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专业3+3+2贯通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2016-02-10李砚池卢桂霞

关键词:基础课阶段中职

李砚池,卢桂霞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卫生学校,北京 100070)

护理专业3+3+2贯通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李砚池,卢桂霞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卫生学校,北京 100070)

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贯通培养是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在培养过程中要统筹规划,有序衔接;把好接口关,顺利实现人才培养层次的有序递进;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提高人文素养;增加专业实践课比例,突出职业教育职业性;加强国际交流,培养跨文化护理能力。

贯通培养;一体化;护理专业

1 一体化贯通培养的缘起与实践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出路在哪里?近年来,无论是政府的政策供给层面,还是学校的实践探索层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令人欣喜的是3+3(2)+2一体化贯通培养模式正风生水起,成为业界试验研究的热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完成。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2015年12月的《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职业院校要向精品化方向发展,拓宽职业人才发展通道,开展中职、高职与本科教育贯通培养、联合培养改革试点,打通中职、高职教育与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的培养渠道。由此可见,国家和地方政策对职业教育体系的加快建设和不断完善提出更高要求,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都不能成为断头教育,对于有需求及有能力的学生还要提供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打通学生纵向发展通道;同时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也要能横向沟通,要为学生终身学习及可持续发展建立“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基于上述原因,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于2015年决定开展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研究,在全国开创初中起点打通人才成长“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立交桥的先河。在北京市教委的指导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卫生学校(原首都铁路卫生学校)于2014年即开始了护理专业八年一体化贯通培养试验研究,招生对象为参加北京市统一中考并达到录取分数线的初中毕业生,学制为8年,即3+3+2模式。这些学生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卫生学校接受3年中等职业教育,通过中职升高职水平测试后,接受3年高等职业教育,再进行专升本转段考试,成绩合格后,在首都医科大学接受2年本科教育,成绩合格者获得护理专业本科学历与学士学位。这种培养模式对于一些中考成绩不是特别出色,不希望成为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中的一员,但又想实现大学梦的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理想很丰满,但现实是这种初中起点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模式在我国尚未出现过,无成功经验可循。这种新型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如何定位,中职、高职、本科三个层次的培养目标如何递进与衔接,才能使我们培养的护理人才既能够持续向上发展又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三个学段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如何设置及衔接,才能使教学既合乎知识和能力的内在关系与逻辑结构,又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与脱节,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达到目标要求,这是摆在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我校在落实北京市教委关于开展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通知精神的基础上,分析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北京市作为全国政治中心、国际交往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对护理专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借鉴国际护理专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先进经验,把握国内部分地区先行先试项目的经验,利用行动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坚持“边研究、边实践、边完善、边出成果”的工作方式。在中职阶段培养目标的确立和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既突出“基础性”,又强调“职业性”。重视学生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增加文化基础课的课时量,尤其英语课,专门聘请北京市重点中学已退休的优秀英语教师到我校任教,同时也不忽略专业课的学习,第二学年即开始了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任课教师也多为高学历、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多由任课教师根据培养目标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校本教材及配套练习册。评价系统采取由学生、家长、教师、教学管理者、护理专家多方参与的多元评价方式。定期开展任课教师阶段研讨会,总结经验、提出问题,制定下一阶段行动方案。定期与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专家沟通交流,听取专家们对贯通培养实施过程的意见和建议。

2 思考与建议

人才的培养路径通常是由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引领,贯通培养模式的提出与实践正是如此。我校护理专业八年一体化贯通培养试验研究在过去两年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对推广和发展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贯通培养具有借鉴意义和示范作用,但有些作法值得商榷,如短短三年的中职学习过程,“基础性”和“职业性”能否兼顾,是否又走中职教育的老路;专家指导是否应是临床护理专家、护理教育专家、职业教育专家在社会需求、教育性质及教育层次等方面全方位的指导。针对这些疑问及后续试验研究,笔者进行了思考,提出一些建议。

(1)统筹规划,实现中、高、本有序衔接

中职、高职、本科三阶段的教育虽然有接口,有分流,层次不同,但三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是将学历教育的各阶段作为整体进行统筹考虑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不是分段独立培养。在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设置与衔接等方面要统筹规划。培养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它规定所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和标准[1],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定位是贯通培养的逻辑起点,是贯通培养有效衔接、协调发展的关键,它既体现着社会需求,又指导着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设置,要遵循层次性、系统性、对接性、递进性的原则。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是同类型教育的不同层次,三者的培养目标要体现由低至高的层次性。中职教育阶段主要培养“怎么做”的临床护理经验型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阶段主要培养“如何做的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的临床护理策略型技术技能人才,本科教育阶段要培养国际化、创新型,集护理临床、管理、科研、教学于一体的策略型技术技能人才。但三者又不能截然分开,要相互对接、层层递进,低一级目标是高一级目标的基础,高一级目标又是低一级目标的纵向延伸与横向扩展,从低至高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目标体系,要遵循从熟手到高手再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

培养目标的实现要以课程和教学内容为载体,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的设置与衔接是贯通培养的核心和落脚点。在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安排上中职、高职、本科要遵循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夯实基础、层层递进、相互渗透、无缝对接、纵延横扩、适当调整的原则。课程设置可采取“下移上提”的方式统筹安排,在中职阶段和高职的初始阶段加强文化基础课及护理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为后续护理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基础。建议将高职阶段和本科阶段的有机化学、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卫生政策与法律等科目下移,在中职的文化基础课程学习结束之后开设;将中职阶段的护理专业基础课和护理专业课上提至中职末和高职阶段;将本科阶段的护理专业基础课和护理专业课下移至高职阶段,护理专业基础课和护理专业课一次开足,不重复学习。本科阶段主要进行专科护理、护理科研、护理管理、护理教育、评判性思维、循证护理、临床实践等知识和能力的学习与培养。这样使教学既能符合知识的内在关系与逻辑结构,利于学生建立连续、完整的知识体系,又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与脱节。

(2)把好接口关,顺利实现人才培养层次的递进

京津冀协调发展过程中,北京将成为政治中心、国际交往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首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也要突出“高、精、尖”,中职水平的护理人才已经不能满足首都发展需求,要培养满足首都城市发展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就要提高学生的学历层次、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所以在中职与高职“接口”处要有水平测试,但不设分流,可通过课程补习等方式使学生顺利通过水平测试,全部进入高职阶段学习。在高职与本科“接口”处,要通过专升本转段考试进行选拔,但要侧重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的考核,此举既可使更多的学生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又能使职业教育体现其“职业性”。建议专升本转段选拔考试在第五年的学习结束后进行,通过考试的学生为提前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做准备,减少临床实践时间,将八个月的临床实践(此为护士资格考试实践要求)减为2~4个月,八个月的临床实践到本科阶段再完成,此阶段还可选拔部分优秀学生到国外高水平大学进行访学研修。未通过转段考试的学生在第六学年完成至少八个月的临床实践,为就业及护士资格考试做准备。

(3)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提高人文素养

世界教科文组织在2015年出版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一文中指出:优质的基础教育是学生在瞬息万变的复杂世界中实现终身学习的必要基础[2]。八年一体化贯通培养在中职阶段应加强学生的文化基础教育,增加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时限和课时量,建议中职阶段的前两年主要学习文化基础课程,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文化素质、科学素养、学习能力,为学生高职阶段与本科阶段的学习及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同时扎实的文化基础可使学生顺利通过中高职间接口的水平测试及高职与本科间接口的专升本转段考试,也利于有意参加高考的学生在中职学习结束后加入高考大军,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横向沟通渠道,成就学生多元化选择。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使公共基础课在夯实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有针对性和指向性。增加人文课程设置,如护理伦理、护患关系学、护理美学、人际沟通、卫生法律、跨文化护理等,由浅入深,由窄渐广,让人文教育贯穿整个职业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职业兴趣和博爱情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沟通能力。

(4)增加专业实践课比例,突出职业教育职业性

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贯通培养模式是有别于护理专业普通本科教育的,是非同质的,它侧重培养的是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专业实践能力是其突出优势。据调查,我国护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时数所占比例可达总学时数的59.4%(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提供数据),本科院校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平均为1:0.48(南方医科大学提供数据),欧美国家本科教育基本达到1:1的比例。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贯通培养要增加专业实践课时比例,中职阶段以文化基础课与医学基础课为主,专业实践课采取见习形式;高职、本科阶段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要达到1:1,高职阶段以临床护理为主,本科阶段以专科护理为主,且采取理论与实践交叉学习模式,突出职业教育在专业实践能力方面的“高端性”。

(5)加强国际交流,培养跨文化护理能力

加强英语学习及跨文化教育。从中职阶段开始即强化英语教育,高职和本科阶段增加医护英语,部分课程可采取双语授课。开设异域文化、世界历史、跨文化护理等课程。北京市政府对贯通培养项目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选拔部分优秀学生到国外高水平大学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访学研修;试验校可通过合作办学,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紧缺优秀师资和管理人员等。这些举措使通过“送出去”与“请进来”方式培养国际化护理人才成为可能。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与引进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先进的护理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创设符合职业教育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具有国际水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使低起点的初中生毕业生被培养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护理人才成为可能,为北京成为科技创新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提供人才保障。

3+3+2一体化贯通培养是构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的创新渠道,可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改变人们对护理专业初中起点中职、高职教育即为终结性教育的错误认识,为学生可持续向上发展提供空间,为职业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提供制度层面的设计参照,可引导和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贯通培养为学生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激烈竞争中开辟了一条新路,为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提供素材。贯通培养学历的提升,使护理专业毕业生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也会随之提高,可增加职业教育吸引力,提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从而吸引高质量生源,使职业教育向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1] 李全奎.中高职衔接问题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13(3):6-7.

[2] 顾明远,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韩 毅.浅谈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9:62-64.

本文编辑:刘帅帅

R421

A

ISSN.2096-2479.2016.06.158.03

北京市职业教育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研究

李砚池(1969-),女,汉族,河北雄县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卫生学校,教育硕士,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卢桂霞(1965-),女,汉族,北京市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卫生学校,高级讲师,教学副校长,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基础课阶段中职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