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人民观的文化视野及当代价值
2016-02-11李殿仁
□李殿仁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北京 100091)
毛泽东人民观的文化视野及当代价值
□李殿仁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北京100091)
毛泽东人民观是毛泽东思想的本质、灵魂与核心,是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入门之学”。新形势下,深入探讨毛泽东人民观的来源,从毛泽东的实践探索中积极挖掘毛泽东人民观的当代价值,对于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新的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毛泽东;人民观;文化视野;当代价值
古今中外历史上对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往往是在经过长期的时间和实践检验之后,人们才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他的价值和贡献。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位“功绩盖古今,思想耀中外”的世界伟人。毛泽东国籍是中国的,但毛泽东思想及其伟大贡献却是世界的。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源流,作为人类先进文化的精华,已经观照到整个人类命运层面,早已深深融入到世界文明的长河中。
毛泽东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自成体系,其中,人民观是毛泽东思想的本质、灵魂与核心。毛泽东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事业观全部源于人民观,汇于人民观,是他留给我们的一笔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新形势下,深入学习、研究和贯彻毛泽东的人民观,对于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新的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毛泽东人民观的三大来源
人民观是对人民的地位、作用的总体评价和基本看法。它是一个时空概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政党秉持不同的人民观。毛泽东的人民观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批判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基础上,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正如毛泽东指出:“屁股坐在中国的现在,一手伸向古代,一手伸向外国。”[1]所以,毛泽东的人民观有三大来源:一是来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借鉴;二是来源于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科学总结;三是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创新。
(一)来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借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民观在很多时候表现为朴素的民本思想。综合起来看,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集中体现在重民、爱民、保民、利民、信民上。毛泽东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中国传统文化必然会成为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的底色和背景。毛泽东在接受马列主义之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自觉地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的精髓。比如,儒家思想的“济世情怀”、仁政王道思想、为生民立道、得民心者得天下等等,这对毛泽东人民观的形成起到了文化奠基作用。
毛泽东对传统民本思想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哲学态度,批判地继承,创造性转化,从而形成新的思想、观点和理论。毛泽东以独特的理论视角洞悉,传统民本思想的逻辑起点是官不是民,是上不是下,是王权本位非民权本位。统治者爱民的最终目的是爱君爱自己,是为了存社稷,固君位,保江山。他们“同喂牛差不多。喂牛做什么?牛除耕田之外,还有一种用场,就是能挤奶。剥削阶级的‘爱民’同爱牛差不多。”[2]P58不仅如此,毛泽东能自觉地跳出传统的英雄史观,用阶级分析法敏锐地意识到了人民的力量。他说:“吾国自秦以来二千余年推动社会向前进步者主要的是农民战争”;“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2]P128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使毛泽东从实践中看到了群众力量的强大。毛泽东1919年发表在《湘江评论》上的《民众大联合》提出:“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力量最强”。[3]P33这就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天下、国家、社会的主人,是历史发展动力之源。毛泽东的《民众大联合》把中国几千年以来一直被颠倒的历史是非从根本上颠倒过来了,这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具有开天辟地的性质。所以,此文可被视作毛泽东人民观的奠基之作。可见,毛泽东在接受马列主义之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就已经具备了新型人民观的思想萌芽。
(二)来源于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科学总结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实践的产物,并对实践起指导作用。毛泽东人民观来源于并贯穿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全部实践,是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科学理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首先要解决两大根本问题: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是谁?出路在哪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以张国焘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只注意工人运动。这两种主义都因为脱离人民而致败。毛泽东从中国国情出发,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形成了一系列调研报告,其中,1925年12月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使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中国革命最可靠的同盟军——农民。1927年3月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把中国最广大的农民看作是拯救中国最伟大的力量。这两部著作集中回答了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和根本出路这两大基本问题,这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史上是一个新的伟大创造,标志着毛泽东人民观的初步形成。后来,毛泽东人民观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毛泽东先后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人民当家作主等系列思想。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毛泽东把党和人民的关系比喻成“种子和大地”、学生和先生、鱼和水的关系。党紧紧扎根人民,依靠人民,发动人民战争,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型人民政权,彻底终结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被奴役、被压迫、被剥削的历史,终结了1840年以来中国被列强侵略和侮辱的历史,实现了马克思所说的“政治解放”,使人民成为“自身的主人”。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人民观进一步成为了完全彻底的理论自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毛泽东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大实践课题进行了终生探索,把毛泽东人民观推进到更高的思想境界。在党的建设方面,毛泽东人民观集中体现在如何处理执政后的党群关系上。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站在人民的根本立场上同党内一切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其人民观思想在理论上有了新的发展,突出地反映在《论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工作方法六十条》等著作中。1957年毛泽东指出:“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4]P547“人们的工作有所不同,职务有所不同,但是任何人不论官有多大,在人民中间都要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决不许可摆架子。一定要打掉官风。”[5]P355不仅如此,毛泽东还注重在制度层面来探索和落实人民观。比如,建立健全了民主制度、财务制度、基层建设制度、人事制度、学习制度、监察检查制度等,从制度上防止党内干部脱离群众、滋生腐化等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毛泽东人民观集中体现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人本经济”上,即实现人民的“经济解放”。毛泽东带领全党在国际环境恶劣、国内“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国民经济以年均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迅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得到逐步提高;在文教方面,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在医疗卫生建设方面,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医疗保健体系,人均寿命在发展中国家中几乎居于最高水平。总之,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生动实践是毛泽东人民观形成的深厚土壤。我们研究和探讨毛泽东人民观,一定要立足中国特殊国情,着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全部实践。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把毛泽东人民观概念化、空洞化、教条化。
(三)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创新
在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变化中,最重要的变化当属人的变化。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世界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幸福的学说。让无产阶级实现三大解放(经济解放、政治解放和精神解放),成为三大主人(自然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和自身的主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全部使命。正如恩格斯在1880年所说:“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6]P760纵观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部学说,它的逻辑起点是人,始终围绕“人”来展开,最终落脚点也是人,终极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人的联合体”。从这个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人的学说,是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之学。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一再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从核心观点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毛泽东人民观在哲学层面高度契合,无非是来源不同,路径不同,话语体系不同,表达方式不同。毛泽东说:“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过。”[7]“读了《共产党宣言》这本书,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8]P378-379这表明,毛泽东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开始自觉而坚定地用人民观来分析和研究中国的问题。最突出的一个表现就是,反映到党内的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真马克思主义和假马克思主义尖锐斗争的问题上。毛泽东为了坚持人民观,不惜得罪共产国际,不惜自己在党内被边缘化,同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做长期坚决的斗争,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直言:“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是农民。不要把“农民”这两个字忘记了;这两个字忘记了,就是读一百万册马克思主义的书也是没有用处的,因为你没有力量。”[2]P305纵观《毛泽东选集》和《毛泽东文集》,字里行间始终流淌着“人民”二字,就像经典作家词典里的“人”一样。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9]P980“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10]P139“人民是诸葛亮”、“群众是真正的英雄”[9]P790、“兵民是胜利之本”[11]P498、“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10]P21等理论观点,从而使毛泽东人民观更加理论化、系统化、逻辑化。那么,如何概括毛泽东人民观?对此,理论界观点不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体会,毛泽东人民观可以概括出若干条,但离不开三大“根本支柱”,即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人民当家作主。其中,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让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根本出路。
二、毛泽东人民观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2]P136毛泽东既是认识世界的理论巨匠,又是改变世界的实践大家,是人类历史上最有政治力量的思想家,也是最有思想力量的政治家。毛泽东不仅向世界提供了自己的理论,还终生践行了自己的理论,从而改变了世界发展的历史。从这个角度看,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超越。新的历史时期,联系毛泽东的实践探索,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毛泽东人民观的当代价值,用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历史和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使命。
(一)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在长期的革命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这是毛泽东人民观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发展。它深刻回答了世界观、动力观、认识论、方法论四个方面的根本问题。一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回答了世界观和动力观问题。一切为了群众,是共产党的世界观,它确定了党和政府、人民军队的根本性质和根本宗旨,成为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和政权的分水岭。一切依靠群众,解决了动力观问题。战争时期,人民群众是中国革命的力量之源,和平时期是党的执政之基。这就从理论上昭示全党:密切联系群众是党最大的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二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回答了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毛泽东用群众路线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完美结合起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独创性的卓越贡献。在毛泽东人民观指导下,我党形成了独具中国风格的认识论,比如,“群众—领导—群众”、“学生—先生—学生”、“个别—一般—个别”与“实践—认识—实践”。最终归结到一条,就是“实事求是”。在这一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我党逐渐形成了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即党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比如,调查研究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法,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领导骨干和广大群众相结合的方法,抓中心工作与兼顾一般工作的方法,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方法,等。总之,群众路线是贯穿于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总纲,它汇集了我党的性质宗旨、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优良作风、工作方法等重要法宝,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毛泽东人民观的基础上,围绕群众路线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群众路线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13]“要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14]我们注意到,十八大后我们党是以“群众路线”为抓手,以作风建设开局,逐步形成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纯洁性建设六位一体的大格局。比如,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活动,今年的“两学一做”活动等等,都是围绕群众路线展开的。实践表明,群众路线是个纲,抓纲治国,纲举目张。十八大后的短短几年时间,中国的内政、外交、党建、军事、改革等各个领域都呈现出新格局新气象。习总书记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看法,赢得了党心军心民心,受到国内外的普遍赞誉,成为五次荣登《时代》周刊的全球领袖人物。
(二)让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共产党人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根本出路
“让人民当家作主”是毛泽东人民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终生追求的目标。从这个角度讲,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视民主运动的领导人。建党初期,我们党就开启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探索之路。1921年冬,毛泽东在对安源煤矿工人的演讲中,第一次提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概念。井冈山时期的“三大民主”(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贯彻了官兵一致的原则,把以农民为主体的旧军队改造成新型人民军队。20世纪30年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了工农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体制,实施了广泛的民主选举,探索了民主监督机制。延安时期,由人民代表组成各级参议会制度,建立了“三三制”民主政权。在选举上,还创造了灵活多样的方式,比如写票法、画圈法、画杠法、画点法、投豆法、燃香烙洞法等,使边区不识字的普通百姓都能充分享有民主,开创了世界上在没有立国建政、没有民主传统的地方实行人民民主的奇迹,这是“东方魔力”的奥秘所在。正是因为这些成功的探索,1945年7月毛泽东在与黄炎培先生探讨历史周期率的时候,他自信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15]P149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着眼于“让人民当家作主”,从国家宪法、顶层设计、制度框架、大政方针、权力运行等各个层面进行了全新的探索。比如,以国体、政体、三大基本制度为依托,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根本保证;在国家机器名称前冠以“人民”二字,强化干部的“公仆”意识,人民的“主人”意识;坚持工农兵中的优秀分子占领上层建筑,让人民参加国家事务管理;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让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等等。可见,毛泽东是古今中外唯一一个赋予最广大人民自由和民主权利的领袖人物。总之,在毛泽东人民观指导下,中国开创了以往几千年从未有过的人民民主生动局面,为世界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参考。
毛泽东对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践探索,对于党的全面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一是指出了共产党的根本出路。毛泽东运用人民观思想洞察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第一次揭开了中国几千年封建政权兴衰治乱之谜,把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党防止人亡政息的根本举措立起来,为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指出了根本出路。正因为如此,习总书记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6]这就把人民民主上升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来认识来对待。二是走中国特色民主之路。毛泽东探索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践,是立足中国国情,扎根人民群众,独立自主探索出来的。这昭示我们,新形势下探索人民民主的实践,可以借鉴西方民主的有益做法,但一定要警惕西方民主的陷阱,比如,民主一元论、民主速成论、选举至上论、民主万能论等等。从国际来看,几乎所有爆发“颜色革命”的国家,无一不进入了“更迭—动荡—再更迭”的恶性循环,人民不仅没有得到民主,连民生都没有保证。西方的民主模式适合西方国情,盲目照抄照搬西方模式必定水土不服。所以,中国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只能根据中国国情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来确定。正如习总书记所讲:“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17]。“我们的民主未必仅仅体现在‘一人一票’直选上。”[18]“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19]我们的民主是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是党领导下协商式的民主,如果撇开党的领导搞民主,一定会导致极端民主化、无政府主义,使中国回到一盘散沙的状态。这一点特别值得警惕、特别需要向全国人民讲清楚。三是积极探索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方式。毛泽东对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践探索,最大的特点就是,坚持人民这一基点,从实际效果出发,通过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使人民享有真正的民主。这启示我们,新形势下,要在全党来一次思想洗礼,实现“三个彻底”:彻底克服“怕人民当家作主”的畏惧心理,彻底改变“为民作主”的习惯思维,彻底打破把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把党的建设和人民当家作主对立起来的思想樊篱,牢固树立“相信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意识。要把人民当家作主纳入政治体制改革框架中,采取实实在在的举措,打破一切阻碍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壁垒,让人民监督政府,让人人起来负责,让人民管理国家事务成为“政治新常态”。只有如此,党和政府才能实现善政良治,打破历史周期率的“魔咒”。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不可移易的核心价值理念
毫无疑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人民观的灵魂和最终归宿。在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对为人民服务思想讲得最早,讲得最多,讲得最直白,讲得最深入人心。井冈山时期,毛泽东为悼念红军将领王尔琢的挽联称他:“生为阶级,死为阶级”,指的是为工农大众、为人民群众之意。1932年,毛泽东在为中央写的《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为工农服务”的思想。这是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雏形。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首次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命题。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纪念张思德的追悼会上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10月4日,毛泽东到清凉山中央印刷厂礼堂看望解放日报及新华社全体工作人员时发表了重要讲话,首次在“为人民服务”的前面加上了“全心全意”四个字。1945年中共七大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写进党章,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一切行动的指南。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执掌全国政权,掌握着全国的公共资源。共产党还能不能像革命时期那样保持性质和宗旨不变,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毛泽东在理论和实践上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从理论上看,毛泽东超脱了“打天下、坐天下”的传统视角,完全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来审视党的宗旨问题。建国后的毛泽东在全党反复倡导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几乎逢人必讲,逢会必讲,以此题词最多。其中,最深入人心的就是“人民是上帝”,“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20]P460从实践上看,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集中体现在处理“少数人”与“多数人”的关系上,即为了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惜得罪少数人的既得利益。毛泽东带领全党先后发动了“三反”、“五反”斗争,整党整风运动,“斗私批修”,“破私立公”等等。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读懂了人民,有的人却未读懂毛泽东。有的人认为,这是党内权力斗争,是政治权术,以此诋毁攻击领袖。殊不知,毛泽东完全是为了人民不受“二遍苦”,遭“二茬罪”,为了不让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白流,为了不让社会主义事业付诸东流。这可以从毛泽东1974年的《诉衷情》中得到印证:“父母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之东流?”毛泽东宁可冒着被后人误解的风险,顶着得罪少数人的骂名,不惜牺牲自己,这是人间最彻底最无私的大爱。毛泽东心里始终装着人民,却唯独没有自己;他可能有无数个公敌,却没有一个私敌。早在1965年他就说:“在一些人看来,我是坏人是定了的。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各国反动派不赞成我,包括蒋介石不赞成我。”[21]P407总之,毛泽东的一生是彻底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典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为人民服务思想薪火相传,不断创新发展。比如,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等等。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带领全党对为人民服务思想进行了新的探索,开辟了新的境界,主要体现在价值取向、作风保证和能力素质三个方面。一是旗帜鲜明,表明立场。新一届领导集体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作为一面鲜明的旗帜举起来。习近平在当选总书记第一天与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就是新形势下为人民服务的演说。他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2];“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23];“不论政府职能怎么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不能变”。[24]。其目的就是要引导全党干部不断增进对人民的深厚感情,以上率下,把全党干部的思想转到为人民服务思想轨道上来。二是整风肃纪,提供保证。腐败是人民公敌,与人民利益水火不容。所以,为人民服务必须有优良的党风政风作保证。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带领全党以大无畏的政治勇气,开启了自毛泽东以来中共党史上最严反腐风暴,连续打出系列组合拳,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坚持打虎、灭蝇、猎狐三线并进,狠刹党内四种歪风,积极探索党员干部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的制度机制,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风气,为党员干部践行为人民服务提供了作风保证。三是大兴两风,提智修能。要把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光有为人民服务的愿望还远远不够,很重要的一条还要有能力和担当。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大兴学习之风,克服“本领恐慌”和“能力恐慌”,“依靠学习和实践走向未来”[25],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了消除党内“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习总书记倡导在全党大兴担当之风,强调全体党员干部“该承担的责任必须承担”[24]值得一提的是,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已至少70次提到“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他从主张建立国与国之间的命运共同体,发展到主张建立亚洲命运共同体,再到主张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倡导世界各国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落后,造福世界各国人民,这就打开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国际视野,赋予了毛泽东人民观的世界意义,受到世界各国政要和世界人民的广泛认同。
历史和现实表明:毛泽东人民观是感召天下的第一观。谁坚持了这一观,天下无难关。中国是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中国共产党是有着8000多万党员的大党,只要按照毛泽东人民观来办事,什么事都好办;背离了毛泽东人民观,什么事都难办。我们深信,只要全党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毛泽东人民观这一伟大旗帜,自觉践行毛泽东人民观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不忘,群众路线的根本立场不偏,让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不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丢。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就一定能够立于不败之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圆满实现!
[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R].1942年5月.
[2]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4]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5]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1936年毛泽东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R].1936.
[8]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2-11-19.
[14]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15]黄炎培.八十年来[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
[16]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06.
[17]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N].人民日报,2013-3-24.
[18]习近平.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谈话[R].2014-11-11.
[19]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20]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1]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2]习近平总书记与中外记者见面时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6.
[23]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1-23.
[24]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2-29.
[25]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
(责任编辑:廖才茂)
The Cultural Vision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Mao Zedong’s View on People
LI Dian-ren
(PLAUniversityofNationalDefense,Beijing100091,China)
Maoist view on people is the essence,soul and core of Maoism,being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and mastering Maoism.Under the new situation,to deeply discuss the source of Maoist view on people and actively dig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Maoist view on people out of Mao Zedong’s practical exploration has an important guiding value for deeply understanding the spirits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series important speeches,promoting the great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new start,and realizing the China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Mao Zedong;view on people;cultural vision;contemporary value
2016-06-30
李殿仁(1945—),男,山东滨州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原副政委兼纪委书记,中将,教授,研究方向为军队政治工作。
A84
A
1674-0599(2016)04-002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