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识、分歧与展望:国内绿色发展内涵认知研究
2016-02-11秦绪娜
秦绪娜
共识、分歧与展望:国内绿色发展内涵认知研究
秦绪娜
摘要:近年来,绿色发展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新趋向,引起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探讨。但对绿色发展这一概念本身及其内涵的解读,不同的研讨者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认识。系统归纳和总结既有研究中的共识、分歧和不足,展望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对于今后绿色发展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推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绿色发展;共识;分歧;不足;展望
“绿色发展”提出的时间不长,但却是目前国内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一个词汇,截至2015年10月30日,近3年在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篇名中含有“绿色发展”一词的文章就有近1万篇。本文意即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为今后科学、准确地理解“绿色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研究的全景扫描:学界关于绿色发展的基本认知
对于绿色发展这一新兴概念,目前学术界基于不同的学术背景和研究视角提出了多种多样的理论见解,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一个概念,各自表述”的局面。概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种视角的阐释和解读。
(一)中心内容阐释的视角
截至目前,国内学术界主要围绕两个中心对绿色发展内涵进行阐释:一个中心是强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生态保护;另一个中心是强调生态资本,认为绿色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环境是内在生产力。第一种理解可以说是主流的看法。国内绿色发展研究较早也最为系统的清华大学胡鞍钢教授于2003年指出,所谓绿色发展之路,就是强调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统一与协调,即更加积极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1]这种观点与2001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阐释是一致的,也是早期研究中认可度最高的观点,很多学者都是在这种认识基础上来探讨绿色发展问题的,如赵建军教授提出,绿色发展是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欧阳志远、田文富、马洪波等认为,绿色发展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3]相对而言,作第二种理解的目前还是少数人。王金南、曹东、陈潇君认为,绿色发展是环境与资源可持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作为内在生产力的一种发展模式,在绿色发展中,环境不仅是一种发展生产力,而且也是一种国际竞争力的体现。绿色发展要把环境因素纳入生产率函数中、反映在GDP核算中,把环境财富纳入国民财富的核算中。[4]胡鞍钢指出,绿色发展以合理消费、低消耗、低排放、生态资本不断增加为主要特征,以绿色创新为基本途径,以积累绿色财富和增加人类绿色福利为根本目标,以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人与自然之间和谐为根本宗旨。[5]虽然相对于第一种理解,第二种理解的主张者仍然是少数,但目前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该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概念构成的视角
对于绿色发展的内涵,有学者主张从概念的构成即绿色和发展两个层面来解读。胡鞍钢认为,绿色发展有特定含义: 一要发展,二要绿色。[6]李佐军强调,既要“ 绿色”,合理使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又要“ 发展”,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与“发展”两个方面缺一不可。[7]王毅认为,在经济发展上,“绿色”有三层含义:一是开展资源节约、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二是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三是把低碳、智能等理念融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对经济系统实施“绿色改造”。[8]王玉庆也认为绿色发展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发展要绿色化,一是绿色要创造发展,“发展要绿色化”是指现有的各个经济部门、各个行业,在发展中都要把环保要求和资源消耗作为刚性约束,做到低污染甚至无污染,高效利用资源和能源,以达到经济增长与资源能源消耗的增长、生态环境的恶化脱钩。“绿色要创造发展”是指一切用于改善环境、治理污染和节约资源的投资,将推动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达到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的社会目标。[9]还有学者主张绿色发展的内涵包含“经济要绿色,绿色要经济”两个方面。[10]
(三)比较分析的视角
目前国内不少学者从绿色发展与其他相关概念相比较的角度来探讨绿色发展的内涵。就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关系方面,胡鞍钢强调绿色发展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全新诠释。[11]有学者认为,绿色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如杨多贵、王玲玲、李晓西等主张,绿色发展是依靠科技进步和绿色改革,通过保护自然推动可持续发展变为现实。[12]俞海强调,如果把“可持续发展”看做是人类社会的长远理想目标,那么,“绿色发展”可以认为是中国在当前环境与经济之间矛盾异常突出的特殊时期和发展阶段而出现的应对之道。[13]还有学者认为,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是一脉相承的,两者的实质都在于选择一种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根本变革的创新型发展模式。[14]就绿色发展与科学发展观关系方面,有学者认为,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如赵建军、黄志斌等认为,绿色发展与科学发展观具有统一性,科学发展观追求以人为本,绿色发展也追求以人为本,绿色发展与科学发展观在核心立场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14]还有学者认为绿色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15]以上学者对于绿色发展的研究都各有独到的见解,但本质上差别不大。
(四)综合概括的视角
随着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部分学者意识到绿色发展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单从某一角度进行界定具有理论局限性,需要进行综合性阐释。有些学者认为,绿色发展涵盖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如胡鞍钢在《中国创新绿色发展》中将绿色发展界定为经济、社会、生态三位一体的新型发展道路,[16]李佐军等认为,绿色发展统筹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各种发展要素,通过“绿色化”、“生态化”的实践,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共进。[17]王玲玲、张艳国指出绿色发展是一个系统,内涵着绿色环境发展、绿色经济发展、绿色政治发展、绿色文化发展等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诸多子系统,其中,绿色环境发展是绿色发展的自然前提;绿色经济发展是绿色发展的物质基础;绿色政治发展是绿色发展的制度保障;绿色文化发展是绿色发展内在的精神资源。[18]还有学者主张,绿色发展是一个复合性的概念,是绿色经济、绿色新政、绿色人居环境等一系列概念的统称。[19]绿色发展的核心是构建“绿色经济、绿色新政、绿色社会”三位一体的发展体系。[20]绿色发展是以经济与环境的完整和健康为前提,以人为本为核心,以增加国民的福祉为目的,注重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在平等、有机的联系下的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均衡、共同发展。[21]
综上所述,关于绿色发展内涵,基于研究视角和学科背景的不同,社会各界有着不同的理解与阐释,这些不同的阐释映射着研究的多样性,显示着不同的认知。
二、总体性评述:绿色发展内涵认知的共识与分歧
总体观之,学术界在“绿色发展内涵”研究方面,既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但也存在诸多分歧。
(一)基本共识
大体说来,学术界在“绿色发展内涵”认知上形成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共识。
第一,学者们普遍认为,绿色发展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模式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黑色”发展而提出的,是对西方工业文明模式下黑色发展的深刻批判和彻底决裂。[22]作为新型发展模式,绿色发展与传统的依赖大量消耗资源能源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黑色”发展模式相比,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23]如果说黑色发展是不要“绿”只要“金”的话,绿色发展则是既要“绿”也要“金”,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步型的可持续发展,它在考虑全球气候变化及生态危机的情况下, 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及生态建设的统一与协调。[24]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要求实现人类经济活动从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与高生态损害的非持续发展经济,向资源消耗最少化、环境污染最轻化与生态损害最小化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根本转变,最终达到生态一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25]总之,绿色发展本身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对传统模式的变革和创新。
第二,绿色发展的核心是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金三林强调,绿色发展就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特征的发展进程,发展是本体,绿色既是约束又是方向,核心是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26]邬晓燕指出,绿色发展的核心思想是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共生。[27]牛文元、马洪波等指出,绿色发展就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协调发展,强调的是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相统一。王金南认为,绿色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发展模式中环境与发展的对立关系,追求的是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融合和协同增效。[28]2010年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指出:绿色发展“核心目的都是为突破有限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谋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消耗的脱钩,实现发展与环境的双赢。”着力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目标的并重和共赢的环境友好型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主导性的绿色或可持续发展理论话语和范式。[29]
第三,绿色发展的本质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王金南指出,绿色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尤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种发展模式中,人类不仅是自然资源的利用者,同时也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和建设者,人类活动不仅不应破坏生态环境原有的价值和功能,还应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改善。[30]蒋南平认为,绿色发展的实质及内涵应该定义在“资源能源合理利用,经济社会适度发展,损害补偿互相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基础上。”[31]绿色发展有两大主线,其中之一就是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32]最终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主要分歧
关于绿色发展内涵的认知,国内学界还存在许多分歧。
第一, 关于绿色发展概念是舶来品抑或是中国制造的分歧。一些学者认为,如同其他众多概念一样,绿色发展概念先是由国外提出后又传入国内的,是一个舶来品。[33]许多学者都是在这一基本前提下来认识和使用绿色发展这一概念的。另一些学者则主张,相对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等概念,绿色发展的概念在国外并未明确提出,[34]这是结合中国实际创造出来的新名词,[35]是一个具有中国色彩的概念。俞海认为,世界上的许多发达国家通过“绿色经济”和“绿色新政”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绿色新政”和“绿色经济”这两个概念与中国当前环境与发展战略转型的形势具有本质上、目标上的一致性和统一性,符合中国的战略方向,因此得到政府部门、学术界甚至产业界等广泛呼应和引用,并且众多学者、官员等甚至根据自身的理解,结合中国的实际,用更容易被国人接受和理解的本土化语言创造出相类似的名词,如“绿色发展”等。[36]
第二,关于绿色发展更加强调自然资本还是人造资本的分歧。在一些学者看来,绿色发展就是在保障自然资本可持续性的前提下,更多地以人造资本代替环境和自然资本,提高物质和能源的使用效率,使经济增长逐步向低原材料消耗、低能耗的方向转变。[37]国内大多数研究强调的基本上是这种定势思维下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而在另外一些学者的眼中,绿色发展要求投资和培育自然资本,不培育自然资本就没有绿色发展。[38]在绿色发展中,环境是一种内在的生产力,绿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认为资源与环境是有价值的,是生产力发展的要素,需要不断投资使之保值而且增值,环境保护可以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不是经济发展的额外成本和负担。[39]环境和体现为“自然资本”的资源成为未来经济繁荣的重要驱动力。绿色发展的重要特征是来自于绿色科技、环境产业等的绿色竞争力取代传统经济竞争力或GDP竞争力而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主导力量。[40]
总之,绿色发展的内涵已经在社会各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于以后的研究提供了交流和沟通的有效平台。
三、关于进一步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综观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关于绿色发展内涵存在一些不足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这些不足和问题或许正是未来研究拓展的空间和方向。
(一)政治宣讲色彩较浓,学术研究有待加强
与其他学术问题不同,绿色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其更为重要的方面是其实践性和现实性,加之国家层面的大力倡导,社会各界的关注度都很高。但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大量探讨都是涌现于党政文件、媒体报端等,呈现出政治宣讲色彩较浓的现象,学术探讨相对较少,特别缺乏理论基础的深层次挖掘。从文献来源统计数据来看,近5年来发表于报纸和学术期刊文章的数量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学术问题,这从中也反映出一个问题,即学术研究相对不足,在今后的探讨中,特别需要学术界的积极投入与研究。
(二)重复现象太多,内涵阐释有待创新
学术界在界定绿色发展概念时存在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很多学者往往借他人之言,或稍加修改,重复界定的现象比较突出,创新不够。比如有学者认为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有学者主张,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创新模式,是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很显然,这两种界定是大同小异的。
(三)概念交叉混淆,内涵认知有待明确
目前,与绿色发展相似或相关的概念较多,如绿色经济、绿色增长、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这些概念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许多研究对它们的关系探讨模糊不清。从当前理论界和学术界的认识来看,有些学者不做区分地将绿色发展和绿色经济交叉使用,[41]甚至有些学者明确提出,绿色发展和绿色经济是等同的,认为绿色发展可以视为发展绿色经济的简称。[42]有学者认为,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通俗性代称。有学者认为,“绿色发展”包含了绿色增长、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含义。[43]“绿色发展”和相关概念的交叉和混淆使用现象容易引起困惑,在以后的研究中特别需要厘清其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继而形成相对清晰、合理的分析思路,进而明确界定和使用绿色发展概念。
(四)研究视野相对狭窄,多学科综合研究有待加强
目前对绿色发展内涵进行探讨的主要是经济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的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理论视角、不同的研究领域和不同的分析目的,研究者对绿色发展内涵的认知各有侧重,彼此间差异比较大,造成了绿色发展内涵认知的差异性和模糊性。而且大多数研究多限于某一学科领域或某一层面,角度单一,未能上升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特征的概念,绿色发展内涵必须从多个学科、多个领域和多个层面进行整体性解读和把握。
参考文献:
[1]胡鞍钢.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是中国的必选之路[J].绿叶,2003(6).
[2]赵建军,王治河.全球视野中的绿色发展与创新——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模式探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欧阳志远.社会根本矛盾演变与中国绿色发展解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5);田文富.环境伦理与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意蕴及其制度保障[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马洪波.绿色发展的基本内涵及重大意义[J].攀登,2011(2).
[4][28][30][39]王金南,曹东,陈潇君.国家绿色发展战略规划的初步构想[J].环境保护,2006(3).
[5]胡鞍钢.中国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N].中国环境报,2012—05—17.
[6][11][16]胡鞍钢.中国:创新绿色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7]李佐军.绿色发展的制度保障[J].西部大开发,2014(5).
[8]王毅.厘清“绿色发展”理念[J].北京观察,2011(6).
[9][42]王玉庆.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问题[J].经济研究参考,2013(1).
[10]石敏俊,刘艳艳.城市绿色发展:国际比较与问题透视[J].城市发展研究,2013(5).
[12]刘燕华.关于绿色经济和绿色发展若干问题的战略思考[J].中国科技奖励,2010(12).
[13][36]俞海.中国“十二五”绿色发展路线图[J].环境保护,2011(1).
[14]黄志斌,姚灿,王新.绿色发展理论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辨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
[15][24]马洪波.绿色发展的基本内涵及重大意义[J].攀登,2011(2);张哲强.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17]李佐军.中国绿色转型发展报告[R].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
[18]王玲玲,张艳国.“绿色发展”内涵探微[J].社会主义研究,2012(5).
[19]车秀珍,邬彬,袁博.深圳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策略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384.
[20]姚婷.绿色发展:迫切之举与长久之治[J].前进,2015(3).
[21]陈端计.绿色发展:中国“十二五”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11(8).
[22][34]王永芹.当代中国绿色发展观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
[23]李斌.绿色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定位探究[J].经济论坛,2013(6).
[25]马平川,杨多贵,雷莹莹.绿色发展进程的宏观判定——以上海市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12).
[26]金三林,周键聪,杨菲.中国绿色发展中的政府行动[J].经济研究参考,2012(14).
[27][40]邬晓燕.绿色发展与治理变革[A].赵建军,王治河.全球视野中的绿色发展与创新——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模式探寻[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9]郇庆治.国际比较视野下的绿色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12(8).
[31]蒋南平.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若干问题[J].当代经济研究,2013(2).
[32]吴初国,马永欢.绿色发展与中国GDP 质量指数——牛文元教授讲学摘记[J].国土资源情报,2011(10).
[33]郝栋.绿色发展道路的哲学探析[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2.
[35]徐人良,陈小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专刊),2011.
[37]侯伟丽.21世纪中国绿色发展问题研究[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4(3).
[38]侯元兆.“里约+20”的绿色发展思想及其展望[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41]刘纪远,邓祥征,刘卫东,李海英.中国西部绿色发展概念框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0).
[43]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年度政策报告[R].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马树颜)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公共治理视角下的绿色发展责任担当研究”(14CZZJ04)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16)01-0035-05
作者简介:秦绪娜,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邮政编码 276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