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生态保护思想
2016-02-09杨娟
杨 娟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州 450046)
基金成果传播
孟子生态保护思想
杨娟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州 450046)
[摘要]先秦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的不竭动力源泉,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历史征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中,孟子生态保护思想是先秦儒家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孟子生态保护思想产生有其深刻的背景,其思想博大精深。通过文献分析和研究表明:孟子生态保护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思想,即“天道”与“人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是一个和谐统一体。孟子生态保护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敬畏自然、取物有节等三个方面。孟子生态保护思想所要蕴含的现实意义,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历史征程中,要求我们尊重自然规律,把生态伦理思想转化成自我行为,坚持节约与保护优先的准则,为构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生态文明社会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孟子;生态保护;思想
当前,雾霾天气、水土流失、温室效应、酸雨污染、土地沙漠化等由于人类盲目、过度地生产活动所引起生态危机等问题,已成为新常态下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难题之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丰富的典籍可以为我们探究生态环境危机提供借鉴,其中先秦时期我国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思想所蕴含的生态保护思想诸如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类的统一,要求人们不仅不能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在开发外在自然的同时,按照自然的内在规律有节制地利用,对于我国建设“五位一体”社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孟子生态保护思想的渊源:天人合一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陬国(今山东省邹县东南)人。孟子的生态保护思想强调人类重视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最终达到人和自然的合谐相处,其理论来源即是“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不仅是我国传统社会稳固发展的基石,也是我国哲学的基本精华所在。“天人合一”强调人的主体性,要求天(自然界)与人的融合发展,追求自然与人类社会和谐统一。孟子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1]孟子的意思是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保存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不论寿命长短都不改变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确立正常命运的方法[2]。
孟子对于天的认识除了把“天”理解为一种客观必然性和道德属性的精神本体外,也可以按照天的“本来面目”来理解,把“天”看成是自然性的天,即日月星辰、风雨晦明的总称[3]。孟子以“诚”这一概念阐述“天人”的关系,以“诚”作为“天人合一”的理论指向。孟子在《孟子·离娄上》提出:“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也就是说,天道之诚不仅内在于人,而且只能由人的思诚这种自我修养来实现。人通过反求诸己而诚其心,也就实现了天德,达到了天人合一。
简言之,孟子的 “天人合一”生态保护思想包含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孟子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生命统一体,所以人有责任和义务去尊重自然并爱护自然。另一方面,孟子强调“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孟子认为人的行为活动必须符合事物的内在规律性,人道必须从根本上符合自然规律,即天道的发展,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4]。总之,孟子从人的心灵,知晓人的本性,从而知晓天的本质,进而达到“天人合一”。
二、孟子生态保护思想的内容
孟子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内在道德修养;敬畏自然,信守自然;取物有节,主张节俭,为先秦儒家生态保护思想传承奠定了基础。孟子的生态保护思想时至今日仍闪烁着思想的光芒。
(一)和谐共生
“和谐”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更是我国传统哲学文化的终极目标。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特别讲究“天、地、人”的和谐相处。孟子主张因人成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顺应自然,与自然相通相依,协调一致,和谐共处。孟子还提出人和动物共生之道,对待凶猛动物的态度,不是处死、杀死,而是驱散、放生,如“驱龙蛇而放之”,“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1]。由此可以看出,孟子对动物的怜悯、呵护之意,对自然界和谐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孟子又进一步提出“恩,足以及禽兽”[1],要求统治者广施仁政之德,不但要施恩于老百姓,使他们安居乐业,而且还要拥有更为博大宽广的泛爱万物的胸怀,使万物在我们共同的世界里协调相处、和谐共生。
(二)敬畏自然
敬畏自然要求人们不能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安排人类生产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自然与人类可持续发展。孟子提倡尊重自然规律,对自然持一种敬畏态度[5]。孟子说:“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枯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1]这句话体现了孟子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自然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我们千万不能违背自然法则,做到顺其自然,顺势而为,成事而上。
孟子还提出:“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1]在孟子看来,天虽然高深莫测,但是只要人们观察自然现象,认识了自然界,就认识了天的自然规律。孟子告诉人们,万物都有自然规律可循,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必须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孟子曾盛赞禹之用智:“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1]孟子对大禹根据西高东低的“地势”和水向低处走的“水性”疏导江河之水成功经验,大加赞赏,同时也对违反自然规律,盲目改造自然规律的行为进行抨击。孟子还具有强烈的重农遵时意识,提出“不违农时”以及“斧斤以时入山林”[1],按照农业生产的规律,对农作物进行播种、田间管理、收割和储藏,这样就不会出现粮食不够吃,老百姓流离失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三)取物有节
孟子节用意识很强,反对外在的奢侈,主张生活俭朴,节用资源,注重内在的道德修养。孟子指出:“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也。”[1]即养心的方法,没有比尽量减少欲望更好了。孟子强调了“寡欲”的重要性,要求人们在生活中应当坚持“寡欲”,在物欲面前不为之所动。
孟子把自己的节欲思想同施行“仁政”紧紧联系在一起,明确提出“仁民而爱物”[1]。这是一种真正地推己及人,由人及物的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施政思想。孟子在《孟子·尽心下》进一步指出:“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伺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出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孟子认为奢侈浪费违反了礼制,违背了“法度”,劝谏统治者从有利于国家的财政收入和黎民百姓的愿望出发,摒弃一切奢侈浪费的行为。
三、孟子生态保护思想对建设当代生态文明社会的启示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要对我们进行报复。”[6]社会发展实践表明:自然报复人类的经验教训,在当今社会仍然适用。孟子的生态保护思想具有浓厚的现实色彩,体现着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和关爱,对于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一)尊重自然规律
孟子的生态保护思想作为儒家思想重要组成部分,注重“人道”多于“天道”,具有浓厚的人文终极情怀。面对今天生态环境出现的危机,我们必须放弃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念,应该深刻反省违背科学发展观的深层次原由。我们只有重新厘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尊重自然规律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改造自然,最终达到“人定胜天”,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目标。孟子生态保护思想昭示我们:自然界的发展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我们必须遵从自然法则,才能避免遭到自然的报复,实现自然和人类和谐发展。
(二)弘扬生态伦理
脱离资源环境保护搞经济建设无异于“竭泽而渔”,离开经济建设搞资源环境保护也无异于“缘木求鱼”,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国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牺牲子孙后代的发展条件为代价而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如果生态恶化、资源枯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势必成为一句空话。孟子生态保护思想的核心是天人合一、泛爱万物、发育万物、成己成物[7]。生存于地球之上的自然万物是人类的亲密伙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人类必须将人伦道德扩展到整个自然界”[8],建立与自然万物共生共存的生态道德观,互生互利,共同生存和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我们要确立生态伦理建设主体地位,注重培养自我教育能力、自我陶冶能力和自我锻炼能力,不断提高履行生态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本领,锤炼出一种良好的稳定的心理状态,真正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把生态伦理思想转化成自觉行为,树立从自我作起、从现在做起的观念,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文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建设节约型社会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做出贡献。
孟子生态保护思想为现代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促使人们在反观传统及现行的社会体系时,从思想上发生转变,从而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减少人类实践活动中不必要的负面影响,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环境友好型节约社会。
(四)助推可持续发展
恩格斯指出:“一切动物对食品都是非常浪费的,并且常常摧毁还在胚胎状态中的食品。狼不像猎人那样爱护第二年就要替它生小鹿的牝鹿;希腊的山羊不等幼嫩的灌木长大就把它们吃光,它们把这个国家所有的山岭都啃得光秃秃的。”[9]由此可知,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对大自然贪婪地索取和过度的掠夺。
孟子的节欲寡用、取物有节的生态发展思想具有抑制人类的本能欲望反对人类奢侈浪费的重要作用,为当前人类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准则。它对于我们自觉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合理利用资源,增强节约资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形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态道德规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0]。 我们必须把人类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乃至践行大自然界,爱护一草一木,从而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研究结论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中国古代,先贤哲人关于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论述充满了对自然的看法和自然环境的关怀,警示世人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这些朴素的生态思想历久弥珍,在千百年来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起着积极的先导作用[11]。孟子的“天人合一”的生态保护思想,对于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生态文明社会,实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覃喆.孟子生态伦理观及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科学社会主义,2014,(2):110—113.
[3]翟廷晋.孟子思想评析与探源[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55.
[4]姜波,刘艳.孟子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5,(1):58—63.
[5]周淑萍.论孟子自然观及其现代价值[J].兰州大学学报,2001,(6):80—85.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17—518.
[7]张云飞.试析孟子思想的生态伦理学价值[J].中华文化论坛,1994,(3):67—72.
[8]邹爱兵.生态文明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1998,(5):38—39.
[9]刘增惠.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0.
[10]于耀.试论孟子生态环保思想[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21—122.
[11]罗顺元.儒家生态思想的特点及价值[J].社会科学家,2009,(5):7—11.
〔责任编辑:崔家善焉涵〕
Analysis of Mencius Thought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Yang Juan
(SchoolofMarxism,NorthChinaUniversityofWaterResourcesandElectricPower,Zhengzhou450046)
Abstract:Pre-Qin confucianism thought i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nexhaustible source of Chinese history, civilizatio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power, and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to build a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 of great historical journey, in which the idea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thought by Mencius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Mencius ecological protection has its deep ideological background, with it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thought.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research, it shows that: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of Mencius thought is that “ma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 The idea that “the Dao of heaven" and” the Dao of human" are interdependent and mutually reinforcing, and also a harmonious unity. Mencius’ Thought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mainly includes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 and reverence for natur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Mencius’ ecological protection thought is that we are required to respect the laws of nature, and we can convert the Ecological Ethics into self-behavior, adhere to the guidelines of conservation and the protection priority,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and civilization of "innovation, coordination , green, open, sharing”.
Keywords:Mencius; ecological protection; thought
[中图分类号]B22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6)04-0131-04
[作者简介]杨娟(1978—),女,河南宝丰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哲学与传统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研究”(2013BLS015)
[收稿日期]2016-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