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领导干部德的考核要朝“精准化”转变

2016-02-10高建设

中国领导科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精准化精准领导

高建设

领导干部德的考核要朝“精准化”转变

高建设

德才兼备是衡量领导干部素质的重要原则。因此,对领导干部进行道德把关是组织部门一项非常重要而基础的工作。传统上对德的考核存在群众参与面不广,德的考核面不全,考核精细化程度不够等问题,导致对领导干部把关不严,致使一些失德者混入干部队伍中。因此,改革领导干部德的考核方式,使领导干部德的考核“精准化”是从严治党的迫切要求。提高领导干部德的考核“精准度”,就应从考核主体多元化、考核角度立体化、考核方式多样化等方面进行改革。

领导干部;道德考核;精准化

对领导干部进行道德把关是组织部门一项非常重要而基础的工作。如果把关不严,就有可能使“失德”者混入到领导干部队伍当中,损害党的形象和党群关系,危害党的事业健康发展。纵观十八大以来落马的领导干部,无不与失德有关。因此,加强领导干部德的考核方式创新,使领导干部德的考核朝“精准化”方向转变是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10月31日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①,特别是要把对德的考核具体化。这对干部德的考核方式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一、领导干部德的考核“精准”化是从严治党的迫切要求

领导干部既是社会普通的一员,又是社会的管理者,因此,其德的好坏影响的不仅是其自身,而且会通过示范效应、扩散效应影响到全社会。因此,对领导干部德的考核马虎不得,必须“精准”化。

(一)准确把握领导干部内在品质的迫切要求

德的考核是领导干部考核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是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德的考核结果是领导选拔任用、工作安排、岗位管理、教育培训、激励约束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如果对德的考核不够精确,就会影响对干部的正确使用,降低整个干部队伍的综合效率。如果对德的考核无效,例如德劣者没有被考核出来而蒙混过关,从而导致关键岗位上使用了不合格的干部,就可能给党和国家的事业带来严重的危害。从实际看,当前干部出问题大多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不是出在做事上,而是出在做人上;不是出在勤政上,而是出在廉政上。组织部门识人难、用人难,往往不是难在识才上,而是难在辨德上;用人失察失误,往往不是失在能力考察上,而是失在官德考察上。因此,创新领导干部德的考核方法,提高考核的“精准性”刻不容缓。

(二)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的迫切要求

管理学上有个经典定律,叫“不能评估就无法管理”。这个原则对领导干部德的考核同样适用。对德的考核测评如同领导干部的“风向标”和“导航仪”。如果对德的考核不够科学、不够细致、不够具体,就难以真正区分德性和德行、品德和才能之间的关系,让那些善于道德伪装的人投机,让那些善于搞“显绩”的人取巧,让真正实干的人吃亏。因此,对德的考核必须保证测得精、测得准、测得实。

(三)提高领导干部德的自律性的迫切要求

近年来,在中央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背景下,仍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现象发生,甚至还有一些更严重的违法犯罪情况出现,说明当前有些干部的遵纪守法受“高压”的环境所制约,而不是内心的认知与自觉。一些干部之所以自律性不强,既有其自身德的品位不高的主观原因,也有德难以衡量和界定的客观原因。如果对德的考核内容能做到更精、更准、更实,让领导干部的德能全方位地接受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双重检查,那些“陈渣旧垢”就会逐步被过滤掉,其德的本源就会呈现“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的境界了。

(四)社会重塑良好“官德”形象的迫切要求

《戒石坊》有云:官德隆,民德昌,国家兴;官德毁,民德降,国家衰。由于领导干部的德具有扩散,因此,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其一言一行都在社会上产生乘数效应和示范效应。“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人们群众会对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还会产生模仿。因此,完善领导干部德的考核,不仅是对干部本人,而且对整个社会道德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由于中央加大了对腐败的惩处力度,再加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普及,官员失德的案件屡屡现于网上、见诸报端,影响着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刺痛了公众的神经。可以说,当前社会道德滑坡利害,部分原因与腐败官员的“劣德” “恶德”的负面传播是分不开的。因此,通过领导干部德的考核“精准化”,及时发现干部问题,实施教化与帮助,在全社会重塑干部“官德”,是提升整个中华民族道德水准的迫切要求。

二、传统品德的考核方式“精准”度不足

“德”的考核一直是组织部门的重要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今天这样的伟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是组织部门选拔了一批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但是,在对干部德的考核中还存在“考不精” “考不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考核内容看,“德”的重要性没有突显

传统作法对干部考核是将德、能、勤、绩、廉放在一起考核。因而,对德的考核常受到工作态度、工作表现、工作成绩等因素的影响,容易以岗位绩效来判断德的好坏,出现“一俊遮百丑”的现象。例如,有些地方对干部的考核过于偏向经济发展、财政收入、社会稳定等“显绩”指标,而对生态建设、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隐绩”方面则重视不够,在设置绩效评估指标时往往对后者赋予较低的权重。导致对干部德的评价与“显绩”指标密切相联,导致看重短期效果的干部得利;而一些埋头苦干、勤政务实、遵纪守法、清正廉洁的干部没有在考核中反映出来。

(二)从考核方法看,“德”的范畴考核不全面

传统上考核德通常是自我评价“述”德;民主评议“测”德;个别谈话“访”德;纪委监察“证”德等方式,这些看起来好像挺全面,但只是考察了领导干部工作上的表现,“八小时之外”的情况难以了解。因而,只考察干部的政治品德和职业道德,而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难以得到真实的反映,所以对干部德的反映是不全面的。

(三)从考核技术看,“德”的差异性看不出来

传统考核方式当中,共性的标准多,个性的标准少;定性多,定量少。从上到下,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干部用同一测评标准,即使有量化的考虑,量化得也不够细,其测评结果基本上“非常好” “较好”居多。很难测评出干部品德上的差异性。往往出现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结果不利于“德”的测评。

(四)从考核主体看,群众参评度不充分

领导干部德的好坏,群众最有发言权。但目前德的考核主要是在干部所在系统内进行。考核的评价主体包括:同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法院、检察院的领导干部,虽然考核组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处理,可扩大到全体干部、职工人员,体现代表性等,但群众虽感受深切却缺少畅通的评价渠道。

三、提高领导干部品德考核“精准度”的若干建议

群众作为领导干部的服务对象,他们对领导干部的德行表现感受最真切,也最有发言权。因此,要使领导干部德的考核更客观、更具体,就应让群众更广泛地参与评价。这样才能使德的考核由抽象变具体;由无形变有形;由模糊变“精准”。

(一)考核主体多元化

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领导干部的品德好不好,群众最了解。中组部《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中强调对干部德的考核要注重群众公论。应将测评主体拓宽到服务对象、普通群众,让群众站出来说话,而且要适当提高群众测评分数的权重。

(二)考核角度立体化

对德的考试测评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作,要运用多种测评方法,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不断总结和创新包括个人述职、民主测评、个别谈话、家庭访德、公示、回溯、延伸等多种测评方式。通过多种考核方式结合运用,才能达到360度全方位立体考核的效果,使领导干部德的考核不留死角。

(三)考核方式多样化

第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组织部门在将调研素材、社会舆情和公众满意度、上级满意度等定性判断转化为客观指标的基础上,要将定量测评与定性考核有机结合,做到“总体上看定量,关键环节看定性”,以实现优势互补。

第二,系列测评与关键事件相结合。关键事件是“重点解剖”,它能够通过在社会重大事件、急难险重任务、换届选举、进退流转等具有一定风险或是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中的道德表现,来判断干部的德的深层本质,具有“举一反三”的效果,能与德的量化测评结果相互印证。

第三,正向测评与反向测评相结合。当前,使用考试测评手段是对领导干部德的考核“精准”化的一大趋势。正向测评是对领导干部德的总体正面评价,反向测评是反面评价,二者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有时,正向测评中得分再高也不能冲减反向测评中的负值。所以,不能简单的以正向测评的分数高低、得票多少来定论,更要看反向测评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分得越细,就越能发现问题,越能将德的考核“精准”。

第四,网上调查与网下调查相结合。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万众创新新时代,普通群众对领导德的评价,可以采取网上调查,网下核实的办法。对网上反映出来的领导干部德上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实地调查。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提高效率。

第五,德的考核结果必须合理利用。结合年度考核、干部选拔、教育培训等方面,使德优者上、德劣者下。对考核中发现的苗头要建立微预警机制,及时反馈、引导,做到防微杜渐、治病救人。使德的考核“精准”化具有实际意义。

①习近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解放军报》2014年11月24日。

②《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暂行规定》中共中央组织部1998年5月26日印发。

(本文作者: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省情舆情研究所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 翔

警惕陷入“转型陷阱”

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习近平复兴中国》一书中,这样解读中国的转型与复兴:

中国进入“中等收入陷阱”阶段后,最需要警惕的不是“中等收入陷阱”,而是要警惕陷入“转型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的突出表现是原有支撑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耗尽而形成的经济停滞,即为“转型陷阱”。它主要指的是:在这种变革和转型过程中所形成的既得利益格局会阻止进一步的变革,既得利益集团要求维持现状,希望将某些具有过渡性特征的体制因素定型化,并由此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畸形化和经济社会问题的不断积累。

中国能否打破“中等收入陷阱”魔咒?实际上就是用改革与危机赛跑,改革如期成功,则中国进入高收入较发达国家行列;改革停滞不前,则中国将深陷萧条与动荡的泥坑,再一次失去历史机遇。

中国重回世界一号经济大国的位置,这将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观。在人类历史上,繁荣经济体曾经轮流坐庄,辉煌强大的罗马帝国、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等都曾雄霸一时,但谁也没能成功演绎“王者归来”的历史大戏。如果中国能够重登一号经济大国的宝座,那将是创造历史的奇迹。

(《学习时报》2016年9月12日)

猜你喜欢

精准化精准领导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2016重要领导变更
构建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思考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精准化研究
我国公租房政策的福利分配和福利输送分析
我国公租房政策的福利分配和福利输送分析
不能比领导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