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关键 因地制宜 因产施策科学有效推进丘陵山区作物“机器换人”*
2016-02-08王建伟
王建伟
突出关键 因地制宜 因产施策科学有效推进丘陵山区作物“机器换人”*
王建伟
遥控果园植保机
继7月在东阳举办浙江全省粮食产业“机器换人”现场会,这次又在淳安举办全省丘陵山区作物“机器换人”现场会,目的是部署丘陵山区作物“机器换人”工作,推进农业“机器换人”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
1 丘陵山区是当前农业“机器换人”的相对短板,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农业“机器换人”的主攻方向
从地貌区域看,丘陵山区占了全省的大多数。浙江省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从农业产业看,丘陵山区作物除了有水稻外,还有茶叶、旱粮、蔬菜、水果、食用菌、畜牧、中药等众多产业,基本覆盖了我省主要农业产业,是十分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特别是旱粮、果蔬等作物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从基础条件看,丘陵山区地形复杂、经济相对落后,农业生产劳动强度更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愿望更加迫切,更加需要农业“机器换人”减轻农业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实现体面劳动、致富增收。因此,推进丘陵山区作物“机器换人”,事关全省各区域、各产业农业“机器换人”的均衡发展,事关农业机械化发展全局,也事关丘陵山区农民群众的切身需求。推进丘陵山区作物“机器换人”,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推进的问题。各地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更加重视丘陵山区作物“机器换人”工作,必须积极认真研究对策措施予以科学有效推进。
这些年在良好政策的沐浴下和农机干部的作为下,丘陵山区作物“机器换人”取得了积极成效,农机装备在各产业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茶叶生产主要环节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但客观而言,丘陵山区作物“机器换人”推进还相对比较缓慢,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比较低,与平原地区相比,与农业“机器换人”“两全两高”的要求相比,都存在不小的差距,是比较明显的薄弱点和短板。而在丘陵山区范畴内,丘陵区的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又明显高于山区。以粮油产业为例,目前平原地区水稻、小麦、油菜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为84%、72%和34%,而丘陵地区则分别只有67%、64%和30%,水稻栽植、粮食烘干等关键薄弱环节机械化差距更加大。而其他一些特色产业如水果、蔬菜等,机械化程度则更低,不少环节还处于空白。就目前来说,相对平原地区,丘陵山区作物“机器换人”的提升空间更加广阔,也是我省农业“机器换人”乃至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的突出重点和主攻方向。
那么,为什么丘陵山区作物“机器换人”推进比较缓慢?这里有多方面原因,主要有三大制约。首先,是自身环境条件的制约。丘陵山区地形较平原地区复杂多变,普遍存在山高坡陡、道路崎岖、场地狭窄等问题,大型农业机械多数难以通行,中小型农业机械也常常因为耕地分散、丘块大小高低不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而影响正常作业。其次,是装备供给不足的制约。目前从事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研究的企业和科研院所总体还不多,用于丘陵山区农机开发的科研经费也相当缺乏,致使丘陵山区农机技术装备供给明显不足,不仅无法覆盖特色产业生产和加工全过程,就连适合水稻生产的机械装备也相对缺乏。农业生产“无机可用”“有机难用”的问题在丘陵山区显得特别突出。第三,则是财政投入不足的制约。丘陵山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不少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群众自身购买能力相对比较弱。虽然目前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对欠发达地区作了一定的倾斜,但总体力度不大,财政投入还不足,影响了农民群众购机用机的积极性。这些都决定了推进丘陵山区作物“机器换人”这项工作势必更难、更棘手,我们只有也必须拿出更大的决心、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抓好,才能出成效。
轨道运输机
2 推进丘陵山区作物“机器换人”,必须突出关键、因地制宜、因产施策
平原地区农业“机器换人”经过多年发展,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例如,在政策支持方面,不断强化政策引导,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农机装备总量,优化调整装备结构;在发展路径方面,重点突破水稻栽植、粮食烘干等薄弱环节机械化,率先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然后由以粮食作物为主转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禽水产机械化全面发展;在科技创新方面,坚持产、学、研、推相结合,农机农艺融合,走“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发展道路;在主体培育方面,大力扶植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农机综合服务中心等新型农机经营主体,以农机社会化服务为纽带推进农业“机器换人”。丘陵山区与平原地区相比,农业“机器换人”起点较低,情况复杂,既要借鉴平原地区农业“机器换人”发展的一般经验,又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必须结合丘陵山区的实际,学习先进,学以致用。本着“突出关键、因地制宜、因产施策”的原则,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逐步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1)突出关键,就是要综合考量区域特征、作物品种、农民主体等多方面因素,有选择性地抓住关键重点予以推进。丘陵山区作物品种众多,需要推进“机器换人”的领域很广,一股脑儿全面推进,既不科学也不现实,必须抓住“关键重点”这个“牛鼻子”。要突出关键重点区域,率先推进地势相对平坦、种植相对集中连片地区的农业“机器换人”。要突出关键重点产业,率先推进当地主导农业产业、相对容易推进的产业。比如茶叶主产县重点推进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食用菌主产县重点推进食用菌生产机械化。要突出关键重点对象,率先扶持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购置应用适用农机装备,打造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基地,示范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农业生产机械化。
(2)因地制宜,就是要根据区域不同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实施不同的农业“机器换人”推进模式。在农作物种植达到一定规模且农机作业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参照平原地区的发展模式,努力实现大田作物耕、种、收、植保、烘干等环节的机械化,积极推进全程机械化作业。对于不能或无法集中连片种植的农作物,或虽集中连片但并不具备现场机械化作业条件的地方,如高陡连片梯田、挂坡地等,可在交通便利处建设农机作业服务中心,集中实施脱粒、清选、运输、烘干等环节机械化作业,实现农产品集中处理机械化。比如对于一些小田块坡地上种植的水稻,就可先行采用小型割晒机收获,再进行集中脱粒和烘干。
(2)因产施策,就是要根据不同的农业产业特色,分类推进“机器换人”。对于水稻、旱粮等粮食作物以及茶叶、食用菌等机械化基础较好的产业,要突出薄弱环节,努力推进全程机械化生产。比如水稻,要重点解决栽植、收获、烘干等环节的机械化;茶叶,要重点解决茶园耕作特别是中耕、植保施肥、采后运输等环节的机械化;食用菌,要重点解决接种、灭菌等环节的机械化。对于林果、蔬菜等机械化基础较差的产业,要突出关键环节,努力填补机械化空白。比如林果,要重点发展果园耕作、植保、施肥以及果品产后运输、分级包装、储藏保鲜等环节的机械化;蔬菜,要重点发展播种、育苗、移栽等环节的机械化。这次现场会专门安排了轨道运输机械的作业现场,我觉得这个在丘陵山区的茶园、果园有非常大的用途,轨道运输机也列入了2016年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新产品范围,希望各地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积极引导丘陵山区农户引进应用轨道运输机,解决农产品“下山难”问题。
茶叶机械化加工
3 明确任务措施,强化支撑保障,加大力度推进丘陵山区作物“机器换人”
丘陵山区作物“机器换人”是农业“机器换人”的重要内容,是今后一段时期拓展农业“机器换人”、提升农业“机器换人”的关键重点。前段时间,农业部批复同意将我省列为创建全国农业“机器换人”示范省,这对我省农业“机器换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紧紧围绕创建全国农业“机器换人”示范省,立足全面全程高质高效这一总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因产施策、突出重点”的总原则,加大工作力度,加强统筹协调,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推进丘陵山区作物“机器换人”,努力缩小与平原地区的差距,实现协调均衡发展。重点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深入实施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工程。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工程是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工作的主载体、主平台、主战场,必须运用好、实施好。我们首批确定了10个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县、100个示范镇(园区)、300个示范基地的创建计划,这里面也包括了丘陵山区作物“机器换人”的示范创建。也许丘陵山区会觉得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工程的建设标准比较高,感觉无法与平原地区竞争;但丘陵山区有自己的特色,也有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基地,应当与平原地区一样,高标准、高要求建设。示范乡镇(园区)和示范县相对示范区域较大的,可以考虑就某一特色主导产业推进农业“机器换人”,创建特色主导产业“机器换人”示范乡镇(园区)、示范县。比如茶叶主产区就可以突出茶叶推进全程机械化,创建茶产业“机器换人”示范乡镇(园区)、示范县。
(2)因地制宜培育农机服务主体。实践证明,农机社会化服务是推进农业“机器换人”的有效途径。要根据实际情况,培育发展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不同产业、不同模式的农机服务组织,并根据作业量及服务农户种植面积合理配置农机具。鉴于丘陵山区地块小而散、作物品种多的特点,大力发展农机大户,以及提供耕作、栽植、收获、植保、加工等单项或多项作业服务的农机服务组织。有条件的地方,要培育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农机综合服务中心等新型农机服务主体,在满足自身机械化作业需求的同时,为周边农户提供机械化作业服务。要强化规划布局,选择适宜区域培育农机服务主体,力求总量适宜、布局合理。要适应作物品种多样化的实际,探索拓展农机服务领域,探索建设特色主导产业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关键环节机械化作业服务。
(3)切实加强技术示范推广。在新机具、新技术的掌握上,农机推广部门是行家里手,在农民用户的需求动向上,农机推广部门是最先了解的,农机推广是连接农机生产厂家、科研单位和农民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丘陵山区自然条件恶劣,推进农业“机器换人”难度大,更需要农机推广部门充分发挥紧密联系先进技术和生产实际的优势,引导重点主体购置引进适用农机装备,建设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基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同时,在开展示范推广,指导农民购机、用机过程中,也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促使企业不断改进技术,推动丘陵山区作物“机器换人”发展。据了解,针对从平原地区引进的农机具不完全适用丘陵山区的情况,一些农机推广部门通过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先引进后改制或与企业合作研发等方式研制适应当地生产条件的机具,有很多已经批量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推广应用效果,这种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4)创造条件改善农机作业环境。这是推进丘陵山区作物“机器换人”的基础。要深入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主动对接农艺部门和科研单位,组织开展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试验研究,不断建立和熟化完善各个产业的农机农艺融合技术体系。例如,近年来,桐庐县积极实施各级农机农艺融合项目,先后承担实施省级农机化促进工程、农业部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财政部水果生产社会化服务等项目,为推进地方特色产业“机器换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要以提高机械化作业适应性为目标,加强土地整理,按照尽可能将“小田变大、角田变方、坡田变平”的要求,对田块大小高差进行合理改造,形成“适机农田”。同时,还要抓好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作物集中布局,推进种植养殖标准化和适度规模化,着力改善农机作业条件。
(5)引导加强适用机械科研开发。充分发挥农机推广部门的纽带桥梁作用,鼓励和引导农机制造企业和科研院所,针对丘陵山区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农业农机发展现状,围绕农林牧各个领域的栽培、管理、收获、运输、储备、加工等多个环节,按照“个体小轻化、使用灵巧化、功能多样化、技术高端化”的要求,创新研制一批适应性强、操作简单、可靠性好的农机装备,重点研究开发适应丘陵山区小田块作业的水稻机插机播、飞机植保,小型油菜直播、移栽和收获,蔬菜、柑橘、茶叶等果蔬作物种植和采摘机械,以及小型畜牧、水产养殖业机械装备,加快解决“无机可用”“有机难用”的问题,为丘陵山区作物“机器换人”提供弹药充足的武器库。
(6)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推进农业“机器换人”特别是丘陵山区作物“机器换人”,必须要有到位的政策措施与之相配套。省级层面,不仅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农机化促进工程项目上对丘陵山区实行一定的倾斜政策,今年还争取出台了中央和省新产品补贴政策,将轨道运输机、食用菌机械等适合丘陵山区的机械装备纳入补贴。各地也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财政的支持,主动汇报、主动协调、主动争取,研究出台地方特色农机扶持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同时,要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的意见》,因地制宜研究出台地方配套意见,为农业“机器换人”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目前,部分地区如杭州市和淳安县已经出台了市、县政府层面的农业“机器换人 ”意见。其他地方也要加快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抓紧出台配套意见。
作者信息:局长,浙江省农业机械管理局,310020,杭州
*该文是浙江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局长王建伟在浙江“全省丘陵山区作物‘机器换人’现场会”上的讲话,题目为编者所加,文字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