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五大发展”理念

2016-02-11詹晓非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念发展

詹晓非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北京 100091)

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五大发展”理念

詹晓非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北京 100091)

马克思主义哲学;“五大发展”理念;唯物辩证法;系统思维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是在对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相关理论继承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也是我们党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所做出的战略抉择。“五大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最新发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思维,反映了唯物史观中人民主体地位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的最新结合,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实践必须以理念为先导,发展实践也必须有相应的发展理念来引导。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都体现了“重视理念引导、尊重客观规律”这样一个显著的特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人民发展为核心的全新的发展思想,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应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和政治形势,提出的顺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的新认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看,“五大发展”理念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也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它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理念,其丰富的理论内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系统论的科学思想方法,也完美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于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内涵的丰富发展,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一、“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之一。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总体观点和根本看法。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不是僵死不变的,宇宙中一切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都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从方法论的意义上来说,我们看问题一定要用变化的、发展的方法,要反对一切孤立、片面、静止的方法。马克思主义辩证发展观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和内在本质。恩格斯指出:“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1](p484)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开创以来,马克思的发展观的鲜明立场和逻辑力量,无不展现了其独有的魅力。可以说,从经济社会的发展到人的全面发展,从生产方式的发展到意识形态的发展,处处都体现了马克思发展观的强大力量。历史证明,在不同时代,与不同国家、不同现实相结合的过程中,马克思发展观的现实形态总会焕发出不同的生机与活力,所以它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丰富多样的。

“五大发展”理念是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理论基础和理论源泉,它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新和继承。其创新性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总是自觉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来指导中国的实践,同时,又用新的中国实践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发展观的理论。从毛泽东主席《论十大关系》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开始,到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坚持改革开放的英明决断;从党的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是发展,到提倡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再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部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以及结合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总结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未来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五大发展”理念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性则体现在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要想实现社会健康有序的向前发展,必须自觉认识和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遵循自然规律、客观规律,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沿着经济社会正常的发展轨迹运行,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能力和水平,这样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五大发展”理念就是我们党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党的执政理念,自觉运用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发展规律,所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立足于世界大势和我国国情,是基于对当今世界发展实践的审视和思考,是对多种发展理论的合理借鉴、创新和超越,是最富有系统性、科学性和时代性的发展观。”[3](p128)由此可见,“五大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创新,并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发展观的科学运用与进步发展,创造了辉煌的发展成果,和实践奇迹。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制造大国,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经济增长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3到4个百分点,这些惊人的指标,已经使中国站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发展中国的“十三五”计划。新起点就要面临新挑战,应对新要求,在中国具有阶段性特征的经济发展战略机遇期,我们不仅要完成一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要为下一个一百年目标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就从实践上要求我们必须要丰富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五大发展”理念再一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深化对发展的理论认识,不断积累发展的实践,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进步,不断的丰富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从而实现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创新。

二、“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的系统思维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着的,任何事物都与其周围的事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并且,一个事物还是由其内部各个要素组成的统一整体,这些要素在这个统一体中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正如恩格斯所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2](p23)人类社会就一个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不同的子系统组成的不断变化的复杂大系统。并且,在这个复杂的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制约和影响着大系统的整体功能。“五大发展”理念就是我们党运用唯物辩证法中普遍联系和系统的观点,创造性的提出的新理念。“五大发展”理念中的每一个理念都具有各自的功能,也具有丰富的内涵,同时,他们又统一于对未来中国建设和塑造的发展思想中。新的发展理念,为中国“十三五”甚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指出了发展思路,指明了发展方向。

“五大发展”理念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每一个发展理念作为系统的一个要素,发挥着自己的作用的同时,与其他理念之间具有内在的有机联系。“五大发展”理念之间是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要坚持系统的观点,依照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进行系统设计,做到相互促进、齐头并进,不能单打独斗、顾此失彼,不能偏执一方、畸轻畸重”。[3](p137-138)这就要求我们在系统内部来科学分析“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

1.创新发展强调的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创新最根本目的是要增强中国的自主创新的能力,协调保守与改革之间的关系。创新发展是改革发展的第一源泉和动力。增强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发展的效能,增强发展的活力,加快发展的速度,创新可以推动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的顺利进行。同时创新还可以使发展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和中国转换发展动力的局面下,更多的塑造发挥先发优势和引领创新驱动。我们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创新作为发展的基点,形成能够推进创新的体制结构。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深刻分析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和全面总结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功经验,得出的具体结论就是坚持创新发展,这是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应对世界环境发展变化,把握改革发展主动权,更好的适应新常态的基本政策。

2.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协调理念主要用来调节各个发展要素之间比例不平衡的关系,是实现发展的目标,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还是处理发展中各种关系的方法和路径。协调发展主要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全面的问题。只有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处理好发展过程中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实现区域协调、城乡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实现同步发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才能够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坚持协调发展,有利于提升国家的软实力,有利于加快实现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的进程,有利于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3.绿色发展是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绿色发展旨在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它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体现。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人类进行活动,寻求发展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人类才能够永续发展。追求永续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实现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和谐,都是发展系统性的体现。然而要实现绿色发展,也需要不断的进行科技创新,这就离不开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这又为共享发展提供条件。对于全球性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协商解决,这与开放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因此,只有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道路,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才能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4.开放发展是中国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

开放主要是解决中国与世界内外联动的问题。要实现发展既要重视内部发展也要与重视与外部的联系,坚持国内与国际统筹两个大局。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表明,只有坚持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世界上的先进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才能够充分发展,不断壮大。目前国际国内形式与以往相比已经发生很大变化,虽然有很多利好因素,但也存在深层次风险。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变化,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慢慢形成,世界经济已经走出金融危机阴霾,但是,让经济全面复苏的新引擎仍然没有找到;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快速上升,但是规模庞大却实力不强的问题没有解决;中国开放已经进入内外均衡阶段,但是高水平的开放和走出去体制还不完善。所以,我们要坚持开放发展,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发展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坚持进出口平衡,坚持内外需协调,从世界汲取发展动力,拓宽发展的眼界,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让中国的发展惠及世界,同时也可以更好的促进中国的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

5.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

共享理念是主要解决的社会公平的问题,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共享发展,第一,全民共享,强调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不是一部分人共享,不是少数人共享,而是人人共享;第二,全面共享,是人民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共享经济建设成果;第三,共建共享,就是人们在共同建设中国未来的过程中共享发展成果;第四,渐进共享,即共享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渐进的过程。这四方面内涵体现了在共享这个子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使人民在共建共享的过程中提升获得感,增强人民的主动性,使全体人民稳步向着共同富裕迈进。

从以上“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中就可以看出,“五大发展”理念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推进改革的目标和政策的统一体,构成了一个系统化的引领经济社会全局发展走向的战略政策逻辑体系。只有掌握系统的哲学思维,科学的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正确处理“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的关系,如果其中任何一个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不到位,都会影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深化认识,从整体上、从内在联系中把握新发展理念,增强贯彻落实的全面性系统性,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3](p136)实现经济社会各大要素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五大发展”理念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在任何时候,人民群众都是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群众。劳动者创造了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人们从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一切活动的基础都是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正是劳动群众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中,改进生产技术,积累生产经验,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因此我们才有了丰富的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成果。只有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才能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把共享发展理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成为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关注民生问题上的一大亮点。只有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够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首先,发展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指明了民生发展的具体方向和奋斗目标,这充分显示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主体,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就阐明了“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原则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创作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的道理。”[3](p128)只有按照历史的发展规律办事,把握历史前进的规律,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基本原理,才能够无往不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是要充分尊重人民意愿的表达、尊重人民经验的创造、尊重人民权利的拥有和尊重人民作用的发挥。只有从人民中获取无穷的力量和智慧,自觉向人民问策,向人民求教,紧密依靠群众,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广泛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人民主动投身到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事业中来。

其次,实现发展的主要力量是人民。

人民是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发展目标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发展的动力。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不断地改善人民的实际生活,不断的增进人民的福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坚持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取向。十八大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和共享发展理念则是真正的将共同富裕作为共享发展新阶段的追求目标。这种深刻的调整,使共同富裕的道路变得更加通畅,同时,还可以化解在发展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只有坚定人民群众的立场,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才能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倡导人民发挥首创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更要建立社会竞争和参与机制,不断开拓人民的发展空间,形成人人参与发展的新局面。为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提供各种有利条件,为他们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环境,从而激发人民群众推动发展的巨大动力。

最后,要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彻底消除阶级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实行按需分配、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真正的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真正的实现社会共享。“十三五”规划中强调:“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人民群众既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财富的享有者。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人民群众也在不断的提高各方面的需求层次。“五大发展”理念就是为了从各方面更好的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利益诉求。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既从宏观层面,也从微观层面,针对与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指标,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和安排,尤其是突出了就业、教育、社保、住房、医疗等人民普遍关心的方面。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因为我们党一直以来都是以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来对待。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处理好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因为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只有坚持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才能真正的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四、结束语

“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和新应用,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规律的新认知,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阶段的时代要求,是关于发展的一次深刻思想解放和观念的变化。新发展理念可以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我们要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用“五大发展”理念促进发展理论的创新,推动新的发展实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人民出版社,2009.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周建瑜)

D61

A

1008-5955(2016)04-0013-04

2016-11-20

詹晓非(1977-),辽宁营口人,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念发展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