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感文化视域下的反腐倡廉分析

2016-02-11宋珊珊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情理公职人员腐败

宋珊珊

乐感文化视域下的反腐倡廉分析

宋珊珊

乐感文化是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环,代表了中国人乐观积极的一面。它对中国社会目前的反腐倡廉有着深刻的影响:既是腐败滋生的重要心理诱因,又是廉政建设的重要心理推动力。深入剖析乐感文化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对于目前中央提出的“不想腐”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借鉴价值。

乐感文化;反腐倡廉;“不想腐”

乐感文化源远流长,对中国人性格和气质的影响也是深层次的,整体上塑造了在极端困难情况下也会保持乐观积极的中国人形象。从乐感文化角度来看,一方面,人内在心理的欲望放任和有恃无恐的“乐观心态”是腐败的滋生因子;另一方面,平衡情理关系、知足常乐等特点又是廉政建设的重要心理推动力。我们要充分关注到乐感文化的优、缺点,从文化心理源头入手,防患未然,努力倡导“不想腐”。

一、乐感文化概述

总体来说,乐感文化是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环,与带有基督教原罪意识的西方罪感文化大不相同。“罪感”指西方人相信自己生而有罪,活着便是为了赎罪的心理状态;“乐感”则是中国人待人处世从乐观角度出发的直观心理反应(作为“忧患意识”的切入点不在此次讨论之列),是积极、自适、平淡的哲学态度。乐感文化内涵丰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以下只注篇名)“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就儒家思想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来看,其中蕴含的积极向上和豁达通融,不仅是中国的文化教义,也是我们民族性格中的重要一面。

乐感文化具有活在当下、重视现实世界的特点。它很少去构想看不见的世界,注重从现实出发,较少受形而上的宗教约束;虽有制度和法律,但在实际操作中的“随时变易”常常被视为一种智慧而被朝野默许从而大行其道。在乐感文化熏陶下,人们自然倾向思维变通、追求实用以解决现实问题。《论语·先进》云“过犹不及”,这是以积极入世为特征的儒家思想的方法论原则,也是倡导乐感文化时所必须坚持的中庸之道,它讲求情理平衡,反对各种极端。所以其先决条件应该是“做人的格局”要大,要求人们知足常乐,保持心灵愉悦;要求人们遵循发展变化的规律,顺势而起,稳步向前。乐感文化的这些特点,融入民族血脉之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乐感精神气质。

二、乐感文化的负面思想与腐败的滋生

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下的权衡变通和盲目乐观、封闭自负的特点,渗透在包括公职人员在内的国人思想行为中,是腐败滋生的重要因子。

1.实用理性下的权衡变通

乐感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实用理性,即指中国人在面临各种问题时,在思维方式理论习惯方面倾向于冷静实用的考虑。这样的关注倾向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人们更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利用有限的资源权衡变通以获取最大利益。

“‘乐感文化’的关键在于它的‘一个世界’(即此世间)的设定,即不谈论、不构想超越此世间的形上世界(哲学)或天堂地狱(宗教)。”[1]就是这种重视现实世界而忽视哲学宗教,思维方式偏重实用理性的特点,使人缺少了对道德制度的内心敬畏,丧失行为自觉。由于某些公职人员缺乏对制度规则约束性、平等性、公正性的认识和践行,为了私利,按照自己认为的圆融的方式随意行使公权力,腐败由此滋生。实用理性下的权衡变通作为腐败滋生的重要心理诱因,其诱惑力超过了道德和制度的约束力,所以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和道德制度的规范,公职人员更容易被前者俘虏。

2.盲目乐观,封闭自负

乐感文化所蕴含的积极乐观是我国人民的优秀精神品质,但其盲目乐观的特点却是腐败滋生的又一重要心理诱因。腐败公职人员实则就属于这种畸形的乐观主义者,他们自负自己违法行为的隐蔽性,侥幸不被发现的可能性,不易正视自身行为本来的错误性。

盲目乐观的人看问题片面化、局部化甚至极端化,看不到全局发展和长远利害,这种现象造成一些国人的封闭心理。公职人员能够腐败,“敢于”腐败,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这种封闭和自负,他们自动忽略了腐败会被制裁的必然规律,不懂得安分守法方长久的基本道理。

三、以乐感文化推动廉政建设

乐感文化是各种复杂元素的统一体,对事物的影响有利有弊。乐感文化中包含腐败滋生的心理诱因,也存在着对廉政建设的思想推动。情理平衡、知足常乐、格局远大这些特点,渗透在官员的观念和日常行为中,将有力地推动当前的廉政建设。

1.情理平衡

情理平衡,实际上就是掌控好个人的情感欲望与理性之间的关系,使其保持平衡。“乐感文化是以情为本体,是强调人的感性、生命、生活、生存,从而人的自然情欲不可毁弃、不应贬低。虽然承认并强调‘理性凝聚’的道德伦理,但反对以它和它的圣化形态(宗教)来全面压服或取代人的情感和感性生命,认为重要的是应该研究‘理’与‘欲’在不同生活方面所具有或应有的各个不同的比例、关系、节奏和配置,即各种不同形态的人性情理结构。”[2]乐感文化要求我们兼顾情理,把握平衡,在理和欲之间保持一个度,以取得个体身心和社会存在的均衡稳定。这个度,是情理平衡的关键,做到这一点,将不会轻易的被利益欲望所操控,从而保持清醒的理智和乐观积极的工作态度。首先,尊重理解人的自然情感和欲望,这是人本身作为存在的自由;其次,将欲望尤其是贪欲控制在法律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不得妨碍他人的自由;最后,在个体自由和个体之外他人自由之间形成合理的配置。把握情理关系,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守底线,不被欲望操控,做到“不想腐”,这是廉政建设的起点。

乐感文化吸收并倡导中国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君子尊德性而道文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孔子曾经对欹器做过这样叙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荀子·宥坐》)。冯友兰先生说:“其实,‘中’的真正含义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3]所有这些,无一不告诉我们做人行事应讲求中正,讲求平和稳定,勤恳工作而不逃避责任,努力进取而非走向歧途,作为公职人员,面对利益诱惑、官场压力和职务责任等纷繁的元素,在其中找到平衡点而进退有当,平衡情理关系,增强生活满足感,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腐败滋生。

2.知足常乐,格局远大

知足常乐,是乐感文化的一种内在品质。“知足不辱,知耻不殆,可以长久”(《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常乐矣”(《老子》)。老子这两句话表现出知足对长久和快乐的重要支撑作用。人生不过百年,平时“常想一二,不思八九”就是一种知足的体现,如意生活不过如此。目前,国家正在积极调整公务员等相关人员的福利待遇,在物质保障不断加强和改善的情况下,公职人员的满足感也在不断提升。满足感有利于提高公职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责任感,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廉洁奉公。

从国家和社会层面而言,对公职人员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充足的物质保障,有合理的升调薪资等程序和制度保障,营造公平公正的大环境是减少贪婪嫉妒的大前提。同时进一步加强反腐力度,严惩腐败,彻底杜绝非法不劳而获,惊醒贪婪嫉妒者。从公职人员个人而言,则需要不断扩大生命格局,把眼光放长远,理智成熟,看到变化转化持续性规律,做到耐心坚持和等待,踏实工作、认真负责。目光长远后,才会看到自身发展的无限可能,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也促进廉政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就强调坚持惩防并举、预防为主的方针,指出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反腐倡廉,永葆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青春活力,是当今中国社会的现实重任。反腐的成绩不仅在于不敢腐,不能腐,最大的成绩是公职人员“不想腐”,所以我们必须在文化心理上杜绝腐败因子,倡导廉政建设。从乐感文化思想心理的角度对腐败和廉政的影响进行剖析,有利于深化人们对腐败现象的认识,提高自身控制力,促进廉政建设。

[1]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8.29.

[2]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220.

[3]冯友兰(赵复三译).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胡爱敏)

宋珊珊,山东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2014级研究生 (邮政编码 250355)

D523.4

A

1672-6359(2016)05-0096-02

猜你喜欢

情理公职人员腐败
事实与情感——儒家“情理合一”思想的再认识
情理之外
致新敏队长
主持人语:情理与法律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张怀芝减薪有高招
安徽一公职人员成“黑老大”获刑20年
尊崇法治,从国家公职人员做起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
第一章 在腐败火上烤的三大运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