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的发展视角下中国省际人的城镇化水平比较研究

2016-02-08兰瑞芳黄河东

贺州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省际城镇公共服务

兰瑞芳,黄河东,2

(1.贺州学院党委办公室,广西贺州,542899;2.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6)

人的发展视角下中国省际人的城镇化水平比较研究

兰瑞芳1,黄河东1,2

(1.贺州学院党委办公室,广西贺州,542899;2.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6)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求是实现人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的根本目标是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中国省际人的城镇化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中国省际人的城镇化整体水平偏低;省际间人的城镇化水平差距明显;低水平人的城镇化省份占比重大。认为有效推进人的城镇化应坚持产城融合,提升产业支撑能力;树立循环经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管理制度,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人的城镇化;人的发展;新型城镇化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也是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程,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 92%提升至2015年的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7亿人。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据《联合国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城镇人口将超过10亿人,城镇化率达到70%。如此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及庞大的城镇人口,是世界罕见的。虽然快速的城镇化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带来诸多问题,特别是在地方政府追求经济高增长政绩目标导向下,过度强调数量上城镇化率的提升,忽视了城镇化的根本目的是人的福利和幸福,没有真正把“为了人”和“依靠人”贯穿于其中。城镇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人类生活创造更美好、更有效的生存环境,使得城乡之间、不同人群之间更加融合,人始终是城镇化建设中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因素[1]。

国家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强调了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即实现人的城镇化。随后,人的城镇化问题逐渐成为国内学者们研究的重要问题。如:王晓丽认为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推动城镇化关键在于提高乡一城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其通过市民化意愿、市民化能力、市民化行为、居住市民化、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市民化5个维度构建市民化指标体系,测算了中国乡一城流动人口市民化水平[2];张许颖,黄匡时认为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不仅是城镇人口数量和比重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包括人口素质的改善和提高,健康、绿色、可持续、文明的生活方式的养成,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全覆盖,稳定的就业岗位和体面的居住[3];李玉明,陈建平认为有效推进现代城镇化,需要在发展理念、户籍制度、城乡统筹、财政体制以及管理创新等发展路径方面不断加强人的城镇化建设[4];林昆勇,任春晓认为推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是要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实行优先投资于人的发展策略;促进公共服务投入效益最大化;走环保、循环、低碳绿色城镇化发展道路;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5];曹景基于包容发展的理念分析了人的城镇化的内涵、特征及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人的城镇化的建设困境和解决方案[6]。

以上研究更多的是站在全国的角度对人的城镇问题进行定性研究,较少涉及区域之间人的城镇化的定量比较研究。为此,本文在人的发展理念下,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对我国省际间人的城镇化水平进行定量的比较分析,旨在丰富人的城镇化研究理论成果,并为实现向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转型提供实证支撑和政策参考。

二、人的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最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表现为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转变,涉及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迁徙、土地在农村和城镇间的转化、资源的重新分配、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等多个方面[7]88-89。一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一般用城镇化率表示,城镇化率通常以城镇常住人口占常住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目前,中国城镇化率超过了50%,已进入中后期发展阶段,传统的忽视人的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应以更高的定位、更严的标准推进城镇化发展,走以为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2014年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2020年)》进一步强调了要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新型城镇化说到底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即人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就是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将人的要素放在核心位置,把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提升人的全面发展能力作为城镇化的目标。人的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应包括以下方面内容:一是城镇人口的增加,主要表现为城镇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加;二是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三是便利的生活条件,包括城市交通、生活用水、用气、污水处理等方面;四是良好的生活环境,包括绿化情况、环境保护等方面;五是较高的生活质量,包括收入、消费、物价等方面。

三、中国省际人的城镇化水平测算与分析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数据来源说明

张许颖,黄匡时参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2020年)》对新型城镇化的评价分为城镇化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四方面共18个指标,提出评价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指标共37个,分为城镇化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资源环境、人口素质、生活方式、居住等七个方面[3]280-283。曹景提出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城统筹等四个方面共选13个指标来评价人的城镇化综合水平[6]121-123。

在借鉴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按照科学性、典型性、可获取性原则,结合中国省际城镇化发展实际,构建人的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分为城镇化率、基本公共服务、公共设施、资源环境、生活质量五个维度共24个指标,如表1。

表1 人的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1

各项指标的数据,均来源于国家或地方权威的统计年鉴原始数据或通过对原始数据计算所得,其中非农业人口比重(X2)来源于《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3)》,城市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X3)来源于《中国卫生与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4)》,每千人高校专任教师数(X4)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4)》,城市污水处理率(X13)、环境污染投资占GDP比重(X18)来源于《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房价比(X24)中的“住宅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来源于《中国房地产统计年鉴(2013),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X23)来源于各省(市、区)2014年的统计年鉴,其余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4)》。

(二)评价方法的选择

鉴于评价人的城镇化水平有不同维度的多项指标,可用以下公式计算人的城镇化指数及其各维度发展水平指数:

根据以上步骤,计算出人的城镇化水平评价指,如表1 。

(三)计算结果

运用公式(1),代入相应的指标标准值和权重,计算出中国省际人的城镇化指数及各维度的发展指数,得出结果如表2。因对各评价指标均做了标准化处理,各指标值介于0和1之间,因此,得到的人的城镇化指数也介于0和1之间,指数越接近1表示人的城镇化水平越高,越接近0表示人的城镇化水平越低。

表2 中国省际人的城镇化指数及各维度的发展指数

为了便于比较,将中国省际人的城镇化水平按指数分值的一定标准分成五个梯队,见表3。

表3 中国省际人的城镇化水平分类

四、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对中国省际人的城镇化水平测量结果表2、表3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中国省际人的城镇化整体水平偏低。中国省际人的城镇化指数得分范围为0.2047-0.8363,北京、上海、天津、广东分列前四,分别为0.8363、0.6832、0.5405、0.5023,均在0.5以上,处于第一、二梯队;得分小于0.5的处于第三、四、五梯队的省(市、区)占了绝大部分,达27个,占比高达87.1%;再从平均值看,中国省际人的城镇化指数得分平均值仅为0.3905,远小于1,处于较低的水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国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主要注重土地的城镇化,忽视了人的城镇化,忽视了人的发展才是城镇化的核心。在地方政府追求高GDP增长和高财政收入的导向下,城镇的扩张紧紧依托土地的利用,地方政府通过低价收购农村土地,再高价出让给开发商,以土地的出让获取城镇建设资金,即所说的“土地财政”。传统的城镇化模式虽然促进了城镇的快速扩张,经济的快速增长,城镇化率的迅速提高,但是城镇的相应设施和公共服务却没有满足需求,特别是大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在职业上是城镇化了,但在身份上却没有城镇化,因为户籍的差别没有享受同等的工作待遇和公共服务。此外,城镇化进程中还引发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征地拆迁矛盾等诸多问题。

第二,省际间人的城镇化水平差距明显。从人的城镇化指数得分最高的北京和得分最低的贵州比较看,北京虽然在资源环境方面得分不突出,但在城镇化率、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活质量等方面得分较高,排名靠前,人的城镇化水平得分最高,达0.8363;贵州省在城镇化率、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生活质量等方面得分均较低,排名靠后,人的城镇化水平得分最低,仅为0.2047;北京人的城镇化指数得分是贵州的4倍多,差距非常明显。再从梯队比较看,人的城镇化水平处于第一、二梯队的北京、上海、天津、广东全部在东部地区;处于第五梯队的9个省(市、区)中,有安徽、湖南、河南3个省在中部地区,占33.3%;有西藏、四川、云南、广西、甘肃、贵州6个省(区)在西部地区,占66.7%,反映了东中西部地区省际间人的城镇化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幅员辽阔,省际间因区位条件、资源禀赋、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差异,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也不一样,但目前存在的差距过大,会引发人们“以足投票”的方式向人的城镇化水平高的城市聚集,以享受更好的就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人口过于向人的城镇化水平高的地区聚集,比如北上广等发达城市,会造成城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房价居高不下、管理成本高等问题。因此,缩小中国省际间人的城镇化差距,促进人口的合理流动,进而提高人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第三,低水平人的城镇化省份占比重大。在中国31个省(市、区)中,人的城镇化水平处于较高的第一、二梯队均仅有2个省(市)均占6.45%;处于较低水平的第三、四、五梯队分别有8、10、9个省(市、区),分别占25.81%,32.26%、29.03%,表明中国高水平人的城镇化水平省份少,低水平人的城镇化水平省份多,中等或中上水平人的城镇化水平省份占比重小,在结构上不合理。这既有中国各个省(市、区)区位、资源、管理等方面差异的原因,也有国家差异化发展战略的原因。人的城镇化水平高的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既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也是人的生活水平高、福利好,人的发展能力得到很好提升的地区,这也证实了城镇化的发展既要为了人的发展,也依靠人的发展。然而,中国的现实情况是人的城镇化水平低、人没有得到很好发展的省份占绝大多数。因此,实现向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转型发展,将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二)政策建议

人的因素是社会生产力中最具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的实质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任何社会经济的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当、也必须是人的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三规划”的基本目标、基本理念以及各项工作部署均体现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一原则。

中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没有摆正人的发展的正确位置,没有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人的城镇化应是以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的发展过程,包含以下内容[9]10-12:一是发展的起点应是人的生存和发展;二是发展的过程应与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过程相一致;三是发展的目的是使人的生存和发展得到保障,最终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结合前述分析结果和中国实际,为有效推进中国人的城镇化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坚持产城融合,提升产业支撑能力。产业既是支撑城镇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更是促进人的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离开产业的发展,人的城镇化将成为无源之水,无从谈起,人的生存和发展就无法保障。产业与城镇的相互融合发展是促进人的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产城融合就是通过产业的发展提升城镇发展水平,通过城镇发展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两者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产业的发展要结合城镇的区位优势、资源特点、社会环境、产业基础等因素,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实现产业的特色化、可持续发展,为城镇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城镇的发展要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快建设相应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

第二,树立循环经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循环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人的城镇化的发展,应自觉把循环经济理念纳入城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在生产方面,通过政策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积极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实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消费方面,通过宣传、引导、示范在全社会提倡绿色消费理念,引导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注重环境和节约资源,选择消费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积极对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垃圾进行回收处理,积极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第三,提高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谈及城镇化进程中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很多学者提到应改革户籍制度,将大批的农业转移人口转成城镇户口,真正享受市民待遇。然而,户籍只是身份登记形式的差别,将农业转移人员户籍登记为城镇户口,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业转移人员在城镇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单纯地改革户籍制度,表面上看,是人人均等地享受了公共服务,然而随着城镇户籍人口的增加,每个人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却下降了。更深层次的应是解决户籍制度背后隐含的公共服务差异问题,重点从“供给侧”改革,加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有效供给必要的公共服务,并在制度安排上让每个人均等地享有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权利,共享发展的成果。

第四,创新管理制度,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地方政府城镇治理能力的高低是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利是否得到有效保障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治理的职能除了发展经济职能以外,更重要的是社会管理职能。社会管理中与人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市政设施的维护与管理,自然灾害事故、公共安全、食品安全等的预防与应对,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培训等公共服务的提供与管理,无不考验着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合理的制度安排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保证。政府应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管理制度创新,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的社会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城镇各项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更好地服务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1]文军.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N].光明日报,2013-10-16(11).

[2]王晓丽.从市民化角度修正中国城镇化水平[J].中国人口科学,2013(5).

[3]张许颖,黄匡时.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主要指标和政策框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11).

[4]李玉明,陈建平.人的城镇化:我国城镇化转型发展的新思路[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5]林昆勇,任春晓.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5(3).

[6]曹景.基于包容理念的人的城镇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

[7]乔小勇.“人的城镇化”与“物的城镇化”的变迁过程:1978-2011年[J].改革,2014(4).

[8]黄河东.广西西江经济带城市群经济联系及空间整合模式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5(4).

[9]巫文强.经济要为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而发展[J].改革与战略,2010(11).

Comparative Study of Urbanization Level of China's Interprovincial People Based on Human Development

LAN Rui-fang1,HUANG He-dong1,2
(1.Party Committee Office of Hezhou University,Hezhou Guangxi 542899;
2.School of management,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 Heilongjiang 150006)

The core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is to realize people urbanization,and the basic goal of people urbanization is to protect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The author buil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odel to mak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hina's interprovincial people urbanization level.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 overall level of interprovincial people urbanization is low;the gap of people urbanization level between provinces is obvious;low levels of people urbanization provinces accounts more.We should adhere to industry and urban integration,enhance industrial supporting capacity;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circular economy,take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crease the ability of effective supply of public services,promote the 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s;innovate management system,improve the governance ability of government to promote people urbanization effectively.

people urbanization;human development;the new urbanization

C924.2

A

1673—8861(2016)04—0115—07

[责任编辑]张琴芳

2016-11-15

兰瑞芳(1964-),女,广西贺州人,贺州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管理。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XJY020、15BMZ080)、广西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3EJL002)。

猜你喜欢

省际城镇公共服务
渤海湾省际滚装船舶零担货物运输现状及安全管理
基于偏序集的省际碳排放效率评价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省际路网联动机制的锦囊妙计
东部地区物流业竞争力省际差异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