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

2016-02-10万希平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

万希平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

万希平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天津南开300191)

摘要:为了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宣传落到实处,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本文主要从深刻领会“中央意图”入手把握弘扬这一主题的战略目标,从“着力推进”的理论分析中指出当前国内弘扬这一主题遇到的困惑与难点,最后从“中国特色”在“世界格局”与“他者”的碰撞中指出融入与引领的出路。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中央意图;世界格局;和谐共荣

中国梦的实现,不仅需要经济强盛、政治清明、社会稳定,还需要文化繁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强大兴盛,总是离不开文化繁荣这个支撑点,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文化的内核是价值观,当前,凝聚着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项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如今,从党中央到基层党组织;从党政机关到企事业单位、从学校到社区;从繁华都市到偏远乡村,全社会掀起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高潮。但随着对这一理论主题宣传的普遍化和学习的深入化,有几个方面的关键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一、深刻领会“中央意图”:凝魂聚气与强基固本的伟大战略定位

理论宣传的目的是把中央精神准确无误传达到全社会各个层面,最终把理论内容转化为行动的指南与实践的力量。因此,深刻领会“中央意图”,就要求首先要站在中央的立场和高度审时度势,即要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分析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重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战略意义与现实使命。

(一)深刻认识和把握世界变革中的文化和价值观力量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正在深刻改变着大国之间的力量博弈格局。传统的治国理政思维方式和外交规则受到极大的考验,硬实力比拼的背后是国家之间软实力的较量。“软实力之父”约瑟夫·S·奈指出,随着冷战结束,“传统而言,作战能力往往是检验大国的标尺。而现在,权力的定义不再强调昔日极其突出的军事力量和征服。技术、教育和经济增长在国家权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1]

今天,国家安全的新维度正在从传统军事层面走向以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为基础而成的技术、教育、经济和生态等领域的权力资源。这些权力转化突显出的软实力较量的背后,实质上是一个国家最内核的文化价值观的较量。可以说,今天的文化,“既是分裂的力量,又是统一的力量。人民被意识形态所分离,却又被文化统一在一起。”[2]文化外交俨然成为各国整合国家实力、塑造国家形象、维护国家安全的一张王牌。尤其对那些已经是文化强国的国家而言,比如美国。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最近美国三任总统在国家外交中都积极主张推行美国的文化外交,输出美国式的民主和价值观。

正是基于当今世界深刻变革、文化软实力时代到来的发展新态势,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大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十八大再次重申在扎实推进社会文化强国目标中,重点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践行。党中央在文化建设上一系列的重大战略举措,旨在紧紧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积极回应世界发展潮流。

(二)准确领会文化建设的当代使命与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战略意义

1.展示国家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力量支撑。因为在当今世界,文化与政治、经济的交融性关系越来越强。后工业社会的经济实力,背后支撑的是技术的创新,即人才的较量;政治外交中的话语权之争,背后支撑的是价值立场和利益选择,即意识形态的较量。因此,一个国家的强大,文化的作用至关重要。

2.传播国家形象与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当今世界,在一个多极化与多文明构成的网络偏平化新时代,文化承载着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重要功能,而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对内: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根基和政府公信力这个民心向背的大问题;对外: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与国际影响力。正因于此,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在积极打造文化强国的发展目标。

3.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以及整个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保障。今天,国家安全已经从传统的以政治和军事为主要内容的个体安全观走向包括政治、军事在内,涉及经济资源、文化科技、生态环境等全方位内容的整体安全观。这种整体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那就要“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3]而要夯实这个群众基础,就是在思想上形成共同的国家发展认同意识和社会发展认同意识。实质上就是个凝聚人心的工程。而文化恰恰起着凝聚思想共识的重要担当。

正是深刻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因此,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就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此做出重要回答:“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4]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就意味着,今天的中国文化建设,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关键切入点,以此带动中国文化发展繁荣,最终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正是出于此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顶层设计上,大力推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集体学习时特别强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5]这表明在新形势下,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出党中央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做出的理性回应与现实选择。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出党中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的为民担当的价值选择与价值追求。这正是党中央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强基固本、凝魂聚气的基础工程和战略任务加以重视的目的用意所在。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实现国家安定和谐的思想保障和力量支撑。

二、着力推进“地方行动”:理论宣传与现实对接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6]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亟需文化的理论自觉与自信。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不同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与文明并且视为本民族屹立世界的精神基石与身份识别密码。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近代以来的“新文化运动”,再到今天的“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每一次全民文化自觉意识的普遍觉醒,都迎来了一次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一)全面理解价值观的理论架构与内容阐释的时代要义

从时间维度上看:从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今,已经过去3年多的时间;从2013年12月中办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通知,也已经过去2年多的时间;从2014年2月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也有2年时间。到目前为止,各地方的理论学习还在继续中。

从宣传空间布局上看:从平面媒体宣传到网络媒体、从大街小巷到单位宣传栏、从文字标语到图片声音,从大城市到偏远乡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已经形成宣传的普遍性效应。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满正能量的内容主题上看:24个字“三个层面”分别从国家层面阐释了中国梦之强国梦的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的价值选择与价值追求;从社会层面描绘了中国梦之社会和谐梦的目标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是社会层面百姓的理想生活价值取向,也是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最大公约数的全社会价值取向;从公民个体层面规范了中国梦之自我奋斗梦的目标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也是社会主义国家人际关系交往的基本价值要求。

如果以时间、空间、主题内容架构起的宣传模式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了当今整个中国社会正确的价值导向,也反映了今天的中国人民对渴望过上美好生活的理想场景。从逻辑上讲,这一主题应该有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应该达到老少妇孺皆知、人人践行的良好局面。但前不久媒体报道出武汉电视问政当地某区区委书记背诵核心价值观卡壳、安徽某小学校长因学生背不出核心价值观被全市通报等新闻。尽管这些是个案,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在中央顶层以战略思维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过程中,到了地方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究其原因,值得我们分析探究。

(二)理性分析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的现实挑战

从现实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价值准则与当下的中国市场经济特有发展阶段的价值选择之间是否完全吻合?对于这一点,我们是不能完全回避市场经济本身的逐利性特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宣传遇到的现实困惑。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7]从这一点上看,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按正常的逻辑思维,正能量、好取向,大家都应该争先恐后去追随、去模仿,但我们看到:有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嗤之以鼻;有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仅停留在政治宣传栏里,没有进入头脑、更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有的甚至在言行上完全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这其中,不仅有普通群众,也有党员干部。究其原因,都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看待核心价值观,没有跳出自己的当下的利益窠臼。

为此,马克思有进一步的论述,他认为,人们不能仅仅只围绕着自己的一己私利而存在,因为社会是有机的组织,每个人都是有机组织大网中的扭结,个体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其他社会成员。市场经济之父艾哈德对此也曾指出:“市场经济的深刻含义在于,把市场上的自由原则同社会平衡和每个人对整个社会的道德上的负责精神结合起来,”[8]这一经济伦理恰恰为市场经济的运行提供了良性循环的秩序性保障。由此,社会(公共领域)是个体有机的组织,个体(私人领域)是社会的活跃的分子;社会(公共领域)是市场经济的社会,市场经济(私人领域)是社会的市场经济。显然,公共领域讲公善,私人领域讲私德。公善与私德之间,实质上反映出的是关于国家整体利益价值观与公民个体利益价值观之间的辩证关系。

2.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市场经济行为的规范和价值引导作用。今天,我们不可否认,市场经济有其逐利的一面,但逐利的最大限度是按照契约精神和法治原则进行合理的逐利,即以生产出让消费者满意放心的产品赚取合理的利益报酬。市场经济的“良心法则”,就是不能脱离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而独立运行,恰恰它是完全依托和运行于社会组织与社会结构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以社会主义的为公性价值导向引领和规范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即以法治原则规范市场经济的逐利边界。在这个法治边界,社会是以公共利益为价值目标,市场经济以效益为价值目标,个体(包括企业)以敬业诚信为根本,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国家整体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个人不同的利益之间的价值原则有机统一起来,这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倡导的良性市场经济思维。这就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避免出现具体政策措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离的情况,对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要予以严厉制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通过三个层面,回答了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一个什么样的公民这三个基本问题,以最大公约数协调和规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理性认同价值圈,从而实现国家利益与公民个体利益之间的辩证统一。因为,社会是个有机体组织,它既是国家功能的现实具体化,它又是个体赖以生存的集体抽象化。因此,它要给予每个个体平等的自由,又要以法治的方式保证组织的公正,从而实现组织中个体的平等自由权利。国家是“大写的人”,把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就是为人民谋最大的福利,个体是“小写的国家”,只有每一个个体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才能汇集成国家强大的力量源泉。在这里,党员领导干部要起模范带头作用,积极主动把“中央意图”通过身体力行的工作作为,把中央精神转化为为民干事创业的实践力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理论上墙”———“思想入脑”——“行动落实”三步走战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发挥出思想引领发展与价值引领共识的凝聚与固本作用。

三、努力构建“全球文明新秩序”:“中国特色”与“世界他者”的价值包容共存

当前,文化外交在外交中的作用愈发突出重要。一个国家对内的施政方略,直接影响和改变着它在国际上的外交政策,当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一项根本任务加以重视,就面临着在国际舞台上唱响中国声音时,势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世界其他价值观之间产生话语权之争问题。

(一)积极传播中国文明价值观,赢得国际话语主动权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企图以“西方文明”为价值标尺,企图通过文化全球化,挤压削弱甚至同化其他不同文明形态。尤其在文化软实力较量中,西方发达国家凭借教育、技术创新与发达的网络资源对发展中国家形成新的话语霸权,甚至利用网络资源恶意炒作散布“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公民没素质”等言论,给中国的国际形象带来不利影响。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国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的定位,直接决定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础,承载着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支撑,体现着当今中国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9]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根”和“魂”。

(二)坚守正确价值立场,包容其他文明共荣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的思想基础,但由于中国梦也是世界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也是世界多种价值观中的一种。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多样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应当以“和”而不同的包容性发展价值理念,“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是我们必须把握好的一个重大课题。”[10]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在于不同文明之间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性互补互动局面,让世界各国人民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和谐局面,让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交融中取长补短,共同繁荣进步。这有利于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体现了国际外交中的平等交流原则与相互尊重精神。

鉴于此,我们在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础的同时,在文化外交中要积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以开放互利的姿态维护世界文化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坚持以“最大公约数”谋求世界文化与文明的发展原则。第二,要以包容的心态谋求和而不同、求同尊异的文化发展原则,既要珍视本民族的文化资源与文化发展,也要尊重他者不同的文化发展权利,在西强我弱的文化交流中积极争取话语权的影响力,但要坚决反对和抵制文化霸权。第三,以客观理性态度积极学习“他者”文明价值观中的有益成分,在“中国特色”中兼容汲取“他者”优点,对于本民族的文化与文明价值观,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对于“他者”文化与文明价值观,既不盲目崇洋,也不全盘否定,而是理性分析其优势与不足,汲取精华为我所用。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文化与文明价值观,才能在构建“全球文明新秩序”中彰显中国特色的独特魅力的同时,还能与“他者”共融共享,也才能更好地肩负起提升国家形象、增强国家整体实力、维护国家安全乃至世界和平安全的重任。

参考文献:

[1]约瑟夫·S·奈.硬权力与软权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8-99.

[2]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6.

[3]习近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N].人民日报,2014-04-16.

[4]十八大报告[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33.

[5]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2014-02-25.http://tv.people.com.cn/ n/2014/0225/c141029-24462814.html.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82.

[8]路德维希·艾哈德.来自竞争的繁荣[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

[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 2014-10/13/c_127090941_8.htm

[10]习近平.要维护世界的多样性.2014-09-25.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925/c70731-25728996.html。

责任编辑:刘建文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994(2016)02-0052-04

收稿日期:2016-02-21

作者简介:万希平(1975-),女,山西襄汾人,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文化哲学,生态哲学。

猜你喜欢

核心价值观
党员应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弘扬“核心价值观”及文化馆惠民工作的真实案例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校园文化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