扶部门在催,贫困户在急,帮扶资金少,产业发展难,往往只有依靠贷款搞小规模的种植业(养殖业),因缺乏规模、技术、品牌、营销能力,最终价廉滞销,导致亏损,新增欠账,有的贫困户抱怨说“产业扶贫越扶越穷!”产业扶贫怎么扶?“新农体”如何与扶贫对接?这是必须要总结的课题,也必须创新产业扶贫机制。

三、积极探索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新机制

农业的转型升级,必须首先是有各种政策的配套跟进,要把各级各类文件中的“鼓励”和“支持”具体化。

(一)建立农业风险分散机制

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具有投资大、风险大、周期长的特性,潜在业主往往对投资山区农业顾虑重重。如何分散农业风险?一是政府鼓励土地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一方面奖补给供给方,按照流转规模、年限长短、土地用途、分类给予不同金额的土地流转补助金给行政村和村民小组,调动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是奖补给需求方,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林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也按照土地流转的规模、年限、建设情况给予不同金额的补助,对集中成片流转的,整合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土壤改良、机耕道路、森林扶育、产业发展等项目资金给予支持。二是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县财政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引导资金,优先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和贴息补助,支持集体林权、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强化要素保障、对农业设施用地、用电等生产要素予以政策优惠。三是建立农业保险机制,以减弱涉农风险。政府要把补贴农业保险作为支持农业的重要举措,根据沐川产业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保险品种,开展农业保险补贴试点,协助业主处理涉保诉求,提高风险保障水平。四是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在一定环节上减弱风险。既强化公益性服务机构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巩固和完善“合同帮农”机制,为农民和涉农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合同示范文本、纠纷调处等服务,又要更加注重培育发展新型农业服务主体,补助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农业服务公司、农业服务队、农民经纪人、农村电商等农业服务组织开展经营性服务,建立提供生产技术、物资供给、市场动态、政策咨询、农产品质量监管、劳务需求、电商服务、品牌创建、市场营销的平台,做到服务组织化、专业化,克服生产过程中的盲目性或者“赌博式”发展,基本保证有人力生产、有方便的农资供给、有技术指导跟进、有市场引领,提供产、供、销等服务。五是探索建立灾害风险补偿基金。政府可用一定的财政补助资金建立风险基金,行业协会、专合组织可在利益分配机制中建立风险基金。六是政府要支持创建品牌,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奖励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农产品品牌创建和商标培育、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农产品电商大户。

(二)建立产业融合机制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沐川已经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首批省级生态县、西部地区重要森林生态功能区和省级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2012年,被确定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而且,在“十三五”期间,要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中国西南生态旅游康养旅居地、全省山区外向型经济先行区和脱贫攻坚的示范区。绿色发展,是沐川最大亮点,也是沐川的最大特色,绿色、环保是沐川的核心竞争力。竹子之乡、天然氧吧,是沐川对外的标志性美称!沐川观光农业园区有了一定的基础,生态工业正加快发展,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特色鲜明,创新机制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将会加快沐川的发展步伐,提升发展水平。首先要建立三产联动的领导机制,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整合农业、交通、林业、旅游、住建、科协等行业资源和产业政策;把性质相近、用途相同、使用分散的项目资金集中使用,形成多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格局,克服资金多头操控、项目细小琐碎、使用监管低效等问题。第二是要有一个全域的产业融合规划,围绕规划,集中发力。第三是要培育一个平台,成立旅游公司,市场化运作。第四是政府要加强产业融合带进村道路、宽带、停车场、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服务设施,减少业主的投入。第五是奖补结合,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对成功创建国家级、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分别给予奖励;鼓励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对一定投资强度的加工企业给予基础设施建设补助。鼓励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视建成星级标准给予不同的补助或者奖励。实际上,民间已经自发生成了一些新的旅游资源,形成了县内乡村旅游线路:比如箭板古镇—庆元李子基地,森态源工业园区—天适樱花园—沐川竹海,龙门溪漂流—万寿村猕猴桃基地—沐川竹海,宏成猕猴桃、李子基地—五马坪,底堡荷花—了情岩生态文化大院,高笋梯田—舟坝库区等等,目前,这些资源都是行业和产业分割,各搞各的,没有很好整合,基础设施不配套,产业集中度和融合度不够,影响力小。今年箭板庆元村首届李化节获得巨大的轰动效应和宣传效应,可见做好产业融合会取得多赢效果。

(三)建立产业扶贫机制

扶贫攻坚是硬仗,各地都建立了很多帮扶机制,几乎调动了一切可安排的人力和财力。但是如期脱贫依然困难很大,或者即使实现了短期脱贫,部分脱贫对象还会返贫,山区致贫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缺乏产业带动。为了帮扶脱贫,都会有一些政府补助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给贫困户,如何建立长效的产业扶贫机制?底堡乡龙头企业+基地+产业+贫困户模式是一种精准扶贫方式的创新,以农业龙头企业租赁的方式将小块土地集中起来,建设茶叶种植扶贫基地,以基地为载体将分散的贫困户组织起来,从事茶叶生产劳动,并成为茶叶产业工人。使贫困户每年均可获得稳定可靠的收入,即土地租金收入、基地务工劳务收入、扶贫资金投入分红。这种模式既是“输血”,又是“造血”,既解决了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谋,值得探索和总结。为了促进产业扶贫,要对带动产业扶贫的龙头企业,给予奖励。奖励龙头企业农业科研与成果转化,补助新品种培育和试种示范。支持建立特色农产品行业协会,实行种养品种、技术规范、产品质量、品牌包装、市场营销等统一,对产业发展成效明显带动面大的行业协会,给予补助。

责任编辑:康璇

F217

B

10.3969/j.issn.1009-6922.2016.05.14

1009-6922(2016)05-55-03

2016-06-15

李万书(1968—),女,四川沐川人,中共沐川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主要研究方向:生态文明建设和山区农业转型发展。

猜你喜欢

沐川贫困户土地
我爱这土地
与王沐川在图书馆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与王沐川在图书馆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突破山区县“互联网+农业”瓶颈 为扶贫攻坚助力
——以沐川县为例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
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