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广西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探析
——明清时期壮族地区的开发研究之一

2016-02-08蓝武唐玲

贺州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灵渠农田水利灌溉

蓝武,唐玲

(1.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1;

2.灌阳县高级中学,广西灌阳541600)

清代广西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探析
——明清时期壮族地区的开发研究之一

蓝武1,唐玲2

(1.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1;

2.灌阳县高级中学,广西灌阳541600)

清代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高峰期,王朝中央与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开发极为重视,广西的农田水利建设事业因之得以较快发展,并进入空前鼎盛时期。对清代广西农田水利建设事业发展的成就、原因、作用、影响及存在问题进行专门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清代壮族地区经济开发的主要绩效,而且有助于人们从经济层面正确认知有清一代王朝中央的边疆治策及其与地方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清代;广西;农田水利;壮族地区;开发

一、问题的提出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建设事关国计民生,因而水利史研究不仅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有关中国农田水利方面的研究成果尚属不少,这些成果大多从区域社会史的视角对农田水利与区域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这对我们从事区域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研究无疑具有相当重要的参照价值①。

清代中国仍以农业经济为主,故水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有关研究成果来看,从断代的角度对清代农田水利建设进行专门研究者为数不多,而对清代广西农田水利建设事业进行专门研究者更是少之又少。这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成果与观点主要有:宁史在《清代广西水利事业》[1]一文中指出,清代广西的水利建设从其范围和总的规模来看,“是以往任何时代都不能相比的”。林卓才在《从〈清实录〉看清代广西的水利》[2]一文中,从分析广西的地理位置、经济状况与政治状况入手,认为清代对西江流域的进一步开发与水利事业的新发展是清代广西社会经济有所进步的重要动力。同时从清代再修灵渠和相思埭、兴办农田水利、充分利用航运等三方面叙述清代广西水利事业的发展情形,认为从总体上看清代广西的水利事业“比起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发展”。吴小凤在《明清时期广西水利建设研究》[3]一文中指出,明清时期广西特别重视水利建设,明清政府充分利用广西丰富的水资源和有利的地形,对灵渠、相思埭、陂塘、堰坝等进行修整,使广西的水利建设达到一个高峰期。

总体而言,迄今学界对清代广西水利建设事业的专门研究不仅成果甚少,而且研究内容尚欠系统和全面。鉴此,本文试图在吸收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清代广西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进行系统探析,侧重对清代广西农田水利建设事业发展的成就、原因、作用、影响及存在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尽可能地还原清代广西农田水利建设的本来面目,这不仅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清代壮族地区经济开发的实况与成效,而且有助于人们从经济层面正确认知有清一代王朝中央的边疆治策及其与地方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发展当今广西乃至民族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事业也不无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清代广西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成就

明清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广西社会经济发展因此遭受巨大冲击。为确保兵饷与财政收入,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的措施,利用广西本地的自然资源,大量开垦荒地,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据清嘉庆年间谢启昆所修《广西通志》(下称嘉庆《广西通志》)统计,清代广西水利工程约有1179个,其中,农田水利工程有河溪沟约307个,陂塘堰坝工程约548个,小型蓄水塘池约121个,开挖井泉工程约105个,沿河流架筒车约73个。从中不难看出清代对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视和广西农田水利建设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

(一)灵渠的整修

著名水利工程灵渠是清代广西水路运输的重要航线。清代凡是有为的统治者大都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灵渠的整修上。据史书记载,清代整修灵渠多达十余次,其中康熙朝五次,雍正朝两次,乾隆朝八次。规模最大的一次则是在康熙五十三年。据嘉庆《广西通志》记载,时任广西巡抚陈元龙对灵渠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修整,保证了此后数十年灵渠的通畅[4]。雍正九年,鄂尔泰总督与广西巡抚金鉷对灵渠的两处河道进行实地考察后,立即“鸠工庀材,墙截新河之流,疏浚旧河之淤,各处堰坝,悉皆完固”[5]200—215,将灵渠原先基本荒废的陡门和蓄水堰修护完善。乾隆十九年,时任两广总督杨应琚鉴于灵渠“久未修浚,坝身坍损,河流渐浅涸,舟楫难通”[6]28-29,遂奏请修治灵渠,终获批准。杨应琚结合疏导和筑堤两种办法,将瘀塞处和决口处修补好,并将以往毁坏的工程重加修整。史称,经过维修后的灵渠,“河流宣畅,旱潦无忧,桔槔声闻,沃野千顷,舳舻衔尾,商旅欢呼”[5]200-215。乾隆二十九年,时任广西巡抚冯钤又奏请修治灵渠,同样获得批准。乾隆三十六年巡抚陈辉祖、嘉庆五年巡抚谢启昆等也都先后主持过对灵渠的大规模整治。有清一代对灵渠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二)相思埭的修治

相思埭,亦称桂柳运河,位于今广西临桂县境内,开凿于唐长寿元年,沟通漓江支流良丰江和洛清江的上游永福江,为广西与云、贵两省之间的通行提供便利。康熙五十三年,广西巡抚陈元龙在修治灵渠时,顺道整修了相思埭,但修复规模较小。雍正七年,人们重新申请朝廷下拨银两对相思埭进行维修,使其与灵渠“工役并举”[4]。雍正年间,鄂尔泰远征黔滇,相思埭成为运输粮饷及军用物资的必经之途,出于军事上的考虑,清政府开始重视相思埭的作用。据称,每陡大约修建二十个水闸,凡是妨碍来往船只的石块皆被凿去,总共被凿去四百四十处,还另外扩展了许多河路[5]200-215。经过修治后的相思埭,堤岸增加一定高度,河道开始畅通无阻,各种船只往来不绝。得益于相思埭的修整,水患灾害明显减少,河水流量得到基本保证,附近农田竞相引水灌溉,逐渐变成肥沃之地。

(三)堰坝的建造

广西地处南方,河流众多,当地民众充分利用山河溪流等各种自然条件,修建堰坝拦截河水以资灌溉。据嘉庆《广西通志》记载,广西富川、永安州等地堰坝水利工程甚为普遍,凡有河流之处大多有农田水利设施,凡有溪水之处大多建有堰坝等蓄水工程,有些地方甚至一条江河附近即建有数条坝堰。

清代广西各地皆有充分利用当地山河小溪等自然条件修筑堰坝之类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据清冯德才编《郁林州志·山川》记载,乾隆年间,沿南流江、鹊桥江和罗望江修筑的水利工程达八十多处。乾隆十九年,在桂林府义宁县(今属临桂县)的老河决口建起一条五十二丈长、一丈八尺宽、五尺高、水深处高八九尺的大型堰坝,使附近各村农田得以灌溉[7]23-24。据《灵川县志》记载,康熙二十一年,当地知县修建了一条长约50米、高约1.8米的南堰。康熙四十四年,又修筑了一条长约45米、宽约6米、高约3米的北堰。道光年间,修建了金陂堰,引地下水灌溉农田上百顷。雍正年间,修筑一条长20米、宽约1米的新全堰[8]252-257。据《田东县志》记载,光绪三十年,当地知县发动村民在河沟修筑坝圳,灌溉附近农田[9]191-192。按《武鸣县志》记载,乾隆六年,该县共建有堰坝21处,迄道光二十四年,该县共有临时性引水工程432处[10]238-240。另据文献记载,庆远府(今属河池地区)宜山县在乾隆十五年借司库银2400两,在距县城东南方20余里的洛潢河筑坝修堤,历时四年,直到乾隆十九年该工程才全部完工,据统计可以垦田6200多亩[11]。

由于山区江河河岸相对较高,当堰坝不能直接用于灌溉时,筒车便成为一种极好的灌溉助手,故修筑的坝堰往往多与筒车一起使用。由于水转筒车利于将水从低处引向高处,灌溉途径较为便捷,因而在清代得以全面推广。据嘉庆《广西通志》记载,广西北流县筒车的推广最为普遍,该县的主干溪流几乎都采用筑坝架车来灌溉农田,“扶来里水,城正南一百八十里,发源花根山,自龙郁经屋底陂,经老鸦山,直抵大王湾,架车灌田三千四百余亩”,“一厢水,城北十里,开渠蓄水灌田千余亩”[12]。据清道光十二年,《博白县志》记载,道光年间,博白县靠近江河的乡民,采用自转水车引水灌田,灌溉面积达上百顷。在苍梧县境内,有六条河流可以利用水车引水灌溉,该县民众甚至发明了“作连机水锤以舂谷”[13],水车不仅用于灌溉,尚能舂米研谷,大大提高了利用率。据康熙年间《阳朔县志》记载,阳朔县境内小河众多,筑坝成陂和架筒车提水成为当地保障农田灌溉用水的普遍方式。据《合浦县志》记载,合浦南部南流江三角洲一带利用木制龙骨水车提水灌溉农田十分普遍,嘉庆年间,村民建造水车约30多架,灌溉农田百余亩。此外,各种堰坝工程达到80多处,灌溉面积多达上千顷[14]376-386。

(四)地下水的开发与利用

由于地处岩溶地区,广西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和引用地下水灌溉便成为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一部分,引用溪泉灌溉农田成为最主要的灌溉方式。据《清高宗实录》记载,雍正十一年,郁林州(今玉林市)所管辖的富民乡,忽然涌出两股清泉,当地百姓利用这两股清泉进行灌溉,其灌田面积约达三千余亩[15]10。乾隆七年,时任两广总督庆服奏称:“粤西思州(今属宁明县)边境土司,偶值雨泽衍期,地涌水泉,灌溉千亩田禾,农田有赖。”[16]44据康熙年间《全州志·水利》记载,全州泉水众多,灌溉良田不计其数。富川县在清代充分利用当地优良的自然条件和地下水资源,将泉水分流灌溉农田变为具有当地特色的井田形式。据《柳城县志》记载,清乾隆二十九年,柳城县北乡引龙坪山下龙潭之水灌溉农田[17]131-132。

(五)陂塘的修筑

清代广西不仅在明代的基础上整修和改造了不少陂塘,还修筑了许多新的陂塘。在康熙、雍正、乾隆等朝代,官方注资修筑的陂塘几乎遍及广西各地。从历史上看,广西桂林、平乐、梧州、郁林(今玉林)、庆远等府州开发历史较为悠久,当地百姓比较重视陂、塘等蓄水设施的修筑,使得这些地方成为清代广西陂塘灌溉事业发展最迅速的地区。如据史载,乾隆十五年,庆远府宜山县由政府出借司库银二千四百两,耗时四年在洛潢河上建造了一条石工堤坝,使附近六千二百多亩田地得以报垦升科[18]19-21。兹以明清时期广西梧州、郁林二府州为例列表统计比较如下,以观明末至清雍乾之际广西陂塘数量的增长态势及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面貌。

由上可见,尽管从总体上看清代广西陂塘增长速度较为缓慢,但相对明代而言还是有所增长的。据康熙年间《全州志·水利》记载,该地建有陂塘工程35所,所管辖的灌阳县建有塘坝陂32所。据乾隆年间《广西通志·山川》所载,怀集县修建陂塘约41所。据《永福县志》记载,清顺治十年建有风塘,坝长约45米,高约3米。另建大方陂,开渠引水灌田,灌溉面积多达上百顷。光绪年间,永福县已建有山塘四口,永宁州有山塘七口[19]275-286。清代广西陂塘建筑之兴盛与增长态势由此可见一斑。

表1 明清时期梧州、郁林二府州陂塘数量变化状况

三、清代广西农田水利建设事业发展探因

清代广西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之所以取得上述巨大成就,并非出于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与历史基础的。兹择要分析如下。

(一)广西区域政治局势的相对稳定

清代广西进入社会经济发展的较快时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得益于清代广西政治局势的相对稳定。明清易代之际,广西成为新旧势力争夺的战场之一,社会经济遭受重创,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清朝建立后,广西局势趋于稳定,这就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据史书记载,康熙末年,广西部分地区人口增多,许多地方得到开垦,即使是砂石堆积的地方或是特别难种植的地方也得到了开垦,很多山谷甚至是非常崎岖之地,几无荒废,均获耕种[20]19-30。开发农田水利资源,兴修农田灌溉工程日益受到重视。许多沿河居民为提高粮食产量,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挖掘出许多灌溉渠道,引水灌田,水车等小型灌溉工具得以充分利用,从而大大推动清代广西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农业经济因此得到快速增长。

(二)对前代农田水利建设成果的继承

自唐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地区的开发得到空前重视,农业经济因此有了较快发展。而南方农业多以水田为主,故水利的重要性尤为明显。清承明制,十分重视发展农田水利建设事业,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广西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前面提及的灵渠、相思埭、陂塘等农田水利工程部分在明代时期即已修建,清代在明代的基础上加以修治和改造并合理利用。对前代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技术与治水经验的借鉴和利用,为清代广西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

明清易代之际爆发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有力地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动摇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极大地撼动了封建统治的根基。旧的土地所有制不断衰退,新的生产关系持续滋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生产工具随之更新换代,农田灌溉方式越来越呈多样化趋势,这就促使人们不断改善原有的灌溉工具,不断研发新型的、适应新兴生产力发展需求的农田水利工程。譬如水车变筒车、利用筒车舂米等,不仅改进了灌溉技术,而且展拓了新的功能。可以说,清代广西农田水利工程的大规模兴修和水利建设事业的空前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结果。

(四)各级封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族民众的积极参与

具体表现在:一是王朝中央对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重视与支持。清世宗曾称:“地方水利,关系民生,最为紧要。”[21]19-30足见封建统治者对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视,这是清代广西农田水利建设事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清代广西随着农作物品种的增加,水稻的大面积耕种,有必要将农田水利的建设提上日程,以确保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清政府的财政收入。高度集权的清政府,使得清代水利的修治以国家财政为首要立足点,封建政府为此投入大批人力物力财力去治理农田水利工程。从清代在灵渠、相思埭等农田水利工程修浚上所花费的资金来看,广西农田水利建设事业还是得到了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的。据文献记载,乾隆二十九年,广西巡抚冯钤奏称,相思埭需添设3陡,需白银3200多两,得到了清政府的批准[22]983-984。二是广西地方官员的身体力行与各族民众的积极参与。清代前期,广西地区有一批勤于政事、精于水利的朝廷命官,他们将先进的农田水利建设技术和管理理念带到广西,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与生产力发展状况,合理地发展农田水利建设事业。明清两朝政府对灵渠工程的维修极为重视,在制度上更有以五年为期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修浚和每三年开展一次小规模维修的规定。清代两广总督杨应琚在总结相思埭运河损坏原因时认为主要源于官员巡逻防守不力,遂提出“道府轮查”管理制度:派官员管理并安排人员定期视察,上报视察情况,随时补修;增设闸夫,加强管理;将陡河文书入册,作为管理和修治运河的参考资料。乾隆二十三年,广西巡抚鄂宝以“桂林府知府附居省会,公务繁多”为由,奏请“将译盐道及桂林府同知兼水利衔管理”[23]6-7。乾隆三十年,广西巡抚宋邦绥题议,令修复星桥、灵山、牛路三陡,每陡安排两人看守,并给蓄水器具银两。并且下令临桂巡检、兴安典史分管相关事务,依照季度进行查询。由于两县事情较为繁杂,很难兼顾得当。考虑到桂林府同知向来就有兼管水利的职责,相对而言更易于管理,遂一并交予桂林府同知管理[24]24-25。除依托政府力量外,各族民众的积极参与也是农田水利建设事业取得较大发展的重要保证。当时,广西个别地方还制定《官坝条规章程》等乡规民约,明文规定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维修以及对水资源的利用。如据《永福县志》记载,清道光前建有冲胆堰,被大水冲毁后,于道光年间重修,并在附近立下刻有管理公约的石碑[25]284-285。另据史料记载,陈元龙在整修灵渠时,曾紧急征调数千名民工,沿河民工顶着寒冷天气,昼夜不分地进行修葺工作。金鉷在整修相思埭时,考察到相思埭“石梁石砢”[5]200-215萦回曲折,比整修灵渠所需工程量更大,故所需动用人力当倍于灵渠。据《荔浦县志》记载,乾隆三十九年,荔浦县村民为蚂蝗坝聘请专门看护人员,以确保沟水不干涸,同时还制定了管理官坝的《官坝条约》,对春灌前的岁修、天旱时塞坝堵漏与疏沟都立有派工规定,对于某些不出工的村民则以不给水源灌田作为惩罚[26]220-240。所有这些,无疑有力地推动了清代广西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

(五)气候条件与地形的影响

广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虽水系发达,但河流多夏涨冬枯,暴起暴落,容易形成旱涝灾害。据统计,整个清代广西发生的全区性大水灾约6次,各府州县发生水灾约527次,梧州、桂林等地是受水灾威胁最严重的地区[27]。水灾主要集中分布在江河流域附近,容易引起洪水冲垮河堤,淹没水田,这就要求灵渠、相思埭等大型水利工程必须发挥出节水、调水等重要功用。干旱是清代广西最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据不完全统计,在清代统治的两百多年间,广西出现的旱灾年数约有120多次,旱灾频率在30%以上,涉及整个广西的大范围旱灾约有十二年次[28]。干旱天气势必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而清代广西的水田利用率相对较高,水稻等农作物所占比例较大,故发展陂塘等蓄水工程甚为必要。另外,广西境内多山,森林覆盖面积较大,溪流小河纵横交错,这就给广西农田灌溉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于是,明清统治阶级及当地百姓充分利用广西良好的自然资源,有效开发和利用地下水,因地制宜地修筑堰坝、陂塘等各种水利工程。

四、清代广西发展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作用与影响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封建社会里,水利是农业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清代,广西地区由于对各种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水利工程的整修,不仅有效地推动了清代广西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融。

(一)有效地推动了清代广西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灌溉水源,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所依赖的环境条件,使得大批荒地得以开垦,农田灌溉面积不断增加,从而带动了农业的开发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据学者研究统计,清初广西农田约为733万亩,嘉庆年间已经扩展到920万亩[29]。而桂林、柳州、庆远、思恩、平乐、梧州、浔州、南宁、太平、镇安、郁林等十一府州,“自雍正十年(1732年)至嘉庆四年(1799年)编征新垦升科并清出共田五百四顷九十亩二分五厘五毫六丝”[30]。荒地不断开垦,水田面积不断扩大,主要得益于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灵渠和相思埭的整修,为附近的农田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大大改善了附近区域的灌溉条件。据史书记载,灵渠经整修后,“附近粮田,并资灌溉”[31]25-35;相思埭经重凿后,“水得容蓄,长流不竭,农田商楫,俱赖其利”[4],雍正时期,“近渠之田,资灌溉者不下数百顷”[32]。据嘉庆《广西通志》记载,阳朔县神陂,河池州蒋村陂,平乐县壕陂、陇陂,宣化县古育塘等皆可灌溉附近农田千余顷;苍梧县大陂等中等陂塘约可灌溉农田几十顷至上百顷。由此可见,陂塘数量的增加,水车等灌溉工具的推广,为广西各地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极大便利。兹举清代中前期梧州、郁林二府州为例说明之。

表2 清代中前期广西梧州、郁林部分州县水利灌田面积一览表

由梧州、郁林二府州部分地区农田水利灌溉情况可知,在清代广西的农田水利灌溉系统中,陂塘是占有一定比例的。据清宣统元年《南宁府志》记载,南宁府管辖的宣化县(今邕宁县),道光前修筑的陂、堰、沟达30多处,每处最多可灌溉农田三千至四千亩以上。据清同治十三年《苍梧县志》记载,苍梧县内思良江可灌溉农田80余顷,安平江可灌溉农田约70余顷。可见,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农田灌溉方式的多样化,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封建经济的增长。

从很大程度上说,囿于自然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广西农业的发展与进步,势必依赖于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兴盛。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其作用影响到农业发展的诸多方面。灵渠、相思埭等水利工程的修护,有效地保障了附近良田的灌溉水源,而陂塘、堰坝、地下水等的开发与利用,有效地提高了对当地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所有这些,都为清代广西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广西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粮食等各种商品货物的流通和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近代广西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无疑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二)有力地促进了清代广西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清初,封建统治者为恢复和发展广西的农业生产与社会经济,实行奖励垦殖和移民政策,由此吸引大批移民进入广西。与此同时,清代广西境内灵渠、相思埭等运河水利工程的修复畅通同样吸引了不少外地人或迁居于运河流域,或通过运河航运移居广西境内,譬如相思埭运河沿岸大多数村庄人口都是在明清时期从其他省份迁居过来的,其中就有许多少数民族,尤以回族居多。移民的大量迁入,不仅带来了一定的财力和丰富的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外来文化,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广西地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有助于广西地区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有效改善本地某些不良的社会风俗和落后的封建文化,有利于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从而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各族民众在广西农田水利建设事业中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他们在发展广西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过程中,不断扩大彼此之间的交往与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情谊,从而更加促进广西境内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协作与社会和谐。

五、余论

如众所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历史上看,清代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对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重视,从本质上说主要还是出于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目的。在此背景下,清代广西农田水利建设事业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其结果,不仅促进了清代广西农业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增长,而且维持了广西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不仅有助于增加清代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且巩固了封建王朝在广西民族地区的统治地位。同时,清代广西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空前发展,也为近代广西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故其积极作用是不容低估的。

诚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我们应该看到,尽管清代广西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譬如,水利工程建设费用的开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封建政府的财政负担与压力。如据史载,康熙六年至十六年间每年的治河费用大约是30万两白银[33]。据魏源《圣武记》记载,河工修浚所需银两在清代乾隆一朝大约为每年3200万两白银,在中央财政支出中占常例支出的比例为12%[34]。由此可见,清代水利建设在封建政府的财政支出中还是占用一定分量的。按文献记载,雍正七年至八年间,相思埭的修筑费用,据保守估计应该在10万两以上[35]。这无疑给各级封建政府的财政支出造成了一定的压力。由于封建社会本身的局限性,使得人们在修建农田水利工程时,大多仅限于继承前人的成果,在技术创新方面并无太大的突破和根本性的进步。灵渠和相思埭等大型水利工程在清代的多次维修,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清代在水利整修的方案和技术上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其结果,不仅使得灵渠和相思埭等水利工程的整修质量不高,而且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

注释:

①近年来,有关中国农田水利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1)姚汉源著:《中国水利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2)(日)森田明著:《清代水利与区域社会》,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版;(3)鲁西奇、林昌丈著:《汉中三堰:明清时期汉中地区的堰渠水利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11年版;(4)鲍彦邦著:《明清侨乡农田水利研究:基于广东考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5)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编:《山西水利社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6)张芮著:《中国农业水利工程历史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年版;(7)饶明奇著:《中国水利法制史研究》,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8)陈曦著:《宋代长江中游的环境与社会研究:以水利、民间信仰、族群为中心》,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1]宁史.清代广西水利事业[J].学术论坛,1984(3).

[2]林卓才.从《清实录》看清代广西的水利[J].广西水利水电科技,1985(3).

[3]吴小凤.明清时期广西水利建设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4]谢启昆.广西通志·山川·水利(卷一一七)[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5]唐兆民.灵渠文献粹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2.

[6]清高宗实录(卷四七)[M].1964.

[7]清高宗实录(卷四六五)[M].1964.

[8]灵川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灵川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

[9]田东县志编纂委员会.田东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10]武鸣县志编纂委员会.武鸣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11]张芳.明清南方山区的水利发展与农业生产(续)[J].中国农史,1997(3).

[12]谢启昆.广西通志·山川略·水利(卷一二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13]蒯光焕,李百龄.苍梧县志·风土志[M].1874.

[14]合浦县志编纂委员会.合浦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

[15]清高宗实录(卷一三二)[M].1964.

[16]清高宗实录(卷一七三)[M].1964.

[17]柳城县志编辑委员会.柳城县志[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2.

[18]清高宗实录(卷四五五)[M].1964.

[19]永福县志编纂委员会.永福县志[M].河南:新华出版社,1996.

[20]清圣祖实录(卷二四九)[M].1964.

[21]清世宗实录(卷52)[M].中华书局,1964.

[22]清实录·高宗实录(第七一五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3]清高宗实录(卷五七一)[M].1964.

[24]清高宗实录(卷七四五)[M].1964.

[25]永福县志编纂委员会.永福县志[M].河南:新华出版社,1996.

[26]荔浦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荔浦县志[M].河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27]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图书馆.广西自然灾害史料[M].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图书馆,1978.

[28]周宏伟.清代两广农业地理[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29]张芳.明清南方山区的水利发展与农业生产(续)[J].中国农史,1997(3).

[30]谢启昆.广西通志(卷一五五、一七八)[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31]清高宗实录(卷八九七)[M].1964.

[32]鄂尔泰.重修桂林府东西二陡河记[M]//黄海.兴安县志(卷九),2002.

[33]王英华,谭徐明.清代河工经费及其管理.历史的探索与研究——水利史研究文集[C].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

[34]薛敏.赋役征银对清代中央财政的影响——以河工为例[J].黑龙江史志,2014(1).

[35]唐凌.论清朝大修桂柳运河的功与过[J].广西地方志,2010(3).

On the Construction of Farmland Water Conservancy in Guangxi Province during Qing Dynasty——the First One within a Series of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Zhuang Area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LAN Wu1,TANG Ling2
(1.Historical Culture and Tourism College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Guangxi 541001;2. Guanyang senior high school,Guanyang,Guangxi,541600)

In the Qing dynasty,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eudal society reached a peak state and the agriculture had a further development.Central government and local government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Therefore,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in Guangxi province gained a rapid development and reached a top.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of Guangxi in the Qing dynasty,in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main expressions,the vital reasons,the functions and influence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which is not only helpful for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ain achievements of the Zhuang nationality in the Qing dynasty,but also helpful for a recognition of the ruling measures of the frontier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its local governments from economic point of view.

Qing dynasty;Guangxi;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Zhuang Region;develop

K248

A

1673—8861(2016)04—0001—07

[责任编辑]肖晶

2016-11-15

蓝武(1970-),男,广西南宁人,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地方民族史研究所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西南边疆民族历史地理、岭南历史文化、古籍整理、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6XZS024)。

猜你喜欢

灵渠农田水利灌溉
行尽灵渠路 兴安别有天——跟着古诗词游灵渠
挖掘灵渠文化 助推灵渠申遗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灵渠颂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
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力促现代农业高效发展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