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公众参与模式的历史演变
2016-02-10吕艳华
吕艳华
(山西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公众参与模式的历史演变
吕艳华
(山西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只有公众积极参与其中,才能真正认同并达成共识。我们党历来重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从不同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公众参与模式的特点出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公众参与经历了三种不同模式的转变,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宣传鼓动为核心的动员型参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组织体系为依托的体制型参与、改革开放新时期立足公众主体特点转变的引导型参与。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公众参与;模式;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离不开公众的广泛参与,公众只有在参与中,才能获得教育,产生认同。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公众参与的系统研究尚属新领域,全面梳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公众参与的历史脉络,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基于此,从不同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公众参与模式的特点出发考量,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公众参与,经历了从动员型到体制型再到引导型的参与模式的转变,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公众参与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优良传统和历史借鉴。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宣传鼓动为核心的动员型参与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要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必须依靠和调动广大公众的力量,树立他们的革命理想、激发他们的革命热情,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鼓动在此发挥了强大的参与聚合力,呈现出动员型特点。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灌输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向广大公众灌输马克思主义意识、动员他们参加革命,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工农群众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觉悟低。面对这样的现实,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提高公众文化水平相结合,以开展社会教育运动来动员公众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正如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的,要“广泛发动民众教育,组织各种补习学校,识字运动,戏剧运动,歌咏运动,体育运动,创办敌前敌后各种地方通俗报纸,提高人民的民众文化与民族觉悟。”[1]
1.党成立之初:采取多种形式展开教育。自党成立起,就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教育活动,如创办各种夜校、半日学校、露天学校、识字班、俱乐部等,开展冬学运动、扫盲运动,积极组织动员公众参与其中,提高广大公众觉悟。在此期间,经常利用田间休息的空隙,随时随地学习,并把识字和政治教育结合起来,组织编印了一系列通俗易懂的读物,使农民识字的同时懂得革命道理,如从1930年起就在根据地广为流传的《工农兵三字经》。
2.土地革命时期:着重政治教育。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较系统地在各根据地进行文化教育建设,形成由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和普通教育等构成的大规模的教育网,各个革命根据地的文化教育都着重于政治教育,强调向公众灌输阶级斗争的思想和进行马克思共产主义的教育。通过组织动员公众参与教育,使广大工农群众思想革命化、行动战斗化。
3.抗日战争时期:提出更为具体的政治要求。在社会教育运动中,党的各级组织者常常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提出更为直接而具体的政治要求,启发民众的民族抗战意识,增强他们的政治觉悟。如向学员传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当前的抗战形势等政治内容,以提高学员思想觉悟。这样,通过社会教育组织公众参与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意识形态的灌输,达到宣传组织动员公众参加革命的目的。
(二)精英人物引领与组织团体发动相结合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动员参与模式,即培养精英人物引领,组建正式组织吸纳,同时辅以民众团体组织的发动。
1.精英人物培育引领为先。在传统的中国,尤其是文化程度低下的农村存在着一种崇拜知识、敬畏权威的精英效应。为此,我们党除了发展党员,发挥政治精英的引领作用外,还非常注重培养知识精英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力。“为要发展我们的乡村工作,我们应当首先注意于在乡村中知识比较进步而有领袖地位的乡村教师,提高他们的觉悟程度,”[2]设法与乡村教师通信谈话、介绍刊物课本、召集各种形式的会议等,引导乡村教师参与地方政治运动。通过他们的影响力,调动广大农民对宣传鼓动的参与热情。
2.正式组织吸纳为中心。大革命时期,我们党在农村组织农民协会。通过农民自治,举办各种公益事业,吸引组织农民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大革命失败后,又构建了一套思想政治教育动员系统,由各级工农兵代表会议(苏维埃)政权组成。从纵向看,中央、省、县、乡均建立苏维埃政权,自中央至乡实行垂直领导。从横向看,实行议行合一制度,以此组织吸纳公众参与革命根据地的思想政治教育。
3.民众团体配合组织发动。“从组织上动员群众”[3]是一种强有力的公众参与形式。党的四大决议案提出:“要使我们宣传能达到青年工人,我们就必须组织俱乐部,学校……等机关以与青年工人接触而得从事宣传。”[4]在大革命时期,党利用全国各地济难会,包括省总会、市总会,以至各工厂、学校、商店及各地方分会,其会员利用各种机会向公众做宣传,还组织家庭分会,深入公众。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扫盲运动中,由变工队、运盐队、妇纺组、合作社等生产组织为中心建立据点,组织民众参与,在识字的过程中灌输新政策及政治信息。
(三)报刊宣传与文艺口号渲染鼓动相结合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报刊的宣传与文艺、口号等的鼓动作用相结合,吸引广大公众参与思想政治教育。
1.报刊。党充分发挥报刊的喉舌作用,宣传鼓动公众参与革命的洪流。党成立之初,就相继创办了党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劳动周刊》《工人周刊》《真报》等工人报刊,以及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刊物《先驱》与《中国青年》等,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动广大工农参加革命斗争。尤其是大革命时期迫切需要发动农民运动,因而各地农民协会纷纷创办报刊,如《中国农民》,湖北的《湖北农民》《湖北农民画报》,湖南的《农友》,江西的《江西农民》《锄头》等等,并出现了油印小报、传单、墙报等。同时,妇女报刊和学生报刊也不断增加,借助载体发动公众参与党的宣传鼓动工作。
2.文艺。新民主主义革命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党充分运用戏剧、歌曲、诗歌等公众喜爱的文艺形式,以其浓厚的感染力,动员公众参与。对民间秧歌队、皮影班子、社火队等进行了改造,使戏剧的内容符合党在抗战时的政策;弘扬民族主义,以引导公众趋向于合乎党的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许多剧团不断到敌后各地去,在各村子巡回演出。此外,具有群众性和战斗性的街头诗、朗诵诗和传单诗等,易懂易记、容易流传,起到积极的动员效果。
3.口号。口号是时代的音符,也是公众需求在话语上的体现与抽象。这种简便易行的方式,便于公众理解和在公众中宣传普及。党十分注重把口号作为宣传鼓动手段,在党的每一历史时期,都结合时代需要和公众特征提出不同的口号,以号召、聚集和组织公众。就此,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怎样经过它的政党实现对于全国各革命阶级的政治领导呢?首先,是根据历史发展行程提出基本的政治口号,和为了实现这种口号而提出关于每一发展阶段和每一重大事变中的动员口号。”[5]这些诸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打土豪,分田地”等口号的传播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过程。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组织体系为依托的行政型参与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运用已掌握的上层建筑力量,迅速建立起覆盖全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机构和网络,形成了党中央号召、各基层“单位”精心组织、公众全面参与的自上而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形式。
(一)强有力的组织系统覆盖
党在新中国建立起党的各级组织,以其强有力的组织网络系统,实现对国家和社会的思想、政治和组织领导,使思想政治教育公众参与走向体制化道路。
1.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机构与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专门的宣传机构。第一,通过召开第一和第二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在短暂的三四年时间内,充实了各级宣传机构,扩充宣传人员,强化了宣传工作力度。第二,各级地方党委的宣传部建制及人员编制基本上与中央保持一致,一个遍及全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实施体制,开始确立和运转,形成了由各级党委领导,宣传部门主管实施,以各项相关制度和组织机构为保证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为思想政治教育公众参与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保证了公众参与的广泛性和经常性。
2.完善全国范围的思想教育网络体系。“我们党领导着全国的庞大的报纸网、广播网、出版网、学校网、电影网以及其他各种文化教育工具,必须正确地使用这些工具来服务于国家建设事业。”[6]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相继建立了自上而下、覆盖全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包括宣传网、广播网、报刊网等,实现了全国范围和全体规模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公众参与。
3.建立健全各种群众组织。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公众共同的社会或经济特征,逐步建立并完善了由党为主导的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如青年团、妇联、工会、农会等,涵盖从中央到基层的所有单位,对于组织动员公众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些群众组织始终受党的统一领导,党通过群众组织,调动群众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党的方针、政策的自上而下传达与贯彻,统一群众的思想认识。例如,在国民经济调整期间,工会在组织职工克服经济困难、开展劳动竞赛和技术协作,开展工业学大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动员工人参与经济建设的作用。
(二)发动大规模群众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的执政党并逐步建立了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可以自上而下地发动各种群众运动,或围绕中心任务,开展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运动。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可以发动、组织群众广泛参与其中。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各种运动的过程,同时就是群众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使群众受到教育,逐步提高思想觉悟,为完成新中国的各项中心任务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正如周恩来在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的,土地改革、抗美援朝、肃清干革命、三反五反和思想改造五大运动,“都是在党的领导下以群众性的斗争形式进行的,因为不采取这种形式,便不可能使群众在运动中得到锻炼,提高觉悟。”[7]
1.工人运动。在职工中开展增加生产,厉行节约,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大规模的爱国增产运动,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通过参与劳动竞赛,激发了工人的爱国主义热情。此外,积极开展生产运动,采用党委书记挂帅、领导干部搞“试验田”、召集现场会、参观评比、开展红旗竞赛的方式,实施领导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群众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广大工人的生产干劲,从而使其社会主义建设热情高涨。
2.农民运动。建国后,围绕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和镇反运动,发动和组织农民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并通过开展扫除文盲运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使农民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在土改运动中,党和政府将基层组织渗透到乡村的每个角落,并以此组织动员农民参与宣传与教育,逐步塑造了农民的阶级、集体、法制等新的社会意识,提高了思想政治觉悟。在扫盲运动中,把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扫盲教材中,坚持文化、技术与政治相结合,尽管在不同时间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扫盲运动的主线,有助于农民既识字又接受思想教育。
3.知识分子运动。第一,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引导知识分子参加围绕各项中心任务而发动的群众运动。例如,参加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等运动。通过运动的洗礼,不少知识分子认为自己转变了立场,得到重生,产生了努力学习、自觉改造以适应新社会需要的强烈愿望。第二,积极开展有组织、有计划、较大规模的知识分子学习改造运动,发动、组织知识分子参与其中,实现思想改造,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三)人格化魅力动员激励
领袖人物与榜样人物具有特殊的动员力和号召力。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它是调动和激发群众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1.领袖号召。在中国,受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群众对政治精英的依赖特性,领导人的动员影响力显得尤为突出。毛泽东在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中所展现的智慧与才能,使其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崇高威望和光辉形象,这为凭借领袖魅力和个人威望动员群众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也就使领袖号召成为建国后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公众参与的特殊形式。因而,毛泽东的思想、行为与号召很快能被意识形态化、仪式化和口号化,依托强有力的组织体系,以政治权力为中轴进行广泛的动员,容易调动群众参与热情和积极性,迅速达到组织动员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易获得公众接受和信服。
2.典型示范。新中国成立后,党高度重视典型示范的带动和榜样人物的激励作用,釆取多种方式,生动形象地对先进典型进行宣传,以此吸引群众置身其中,受到感染并效仿其行为,进而提升思想政治素质。例如,广泛开展革命英雄主义运动,以增产节约为内容的爱国主义劳动竞赛,也注重各条战线先进人物和事迹的宣传教育:工业战线的全国劳动模范郝建秀;农业战线的“爱国丰产”模范李顺达、任国栋等;军队中,在抗美援朝中展开邱少云、罗盛教、黄继光等英雄人物的宣传。特别是60年代初,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学习雷锋、南京路上好八连、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等活动,使广大群众在受到典型人物的激励和感染中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焕发出巨大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力量。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立足公众主体特点转变的引导型参与
改革开放新时期,面对社会转型发展,群众独立性、自主性、流动性增强,我们党适时探索新的、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群众参与形式,形成立足于群众主体特点转变的引导型参与模式。
(一)践行规章制度的规范引导
规章制度具有强制性和规范性。党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寓于各种规章制度中,群众遵守规章制度的过程,也就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过程。新时期,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果断地摆脱了通过大规模群众运动解决思想问题的办法,开始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法制化的发展轨道。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高尚思想道德培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既要靠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又要靠科学规范的严格管理。”[8]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阶段,党中央于2004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理论的深入研究与马克思主义人才培养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颁布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性文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做出总体部署与具体规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又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强化了规范化的引导力度,使公众在不断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规范践行中参与思想政治教育。
(二)关注群众利益的现实引导
思想政治教育要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其中,必须重视支配群众思想行为的一些基本因素,物质利益是群众思想行为产生变化的根源,尤其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由于利益问题极易引发群众情绪波动和思想困惑。因而,充分运用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引导,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就成为我党新时期引导公众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指出:“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9]此后,党中央对此进行多次论述。江泽民强调:“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遇事和群众商量,……对于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凡是能办到的,一定要千方百计帮助解决。”[10]胡锦涛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结合经济工作和其他实际工作一道去做,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11]习近平指出:“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12]在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从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入手进行引导,在满足群众最直接的利益需求的过程中、在协调群众利益关系和疏导群众由利益引发的不满情绪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升群众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运用创建活动的感召和引导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思想主题鲜明,具有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形式,以及较强的号召力和吸引力,催人奋进、激人参与,使群众在参与中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引导载体,吸引群众普遍参与,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得到提高,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吸引群众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推动下,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现了创新发展,尤其强调人民性,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注重落细落小,通过办实事广泛吸引群众积极参与。例如,2014年11月,五部委启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中央主要文化单位“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推向全国各地。全国各地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建设以及“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一个个道德模范、最美人物、中国好人,塑造着新时代中国人的高贵品格,建设美丽生态环境、整治影响群众生活的诚信问题。这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与群众利益点交汇,能引发群众共鸣,因而群众乐于参与,从而传递了正能量与真善美。
(四)强化文化熏陶的感染引导
文化本身就蕴涵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影响持久、形象生动直观,使群众不自觉地参与其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群众的思想和行为趋向。1981年8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关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指示》,强调要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和社会主义觉悟,造就社会主义一代新人,为此,要积极创造条件,使人民群众在业余时间有可能自愿地参加各种文化娱乐活动,陶冶性情、焕发精神。1991年起实施了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用更具感染力的精神文化作品,群众受到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方面强调文化熏陶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升参与度。另一方面,强调广泛挖掘多种文化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以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扩展参与范围。从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向公众免费开放,到农民在家门口享受免费的文艺盛宴,从文化大讲堂、大展台、大舞台、到农家书屋,从旅游文化节到公共数字文化平台的建设,广大群众时刻感受到文化的感召力。
(五)加大媒体辐射的渗透引导
进入新时期,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日益深入群众生活,党中央利用多种媒体引导公众参与信息分享,从而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邓小平强调:“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13]1999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14]构建和谐社会新时期,党中央特别强调“要积极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开展理论宣传。”[15]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媒体格局、传播方式、舆论生态以及受众特点的深刻变革,习近平指出:“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16]在党中央的倡导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加快融合发展,主流媒体推出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创新传播方式,为群众提供更多网上交流信息和了解理论动态的平台,吸引群众广泛关注与参与的同时,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渗透作用。
(六)抓取重要契机的集中引导
重大活动、重大事件和重大庆典,蕴含着独特的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教育意义,易形成特有的教育氛围和情境,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育资源、扩大教育对象覆盖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广泛调动公众参与,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责任担当的重要契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利用各种节庆日,抓住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重大庆典,组织集中性的宣传战役,深刻反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气象,不断兴起公众参与的热潮,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时期,党中央适时以一系列重大事件为契机,引导公众积极参与:从春节、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中的优良传统文化和美德教育,到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中构筑中国价值与中国精神,再到各地纪念建党95周年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中精神薪火的传递,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在参与中悄然构筑。
[1]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八册[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1979:200.
[2]中国共产党宣传文献选编:1915-1937[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673.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4.
[4][5]中国共产党宣传文献选编:1915-1937[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615、262.
[6]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75.
[7]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302.
[8][14]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039、1042.
[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10]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80.
[11]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和强大舆论力量[N].人民日报,2003-12-08.
[12]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13]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00.
[15]李长春.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6.
[16]习近平.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EB/OL].新华网,2016-02-19.
责任编辑:许如江
D642
A
1671-2994(2016)06-0106-05
2016-06-29
吕艳华(1978-),女,山西汾阳人,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
*本文系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山西省基层宣传工作群众参与研究》(晋规办字[2013]2号)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