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南县域探路现代化的实践与经验
——基于江苏省太仓市的考察

2016-02-10杨征征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田园城市太仓市创新发展

杨征征



苏南县域探路现代化的实践与经验
——基于江苏省太仓市的考察

杨征征

(中共苏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江苏苏州215123)

摘要:太仓市是苏南地区的一个县级市,历经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县域经济极其发达的地区,展现出极强的中小城市特色。太仓市在探路现代化的过程中,坚持顶层设计与民间智慧、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长远发展与现实利用、外向经济与内生发展、自身优势与创新发展的结合,对中小城市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太仓市;经济现代化;田园城市;创新发展;城市核心竞争力

太仓市是苏南地区率先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一个县级市,历经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县域经济极其发达的地区,展现出极强的中小城市特色。太仓市探路现代化的实践过程,生动阐释了由现代化的渐进式发展、跨越式发展和协调式发展等组成的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发展方式。从太仓市经济发展角度研究太仓市现代化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实践经验,对我国其他中小形态的城市现代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太仓市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太仓市地处我国东海之滨,扬子江口,历经了多次大规模的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冲撞。早在明代中叶,已形成了亦耕亦渔、亦工亦商的经济格局,商品经济较为发达。但是,就是这样一块在中国历史上相对富庶的地方,也曾历经战火,几遭摧残,至解放前夕,太仓市已是百业不举、民不聊生。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太仓市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当市场姓“资”还是姓“社”这个基本的问题得到厘清之后,太仓市的经济发展重新回到了一个快速增长时期。

(一)积极寻求适合太仓市发展的经济现代化路径

经济现代化是一切现代化的基础,中国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路径,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农业、工业与科技现代化建设。也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苏南地区通过就地城镇化、农村工业化等一系列探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苏南模式”,包括太仓市在内的整个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成就跻身全国前列。但是,对处在苏南边缘地区的太仓市而言,这个以纺织工业为主且拥有几十万亩基本农田的县级城市,在改革开放初期,也经历了一段简单粗放的发展过程,曾以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为荣,对产业小而散、资源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现象没有在意,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竞争力不强。与兄弟县区相比,太仓市经济发展的弱势更是显而易见:经济规模不如张家港、三产和民营经济不如常熟,招商引资不如昆山,资本运作不如吴江,农业产业化不如吴县(现在的苏州市吴江区)。是继续快速推进工业化和兄弟县区比拼GDP贡献,还是探索发现自身优势,寻求适合太仓市发展的经济现代化路径,是太仓市人民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人的实践活动,必然会囿于其所在特定的时空结构、社会文化等,而这些往往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现代化的核心在于“化”,它强调了现代化的过程性,指的是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涉及社会生活诸领域的深刻的变革过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由于没有可以完全模仿或照搬套用的模式,其本身就是一个建构的过程。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曾经让一些城市的发展陷入GDP竞争的怪圈,影响了人民生产生活的可持续发展。对中国的中小城市而言,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中,更是会面临一系列阶段性的深刻变化。在这个过程中,要掌握本区域从传统到现代转变的独有特点和规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太仓市在冷静地分析市情、国情、世情的基础上,沉下心来学习与把握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动态过程,坚持“以民为本”来探寻适合太仓市区域发展特色、发展空间和发展能力的现代化路径。

(二)紧紧围绕民生幸福这个根本,打造城乡一体的现代田园城市

太仓市区域现代化的定位究竟是什么?它有哪些特征?如何才能正确认识与把握它与国情、世情的关系?这些问题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必须置于一个由区域的地理位置、区域面积、自然资源、人口状况、历史沿革、经济力量、科技水平、教育程度、文化特点等等多种因素凝结形成的有机整体中来考察。在这种整体性综合考察与分析中,太仓市政府充分认识到所处的区域位置和拥有的港口资源的独特性,在1993年撤县建市后提出“科教兴市、以港兴市、外向带动”的发展战略,开始树立大市场、投入大环境、寻求大发展的大思路。在具体实践中,太仓市将自身现代化过程紧紧围绕民生幸福这个根本,把经济建设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基础建设等当作一个系统工程,在系统发展中不断发掘自身优势、创新发展理念,致力于将太仓市打造为城乡一体、产城融合、田在城中、城在园中的现代田园城市。

(三)扬长避短,顺势而为,求实创新

经济现代化并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太仓市在确定了科学的发展目标后,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港口优势,推动太仓市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及人们的心理、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多个子系统的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的转型。在达到具体目标方面,太仓市按照“整体的、内生的、综合的”现代化发展理念,以“两沿(沿江、沿沪)战略”为主动力,坚持把扬长避短、准确定位、顺势而为、求实创新作为夯实发展的重要抓手。“沿江以港强市、沿沪接轨上海”,拉近了太仓市与世界的距离,让太仓市有更多机会和条件了解世界,世界也更多地与太仓市联手;从而使太仓市能够更加释放出发展的能力和能量,拥有了更大的舞台;让太仓市在引进高端项目、科技、高层次人才、先进理念等方面,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和余地;让太仓市在接轨上海进程中,更能融入和分享合作成果,产生出不断接受辐射、放大区位优势的黄金效应。

二、太仓市推进经济现代化的创新实践

包括太仓市在内的苏南发展模式,在过去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成就,依靠的不仅仅是快速推进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让当地的人们“离土不离乡”,更是以集体福利增长为代表的社会福利的快速发展,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强调集体作用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但是,苏南各个县区的现代化发展具体路径却各有不同。与其他中心城市相比,太仓市的城市发展相对缓慢。在这个过程中,太仓市坚持后发优势,让规划先行,用精心的规划、精细的社会治理和招商,促成了精致的产业,逐渐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变资源的优势为经济的优势,从而使太仓市这个中小城市在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具有了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源源动力。

(一)整体规划合理,区块发展有序

1.坚持规划先行,确定发展目标和步骤。在结合自身城市特点的基础上,太仓市坚持对接上海、港口带动、交通引导、保护生态和特色取胜五大策略,形成了“一市双城三片区”的空间布局,即以主城区为核心,以新港城为副中心,以浏河及沙溪、璜泾三个中心镇为片区的空间布局,为太仓市经济快速科学协调发展确定了目标和方向。

2.在整体性思维的指导下,太仓市积极编制三个重点镇总规和8个区域概念性规划。除了《沙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外,第一,《太仓市沙溪镇总体规划(2010—2030)》 《沙溪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 《太仓市金仓湖片区概念规划》 《太仓市浏河滨江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规划通过了专家论证。第二,完成编制《太仓市璜泾镇总体规划(2009—2030)》。[2]所有这些规划,都是在充分挖掘和传承太仓市深厚的人文资源基础上,聘请规划权威单位负责编制的。它综合了太仓市现代发展的基本经验。

3.以港口建设推动城市发展,太仓市的城市新格局和城乡一体化水平全面提升。港口是太仓市的独特资源,太仓港以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集装箱干线港、江海联运中转枢纽港、江苏第一外贸大港和打造现代化、标准化、具有竞争力的国际海港区为目标,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政策推动、全市共建的方针,继续加大投资建设力度,加快推进港口转型升级,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为苏南经济转型升级和提高竞争力,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87年,太仓市开始引进外资;1991年,太仓市经济开发区成立;1993年,太仓港口开发区建立,港口功能不断完善。到“十二五”期间,太仓市已成为全国第一个享受海港待遇的内河港口的城市,获批国家级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太仓港综合保税区。太仓港的吞吐量增幅保持两位数,各项指标居全国主要港口前列;到2015年底,太仓港的生产性泊位达到76个、国际国内航线177条,实现港口集装箱运量370.61万标箱,货物吞吐量20397万吨,增长29.8%。[3]

太仓市经济开发区(新区)的发展,严格按照建设新城区的目标和标准实施道路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始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投入”,加上政府高效的亲商服务,到“十二五”期末,开发区已有耐克、英格索兰、和路雪、舍弗勒、通快、克朗斯、慕贝尔、托克斯等1800余家内外资企业落户,形成了以精密机械、汽车零配件、电子信息等工业项目为主,以现代服务、旅游娱乐、生活休闲等三产项目为辅的投资结构。其中,200多家优质德国企业的落户,使得太仓市经济开发区成为了在德国工商界知名的中国经济区之一,也让太仓市被誉为“中国的德企之乡”,成为德国企业投资中国的首选地。

(二)实施产业联动,调整产业布局

1.以港区、新区“两区经济”为引擎,实现产业的多元协调发展和产业内部的深化调整。太仓市拥有38.8公里的黄金海岸线,距上海市中心仅50公里。太仓港港口开发区和太仓市经济开发区坚持“合理布局、分类积聚、形成规模、增创特色”的原则,做好了以港强市、接轨上海两篇文章。传统的太仓市工业主要集聚在手工业和棉纺业,工业构成单一、工业总量低。改革开放以来,太仓市积极接轨上海,充分调动市民增收创富的热情;引进技术和人才,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在尊重发展规律和事物多样性的前提下,太仓市在科学的系统集成思想的启发与激励下,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和发展经验,确立了鼓励产业多元发展的目标,实施了三个层次的调整:第一层次是调整产业结构,第二层次是调整生产力空间布局,第三层次是调整工业领域结构。通过调整产业结构、生产力空间布局和工业结构,太仓市的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逐渐由2005年的5.0:60.4:34.6调整为2010年的 3.7:57.4:38.9。

2.重点产业逐步重构与升级。在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和发展中,太仓市逐渐形成了整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把太仓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机联系起来,进一步明确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目标,产业链更加完善,有效促进了相关产业的抱团集群竞争合作发展,支柱产业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凸显,形成集中度大、关联性强和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集群。在这个过程中,太仓市原有的石油化工、纺织服装、精密机械、金属加工和电力制造等五大重点产业,或洗牌重构,或让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不断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充分发挥出太仓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优势,有力地提升了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3.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改革开放初期,太仓市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打破了长期以来农业为主的经济格局,并逐渐形成了以工业为支柱、三产联动的经济新格局。太仓市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十分注重把握一、二、三产业的整体性及关联性,加强了产业中的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商业、金融、服务、科学、文化等部门的组织运作;让三产中的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及个体经济等良性互动;每个产业、每个部门、每个经济成分及每个流通过程,都可以通过培育,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在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中形成县域的竞争优势。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和发展经验确立的整体发展目标,为太仓市特色经济现代化提供了动力来源。

新世纪以来,太仓市全面实施“政社互动”工程,形成了精细化的政府服务体系,为太仓市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最为坚强的保障。第一,在强有力的政府组织服务基础上实施的综合化交通体系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更是让太仓市进入到了一个稳健的发展时期。第二,利用沿江沿沪的优势,太仓市充分把握城乡一体化建设契机,拓展农业发展,创立了“1+7”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模式以及跨镇联动发展模式,使得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户住宅向规划居住点集中,村内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第三,全面整合土地资源,腾出纯农业片区,用于开发建设现代设施农业。通过不懈探索,太仓市逐渐形成了休闲观光农业、高效农业和生物科技农业三个主要板块,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建设;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科研机构到太仓市,集聚了人才优势,形成了太仓市生物农业科技高地。

注重服务业的发展。通过有效服务,不断开发和发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潜力和效益。从纵向看,太仓市服务业的总体发展也顺应了整个大时代的潮流。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和个体经济起飞,一定程度上孕育了服务业的发展;90年代,太仓市抓住浦东开发和长三角发展的机遇,实现了经济发展上的第二次转型,物流业得到迅速发展。在新的世纪,政府对现代服务业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大,服务业发展领域不断扩大,现代物流、服务外包、各种软件园区、大型专业市场和商务区等,成为太仓市经济板块中的新兴产业。当前,太仓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更是将生产性服务一并纳入,有效加快和助推制造业的分化,加速生产前期研发和后期营销渗透,形成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农业产业升级互动的良好局面。一个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正逐步形成。在经济下行压力开始加大的2015年,太仓市地区生产总值依然达到1100.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4年增长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21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564.53亿元,增长6.8%;第三产业增加值498.34亿元,增长7.8%。[4]

(三)坚持思路创新,促进科学发展

1.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创新的主体是人。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太仓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一方面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地位和推动力量,加强信息服务建设,提高自身的对外交流能力、招商引资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另一方面,将人才培养作为城市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十二五”期间,太仓市财政科技投入约23.6亿元。在政府的高位推动下,太仓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全市拥有省研究生工作站47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7家、省内外资研发机构21家、省院士工作站4家。科技投入和科研平台的高质高量,让太仓市各行各业的创新人才不断集聚、科技合作日益深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2.重视土地管理和三农建设。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是县域经济高速增长最为直接的动力,但县域主要的发展成本来自农村、农业和农民。如果高速的经济增长以丧失“三农”权利为代价,必然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速度逐步加快,城乡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推进城镇建设,加剧了土地的粗放利用,浪费了大量耕地资源;超出自身能力和违背客观规律,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导致城市‘摊大饼’式的扩张,从而更加强化了资源依赖、剥夺农村和农民的城市化路径依赖,使得经济社会转型的空间越来越少。”[5]其结果,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太仓市也曾经历了一个不科学的发展阶段。但是,随着实践的深入,太仓市逐渐调整发展思路。第一,严格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实施项目化管理。太仓市创新“批项目、核土地”制度、项目集中报批制度,用制度规范开发、融资等重大活动;鼓励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开发利用城市空中和地下空间;严格执行土地投资强度管制,提高土地的投入产出率。第二,特别强调在政府组织管理上的创新。通过政府的领导能力建设和组织管理,使得所辖区各个行业的政府负责人和企业的管理者,都能积极参与并对接国际竞争,及时调整内部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应对市场的急剧变化。

依托港区经济发展,第一,太仓市将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生态建设规划“四规融合”,努力把第一产业做成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形成生态产业体系。第二,在农村生产力布局上,规划建设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区,形成了现代粮油业、现代蔬菜业、现代水产业、现代园艺业和现代畜禽业综合发展的现代农业格局;通过“政策、组织、金融、运作”四大平台和“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民专业合作、投资富民合作、农村劳务合作”五大合作的创新,实现了农产品持续的高质高速增长与农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太仓市规模涉农企业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643元。

三、太仓市经济现代化实践的经验与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得以迅速发展起来,经济空间分布出现“中心——外围”状态,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也迅速地拉大,区域经济的板块出现断层。太仓市这座县级城市虽地处苏南,但却是一座典型的中小城市。由区位和资源的特点,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太仓市经历了从“工业化——城市(镇)化——现代化”三个跨越阶段,如何形成连续梯度的经济发展空间谱系,扭转与苏南中心城市的差距,一方面需要财政转移支付和基础设施投资等手段来平衡,另一方面,也需要区域经济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在探索过程中,太仓市做到了五个结合。

(一)顶层设计与民间智慧相结合

中小城市的发展要符合国家宏观发展的整体结构框架,必须根据国家整体布局和策略的调整进行城市和区域本身的顶层设计。随着城镇化战略的提出,中小城市的城乡空间和社会结构调整进入到了国家现代化治理的战略布局之中,这也意味着中小城市的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期。

1.正确认识和处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关系,抓好沟通平台建设。太仓市委和市政府充分认识到政府顶层设计和民间智慧相结合的重要性,抓好顶层意识和总体布局。在各项决策的过程中,广泛征求民众的意见,让利益相关者了解并参与进来,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高起点和前瞻性,提高了决策的贯彻力和执行力。

2000年后,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科学发展观后,太仓市委、市政府敏锐意识到这是太仓市经济发展中急需要重视和面对的问题。因此,第一,太仓市不断推动政府的转型升级,服务型、法治型政府和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之间的各级平台互通建设,让政府和公权力部门为促进经济发展,广泛吸纳各级干部、企业和民间智慧,为促进民生幸福服务。第二,科学推进城乡一体化,让城乡统筹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引擎。通过政府社会双向智慧,形成综合配套性改革和促进社会整体进步的制度安排,逐渐让非正规以及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化转型,实现发展升级。

2.充分利用各级智库和民意进行城市规划。太仓市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较为发达的地方经济,在历史上,进士举人众多。地方精英群体、居留海外以及外地的老太仓市人,都是太仓市发展的人才资源,在促进太仓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太仓市政府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在城市发展的规划上,太仓市积极征求和吸纳民间的智慧,同时,引入国内外知名的规划设计单位开展规划编制工作。第一,“一市双城三片区”市域空间布局,让工业发展、城乡品质都得到提升和优化。在这个空间布局上开展的综合交通建设和产业体系的完善,为现代化港口建设、民生建设的有序推进提供了保障。第二,科学的城镇布局,促使太仓市逐步成为空间集聚和影响要素集聚的特色经济圈。太仓市经济发展以特色为中心,坚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分类施策思路,力求经济发展全面符合市民生产、生活需求。在坚持对接上海、港口带动、交通引导、保护生态、特色取胜的发展策略中,太仓市以区域协调、城乡一体、资源节约、保障发展的原则,积极应对保民生、促就业、调结构的宏观形势,不断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太仓市将城市发展分为近期、中期、远期、远景四个阶段,明确了经济社会等工作的重点。在土地以及空间开发管理上,太仓市有着极为严格的区域规划,不同区域工业发展、人口规模、工业用地、居住用地、用地布局、配套措施等上下双向的论证交流,设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已建区“四区”,严格细分和划定类型与管制。在现有力量不能很好开发的时候,采取悬置法,留给后代人去规划;即使是经过相关权威部门严格考察、论证后,认定为适宜进行集中建设的区域,以及经过土地整理后新划定的可建设区域,太仓市政府也不轻易上马建设,而是量力而为,循序渐进,为今后发展留有空间和余地。例如,在太仓市经济引擎的港口发展上,至今仍只集中开发了一部分岸线,将更大的区域保持原生态,留给后人来更好地利用。

(二)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如何在经济化现代化浪潮中,坚持区域传统特色、实现内外兼容、城乡共发展,既是所有中小城市,也是太仓市经济现代化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太仓市虽然是苏南的一个工业重镇,但太仓市人并没有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冒进,而是潜心吃透上情和摸透市情,按照国家和社会治理结构发展规律,以务实和踏实的态度整体推进太仓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发展。

1.在循序渐进中让城市和城镇的形态趋向完善。从1992年到2005年,大约13年间,太仓市的城市化,从“造镇”到“造城”,逐步推进到“城镇体系化”。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太仓市已经进入了高水平的‘造村阶段’。”[6]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不急不躁,才能避免快速的“三集中”(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区域主导区集中)中所引发的农民无法适应的各种问题,同时,让城市和城镇的形态趋向完善。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上:太仓市按照中心城、工贸重镇、一般农业型乡镇三种类型,规划农村发展并划定生态红线,实现生态空间的分类分级管控。通过严格的生态保护、生态补偿、开发强度管制等多个方面的约束,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保障了太仓市的现代田园城镇建设目标的实现。

2.把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放在更为宏观的层面,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文化发展、生态发展紧密关联。在进入新世纪之后,太仓市抓住深化改革的机遇,遵循现代化建设规律,着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形成了以现代装备为基础、现代科技为支撑、现代经营为特征,资源利用率高、土地产出率高、劳动生产率高、综合效益高的现代体系。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太仓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基础环境。

太仓市充分认识到小片区,大舞台。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优势,问题在于如何认识它、利用它、拓展它。因此,太仓市全力推进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在稳住速度和节奏的同时,更加注重空间对接,使各个片区的发展各有重点:高新区以德企精密机械为主、沙溪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璜泾镇是中国化纤加弹第一镇等。太仓市各镇区从各自特点出发,培育壮大沙溪台资科技创新园、双凤胶带产业园、瑛径化纤加弹基地、浏河机电产业基地等特色板块等,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扩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发展的规模效应。

近年来,伴随太仓市工业企业改革的启动,港区的发展更是成为太仓市现代化发展的引擎。目前,太仓市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建设江苏东大门、加快繁荣太仓港。以港口经济为重点,坚持港口码头临江产业、现代物流、新港城“四位一体”战略,将港口经济与临江产业、港区建设有机相加,让产、城、人有机融合,整体推进港区发展,不断优化提升太仓市的发展潜力。可以说,太仓市经济发展深刻生动地体现了苏南模式的后发优势和转型变化能力,在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业态与生态等方面走出了一条具有太仓市特色的发展之路。

(三)长远发展与现实利用相结合

太仓市委和市政府深刻认识到实现现代化过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一直以来都强调要联系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坚持将太仓市的今天和明天相结合的跨越时空的发展战略。

1.从战略上规划未来,将长期和中短期规划相结合。实践证明,只有立足未来,从战略上规划未来,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的可持续性。在处理“今天”和“明天”的关系上,太仓市讲究凡事都立足战略。太仓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以战略而动,各项工作都有中长期规划。这种规划,为太仓市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制度性保证,有效遏制了长官意志和冲动发展。

改革开放之前,太仓市凭借良好的气候条件和农业优势,在整体贫穷的社会中能够相对富足。这种相对的小富和小足,曾让太仓市的变革和发展意识弱于其他兄弟县市,工业化发展进程相对较慢。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太仓市才真正拉开乡镇企业发展的序幕,农民开始就地“农转工”,打破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格局。作为苏南这块相对发达地区边缘地带的一个县级市,后发的工业化,让太仓市人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观察和思考,这也为太仓市跳出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的思维误区,走向经济社会整体协调发展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充分认识后发优势,坚持四化同步。太仓市比较早确立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村现代化,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思路。就像太仓市人总结自身发展的特点时所提到的“起步晚、超越快”,说的就是相较于周边先进县市,太仓市在晚起步六到七年的实践中具有了后发优势。这种后发优势在于:“先发地区经济高增长已然形成的社会成本和代价以及社会问题,对后发地区提供了警示和经验教训,而后发展所预留的较为充足的资源和空间,又为解决这些问题,为采用以社会进步、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政策框架作为经济发展前提的新的发展模式,提供了机遇和可能性。”[7]

太仓市发展中的晚起步,恰好给太仓市的跨越发展留下了空间。太仓市经济的发展与现代化,紧紧扣住太仓市的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地方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这也是县域经济发展应然的共性之处,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

(四)外向经济与内生发展相结合

经济现代化的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自身现代性因素的积累,是中小城市实现现代化的基本立足点和现代化的内在生长力之所在。城乡差距的不断缩小,是太仓市发展的内动力。经与上海和世界全方位的理念对接、规划对接、产业对接、要素对接,太仓市获得了发展的外动力。

1.双向开放,顺势发展。在充分认识自身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准确定位的基础上,特别是发展理念的更新,生产要素和人才要素的逐步聚集、优化,促进太仓市更好地扬长避短、顺势而为、求实创新。作为全国百强县市前10名的太仓市,外向型经济势头强劲,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的发展格局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挑战,始终坚持发展的目的为了人民。

把外向经济与内生发展相结合,是太仓市经济现代化的一个基本经验。在树立好发展理念、营造好制度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第一,太仓市坚持本土发展和外资发展双向并举的策略。政府鼓励各个片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各种场合、采用多种形式,走出去引商,也创造各种条件让外商前来进行实地考察。第二,太仓市坚持把开放型经济作为第一型经济,一方面为太仓市产业集群、专业化和特色化的产业布局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外资与本土经济发展的突破和升级。第三,太仓市注重从产业链最薄弱的环节、产业集聚的重要企业入手,加大生产性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探索出一条集产业招商、主体招商、定向招商、配套招商等为一体的精细化招商引资之路。纺织是太仓市的传统工业,1905年就成立的利泰纺织厂,是中国民族纺织工业的前驱,具有较好的纺织制造技术和发展基础。20世纪90年代初期,太仓市就通过招商引资,让一些外资纺织制造业落户太仓市。优良的资源和交通条件,让很多外资企业能在落户开业当年实现盈利,形成以外引外效应,吸引更多优质的外资企业来到太仓市投资。

精准的产业带规划、精心的产业发展上的选择,使太仓市的外向经济蓬勃发展,欧美企业、国际知名企业加速在太仓市集聚。这些优质外向经济的现代化技术和管理经验,也被太仓市本土企业充分吸收,从而带动了太仓市内生经济的快速发展。

2.科学定位城市功能,发展城市经济圈。在科学定位城市功能的框架下,太仓市确定了沿江产业带、沿沪产业带和中部经济圈的发展定位和目标。沿江产业围绕港口发展,形成基础产业集聚带;沿沪产业带呼应上海,构建起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功能多元的综合服务区;中部经济圈围绕地方生态特色,全面优化三次产业,形成特色经济圈。

在国际社会不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推进技术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太仓市利用中德合作基地、国际服务外包创业园等多样形式,把握新兴核心产业集成的高点,发挥出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重大带动作用,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所需要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的发展。第一,由于能够获得更为广阔的信息和技术资源,太仓市本土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发展能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自主品牌逐渐形成效应。第二,理念和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太仓市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潜力巨大的特色农业正在逐步兴起,一大批太仓市优质农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也占据了上海等周边的各大超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五)自身优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

一个中小城市,要走在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前列,就必须将自身优势和创新发展相结合。个性和创新的结合,才能为中小城市经济现代化提供一个经济转型的突破口,在传承城市文化精神的同时,提供解决共同生活问题的物质手段。

1.通过创新发挥自身优势。太仓市是苏南重要的工业重镇,拥有一港(太仓港)两沿(沿江、沿沪)的独特发展优势。太仓市经济现代化实践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将自身优势和创新发展相结合,形成了一个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各有关部门和机构间相互作用推动创新的生态网络系统。大力实施的创新引领战略,全方位推进着太仓市科技进步、人才开发和体制机制创新,在更高平台集聚发展资源;强调优势,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内生发展动力,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十二五”期末,太仓市主动对接“创业江苏”行动,推动科技政策与产业、土地、金融的有机衔接;通过深入实施“522”人才工程、推进“娄东英才”工程,落实新增科技领军人才并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00余个,成效显著。

2.坚持服务长三角、接轨长三角。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和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副中心城市,太仓市不仅致力于谋求自身的发展,而且在服务长三角、接轨长三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后发地区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其他中小城市探索符合地方实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经济现代化大致要历经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管理阶段四个重要阶段,而太仓市经济现代化已经开始从要素驱动进入到投资驱动和创新驱动并存的阶段,产业集成创新初见成效,政府的引导和驱动作用明显。目前,正在积极完善官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体制平台和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太仓市经济现代化的初级阶段,主要通过开发生产要素资源来驱动经济发展,曾经走过一段弯路,最终通过策略选择,实现重点产业突破和升级。其中,政府发挥了在产业集成中“第一推动力”的作用,动员、组织和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共同创新促进太仓市产业有序发展的体制机制。政府优势和体制机制的创新,在破解太仓市转型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4.

[2]http://www.tc.chinanews.com/1/2011/0711/22974.html

[3][4]2015年太仓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http://zwgk.taicang.gov.cn/art/2016/3/23/zrt_2901_52097.html

[5]韩启德.新型城镇化和县域经济发展是一项历史任务[J].人民论坛,2014(04)上.

[6][7]陆学艺,蒲荣皋.苏南模式与太仓市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38、95.

责任编辑:马树勋

中图分类号:K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994(2016)02-0040-07

收稿日期:2016-02-01

作者简介:杨征征(1979-),女,湖北钟祥人,中共苏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共党史党建。

猜你喜欢

田园城市太仓市创新发展
太仓市摸清底数管风险 带着问题去执法
吹笛记
大爱有光
杨威:田园城市有多远
“田园城市”与我国新区建设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迟福林:田园城市的发展目标和重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