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方法论研究

2016-02-11左乐平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总体性四个全面布局

左乐平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江西南昌 330003)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方法论研究

左乐平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江西南昌 330003)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方法论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现关键在于“协调推进”,需要坚持按照辩证法办事的精神。从“协调推进”的内在逻辑来看,要把握“五大相结合”的方法论。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人民主体性与党的主导性相结合,事物发展过程性和阶段性相结合,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结合,总体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相结合,这“五大相结合”分别是从导向、主体、内容、过程和思维等来论述“协调推进”的方法论。

学界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科学内涵、理论依据、内在关系以及重大意义等进行了充分研究和理论解读。但是,对于如何实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却涉及较少,而这一问题却恰恰是我们需要着力解决和研究的。因为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包括方法论层面和具体操作层面等两个方面的内容,相比较而言,方法论层面的东西是更为根本的东西。因此,我们就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方法论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探讨这一问题的理论分析框架是什么呢?我认为关键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其中唯物辩证法就是我们协调推进的总方法论。毛泽东就谈到,事情为什么没有办成功?“原因就是没有照辩证法办事。”[1](p256)所以,我们研究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方法论也就必然要遵循“照辩证法办事”的精神。所以,依据辩证法精神,本文试图从协调推进的导向、主体、内容、过程和思维等方面来论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现方法论。

一、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来抓好工作,落实工作。目标导向是落实工作的牵引性力量,问题导向是落实工作的前提性条件。没有目标导向的落实工作是无的放矢,没有问题导向的落实工作只能是空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为着解决中国当前和今后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为着实现“两个一百年”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它实质上就是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的产物。“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本身就决定了其实现的方法和路径。所以,我们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方法论研究中,就有必要进行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的方法论分析研究。

第一,问题导向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动力源。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是事物发展创新的重要动力,甚至可以说是解决和破解事物发展的根本因素。所谓问题导向是指我们在分析、研究、实践和落实事情的过程中始终是围绕着“问题”而展开,随着“问题”而推动,事物发展起源于问题的发现,事物解决终结于问题的破解。马克思为我们做了榜样。马克思指出:“一个时代所提出的迫切问题,有着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2](p289-290)马克思恩格斯都是围绕着他们时代的问题展开研究,创造出围绕解决时代问题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习近平就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3](p74)提出了“问题倒逼改革”、“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的论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同样是问题导向研究的结果,是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以“共富问题”为导向,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城乡发展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以及“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问题。以“发展问题”为导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解决我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出“新常态”理论,形成国家治理现代化。以“规则问题”为导向,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切实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实现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形成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作风问题”为导向,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切实解决党风政风民风等问题。另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本身又是以“实现什么样的复兴,怎样复兴”的问题为导向,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目标所提出的治国理政总方略。所以,无论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总体还是其构成各个全面,都是因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而产生。我们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时,就必须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这既是推动实践的前提性条件,又是推动实践的动力性源泉。所以,我们需要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真问题,真分析问题,真解决问题,以问题来倒逼我们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第二,目标导向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牵引性力量。所谓目标导向是指个人或集体(如社会组织和国家等)在实现事物的过程中始终贯彻着目的和目标。目标既有根本目标和非根本目标、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等之分,又有目标的层级之分。我们要实现目标,即要注意目标体系的各个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也要注意目标层级的渐进性特征。目标是我们实现事物发展的向导和牵引。十三五规划纲要根据新的形势,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个目标要求”[4](p56-58)。这个目标要求既与“五位一体”总布局相联系,又与“中国梦”相关联。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回答了改革到底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这个问题。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全面从严治党的目标是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的“三清政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根本目标又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以,我们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践时,始终要考量其目标导向,并且紧扣目标导向来推进和落实工作。我们需要进行目标的上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依据时空条件分阶段来逐级推进目标的实现,时刻注意目标导向的牵引性作用。

第三,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目标的导引和规制,目标的实现也离不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要注意问题导向,也要注意目标导向,并且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问题中蕴涵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案,目标中也蕴含了破解难题的途径和智慧。只有真正做到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的方法论,我们才可以统筹兼顾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否则,我们可能就会陷入无的放矢和空谈理想的状态。

二、人民主体性与党的主导性相结合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中央的治国理政总方略,其指向的是“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此,我们在研究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方法论必须考虑实践的主体方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就是坚持党的领导,我们又必须在实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坚持党的核心领导地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与党的主导性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方法论。

第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坚持人民主体性。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力。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5](p287)毛泽东强调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6](p1031)习近平同志也多次强调,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发挥人民主体性是我们事业取得成功的经验总结,无论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建设和改革时期。必须坚持人民主体性,包括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从工具理性角度而言,人民主体性表现为人民当家作主,发挥人民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二是从价值理性角度而言,人民主体性表现为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3](p3)。这两个方面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现必须依靠人民群众,走群众路线,同时,还必须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第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坚持党的主导性。党是我们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没有党的核心领导,没有党的统揽全局和协调四方,很显然要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不可能的。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4](p102)这一结论实质上也是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的。一切离开党的领导或者弱化党的领导的观点都是错误的,结果是必然导致事业的失败。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坚持党的主导性,发挥党的核心领导作用。为此,我们需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

第三,人民主体性和党的主导性相结合。坚持人民的主体性,并非要否认党的主导性。人民群众事业的开展,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起着引领和带头作用,否则,人民群众就可能变成一盘散沙和乌合之众。坚持党的主导性,也并非要取消人民群众的当家作主,弱化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功能和价值需要。人民群众的事业只能依靠人民,人民才是事业发展的主体性力量和动力。这里,我们需要划清主导性和主体性的差别。主导性是指引领和领导作用,主体性是指发展和实践的主要力量,二者不可混同。我们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以强调人民主体性来弱化、削弱、取消党的领导;二是以强调党的主导性来消解人民的主体性,以党的领导来代替人民当家作主。这两种倾向都是极为错误的。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过程中,我们尤其需要避免这两种错误倾向,坚持人民主体性和党的主导性的有机统一。

三、事物发展过程性和阶段性相结合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过程集合体。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批判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但是,又深刻地指出了黑格尔哲学的伟大功绩之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7](p250)马克思主义合理继承了黑格尔哲学的“事物是过程集合体”思想,形成了唯物辩证法理论。“事物是过程集合体”思想表明,事物是发展的,而且是呈现为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这一思想对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那就是我们必须坚持事物发展的过程性和阶段性相结合的方法论。

第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发展过程。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的事物集合体,而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之所以说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发展过程,其一是因为就“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目标指向而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每一个全面和其本身的目标就是长远的,不是短期的。就根本目标指向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向的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是长期的发展过程。其二是因为就“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复杂性而言,每一个全面都是一个系统过程,是极为复杂的,四个全面构成的整体作为我们党的治国理政总方略更是一个超级复杂的系统,是一个过程集合体,它的内容实现必然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其三是因为就“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的条件而言,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条件涉及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以及理论条件和实践条件等等,这些实现条件是系统性的、整体性的和复杂性的。为此,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也就必须坚持过程性思维,避免那种简单化的静止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只有真正把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看成一个发展过程,我们才可以认识到它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从而明确工作的使命感和自己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的规律性,避免形而上学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

第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系列连续阶段的上升。事物发展总是呈现为螺旋式上升的一系列阶段性,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而不是一条直线。我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要注意事物发展的阶段性。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对矛盾特殊性从五个层面做了详尽的分析,其中特别强调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善于把握事物发展阶段中呈现出的矛盾。如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就划分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每一个阶段的性质和特点是不一样的。对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而言,也要注意事物发展的阶段性。这里的阶段性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本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目标,所以,我们在认识和实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时,一定要把其置于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之中来考量,它是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所制约和支配的。其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现作为一个过程集合体,也具有其发展的阶段性,也就是说会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特性。其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发展阶段性不仅要注意各个阶段性所呈现的各方面特殊矛盾,而且要注意其阶段性中所蕴含的总体性矛盾。其四,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发展阶段性还体现在各空间中的差别性,也就是说各空间由于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等差异而呈现出各空间发展阶段性特征。我们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所以,我们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事物发展的阶段性,深刻理解发展阶段性的根源与依据,把握发展阶段性所呈现的趋势和走向。

第三,事物发展过程性与阶段性相结合。这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事物发展的过程性是蕴涵了阶段性的过程性,不是直线的过程性,不是没有阶段性的过程性。过程性就是一系列发展阶段的螺旋式上升,它是由许多阶段性的有机构成的一个整体。过程性的主要矛盾制约和支配着整个事物的发展阶段。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实质上是过程性中的阶段性,没有脱离整个过程的阶段性。阶段性就是事物发展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阶段性的特殊矛盾反映了过程的性质和方向,但呈现出其自己特有的发展特点。所以,事物发展过程性和阶段性是有机统一的。我们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中,必须注意到过程性和阶段性相结合。我们要避免两种误区:其一,笼而统之和大而化之,也即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一个消极的整体来看待,似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静止的消极的有待实现的对象,或者说是一个“直观对象”。这样就有可能消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践过程中的各种差异性,忽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践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其二,注重细枝末节和具体差别,从而取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践中的整体性和过程性。由强调空间的阶段性特点,而消解实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整体性效果。总之,我们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方法论中要极为注意事物发展的过程性和阶段性相结合的方法。

四、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结合

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呈现出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性,但是,它也是历史活动的实践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过程,彰显出人的主体性。历史活动呈现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一个社会历史活动,同样也是要注意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结合的方法论,也就是说在实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过程中,既要把握其发展规律性,也要把握其实践主体性,二者要有机协调起来。

第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注意其发展规律性。所谓规律性是指事物发生发展的本质的固有的必然的联系和趋势,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和因果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我们党的治国理政总方略,它是因应时代、人民和现实要求的必然产物,是我们党的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所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也就必然呈现出发展规律性。这里规律性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就发生学角度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有其必然的根据和原因,是对以往党的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是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结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每一个全面其实在以往党的理论和实践中都有提及,有的甚至单独做过较为详细的阐释。比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党以前就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且是十七大和十六大报告的主题词。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改革一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主题词和关键词,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升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也是在我们党的理论和实践中是多次提及。但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这就形成了一个理论创新。其二,就构成内容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四个全面各自展开的又总体性地开现为我们党的治国理政总方略,而且它也展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形成一个理论体系。那么,这个理论体系是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的。其三,就实践条件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现条件是一个有机系统,亦呈现出一种规律性来。所以,我们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其发展规律性,认真调查研究实践的依据、条件以及内容,把握其发展的动向和趋势。

第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注意其实践主体性。所谓主体性是指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满足实践主体人的价值需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现主体是人民群众,所以,也就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只有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才可以真正谈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现。这里的主体性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现主体,只能是人民群众,所以,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和当家作主的角色功能。其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现要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也就是要切实解决最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最需要最急迫的根本利益需要,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其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现要求主体充分解放思想,激发活力,使得整个社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状态。其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现既要求主体的积极性发挥,又要求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使得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最大的合力。所以,我们在实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过程中,要善于关注实践主体性,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和良好氛围来激发实践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有效地达到实践的最大效果。

第三,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相结合。这是在实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注意的基本方法。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是辩证统一的。原因在于:其一,合规律性虽然强调了客观性、必然性和因果性,注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内在逻辑性。但是,它并没有否认事物发展的合目的性,也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对事物发展的影响,反而是强调实践主体性对事物发展规律性的积极作用。其二,合目的性虽然强调了人的主体性,注意了人的意识、能力、理性等等对事物发展的影响,但并没有以人的自由精神取代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反而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必须要依靠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基础,人的主体性的发挥看似是自由的,但实质上是受着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和支配。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思想,就论述了主体性对历史活动的积极影响,但是,主体性活动最终表现为受一定历史条件制约下的历史发展趋势和方向,形成一个客观的“历史结果”[7](605)。那么,我们实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也要深刻把握其发展规律性,也要深刻把握其实践主体性。我们要避免两种错误的倾向:其一,只强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的规律性,而否认了人的主体性,特别是否认人民群众的价值需求,似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可以随着历史发展自然而然实现。其二,只强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的主体性,出现唯意志论,导致一种唯心主义观点和态度,似乎可以超越现有发展阶段而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陷入一种理想主义和教条主义。总之,我们实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定要避免这两种错误倾向,努力做到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这是实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方法论。

五、总体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相结合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我们还需要注意思维方式。“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一个总体性理论体系,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必然需要从总体性思维的角度来考量。同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理论新成果,其实践必然会遇到很新情况,采用旧办法无法解决,特别是我们现在处于改革“深水区”“啃硬骨头”时期,这必然需要我们具备创新性思维。总体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相结合也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的基本方法论。

第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具备总体性思维。把事物视为一个由各个要素有机构成的整体,各个要素的理解和把握要置于整个系统之中来认识,同时,整体也要从各个要素有机关系的结构来看待和研究。这么一种思维方式,我们称之为总体性思维。这种总体性思维是相对于要素思维而言,它具有更完备性全面性的特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每一个方面的“全面”以及各个“全面”有机构成的整体都呈现为一个“总体性”,从而形成一个总体性理论体系,这也必然要求我们实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备总体性思维。这里的总体性思维蕴涵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结构思维。所谓结构思维,是指我们要把事物视为要素有机构成的结构系统,不同的结构呈现出不同的功能,善于从结构分析的角度去看待和研究事物。这里涉及到结构与要素的关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总体性理论体系,但它也是一个结构整体,具有各个要素和层级的结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其他三个全面是战略手段,目标和手段就构成了结构与要素的关系。所以,为了充分有效实现目标,我们必须善于调动和利用手段。即使就每一个全面而言,也是如此。如全面深化改革,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此,我们设计了三百多条改革条目。所以,全面深化改革也形成了一个结构和要素的关系。所以,我们认识和实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需要从结构和要素关系去把握。另外,我们也还需要从结构和功能关系去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达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践的最大效果和功能,就需要从结构角度去关注各个要素的顺序、先后、重轻、难易等因素。其二,系统思维。所谓系统思维,是指把事物视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整体中的要素也必须立足于整体角度来看待,这种思维方式有效地克服从局部看待问题的片面性和简单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个系统整体,为此,我们需要从整体来看待“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每一个全面,在实践每一个全面的时候,必须立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这个整体系统,而非是就每一个具体全面来看待每一个具体全面。这是我们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方法论中极为注意的思维方法。实际上,由于各空间在实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差异性,这也需要我们树立一种系统性思维,拥有全国一盘棋的理念和态度。总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现要求具有总体性思维,并且要善于运用总体性思维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具备创新性思维。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也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理念是居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党中央对创新高度重视,把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近平同志指出,“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4](p133)我们之所以要高度强调创新,也是基于近代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历史和现实也证明,创新是推动发展的根本之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作为应对我国发展全局的治国理政总方略,也就必然需要创新,具备创新思维也就是必然要求。同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一个新理论新成果,在实践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很显然只有创新。我们绝不可以采用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态度。要树立创新性思维,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最根本的价值立场和态度。其二,构建创新主体思想解放的体制机制。其三,营造创新失败的宽容机制。其四,积极构建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知识才是树立创新性思维核心因素。等等。当然,创新性思维不仅仅涉及这几个方面。但是,要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新性思维的培育以及运用是必然要求。

第三,总体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的有机统一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方法论。总体性思维实质上是蕴涵了创新性思维,因为总体性是一个系统总体,而且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系统,为此,系统本身就有一个不断演变和上升的历程,从而呈现出一种创新性。同时,系统本身由于要素构成的变化以及结构的变化都会导致事物的发展,很显然,在这种变化之中必然蕴涵了创新性因素,这也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创新性思维实质上也是蕴涵了总体性思维,事物发展如果没有置于更大的系统中来考量,很显然是很难以找到事物的特点以及与他者的差别,自然也就难以创新。所以,总体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是有机统一的,并非是分裂的。我们实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要求总体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相结合的方法论。由于中国正面临着发展的关键期和换挡期,从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跨越的时期,国内外形势极为复杂,等等。这些因素必然要求我们抛弃从局部来考量问题的片面思维方式,要求具有大局意识和大局思维,也就是总体性思维。同时,由于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困难性,创新性思维也就是必然的破解之道。为此,我们要避免以下两种情况:其一,没有大局意识和大局观念,缺乏大局思维,只从自己的部门和地区利益角度出发考量问题,总体性思维不够成熟。其二,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和形式主义,这些主义的形成本质上是自身利益固化和思想固化的结果,必须打破利益藩篱和思想藩篱。我们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克服这两种现象,积极树立总体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相结合的方法论。

综上述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现,需要我们从“协调推进”的导向、主体、内容、过程和思维等方面来考量实现的方法论。这个“五个相结合”的方法论本质上是构成一个有机系统,共同体现了“协调推进”的实质内涵,当然,也深刻反映了按辩证法办事的精神。

[1]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周建瑜)

D601

A

1008-5955(2016)04-0007-06

2016-11-15

2016年江西省社科规划专项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研究(项目编号:2016003)

左乐平(1976-),男,江西安福人,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博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猜你喜欢

总体性四个全面布局
《资本积累论》中的总体性方法探究
黄立新、贾强飞、肖天为 、冯瀚平作品
BP的可再生能源布局
世界文学理论史建构的新突破
VR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总体性治理”与国家“访”务——以信访制度变迁为中心的考察
2015 我们这样布局在探索中寻找突破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
Face++:布局刷脸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