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视阈下邮轮文化与邮轮产业发展的关系①
2016-02-11李小峰
李小峰
(南阳师范学院法学院,河南南阳 473061)
“海上丝绸之路”视阈下邮轮文化与邮轮产业发展的关系①
李小峰
(南阳师范学院法学院,河南南阳 473061)
经过将近十年飞速发展的中国邮轮,与欧美成熟的邮轮产业和邮轮文化相比,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存在巨大的差距。当前,全国各大主要港口城市都纷纷出台政策大力发展邮轮经济,但是鲜有论及邮轮文化。针对此现状,从邮轮文化的界定入手,将邮轮文化的特征置于文化产业和宏观政策的大背景下加以层层分析,提出应当基于中国文化背景大力培育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邮轮文化,不仅能让中国邮轮获得本民族的文化底蕴支撑,而且反过来能促进中国邮轮产业的大发展。
邮轮产业;邮轮文化;慢文化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实施,将极大地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全方位合作,而以邮轮旅游为核心的邮轮产业不仅将会极大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而且会进一步促进中国海洋经济的深入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邮轮产业为全球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邮轮旅游也是旅游业中唯一持续高速增长的部分。邮轮产业微观上可以带动观光旅游、船舶制造、交通运输、港口服务、商业购物、金融保险等一系列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其所在城市及国家提高创汇能力、扩大市场消费、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环保、展示国际形象,从而提升了所在区域的产业层次和竞争力,宏观上还能通过相关产业之间的关联使其间接经济贡献一环一环传递下去,成为引领国家未来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对于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有效实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近年来,在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三亚市的旅游业发展迅猛,特别是邮轮游艇业更是独树一帜。2010年底,三亚市人民政府通过了《三亚市邮轮旅游发展专项规划(2012—2022)》,拟开辟“海上丝绸之路”邮轮航线,将三亚市打造成“具有国际水准的邮轮母港基地、国际知名邮轮旅游目的地和中国邮轮旅游发展试验区”。但是,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相比,其邮轮游艇业远未得到长足发展,更遑论与发达国家相媲美了。究其原因,固然来自多个方面,例如资本竞争无序、政府宏观指导不统一、技术及运营人才极度缺乏等,但是,中国本土文化中邮轮文化之阙如从而导致社会民众对其认识模糊可以说是深层次的一个原因,由此导致的邮轮产业发展后劲乏力。因此,借助“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实施,在中国固有文化视阈下培育、发展、研究邮轮文化,对于发展三亚市邮轮产业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一、邮轮文化的概念
邮轮长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一直有“漂浮在黄金水道上的黄金产业”之美誉,可谓一座移动的海上城堡,在欧美国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由于其消费门槛过高,一直是贵族专享的奢侈消费。随着世界经济的蓬勃发展,尤其是中国经济圈的强劲势头,邮轮游艇已不再是小众消费的标签,而逐步走入大众的消费视野。
2006年可谓中国邮轮游艇业发展之滥觞,经过近十年的飞速发展,人们对邮轮的认识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已经由最初的“资产阶级骄奢淫逸消费”逐渐成为被愈来愈多人接受的一种文化娱乐消费项目。起初以海上观光旅游为重要目的的定期航班客轮,经过多年的发展,赫然成为以邮轮母港为中心、以邮轮游艇为载体且辐射众多相关产业的一大经济现象,日益引起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根据马克思经典著作的论述,一定范围内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该社会区域的经济基础,从而逐渐构建起立足其上的庞大的上层建筑,而其中就包括文化。文化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中孕育、产生,反过来又对经济基础产生巨大的反作用。伴随着邮轮游艇产业经济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一种崭新的文化现象也慢慢形成,但是鲜有人涉足,姑且称其为邮轮文化。
文化一词含义极广又极其模糊,很难从内涵和外延上加以界定。古往今来,无数专家和学者试图从本门学科中给文化下一个精准的定义,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得出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邮轮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产物,也是一定经济形态下的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其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在世界经济日益融合,各国文化愈加交融的今天,其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邮轮文化毋庸置疑是在邮轮经济、邮轮产业发展基础上产生的,从而逐渐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社会意识,并能指导一定群体的行为规范。这种文化在本民族文化中找到适合其发展的土壤后,在某种程度上其发展势头将会超过孕育其的经济基础,并且反过来催动其背后的邮轮经济和产业获得更高速的发展,而且在此发展过程中变成了文化大家族的一种。
二、邮轮文化的特征
(一)邮轮文化的经济性
不同于人类历史上的其他文化,邮轮文化是一种与邮轮产业休戚与共的文化,不像文学、艺术、宗教等传统文化,其是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发展程度紧密相连的。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豪华邮轮游艇、邮轮码头、邮轮公司、邮轮母港以及邮轮在运行全过程中所需配套的服务和产品全链条,邮轮文化就丧失了其存在的最起码物质基础,当然就不复存在了。
作为一种带有极强经济属性的文化活动,其不是产业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以雄厚的物质为基础追求高层次精神文化享受的一种大众消费文化娱乐活动。在邮轮产业发展的一百多年间,经济与文化的水乳交融体现在时时处处,从而使得邮轮文化成为一种与经济活动联系最为密切的文化。
(二)邮轮文化的旅游性
邮轮产业的经济性是建立于其作为一种旅游活动基础之上的,从产业发展来看,邮轮业是航运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综合行业。海洋覆盖了这个星球的大部分面积,生命起源于海洋,人类虽然生活在陆地上,但对海洋的向往一刻也没停止过。因此,邮轮旅游也可谓人类对海洋的回归,“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回归海洋,人类才能找到根本的宁静。“2013年,全球邮轮旅游达2 130万人次,预计2015年和2020年将分别达到2 500万和3 000万人次,这个增长速度是相当惊人的。”[1]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产阶级队伍的日渐庞大,邮轮旅游服务的对象从早期的贵族消费日益走入寻常百姓家,特别是邮轮旅游价格的下降、航程缩短、趣味增加,越来越多的普通旅游者纷纷加入到邮轮旅游之中,从而邮轮文化的基础也随之加厚,也愈来愈具有文化底蕴和内涵。
(三)邮轮文化的海洋性
人类的生命来自海洋,人类文化也起源于海洋。“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2]中国在历史上作为一个大陆国家,固有文化中一直以农立国,以大陆思想治国,特别是近代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华民族严重缺乏走向海洋的意识。因此,在“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提起的大背景下,抓紧培养国民的海洋意识刻不容缓,而邮轮无疑是培养孕育海洋意识的最好的载体,亲近海洋,感受海洋,了解海洋,如此才能慢慢扭转“重陆轻海、陆主海从”的传统观念。
(四)邮轮文化的包容性
邮轮宛如缓缓行驶在大海之上的一座联合国城堡,一般情况下,乘坐邮轮游玩的乘客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和民族,不同的语言、习俗、文化、宗教等在邮轮上交相辉映,大家平等对待,相互欣赏,充分展现了邮轮文化的包容性。有的邮轮为了吸引来自不同地域的乘客,在邮轮上按照各民族风格做了各种风格迥异的装饰,乘客在大海之上除了能领略海洋文化之外,还能毫无偏见地领略世界各民族的异国风情,真正体会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之内涵。欧美邮轮由于起初就是皇家贵族的奢侈消费,因而现在还在装饰、布置等方面保留了许多皇家风范,而且发展到现代社会,又往往与高雅艺术相结合,从而融皇家气派与高雅艺术为一体,使乘客在邮轮上享受到高层次的文化熏陶与洗礼。
(五)邮轮文化的体验性
市场经济发展至今,已经由当初单纯的生产商品满足消费者需求,发展到了多元消费观下如何满足不同的消费体验需求,因此愈来愈多的生产商和服务商纷纷重视商品或服务的体验性,良好宜人的体验才是第一位的。而邮轮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体验之旅,体验海洋文化、体验各国风情、体验皇家风范、体验与各民族乘客交流沟通之乐趣、体验各地域的歌剧文化、体验酒吧饮食文化等。现代旅游业极其重视体验的过程,但是大多数随团旅游的所谓体验只是一种蜻蜓点水,或者干脆就是作壁上观,根本发挥不出真正体验的价值。而邮轮文化,包罗万象,使得每一位乘客都能沉浸在那种文化的氛围之中,全身心地体验,全方位地体验,无差异地体验,在体验之中完成了一次文化之旅和心灵之旅。
(六)邮轮文化的慢文化性
作为一种文化的体验式消费,邮轮文化在“慢”字上下足了功夫,一段旅游行程,飞机可能仅需一个小时,但邮轮可能就要一天或一夜。旅游如同人生,不在于目的地而在于过程的美好体验,邮轮文化便是如此。现代都市生活节奏愈来愈快,为了缓解压力和绷紧的神经,慢文化便应运而生。“夫物芸芸,各归其根”,现代科技的发展让人走得愈来愈远,迷失了自己,回归便成为自然的选择。而邮轮文化恰好契合了这一点,在优哉游哉的“慢”之中感受文化、享受过程,这是邮轮的一大特点,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邮轮文化将一种旅游消费悄然完成了向更高层次——文化享受的转变。
三、邮轮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接
邮轮文化作为一种舶来品,虽已在欧美国家存续了一百多年,但要想让中国人在文化层面和心理意识层面接受它,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而这就需要考虑如何与中国固有传统文化对接的问题。只有邮轮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找到了适宜的土壤和嫁接点,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一)不同文化对接的可能性
有人认为,两种文化要想对接,至少存在一定的相仿性,如果差异太大就不存在对接的可能性。邮轮文化源自西方上流社会,是一种典型的贵族风范,下层人士根本无缘跟进,缺少大众消费的基础,只是一种小众享受。而中国社会自清末以降,贵族作为一个阶层基本上已被消灭,因此已丧失了邮轮文化存在的基础。而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中国邮轮,只是一种旅游交通工具而已,不可能以之为载体发展起那种地道西方味的邮轮文化。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文化,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只要是世界的,那么就具有对接的可能性。文化,从本质上讲是对人内在本性的探求,即便外观上是对外在世界的一种描述和探索,说到底也是通过这种描述和探索的过程来深入体察人的内心世界,只有内在和心灵才是文化的源泉和终归。邮轮文化虽然从诞生之初就带有深刻的皇家贵族烙印,但是其依然代表了人类对一种雍容华贵、高尚典雅生活方式的追求,这种追求完全超越了民族、种族、文化等差异。特别是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邮轮游艇在西方已经成了一种大众消费娱乐项目,走入寻常百姓家,而且背后的邮轮文化也早已世俗化和流行化,已然不再高高在上。邮轮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代表着人类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但是邮轮文化背后悄然潜流的恰好是对社会极度工业化的一种恐慌,是一种对宁静悠闲生活的向往和回归。因此,这种现代邮轮文化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旅游消费,不管是从外在表象还是内在意蕴,都不可能与中国固有文化严重错位。
(二)对接中国固有传统文化
虽然邮轮文化存在和中国文化对接的可能性,但是毕竟国外邮轮经过百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固定的邮轮文化。中国本土邮轮目前还处于初期的模仿和尝试阶级,但是已经意识到传统的西方邮轮文化并不完全适合中国游客,因此培育中国本土的邮轮文化是本土邮轮产业发展无法回避的一项任务。
1.从“慢文化”入手慢慢对接
“慢文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在生活中必然追求的文化现象。中国人的“急性子”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30年高效率工作和高节奏生活之后,中国人也越来越开始重视“慢生活”的调剂,从而补回那些被透支了的身体健康和家庭亲情,“慢文化”也就呼之欲出。一般说来,邮轮作为休闲度假平台的功能,重于其作为旅游交通工具的功能。邮轮在游程安排上,登陆和海上巡游的天数大约各占一半,不靠岸的时候,游客就缓缓地享受“慢生活”的乐趣。生命的本性并不是通过各种工业成果竭尽全力向自然界索取,本质上还是和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这种相处之道就是一个“慢”。中国传统文化中虽没有对“慢文化”的明确表述,但实际上处处透露着“慢文化”的精髓,“悠久成物”,悠久就是一个小火慢慢熬制的过程。因此,从“慢”字入手,可恰当地实现邮轮文化和中国固有文化的对接。
2.从“孝文化”入手感情对接
“孝文化”具体在邮轮旅游中就是要提供一个适合老年人出游的方式,给年轻人尽孝道提供一个放心的选择,使中华传统美德在邮轮上得到体现。“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大闪亮点,也很可能成为中国本土邮轮文化的一大亮点。中国老龄化社会的迫近,为邮轮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邮轮旅游没有行李搬运拖动之苦,没有早出晚归、长途跋涉之累,邮轮的慢文化,正好适合老人出行。与“孝文化”对接,就需要邮轮为老人出行和船上活动提供一些便利,组织一些老年人相互交流的活动,还可以在船上安排一些简单的或者专项的体检和医疗咨询等。中国文化中历来有“以孝治国”之内蕴,孝贯穿了中国文明发展之始终,时至今日仍然对普通民众的生活起着潜移默化的指导作用,而邮轮旅游由于出游时间比较长,与中国上班族休闲时间短构成一时无解的矛盾,而随着中国老年社会的到来,大量有闲暇、有经济基础的退休老人愈来愈多,这就构成了中国邮轮旅游的群众基础,如果加上“孝文化”的催化,必将引来邮轮产业的大发展,乃至本土邮轮文化的日益成熟。
四、邮轮文化对邮轮产业的促进作用
邮轮作为一种豪华旅游交通工具诞生于19世纪上半叶,但是作为一种新产业则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的,由于世界经济的复苏和飞速发展,邮轮产业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渐繁盛,因此才有“黄金产业”之美誉。所谓邮轮产业经济,是指依托并通过其产业的延长作用,拉动各自上下游的相关产业,形成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经济现象,也可表述成与邮轮经营有关的经济价值链效应。广义上的邮轮产业经济,除了包括船舶建造及其维护、邮轮运营、码头服务、中介代理、餐饮住宿、景点观光、综合交通、金融保险、文化娱乐、教育培训等一系列直接相关的产业外,还包括政治文化形态、法律制度、劳动就业、环境保护等对社会和人们生活品质能够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各种无形经济要素。[3]
虽然中国邮轮经济当前还处于邮轮产业市场培育的初级环节,但是作为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最大的邮轮市场,中国必将成为世界邮轮经济重要的增长极。作为一种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显著不同的是邮轮产业具有明显的集群性,[4]其不是一条单一的产业链,而是多种多条产业链彼此交融交织而成的一个复合性产业群。邮轮的设计、建造和维护刺激和带动着造船业的发展,而邮轮本身的经营和消费以及邮轮母港和码头区域的配套设施建造又将带动各项产业为之服务,如餐饮、酒店、港口、旅游景点乃至农业等都面临着较大的市场机遇。
按照世界邮轮产业发展的规律,人均GDP达到5 000美元以上开始出现对于邮轮产品的需求,目前中国沿海城市人均GDP大多达到了10 000美元,邮轮需求在可预见的未来一段时间必然出现井喷。但是,与需求群体相比,中国邮轮产业乃至邮轮旅游的市场还处于起步和培育阶段,[5]邮轮人数还不能和每年上亿人次的出境游群体相比,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邮轮旅游,邮轮已经成为大众化、常规化的旅游产品。[6]随着中国旅游市场从观光转型到休闲度假,邮轮最符合这一趋势,还将有爆发式增长。2013年,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表示,2013年中国公民出入境总人数为9 819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18%。这一数字意味着中国出境游规模创下历史新高。2013年中国对国际旅游市场增长的贡献超过30%。
邮轮文化是伴随着邮轮旅游、邮轮产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当它在文化大家族中自立门户,成为一种崭新文化形态的时候,往往带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且能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地对邮轮产业的发展起到推动或阻挠作用。当然,在中国邮轮文化的发展初期,尽管邮轮产业和邮轮文化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由于中国固有文化中邮轮文化之阙如,此时,邮轮文化还高度依赖于邮轮产业的发展态势,需要邮轮经济的大力支撑。由于邮轮产业链条从上游到下游,通常表现为高科技、高文化和高服务,因此,良好的邮轮文化不仅仅需要富含高科技的邮轮设计制造、码头港口建设、城市交通网络覆盖,还需要高素质的人员提供优质服务,如此才能让每一个人受到邮轮文化的熏陶,当然,这一切的实施也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扶持。
从邮轮的发展历史来看,实际上邮轮自诞生之初,就不是一个纯粹的旅游交通工具,而应该是一个文化娱乐平台。任何国家邮轮文化的发展前提必然是邮轮经济实现产业化发展,中国也不例外。随着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邮轮产业既能促进基础设施之间的互联互通,又能作为高端文化旅游项目而极大提升地区的服务行业格局,日益受到各省市的重视。但是,邮轮产业需要一个较长的培育期,邮轮文化更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才能形成。因此,基于中国文化背景大力培育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邮轮文化,才能让中国的邮轮名副其实,而且反过来能促进中国邮轮产业的大发展。
[1]庞宏敏.中国邮轮产业前景可期——访大连海事大学世界海运研究中心邮轮游艇研究所所长杨杰副教授[J].世界海运,2014(8):15-16.
PANG Hong-min.The prospect of Chinese cruise industry is expected—interviewing with the director of the Cruise Yacht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World Maritime Research Center in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J].World Shipping,2014(8):15-16.(in Chinese)
[2]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68.
QU Jin-liang.Introduction to marine culture[M].Qingdao:Qingdao Ocean University Press,1999:68.(in Chinese)
[3]邱羚.邮轮文化对邮轮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上海企业,2014(7):32-35.
QIU Ling.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cruise cultur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ruise industry[J].Shanghai Enterprises,2014(7):32-35.(in Chinese)
[4]孙晓东.邮轮产业与邮轮经济[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130.
SUN Xiao-dong.Cruise industry and cruise enconomy[M].Shanghai: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2014:130.(in Chinese)
[5]王婉飞.休闲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80.
WANG Wan-fei.Leisure management[M].Hangzhou: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2009:180.(in Chinese)
[6]国家旅游局旅游促进与国际合作司,中国旅游研究院.2012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105.
The Tourism Promo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Department of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China Tourism Academy.2012 annual report of China outbound tourism development[M].Beijing:Tourism Education Press,2012:105.(in Chine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development in the cruise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itime Silk Road
LI Xiao-feng
(Law School,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Nanyang 473061,China)
Despite the almost ten-year rapid development, there is still a huge gap,both in quantity and quality,between the Chinese cruise industry and that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is mature and has corresponding culture. At present, the major ports in China have introduced policies to develop the cruise economy, but few have addressed the issue of cruise culture. Aiming at this situation and starting from the definition of the cruise culture, it is analyzed in the big background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macroeconomic policy, it is proposed that we should cultivate and develop the cruise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will make Chinese cruise get the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 tur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ruise industry in China.
cruise industry;cruise culture;slow culture
2016-01-25
李小峰(1977-),男,河南邓州人,南阳师范学院法学院讲师,E-mail:lixf518@qq.com。
DF961.9
A
2096-028X(2016)01-0063-05
① 本文系“邮轮游艇产业发展法治论坛”获奖论文(优秀奖)。
李小峰.“海上丝绸之路”视阈下邮轮文化与邮轮产业发展的关系[J].中国海商法研究,2016,27(1):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