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视域下市民学习体验的特征分析
2016-02-09庄榕霞张颖李冀红谢春荣黄荣怀
庄榕霞张颖李冀红谢春荣黄荣怀
(1.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北京100082;2.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100875)
城市视域下市民学习体验的特征分析
庄榕霞1,2张颖1李冀红2谢春荣1黄荣怀1,2[通讯作者]
(1.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北京100082;2.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100875)
城市学习环境的建设和发展是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持,“人”开始成为社会和城市发展的关注重点,市民学习体验日益受到重视。文章以《2016中国城市智慧学习环境指数报告》的调查研究为基础,从城市“学习者”视角出发,深入地分析学习体验内涵,从学习投入、学习方式和学习成效三方面探寻市民学习体验特征,指出各城市间市民的学习体验感知度存在差异,学习投入、学习方式和学习成效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人均GDP与学习投入呈弱相关,市民学习体验的自我感知具有性别和年龄差异。
学习体验;学习投入;学习方式;学习成效
引言
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理念已被社会各界广为接受。建设学习型城市是实现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石,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正由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转变,形成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目标[1]。城市中市民的学习日益受到各界重视,2013年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通过的《建设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提出系列重要举措以促进人们在学校、家庭、社区、职场等不同类型场域中的学习[2]。正式和非正式学习研究以及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的发展,提示人们不仅要分析学习者在单一场域中的学习,还要关注其跨场域的学习,即从城市视角综合审视各类学习环境对市民学习的整体支持作用。
城市建设不仅重视各类场域中的学习环境建设,而且开始关注市民的学习体验。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制定的“学习型城市关键指标框架”,强调了市民学习体验的内容[3];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发布的《2016中国城市智慧学习环境指数报告》,也将城市创新发展环境、场域智慧学习环境和市民智慧学习体验作为中国城市智慧学习环境测评指标体系的三个一级维度[4]。为了深入了解市民学习体验的总体特征,本研究采用城市视域从城市建设的角度出发,在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开展的城市智慧学习环境测评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在城市中作为学习者的市民的学习体验的若干特征及影响因素,具体包括:①从市民视角来看,其学习体验的几个具体组成部分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②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与市民学习体验的感知是否存在相关性;③市民学习体验的感知是否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异。
一相关研究基础
“学习体验”的涵义来源于“用户体验”,是“体验”的一种。
1体验与用户体验
体验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学者们从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对“体验”进行解读,但尚未达成一致。现代城市中市民借助各种信息技术设备或终端进行学习,这可以看作一种人机交互的学习场景。在人机交互场景中,人们形成了以产品为中心、以用户为中心和以交互为中心的体验分析角度[5]。其中,以交互为中心是关注的重点,体验被看作是一个整体,是在某种情境下,人与某个对象发生交互并引发体验所涉及的各种因素。人与产品的互动包括三个方面:流畅的(Fluent)、认知的(Cognitive)和表现的(Expressive)“人—产品”交互,并形成相应的三种体验:体验(Experience)、经历(Experience)和共同的体验(Co-experience)[6]。可见,体验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结果;既有行为,又有认知,还包括情绪和情感。
1995年,Norman[7]将“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一词引入信息设计领域。此后,人们对用户体验的兴趣与日俱增,其涵义也从传统的可用性,扩展到与技术使用有关的美、享乐、情感和体验等方面;其研究角度除传统的工具维度外,还包括超越工具的人类需求维度、交互中的情感和情绪维度,以及体验自身[8]。Mahlke[9]提出的“基本的用户体验过程和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清晰地说明了用户在与交互系统进行互动时的体验过程,也说明了互动、认知、情感与后续行动等的关系。后文基于该框架来分析学习体验的内涵。
图1 M ah lke的基本的用户体验过程和研究框架
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用户体验”定义得到了广泛认同,其“ISO.9241-210”标准指出:“用户体验是人们从对产品、系统或服务的使用或预期使用中所产生的感知和响应”[10]。这一定义与学习体验最为接近,代表了学习者在与教育产品或环境交互时的用户体验[11]。
2学习体验
与用户体验相似,学习体验的主体是学习者,可以大致理解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体验[12]。通过对国内外学习体验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发现现阶段国外学习体验(Learning Experience)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包括:学习过程(Learning Process)、学习环境(Learning Environment)、学习成果(Leaning Outcomes)、合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学生学习(Students Learning)、学生感知(Students Perceptions)和在线学习(Online Learning)等。国内的研究重点包括课堂教学、自主学习、教学效果、学习过程、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学方法、MOOC、教学情境等。国内外对学习体验的研究主题仍集中在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相关体验上,涉及环境、活动、群体、感知、交互和结果等。如冯翔等[13]将智慧学习体验界定为学习者在泛在和群智环境中的入境学习,胡永斌[14]将“学习体验”定义为学习者对学习环境、学习活动和学习支持服务等学习过程中涉及的诸多要素的感知、反应和行为表现,黄荣怀等[15]将技术丰富教室中的学习者体验界定为学习者对物理环境等的变化的感知和响应。
基于上述对学习体验的分析,本研究认为学习体验可以理解为学习者对学习环境、资源、方式等的感知(Perceptions)、响应(Responses)和绩效表现(Performances)。其中,学习者对于学习环境的感知,主要指学习者通过自身的感受器官对学习环境中的人、物和事等要素(包括资源、工具、学习社群、教学社群、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等[16])的感知。感知的最终目的是要能在环境中有效地开展行动[17]。如图1所示,学习者通过互动对学习环境产生的感知,一方面会促进认知过程的深化,另一方面也会引起情感的变化,这些都将引发相应的后续行为和情绪表现等。可见,学习体验中的响应包括情感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等。学习的绩效表现主要指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效益,一般来说包含学习效率、效果和成就等。其中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强调在学习上低投入、高产出,并且获得持久的技能行为;学习成就不仅强调完成客观的学习目标,还包括学习成就感、满足感以及其它和学习者有关的主观体验[18]。
据此,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市民的学习体验可以理解为市民对城市各类场域中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式等的感知、响应和绩效表现。市民学习体验具有泛在化、情境依赖、动态变化、个性化和群体交互等特点。对城市各类典型场域中学习环境的感知,是市民学习体验的基础,它能引发市民的行为和情感反应,并促进绩效的形成;而学习环境建设也离不开城市基础条件的支撑,且良好的学习体验也是学习环境发展的目标。
根据上述市民学习体验的含义以及测评目的和可操作性等,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开展了“中国城市智慧学习环境测评”研究,从市民对城市以及城市各类典型场域中的学习环境的整体的感知、响应和绩效切入,重点考察市民的行为反应和学习绩效,认为市民所体现出来的较高的学习投入度、较丰富的学习方式和较显著的学习成效可以明显提升市民的学习体验,并形成了市民学习体验测评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市民学习体验测评指标[19]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
基于表1,本研究在中国城市智慧学习环境测评所开展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寻各城市市民对其在城市中的学习体验的感知情况,分析学习投入、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成效间的相关性;分析人均GDP等若干因素与市民学习体验的感知水平是否相关;此外,从市民的个体特征出发,尝试探究性别和年龄特征是否会影响他们的学习体验。
中国城市智慧学习环境测评研究以城市为单位,综合考虑区域分布、经济水平、城市人口及数据可得性等因素,选择68个城市作为测评城市,其中包括4个直辖市、26个省会城市、5个计划单列市、33个地级市。市民学习体验是测评的重要组成部分,指标数据均来自电话调查。
在确定68个城市后,测评组根据上述测评指标等开发了相应的调查问卷,委托专业调查公司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通过随机取样和方便取样的方法,对68个城市的18~70岁常住居民进行电话访谈。每个城市采集200个有效样本。测评组在调查所得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指数计算,完成中国城市智慧学习环境测评工作。在本研究中,采用测评所得的各指数数值来表示市民的学习体验感知水平。
本次测评中68个城市抽样调查的有效样本为13600人。在性别分布上,女性5915人,占43.5%;男性7681人,占56.5%。在年龄分布上,18~35岁5892人,占43.32%;36~60岁6437人,占47.33%;61~70岁1271人,占9.35%。
2数据分析方法
针对研究问题,运用SPSS Statistics20.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多种数据分析方法,对68个城市市民学习体验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如重点利用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来比较学习体验中学习投入、学习方式及学习成效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利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分析人均GDP等因素与学习投入等的关系;利用列联表和卡方分析,来判断性别和年龄对18岁以上市民学习体验的影响。
三数据分析结果
1市民学习体验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
市民学习体验三个维度的描述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表2显示,参评的68个城市市民的学习成效自我感知水平总体比较接近(均值或中位数高,且差异系数小),而各城市市民的学习方式感知水平的差异也相对较为明显。
表2 市民学习体验三个维度的描述统计分析结果
对市民学习体验三个维度及测评指标的数值两两计算皮尔逊相关系数(如表3所示)发现:
①学习投入指数、学习方式指数和学习成效指数两两皆成显著正相关(各p值均小于0.05),学习投入指数与学习方式指数的相关性较强(相关系数为0.680);学习方式指数与学习成效指数的相关性次之(相关系数为0.418);而学习投入指数和学习成效指数的相关性相对较低(相关系数为0.266)。
②部分测评指标与多个其它测评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如市民年均阅读量(市民阅读指标的测量值)是学习投入指数的测评指标之一,且与学习方式指数及其三个测评指标、学习成效指数及其两个测评指标都显著相关(各p值均小于0.05)。
表3 市民学习体验的三个维度及部分测评指标之间的两两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
2人均GDP值等因素与市民学习体验的相关性
市民学习体验的状况与多种因素有关,本研究尝试就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值)、城市人口密度值、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文教娱乐服务消费支出与市民学习投入指数、学习方式指数和学习成效指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仅人均GDP值与学习投入指数具有弱相关(相关系数为0.289,p〈0.05),与学习方式指数、学习成效指数的相关性并不显著。
人口密度、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文教娱乐服务消费支出与学习投入指数、学习方式指数、学习成效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各p值均大于0.05)。
3市民学习体验感知的性别和年龄差异
(1)市民自主控制和调节学习进度的性别和年龄差异
对于“2015年您是否有过阶段性的学习目标?”这一题项,54.5%的受访者表示“有过”。且卡方检验发现,受访者的性别与他们是否有过阶段性的学习目标无关联(χ2=0.763,p=0.383)。
受访者的年龄段与他们是否有过阶段性的学习目标有关联(χ2=292.694,p=0.000)。在18岁以上的市民中,随着年龄段的升高,各年龄段中有过阶段性学习目标的市民比例却从18~35岁年龄段的64.2%,依次降为36~60岁年龄段的47.7%和61~70岁的28.5%。
(2)市民对周边学习环境满意度的性别和年龄差异
对于“总的来说,您觉得周边的学习环境是否能满足您的学习需要?(‘周边的学习环境’包括单位、家庭、社区、场馆、公共场所等)”这一题项,只有15.6%的受访者表示“完全满足”,而有22.6%的市民认为“不能满足”。说明城市学习环境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卡方检验发现,市民性别与周边学习环境对其学习需求满足情况有关联(χ2=17.896,p=0.000),男士认为周边学习环境能“完全满足”其学习需要的比例(17.3%)显著高于女士(13.5%)。
受访者的年龄段与周边学习环境对其学习需求满足情况有关联(χ2=42.993,p=0.000)。在18岁以上的市民中,18~35岁年龄段的市民认为周边学习环境能“完全满足”其学习需求的比例最低,为12.6%;而36~60岁和61~70岁年龄段的这一比值分别为18.5%和18.2%。
(3)学习对市民知识与技能提升情况的性别和年龄特征
对于“一年来,您感觉学习对您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帮助大么?”这一题项,77.2%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大”或“比较大”。这说明市民对学习的成果还是有所认同的。而且通过卡方检验发现,受访者的性别与他们对学习成果的感知无关联(χ2=2.586,p=0.460)。
受访者的年龄段与他们对学习成果的感知有关联(χ2=33.780,p=0.000)。在18岁以上的市民中,随着年龄段从18~35岁、36~60岁向61~70岁升高,各年龄段中感觉学习帮助“非常大”或“比较大”的市民比例却降低,分别为78.6%、76.4%和71.1%。
四研究结论
在城市中,市民的学习体验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环境、资源和方式等的感知、反应和绩效。本研究主要从学习投入、学习方式和学习成效三方面对城市视域下市民的学习体验特征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①各城市市民的学习体验感知度参差不齐。68个城市的市民在学习成效自我感知方面比较接近,但学习方式自我感知的差异相对较大。
②学习体验的三个维度——学习投入、学习方式和学习成效彼此显著相关,学习投入和学习方式之间相关性相对较强,而学习投入和学习成效之间相关性相对较低。市民年均阅读量与学习投入、学习方式、学习成效的多项测评指标均显著相关,这说明了阅读对于市民学习的重要性。
③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方面,人均GDP与学习投入指数呈弱相关。
④市民学习体验的自我感知具有性别和年龄差异——随着年龄段的升高,各年龄段中有阶段性学习目标的市民比例却降低,这从某个方面反映出市民自主控制和调节学习进度的情况有可能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男士对周边学习环境的满意度高于女士,但二者对学习成效的感知却无明显差异。此外,市民对学习环境和学习成果的满意度也存在年龄段的差异——18~35岁市民对学习环境的满意度最低,而61~70岁市民对学习环境的满意度相对较好;市民对“学习对其知识和技能提升”的支持程度的满意度随着年龄段的升高而降低。
本研究是对市民学习体验特征的初步探析,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验证并分析上述结论的可能原因;深入探究其它因素和特征对市民学习体验的影响。另外,可以增加调研的城市范围,修订调研问卷,进一步完善市民学习体验的特征分析。
[1]年智英,陈丽,谢浩.世界学习型城市发展趋势:理念、标准与策略[J].比较教育研究,2014,(11):36-41、48.
[2]建设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全民终身学习:城市的包容、繁荣与可持续发展[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4,(1):2-5.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学习型城市主要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13,(33):44-48.
[4]黄荣怀,刘德建,庄榕霞,等.2016中国城市智慧学习环境指数报告[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2016:4-5.
[5][6]Forlizzi J,Battarbee K.Understanding experience in interactive systems[A].Proceedings of the 5th conference on designing interactive systems:Processes,practices,methods,and techniques[C].New York:ACM,2004:261-268.
[7]Norman D,Miller J,Henderson A.What you see,some of what’s in the future,and how we go about doing it:HI at Apple Computer[Z].Denver,Colorado,USA:Proceedings of CHI,1995:155.
[8]Hassenzahl M,Tractinsky N.User experience-a research agenda[J].Behaviour&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6,(2):91-97.
[9]Mahlke S.Understanding users’experience of interaction[A].EACE05 Proceedings of the 2005 annual conference on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cognitive ergonomics[C].Athens:University of Athens,2005:251-254.
[10]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ISO9241-210:2010 Ergonomics of human system interaction-Part 210: Human-centred design for interactive systems[S].Switerland: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2009:1-4.
[11][15]Huang R,Hu Y,Yang J.Improving learner experience in the technology rich classrooms[A].Kinshuk,Huang R.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s and technologies[C].Berlin Heidelberg:Springer,2015:243-258.
[12]Experience L.In S.Abbott[OL].〈http://edglossary.org/learning-experience/〉
[13]冯翔,吴永和,祝智庭,等.智慧学习体验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4-19.
[14]胡永斌.中小学智慧教室环境中的学习体验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5:39.
[16]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75-84.
[17]Elnaga A A.The Impact of perception on work behavior[J].Kuwait Chapter of Arabian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Review,2012,(2):56-71.
[18]贾斌,徐恩芹,张景生.国内学习绩效研究发展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13,(11):53-58、65.
[19]刘德建,唐斯斯,黄荣怀,等.城市智慧学习环境指数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6,(5):22-33.
编辑:小西
Analyzingonthe Characteristics of Citizens’Learning Experiencefrom the Urban Perspective
ZHUANG Rong-xia1,2ZHANG Ying1LI Ji-hong2XIE Chun-rong1HUANG Rong-huai1,2[CorrespondingAuthor]
(1.Smart Learning Institute,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China 100082;2.Faculty of Education,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China 100875)
As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learning environment being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city,people have begun to become the focus of social and urban development,and close attention shave been paid to the urban citizens’learning experience.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2016 Index Report of 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 in Chinese Cities,this paper made an in-depth analysis on the connotation of learning experi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ity learner”.The characteristics of citizens’learning experience were also investigated from the dimensions of learning engagement,learning way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The results shown that there was difference of learning experience perceptions existing in the citizens of each city;there were certain correlations among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learning experience,learning engagement,learning way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per capita GDP had weak correlation with learning engagement;and the citizens’self-perception of learning experience varied with respect to gender and age.
learning experience;learning engagement;learning way;learning performance
G 40-057
A【论文编号】1009—8097(2016)12—0044—07【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6.12.007
庄榕霞,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智慧学习环境、职业教育等,邮箱为zhuangrx@bnu.edu.cn。
2016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