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山区农机化发展因素的调研与探析
2016-02-08党启科任文斌高培峰魏冬东
党启科 任文斌 高培峰 魏冬东
制约山区农机化发展因素的调研与探析
党启科 任文斌 高培峰 魏冬东
宝鸡市地处陕西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西端,北、西、南三面环山,向东呈尖角开口槽形敞开,总面积1.82万km2,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占56%,丘陵占26.5%,川原占17.5%,呈现“六山一水三分田”格局;耕地面积29.74万hm2,其中山区耕地10万hm2,占34%。长期以来,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缓慢,机械化水平低下,严重制约了全市机械化整体水平的提升,特别是在川原地区粮食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的今天,提升山区机械化水平已迫在眉睫,成为当务之急。
1 山区农业机械化现状
宝鸡市辖3区9县96个镇街,其中纯山区5县40个镇。 截至2015年底,山区5县拥有农机总动力60.36万kW,拖拉机14 360台/24.9万kW,其中大中型5 524台/17.4万kW,配套农具2.6万多台件;机耕面积6.61万hm2,机播面积5.37万hm2,机收面积3.57万hm2,免耕面积0.65万hm2,深松面积0.41万hm2。近年来,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促动下,在大力发展川原地区农机化的同时,平衡发展山区机械化,引进、示范和推广适应山区地域和产业特点的各类机械,促进山区机具总量不断增长,机具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农机装备水平逐年提高,突破山区机械化发展瓶颈,为改变丘陵山区长期以来落后的生产面貌,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等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山区机械化仍然存在农机具总量少、机械化水平低等诸多困难和问题。
1.1 农机装备结构“五多五少”的问题严重存在
一是人均耕地多,机具总量少。山区5县人均耕地0.187hm2,是川原人均耕地的2倍多,机具总量占全市的30.2%,每6.7hm2耕地拥有的农机总动力、拖拉机台数,分别低于全市34%和8.7%。二是小型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少。拥有拖拉机14 360台,其中大中型5 524台,小型8 836台,大小比为1∶1.6,转型缓慢,结构不合理。三是动力机械多,配套农具少,配套比偏低。拥有拖拉机配套农具26 244台件,机具配套比为1∶1.6。四是单项传统机械多,高效复式机械少。如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秸秆青饲料收获机、复式深松整地机等新型机具在山区县屈指可数。五是粮食生产机械多,特色产业机械少。相对而言,粮食生产传统的耕种收农机具较多,而果园、设施蔬菜等特色产业方面机械少,仅仅使用了微耕机、卷帘机、滴灌等机具和设施。
1.2 机具偏少,动力偏低,更新缓慢,水平低下
宝鸡市山区5县山大沟深、坡陡路狭,农田耕作劳动强度大,农民群众对农业机械的需求十分强烈。然而,现实往往是事与愿违、不尽如人意。山区5县在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12年的今天,纵向大发展,横向比较慢,机具偏少,动力偏低,更新缓慢,水平低下。其耕地占全市34%的山区5县,农机总动力仅占全市的22%,拖拉机拥有量占全市的30.7%,配套农具(2.6万多台件)占全市的30%,每6.7hm2耕地拥有的农机总动力、拖拉机台数,分别低于全市34%和8.7%。笔者2014年5月曾在太白县调研得知,拥有耕地38.3hm2、人口367人的靖口镇大地岭村,仅有3台拖拉机(1台丰收35和2台金马50)和6台深翻犁、播种机等农机具。再就是农机化水平低下。山区5县2015年完成农作物机械化耕种收面积分别为6.61万、5.37万、3.57万hm2,机械化作业水平分别为77.3%、64.7%、43%,分别低于全市21.6、18.2、24百分点,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为55.2%,低于全市21.2百分点。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最低的凤县,耕种收及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为45.9%、29.5%、18%和32.6%。
2 制约山区农机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自然条件
宝鸡市山区面积1万多km2,占总面积的56%,山区耕地面积10多万hm2,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4%。主要分布在境内秦岭南麓和西北黄土高原沟壑区等处,沟壑纵横、山岭重叠,深山居多,海拔相对高差大。气候属暖温带干旱半干旱类型,干旱缺水,年平均降水量300~650 mm,且分布不均,霜冻、冰雹、暴雨、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地块小、坡度大、机耕道路狭窄,制约了农机化发展。
2.2 经济条件
山区镇村距城镇较远,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自然环境差,农民收入低,贫困人口多,农民生产生活困难,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山区5县有贫困户3.3万多户、人口11万多,占全市扶贫人口的34.3%。山区农村信息闭塞,创业路子不宽,农民就业不稳定,加之贫困人口家底薄,很难抵御和应对市场、自然和人为的风险,因病致贫、因灾返贫的现象居多。在特殊的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的同时,普遍性的相对贫困人口缓慢增加,造成农民购买力明显不足,购买农业机械的能力有限。
2.3 产业结构
农业比较效益低,产业体系不完善。山区自然资源匮乏,人均耕地相对较少,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多层次、复合型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还未完全建立。大多数镇村缺乏科学和统一的产业发展规划,主导产业仍以粮食种植业为主,特色产业初步建立。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在山区5县呈现出“麟游玉米(地膜玉米)、南山菜(高山蔬菜)、千阳桑果(蚕桑和苹果)、陇烟奶(烤烟和奶畜养殖)、凤县西山花椒带”的产业新格局,但目前尚未形成拳头产品,不能带动群众发家致富。现代农业发展相对缓慢,对于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2.4 农民素质
山区农民小农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传统滞后的思想观念成为制约农机化发展的根源性因素、根本性原因。在调查中发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居多,大多外出打工,长期留守的以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主,劳动能力低下,文化程度不高,思想保守,反应迟缓,导致接受新鲜事物意识不强,学习操作农机的能力差,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速度慢。
2.5 服务能力
山区县农机管理推广服务机构在编人员少,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乡镇没有农机管理推广服务机构,未设专业技术人员,基层农机服务“断腿”。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很少,农机大户不多,农机具及配件经销、修理网点极少,大多集中在县城,农民购买、维修农机具一般都要进城。服务能力弱,机手不方便,制约着山区农机化的发展。
作者信息:宝鸡市农机局,721004,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