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井冈山调查研究
2016-02-11梅黎明
□梅黎明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江西 井冈山 343600)
毛泽东的井冈山调查研究
□梅黎明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江西 井冈山343600)
毛泽东一直都注重调查研究,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运用调查研究这一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开创了伟大的井冈山斗争和井冈山道路,形成和发展了井冈山革命精神,毛泽东注重调查的优良传统对我们今天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毛泽东;调查研究;井冈山斗争;道路;精神
在大革命运动失败的危机关头,中共中央“八七”会议作出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重要决定。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和之前发生的南昌起义,都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其中“秋收起义”是以“溃不成军”的失败开始。秋收起义的领导人、党的前委书记毛泽东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仅没有惊慌失措,而是以更为清醒的冷静认识,作出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战略抉择——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去,保存这一革命力量,即上山去,在上山的斗争中,再图革命的发展。毛泽东的这一战略选择,除了从当时不这样做,就没有办法保存这支革命武装的现实选择外,其实还有他更深层次的战略考虑,即中国革命的中心是要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要解决土地问题。所以在文家市会议上,他力主到湘南去,行军途中,得到江西省委指示,又来到了江西西部山区井冈山。这两个地方,都是偏离了攻打大城市长沙这一既定战略目标,更接近于他所向往的“上山”这一目标。而毛泽东的上山思想,最早萌芽于1917年。据斯图尔特·施拉姆写的《毛泽东》记载:1917年的中秋节,正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的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讨论救国之道,有人提出进入政界,毛泽东说要有金钱和关系才能当选;有人提出当教员可以影响几代人,毛泽东认为需时太久。他提出的办法是学“梁山泊好汉”。[1]P26十年以后的1927年7月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上,毛泽东明确表示上山是好的办法,他说,“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2]P203但是上山也并非易事,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怎么上山?其次,上山后怎么办?再次,上山的这支队伍怎么带?这些都是一张新的考卷,摆在了从未带过兵的毛泽东面前。毛泽东是怎样完成这份答卷的呢?我们就从毛泽东的调查研究说起,正是调查研究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才使得毛泽东在实践的探索中,书写出指导中国革命理论、道路、制度的成功答卷。
一、毛泽东的调查研究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井冈山革命斗争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建立革命根据地。但这个根据地,不是以城市为中心,也不是以城市暴动为基础,而是以农村山区为中心,以工农武装割据为基础。这一思想的由来,是与毛泽东通过调查研究形成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国民革命运动主要是农民革命有着深刻关联的。中国是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国家,天南地北遍居的都是农民,农民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同时农民受压迫剥削深重,因此有革命的积极性和坚定性。尽管农民自身的小生产思想也需要改造,但是他们却完全可以成为无产阶级最可靠最广泛的同盟军。这就是毛泽东产生中国革命要以农村为中心思想的萌芽,也是他上山思想的基础。从1923年开始关注农民运动,并在党的三大明确提出:中共不应只看见局处广州一隅的国民党,而应重视全国广大的农民。……任何革命,农民问题都是最重要的。中国历代的造反和革命,每次都是以农民暴动为主力。[3]P53如果没有这一思想作基础,上山便是一种旧式的占山为王。所以毛泽东自己明确表示,我们这个山大王是特殊的山大王,是共产党领导的有主义、有政策、有办法的山大王,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工农武装。[4]P111部队转移途中,在莲花时得到江西省委的指示,毛泽东明确了一个上山的方向,不再往湘南,而是江西西部的井冈山地区,这就与他酝酿心中多年的上山思想不谋而合。而这个山区,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远离大城市,可以保存这支革命武装的力量。因为“叫花子不能与龙王比宝”,保存自己的力量乃是当下之急。二是这么一支衣衫褴褛的队伍必须有一个休整的地方,而且这个地方要有大革命斗争的基础,也要有一定的经济自然条件基础。这两个基础,正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前提和必要条件。所以,从文家市转兵到莲花引兵井冈,实质上已解决了上什么山和怎么上山的问题。而上山后怎么办和怎么带兵的问题,则是在开创井冈山革命斗争的过程中逐步探索解决的,而这种探索是以调查研究为基础。
(一)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决定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选择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尽管有被逼的因素,但不能过多强调偶然性,而是与他脚踏实地调查研究密切相关的,是实事求是的必然产物。从文家市转兵到三湾改编,从三板桥到九陂村,从水口探路到象山庵会议,从茅坪、中村到秋溪、塘边的分田,从遂川县城到草林圩市,从八角楼的灯光到龙江书院的讲堂,从茨坪到大井……,井冈山根据地的山山水水,到处留下了毛泽东调查研究的身影,也形成了能够实事求是决策的重要基础。秋收起义攻打长沙,毛泽东原先也是赞成的,一是他参与了秋收起义决策,投了赞成票;二是具体领导了先打浏阳的战斗。但在遭受挫折的时刻,他马上知道掉头,决定不再打长沙大城市,回到他原有的上山思想的轨道上来,把部队带往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到了茅坪之后也没有马上安营扎寨,而是再次进行了更大范围的调查研究,沿湘赣边界开展游击活动,扩大政治影响,调查了解罗霄山脉中段周围各县的敌情、阶级状况、土地占有情况、地理环境、物产资源等。在报纸上看到南昌起义部队在广东潮汕地区失败的消息后,就完全放弃了准备退往湘南的想法,坚定了在罗霄山脉中段建立革命根据地的主张。毛泽东的英明伟大之处在于,一切从实际出发,靠调查研究作出正确决策。
(二)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实施了军队整编。在带领秋收起义部队战略转移途中充满险情,十分艰苦。毛泽东带着脚伤行军,战士们临时扎了一副竹竿担架要抬他走,但被毛泽东拒绝了。他说,大家走我也走,大家休息我也休息,我走不赢就慢慢跟着走。他忍着疼痛,一边走一边同战士亲切交谈,一路行军一路调查研究,毛泽东思考并找到了解决这支军队面临问题的办法。在九陂村,毛泽东梳理了秋收起义以来整个部队的情况:自文家市决策转兵后,部队官兵思想混乱,对革命前途失去信心。同时战士们反映官兵待遇不平等,当官的开小灶、四菜一汤,还有“三金五皮”的待遇享受,随意打骂士兵、侮辱士兵的现象时有发生。也有部分官兵存在着雇佣思想和养家糊口的观念,而部队基本没有军饷可发,解决不了养家糊口的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使许多官兵们疑惑这像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吗,这些都是需解决的紧迫问题。另一方面毛泽东也了解到部队里的种种积极因素。陈士榘回忆毛泽东当时说:“我观察过,凡是拥有一定数量党员的连队,士气就高,作战英勇,长官也能得到有效的民主监督。”毛泽东曾三次找何挺颖详细了解情况,何挺颖告诉毛泽东,现在部队中党的组织太少,党员人数也不多,这样就抓不住士兵,抓不住部队。我看要把党组织建到每一个连队。毛委员还先后与宛希先、何长工、韩伟等同志谈过话。毛泽东向韩伟等同志了解北伐军党组织建设的情况,得知在北伐军内党组织只建立在团一级,营、连级并没有建立党支部。[5]P160毛泽东通过调查研究,在九陂村深思熟虑,终于下定了决心——为了保存秋收起义的革命火种,需要再造一支新型的革命军队。从而到达三湾村时开始实行了对部队的思想改造和组织整编一整套组织措施,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
(三)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站稳脚跟,学会做群众工作。毛泽东首先要求每个连成立一宣传队,队员5—7人,每月有10—15块大洋宣传费。每个宣传队有一面小红旗,上书“宣传队”三个字。分成两大块工作:一是书写、印发宣传标语;二是进村入户调查。毛泽东经常召集宣传队成员开会,检查布置工作,拟定宣传标语口号和调查提纲。1928年1月,毛泽东亲自拟定了一个调查提纲,分为三大部分:即社会情况、政治情况和经济情况,用红、黄、绿三种纸张印成小本子,发给宣传队队员,人手一本,每到一个新地方就要开展调查。这种调查研究的活动,后来成为红四军的习惯和制度。曾志回忆:“毛主席给我拟了一个调查表,内容是每天行军的沿途情况:经过了什么地方;行军的里数;道路的情况,是大路、小路,还是石板路;山林、树木、河流、桥梁的情况;沿途两边土地的情况,面积多大,地里种什么,是水田还是旱田;村庄的情况,有多少人口,房子是土房还是瓦房,有没有碉堡,村庄位置朝向,是靠山面水还是在平原,村庄与村庄间的距离等,还有沿途所见的其他动态。这个表的内容,每天要向他报告。所以我们的工作相当紧张,……行军途中,毛主席要求所有的团、营、连队的干部都要做群众工作。如果部队在那里宿营三天,……我们要分头到贫雇农家里进行宣传和调查工作,调查他们那里土豪劣绅的情况、贫雇农的情况。当时沿途要筹款,先调查清楚了,知道了哪个地主最有钱并且最坏,我们采取罚款的形式,限他们当天或第二天交出;知道哪个大地主家有粮食,我们就做访贫串连工作,做好动员工作,然后开仓济贫。为了保护贫雇农,开仓都在晚上进行,有时我们还将粮食送到真正贫苦的贫雇农家里。他们从我们这里得到了好处,于是就更加相信我们了。凡是住上几天的地方,我们都要召开群众大会,公开进行宣传。……开会的时候,我们在下面观察群众在会场上的表现,从中物色贫雇农中的积极分子,对那些真正积极的贫雇农,就秘密给他们组织贫雇农团,他们三人、五人组成秘密组织,实际上就是播下了火种。”[6]P76-78这种调查研究,解决了战争环境下部队的生存问题,形成了部队每到一地都开展社会调查的习惯和制度,同时又解决了部队怎样做群众工作和打击谁、依靠谁的问题。调查研究使广大红军官兵能够了解群众,联系群众。知道怎样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为了群众。认清了军队是鱼,根据地群众是水,从而确立了根据地建设及发展的重要基础。
(四)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什么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就在于党的政策的正确。而这些正确政策的来源,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调查研究入手,从做群众工作入手,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政策和策略。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每到一处,一有时间或战斗空隙,就深入群众,找当地干部一起了解民情,根据当时的各种情形总结为七个方面正确的政策:第一是坚决地和敌人作斗争,造成罗霄山脉中段的政权,坚决反对逃跑主义;第二是深入进行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第三是军队的党帮助地方党的发展,军队的武装帮助地方武装的发展;第四是对统治势力比较强大的湖南取守势,对统治势力比较薄弱的江西取攻势;第五是用大力经营永新,创造群众的割据,布置长期斗争;第六是集中红军相机迎击当前之敌,反对分兵,避免被敌人各个击破;第七是割据地区的扩大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反对冒进政策。在土地革命的政策方面,毛泽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土地分配的区域标准和数量标准,即从湖南省委制定的土地问题纲领中确定的以区为单位分配土地改变成以乡为单位,从按照工作能力和消费量分配土地改变为按人口平均分配。这是一个重要的政策创新,初步解决了土地怎样分配的大难题。这七个方面精辟的总结,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到毛泽东是怎样实行党的正确领导。这七个方面的政策,正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一切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依靠群众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和总结。
二、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探索出了井冈山道路,孕育了井冈山精神,养成了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回顾井冈山斗争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毛泽东之所以能在艰难险阻的革命低潮时期,独辟蹊径,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并孕育创造出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关键在于他能熟练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调查研究,并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一是毛泽东运用调查研究,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井冈山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道路。正如邓小平所指出:“中国革命为什么能取得胜利?就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形式和方法。”[7]P27这条道路起源就是人们常说的井冈山道路。毛泽东对井冈山道路是这样表述的:“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经验。”并总结为这是“中国革命的经验”。[8]P133井冈山道路的基本内涵,毛泽东也多次阐述过,概括起来就是三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根本依托。而这三点的核心实质都是解决农民问题。武装斗争的主要形式是工农武装割据,那就是要把工农武装起来,把枪杆子交给农民,形成中国共产党人自己的革命武装,这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创造。土地革命的基本内容就是打土豪分田地,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利益需求。农民在土地革命中得到了真正的好处和利益,才会跟共产党闹革命。而农民的生存舞台就是既有经济基础又有人口基础的乡村地域,这就让共产党人在乡村找到了可以依托的革命力量。也有明确的革命对象——地主土豪。这样,共产党人就必须在农村生根开花结果,这样就有了建立农村根据地的思想和实践。毛泽东在建国后回顾总结这段历史时说了一番很深刻的话:“一个国家,农村人口多,存在封建势力,有不好的一面,但是对于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来说,又是好事,使我们有农民这个广泛的同盟军。……因此,党在农民中的工作很重要。……要争取和依靠农民,就要调查农村。方法是调查一两个或几个农村,花几个星期的时间,弄清农村阶级的力量、经济情况、生活条件等问题。像党的总书记这样主要的领导人员,要亲自动手,了解一两个农村,争取一些时间去做,这是划得来的。”[8]P133-134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正是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才探索出了这么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道路。正如1965年重上井冈山时他说:“我就不信没有路的山,有山就有路,路是人走出来的。”一个走字,概括了调查研究极其丰富的内涵。
二是毛泽东的调查研究,孕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在毛泽东的心目中,井冈山精神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1965年重上井冈山的毛泽东谈话中找到答案。毛泽东讲:“井冈山道路的探索是中国革命最关键的一步。为了创建这块革命根据地,不少革命同志牺牲了。他们是一批有信仰有抱负的年轻人。……井冈山斗争说到底是一场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是一场枪杆子青年运动。井冈山斗争高举反帝反封建的大旗,进一步反剥削反压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五四青年运动的继续和发展。井冈山斗争是伟大的,这些为革命牺牲的青年人是伟大的。[9]P119他又说:“在井冈山时,我们摸索了一套好制度、好作风,现在比较提倡的是艰苦奋斗,得到重视的是支部建在连上,忽视的是士兵委员会。支部建在连上,随着我们掌握政权,现在全国各行各业都建有党的组织,成为领导机构。党的力量加强了。但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实行政治民主,保证我们党不脱离群众,比井冈山时士兵委员会要差多了。全国性的政治民主更没有形成为一种制度、一种有效的方式,井冈山时期士兵委员会是有很大作用的。[9]P119当时刘俊秀同志把建国后成立的工会、贫协会与士兵委员会是否可等同看待向毛泽东请教时,毛泽东说:“两者不一样。士兵委员会可以监督连长、营长、团长,它有很大的权利。现在工厂的工会可以监督厂长书记吗?谁又来监督我们的市委书记、省委书记,谁来监督中央的领导?”[9]P155看来,毛泽东在这里把士兵委员会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看作是民主政治的一种有效形式,很希望能够重建这种形式和制度。在后面的谈话中,毛泽东又谈到了如何继承发扬井冈山精神的问题。毛泽东说:“今天的井冈山比38年前是大不一样了。……现在日子好过了,井冈山艰苦奋斗精神不要丢了,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这个精神不简单地是几根灯芯。……要在怎样防止特权阶层方面有一整套好制度,要继承井冈山的好制度、好作风。井冈山精神不仅仅是艰苦奋斗,士兵委员会和支部建在连上意义一样深远。它们都是井冈山革命精神。”[9]P177把毛泽东的这些谈话,串成一条线,形成一个主题来看,那就是:井冈山道路的探索是中国革命最关键的一步。这种探索,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即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形成了一套好的制度、好的作风,以此形成了井冈山的革命精神——艰苦奋斗。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的民主政治的有效形式——士兵委员会。以支部建在连上为核心的党的组织建设体系,它能确保党的领导落实在基层。而这一切,是毛泽东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井冈山精神是一种革命的精神,关键就在于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三湾改编时,对那些看不到革命前途希望和为了养家糊口来到部队的官兵,毛泽东是用一个送路费、送回家的办法来解决的;上了井冈山之后,对那些提出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和流寇主义思想的,则是用坚定持久、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的。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可以说又是一种新的探索,他要用革命战争时期的井冈山精神,去解决新时期的条件下,党怎么继续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继续成为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执政党,而不是变成一个脱离人民群众、骑在人民头上做官当老爷的新型特权阶层。在这里,毛泽东对井冈山精神作了深刻的论述,既可以说是对井冈山精神权威的解读,同时也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上山前和井冈山斗争时期的调查研究,孕育了历久弥新的井冈山精神。
三是毛泽东倡导践行的调查研究,养成了红军官兵正确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毛泽东在井冈山倡导践行的调查研究,有三个特点,一是亲历亲为,他自己在井冈山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的调查研究,解决了很多重大问题,如安家落户、党对军队领导、土地革命等。二是言传身教,在广大红军官兵中和地方党的领导干部中形成了调查研究的风气,在红四军中建立了调查研究的制度。毛泽东1928年1月在遂川亲自拟定了调查提纲,后又制定了红四军党代表工作大纲,规定了“党代表应注意民间调查及官兵的调查”,还规定了“每周工作报告事项及军队内部调查和民间调查报告事项”[10]P444,这一调查研究制度的形成,对红四军广大官兵建立好的作风传统,起了关键作用,也成为红四军克敌制胜的一个法宝。三是生根开花,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红军和地方干部注重调查研究的作风和本领,为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和治党治国治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年红四军官兵的回忆,让人们清楚地看到了红四军开展调查研究所带来的巨大作用。陈毅在1929年9月给中央的报告中指出:“调查工作,游击队达到某地以后,第一步必须做调查工作,由军官代表负责,必须通过调查工作以后,才能开会决定该地工作,因为红军行动如行云流水一般,所到之地皆不明情形,若不调查则一决定必不能切合当地群众的需要,比如红军标语打倒土豪劣绅,这样写的时候很少,因为太空洞而不具体,我们必须先调查当地某几人是群众最恨的,调查以后,则写标语时就要成为打倒土豪劣绅某某等,这个口号不论如何不浮泛,引起群众深的认识。关于调查的内容,由政治部制定一个极详细的调查表,内分群众斗争状况、当地经济、生活工作、物价等,……这个工作是一个极有趣味的工作,可是他的好处可以使红军不致不顾只凭主观决定自己的政策。”[10]P386韩伟回忆说:“我们部队有个好传统,一到村子里就搞社会调查,如哪家是地主恶霸,调查准了,好发动群众起来打土豪。还有就是调查行军路线,沿途有哪些村庄。”[6]P82谭冠三回忆指出:“毛泽东同志还很强调宣传队要作调查研究(对整个红军也是这样强调的)。他对我们讲:工商业怎样?地主怎样?工人怎样?都要调查清楚。对于资本家是怎样剥削工人的,地主是怎样剥削农民的,工人农民又是怎样被剥削的,以及一个村庄里的阶级成分,每个人的政治态度,也都要调查清楚。……经过调查我们处理了各种问题,解决了各种问题。”[6]P494
三、毛泽东井冈山调查研究的历史启迪
毛泽东井冈山斗争时期的调查研究,其历史地位是崇高的,作用是巨大的。在今天的新形势下,对我们有什么新的启迪?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这些都应作出正确的回答。
一是调查研究是作出正确决策的根本前提和重要基础。毛泽东的井冈山调查研究成功实践告诉我们:正确的决策、正确的道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依靠本本而得到的。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本本上讲的东西,把自己主观努力的东西放到实践中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向人民群众学习,做到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才能产生正确的决策。这种调查研究,讲的是正确认识国情、民情和实情,不要想当然,也不能仅凭二手材料,或者是道听途说的材料拿来做决策的依据。所以必须扎扎实实、沉到实地去调查研究,才能了解真实情况,把握问题的本质和客观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由此作出正确的决策。
二是调查研究是转变党的作风的重要基础。毛泽东开创井冈山革命斗争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要同各种错误思想路线作斗争,更多的是要同那些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命令主义、盲动主义等等各种错误的指导方法作斗争。为什么会有“三月失败”、“八月失败”?为什么会有悲观失望、流寇主义、享乐主义、单纯军事思想等等产生?就是这些错误思想倾向不从客观实际出发,而是以有关指示本本为出发点,一切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由此就产生了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的错误思想、方针、政策。当时都把它们称作为主观主义、教条主义。要克服这种错误的思想和作风,也是要靠调查解决问题。毛泽东后来在延安指出:“在全党推行调查研究的计划,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11]P802因为调查研究是沟通理论和实际的桥梁,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中心环节,是执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党的作风,恢复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一切还要从调查研究做起。只有依靠调查研究,才能找到病灶,把准病脉,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是在调查研究中,锤炼出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调查研究,实际上就是以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来指导革命斗争实际。这种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表现为:极端重视对实际情形的周密调查,坚持从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到客观事物方方面面的复杂因素和变动状况,集中群众的智慧又经过审慎的深思熟虑,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用来指导工作,而不是根据想当然或不切合实际的第二手材料,轻率地决定政策。毛泽东曾经多次批评“想当然”来决定政策。他指出:“实际政策的决定,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坐在房子里面想象的东西,和看到粗枝大叶的报告上写着的东西,决不是具体的情况。倘若根据‘想当然’或不合实际的报告来决定政策,那是危险的。过去红色区域弄出了许多错误,是党的指导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缘故。所以详细的科学的实际调查,乃非常之必需。”[12]P182“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12]P8在这里,毛泽东把调查研究这一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提到了非常重要的高度来认识和运用。可以说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了解真正的毛泽东。调查研究是毛泽东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进一步阐明共产党人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到实践中去,到改革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去,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去战胜一切困难险阻,找到攻坚克难的法宝,这是当代共产党人的必修课。
[1]〔美〕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5.
[2]毛泽东年谱: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3]毛泽东年谱: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4]何长工.秋收起义和引兵井冈[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C].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5]何继明.毛泽东政治建军思想确立之探源[A].全国党史界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
[6]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Z].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马社香.前奏[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10]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Z].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1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廖才茂)
Mao Zedong’s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Jinggangshan
MEI Li-ming
(ChinaExecutiveLeadershipAcademyJinggangshan,Jinggangshan,Jiangxi343600,China)
Mao Zedong always emphasized investigation.In Jinggangshan struggle period,by using the correct thinking and working method of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Mao Zedong created the great Jinggangshan struggle and the Jinggangshan revolutionary road,and formed and developed the Jinggangshan revolutionary spirit,having important historical and actual meaning.The fine tradition that Mao Zedong emphasized investig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of revelation.
Mao Zedong;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Jinggangshan struggle;route;spirit
2016-06-28
梅黎明(1962— ),男,江西遂川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党的建设。
A84
A
1674-0599(2016)04-00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