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省各市州旅游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2016-02-08张毓峰黄小娟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四川省竞争力区域

胡 雯 张毓峰 黄小娟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西南财经大学,四川成都 610071)

四川省各市州旅游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胡 雯 张毓峰 黄小娟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西南财经大学,四川成都 610071)

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比较研究;四川省

文章在梳理总结国内外已有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理论和实证研究基础上,选用更加合理的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理论分析模型、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对四川省21个市州的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统计实证与比较分析。主要结论包括:第一,目前四川省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总体特征是各个市州旅游产业发展差距十分明显,成都作为单一极核地位突出,次极增长中心培育相对不足,迫切需要选择、培育和打造形成新的旅游经济增长极,由单引擎带动向多引擎带动转变。第二,这种旅游产业发展空间格局的基本特征是各市州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硬件”与“软件”各类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三,四川省各市州旅游产业的发展优势各不相同,导致各个市州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各市州通过有效的区域旅游合作可以大大提升四川省整体旅游吸引力和产业竞争力;第四,由于在旅游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区位交通条件和旅游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差异,四川省各个市州旅游产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存在明显差异。论文最后提出促进四川旅游产业竞争力全面提升的针对性对策建议。

一、引言

在当前全球经济整体增长乏力、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和四川经济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之际,中共四川省委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和发达地区实践经验,提出“多点多极,做大区域经济板块、重塑经济版图、实现经济强省的宏伟蓝图”的整体经济发展新战略。加快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是四川旅游产业发展必须服从和服务的重大工作,也是各市州旅游产业发展不容错过的重大机遇。但是必需清醒地看到,四川省旅游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名与四川省的旅游资源大省地位还不匹配,入境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更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四川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目标尚有明显差距。从近年来全省21个地市州旅游产业发展来看,单极支撑特征突出,旅游收入1000亿元以上城市只有成都,占全省旅游总收入32%,高出排在第二位的乐山近4倍,而其余19个市州旅游收入均在300亿元以下[1],区域旅游发展很不平衡,难以对四川省经济多点多极发展战略形成有效支撑。因此,迫切需要对四川省各市州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其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客观认知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重新审视和谋划四川省旅游产业空间发展战略,对四川旅游产业发展空间结构和空间过程进行重构,促进旅游发展由单引擎带动到多引擎带动转变,转变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战略方式。本文在梳理和总结国内外已有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理论和实证研究基础上,选用更加合理的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理论分析模型、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对四川省21个市州的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统计实证与比较分析,并提出促进四川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针对性对策建议。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作为对全球各个国家以及地区旅游产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实践回应,大量学者和机构对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相关研究文献,旅游产业竞争力成为近些年来旅游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焦点。这里对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概念解释、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模型、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以及四川省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作一概括性评述。

(一)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概念解释

在国内外研究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问题过程中,只有少量学者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明确地界定,主要包括两大类:第一类强调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实质就是市场竞争力(D.Hartserre A.[2],2000;张明清[3],2000;张永胜[4],2005),第二类强调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是由多方面竞争力所构成的综合能力(Ritchie&Crouch[5],2000;张陆[6],2002;李树民[7],2002;盛见[8],2007;张梦[9],2007)。

(二)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模型

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分析模型主要可分为四类:一是对波特产业竞争力模型的套用(Ritche& Crouch[10],2000;黎洁[11],1999;郭鲁芳[12],2000;朱应皋[13],2005),由旅游生产要素状况、国内旅游需求、旅游及相关产业状况、旅游企业战略、市场结构与竞争、机会和政府等六部分构成;二是Yooshik Yoon(2002)的五要素结构模型,由旅游发展影响、人们对环境的态度、当地居民环境依附性、旅游吸引性开发倾向和旅游目的地竞争战略支持度等五部分构成[14];三是周常春和保继刚(2005)的二因素模型,认为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包括绝对因素(区位要素、形象要素和政策要素)和相对因素(景区、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和娱乐)[15];四是张梦(2007)的二维度模型,强调从果和因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即反映竞争结果的外显竞争力(市场竞争力)和反映竞争力强弱原因的内在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制度竞争力)[16]。

(三)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已有研究主要采用多因素综合法来构建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朱应皋[17],2005;郭鲁芳[18],2000),主要是运用截面数据进行静态分析,仅有部分学者运用面板数据进行动态变化及发展趋势分析(张梦[19],2007)。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最初以层次分析法(AHP法)为主,最近出现了许多新颖独特的方法,如主成分分析法(张梦[20],2005)、因子分析法(张梦[21],2007;武传表[22],2009)、因子聚类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及三角模糊数法等。

(四)四川省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

已有相关研究除了一些针对四川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性研究中偶尔提到旅游产业竞争力这个概念之外,仅有孙晓亚(2010)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四川省六大世界遗产地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竞合策略建议[23],杨霞和刘晓鹰(2012)对四川省21个地市州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24]。事实上,通过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并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专门对四川各市州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比较研究还是个空白。

三、指标体系构建、测量方法选择和综合评价模型

(一)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科学性、一致性、可操作性等基本原则,结合前述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理论分析模型以及影响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关键因素的综合认知,本项研究尝试建立了一套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分为四个层级: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和要素层。其中,总体层即指区域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即四川省各市州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总体目标和效果;系统层根据前文对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认识与研究,划分为旅游发展环境、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3个评价指标因子;状态层是对系统层的进一步细分,阐释系统层的主要构成方面和运行情况;要素层则对状态层进行直接地量度,是状态层的具体化,选取了可获得、可测量、可比较且具有代表性的18个指标,构成了区域旅游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要素及数据来源。

(二)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测量方法选择

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大多属于多因素综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主要包括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如何确定指标权重,二是如何进行多指标评价综合。考虑到本项研究作为一项应用性研究的目标要求,我们并不追求研究方法的复杂性,所以我们不选用对数据收集有更高要求的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等,而是采用更加常用并简便易行的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运筹学家萨迪(T.L.Seaty)提出的一种多目标规划方法或最优化技术。它首先建立表示系统概念或特征的内部独立的递阶层次结构,把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并按它们之间的从属关系分组;其次通过将某种特征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各个子系统的相对重要性;最后综合人的判断以决定各个子系统相对重要性的总的顺序。层次分析法特别适合用于复杂结构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在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中能够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三)一个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

根据上述构建的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到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结合可以得到的四川省各市州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数据,我们构建了四川省各市州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综合模型(如表1所示)。区别于已有相关研究,该分析框架有以下独特之处:一是更加明确生态环境对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将首次提出并强调空气质量因素在我们目前情境下对旅游者目的地决策中具有的关键影响进而对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影响;二是弃用了通常研究中所用的旅游资源或旅游吸引物因素,而是用旅游产品进行替代,其理由是大量的旅游资源或旅游吸引物可能以潜在资源形式存在,需要配套大量其他条件才能开发成为旅游产品,并不能真正代表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三是考虑到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概念内含的动态性特征,构建了旅游发展潜力系统因素,通过收入增长率、市场增长率和旅游投资金额等动态指标来反映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可能的动态变化和未来趋势;四是在旅游发展潜力系统中首次引入了旅游投资金额这一因素,这一因素反映了区域旅游发展的活跃程度以及未来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动态变化。

表1 一个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

四、四川省各市州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实证研究

(一)数据来源及其处理方法

本文所使用的相关统计数据年份确定为2014年。所使用的统计数据及相关资料主要来源包括:《2014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四川省各市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四川省空气质量报告2014》;四川省旅游政务网、各市州政务网以及其他相关网站。在采集相关指标的原始数据时,有些数据缺失或不能直接获取,需要做一些特别处理。

(二)四川省各市州旅游综合竞争力比较分析

本文运用前述构建的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经过相关统计数据收集、整理和计算处理之后,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四川省21个市州(包括:成都、乐山、阿坝、宜宾、南充、绵阳、自贡、遂宁、泸州、眉山、资阳、广安,甘孜、凉山、攀枝花、巴中、广元、德阳、内江、达州、雅安)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排序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四川省各市州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排序情况

从表图1可以看出,四川省各市州的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成都市的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指标值高达0.8380,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遥遥领先于其他20个市州,单一极核地位十分突出,可单独成为一类进行分析;第二类,攀枝花市、绵阳市、广安市、泸州市和宜宾市等5个市州的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指标值介于0.3500和0.4500之间,它们的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弱于成都市但强于其他16个市州;第三类,巴中市、南充市、眉山市、广元市、资阳市、乐山市、凉山、雅安市、甘孜、阿坝和德阳市等11个市州的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指标值介于0.3000和0.3500之间,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相对较弱;第四,自贡市、内江市、遂宁市和达州市等4个市州的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指标值在0.3000以下,是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最弱的市州。

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是由旅游发展环境系统(B1)、旅游发展现状系统(B2)和旅游发展潜力系统(B3)三个系统层指数加权合成的。下面经过相应数据的处理后,我们可以得到四川省各市州在区域旅游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系统层指标的排序情况(如表2所示)。

(三)实证研究结论与进一步讨论

根据上述对四川省21个市州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和实证分析,结合对我们长期以来对四川省旅游产业发展实践过程的深入观察,可清楚地得到以下研究结论:第一,目前四川省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总体特征表现为:各个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差距十分明显,成都作为单一极核地位突出,次极增长中心培育相对不足。国际国内实践经验表明,全省旅游经济的现有空间格局难以快速做大旅游产业规模并提升旅游产业素质,迫切需要选择、培育和打造形成新的旅游经济增长极,迫切需要旅游经济发展由单引擎带动向多引擎带动转变。第二,这种旅游产业发展空间格局的基本特征充分反映了各区域旅游业发展过程各类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是由于旅游资源禀赋、区位通达性、经济基础、社会文化传统、基础设施状况等方面的差距,这些可称之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距形成的“硬件”原因;另一方面是由于对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运行逻辑、创新方式、政策重点等方面存在认知和实践的差距,这些可称之为差距形成的“软件”原因。比如,成都市的旅游发展效果大大优于四川省其他市州,最主要的原因是它作为四川省的省会,其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及生态环境极其优良;而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排名靠后的内江和遂宁市等市则主要是由于旅游发展环境发展滞后;攀枝花市、绵阳市、广安市、泸州市和宜宾市等则在开发旅游产品、提升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素质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第三,四川省各市州旅游产业的发展优势各不相同,导致各个市州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例如作为四川省的经济政治金融中心和中国西部未来重要的国际性城市,既有着丰富的多类型旅游吸引物和产品体系,又有着极富吸引力的城市个性形象和旅游休闲氛围,而周边地区如阿坝、甘孜和凉山等市州既有着丰富的高品位自然景观,也有着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特征,与成都形成很好的互补性,不同市州通过有效的区域旅游合作可以大大提升四川省整体旅游吸引力和产业竞争力。第四,由于在旅游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区位交通条件和旅游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差异,四川省各个市州旅游产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存在明显差异,像成都、乐山、阿坝、宜宾、南充、绵阳等市州旅游总收入规模相对较大,旅游经济发展相对成熟,未来可用于开发的潜在旅游资源相对较少,未来旅游产业增长速度不会太快,但增长的绝对数量大;而有些区域比如资阳、巴中、甘孜、凉山、内江等市州,旅游总收入规模普遍偏低,旅游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但有着很好的发展潜力,未来旅游经济增长速度将会较快,但其与旅游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绝对差异依旧会逐步扩大,在短期内仍然难以改变四川旅游经济发展区域差距的总体格局。

表2 四川省各市州旅游产业竞争力系统层指标排序情况

五、提升四川省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全面实施旅游业多点多极空间发展战略

首先,进一步提升成都这旅游经济增长极核。成都作为中国三个最佳旅游城市中唯一的西部城市,是四川旅游经济发展的“首位城市”,是四川省旅游经济的增长极核。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成都一方面应以全球知名遗产观光旅游目的地、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国际美食娱乐旅游首选目的地、中国最佳商务会展旅游目的地等为奋斗目标,大力建设国际性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另一方面要依托国际化的航空铁路枢纽和信息通讯中心等优势条件,瞄准旅游产业投融资中心、旅游产业营运管理中心、旅游研发和创新中心、旅游信息网络中心、旅游人才培养中心等目标,推进旅游产业要素集聚、旅游产业功能提升和旅游辐射作用发挥,着力建设四川省以及中国西部的旅游经济增长极核城市。其次,做强5个次级旅游经济增长极。乐山、阿坝、宜宾、南充、绵阳等5个市(州)是全省除成都以外规模最大的旅游经济区域,是全省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次级增长极。其中,乐山和阿坝皆拥有世界遗产资源的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旅游产业要素体系发展完善,是吸引国际和省外游客来川的主力区域,未来应以建设大峨嵋国际旅游区和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建设为核心,不断拓展旅游产业发展空间,深度开发旅游产品类型体系,着力提升旅游经济规模和综合效益。宜宾、南充和绵阳都是全省区域中心城市,也是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增长极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较大,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区位交通条件优越,国内旅游发展基础良好,未来发展应以山水休闲基地、文化休闲基地和康体休闲为主体做大旅游产业规模,同时以加强城市旅游集散功能建设为核心提升次极旅游经济增长极的地位。第三,打造5个新兴旅游经济增长极。甘孜、凉山、攀枝花、巴中、广元等5个市(州)旅游产业发展起步较晚,旅游经济规模相对偏小,但都因拥有高品级的旅游资源、旅游通达水平的突破性改善或独特的有利区位条件等,将成为未来发展最为快速的区域,构成新兴旅游经济增长极。甘孜要依托康定机场和亚丁机场建设为契机,加强康定和亚丁两个核心旅游城镇综合服务功能,着力开发环贡嘎生态旅游区和亚丁香格里拉旅游区,打造一流的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凉山和攀枝花要抓住西昌机场和攀枝花机场建设、雅攀高速公路建成和成昆铁路升级的契机,依托绚丽的彝族文化风情和神秘的攀西大裂谷,打造中国西部“阳光风情度假天堂”。巴中要抓住成巴高速公路建成和巴中机场兴建的契机,依托光雾山、诺水河以及红军文化等高品位旅游资源,以旅游扶贫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大力建设秦巴生态旅游区。广元要以“蜀道遗踪,蜀汉英雄”的三国文化为核心,创新参与性文化旅游项目开发,提升自然旅游资源产品吸引力,打造一流的文化旅游精品区。第四,培育一批(N个)旅游经济强县。按照《四川省旅游强县检查验收标准》,在旅游资源富集地区、旅游基础较好地区,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旅游精品项目,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培育50个左右旅游产业体系健全,支柱作用明显,游客满意度高的旅游强县(市、区),夯实旅游多点多极发展的底部基础。

(二)基于差异化策略加大各市州旅游投资力度

不同区域处于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旅游开发的不同条件,面临旅游投资的不同重点,因此需要采取区域差异化的旅游投资策略。其基本思路是:首先,成都旅游投资的主要方向是以市场为主导的都市旅游度假娱乐与新兴旅游业态项目和以政府为主导的旅游公共休闲服务设施功能提升项目。其次,乐山和阿坝的旅游投资的主要方向是围绕建设大峨嵋国际旅游区和大九寨国际旅游区,依托市场力量深度开发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着力提升旅游经济规模和综合效益。再者,宜宾、南充和绵阳的旅游投资方向应以山水休闲、文化休闲和康体休闲等项目为主,做大旅游产业规模,并加强城市旅游集散功能建设。第四,甘孜、凉山、攀枝花、巴中、广元等5个市(州)未来旅游投资的主要方向,首先是以政府主导进行核心旅游景区开发和基础设施完善,突破旅游发展的增长门槛,同时积极引导市场加大各类旅游要素的投资,健全旅游目的地要素体系。为了推进旅游投资快速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完善旅游投资管理机制,健全旅游投资服务体系,加强旅游投资人才培养。

(三)基于融合化和集群化构建泛旅游产业体系

一是要努力推进旅游业发展与“四化”相结合,顺应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细分化、多样化和体验化的发展趋势,破解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业深度融合发展的障碍,不断引导新兴旅游业态推陈出新,实践“旅游引导的区域综合开发模式”,推进泛旅游产业体系集聚化发展。二是要适应多样化、多层次的国民旅游休闲消费需求,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加快推进公共慢行绿道、体育运动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汽车营地和旅居全挂车营地、低空飞行旅游以及森林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着力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乡村旅游产品,建设一批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旅游名镇名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创新发展文化创意旅游,在旅游目的地打造特色鲜明、艺术水准高的专场剧目,发挥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传统节庆品牌效应。三是要围绕旅游产业“吸引核-游客搬运-游客聚集-消费集聚-产业延伸”的核心逻辑,遵循“多维梳理、多产联动、交叉融合、优势集聚、配套发展”的理念,大力促进泛旅游产业体系的创新构建和整合发展,提升旅游产业价值链的深度和广度,增加旅游发展的综合效益。

(四)加快重大旅游交通设施和网络体系的建设

加快重大旅游交通设施建设,加快构筑航空、公路、铁路“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提升以快速、畅通、安全、方便为目标的旅游进出能力,扩大旅游市场吸引范围和旅游者接待规模。一是要加快推进成都双流机场第二跑道、康定机场、攀枝花机场、西昌机场和巴中机场等规划建设,增加成都至欧美等主要国际客源地之间的直飞航线以及省内各支线机场至国内主要客源地的直航航线,加快成都到国内主要客源中心的高铁,加速建设对外交通运输体系。二是优化旅游经济增长极核心城市、重点旅游城镇、干线公路、铁路、机场、旅游景区之间的旅游公路,完善与主体交通设施能力相适应的旅客集散和中转系统,形成舒适、便捷、安全的旅游立体交通网络,优化内部旅游交通运输体系。三是要加快建设旅游集散中心设施体系,完善自驾游的游览系统、补给系统、应急救援系统、管理保障系统等基础设施,推进旅游标识标牌和旅游交通引导系统的标准化建设,加快完善旅游交通服务设施。

(五)大力推进精品旅游目的地体系的创新建设

突破“资源展示”层次的传统旅游开发模式,以为旅游者塑造高峰体验作为最高指导原则,大力推进精品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建设对国际国内旅游者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体系。一是要转变开发方式,充分认识旅游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之间的耦合关系,坚持以城镇为空间依托开发旅游资源及其产品。二是从注重旅游景区景点建设转变为景城、景镇和景村的一体化规划和全方位建设,尤其是加大次级旅游经济增长极和新兴旅游经济增长极的旅游目的地综合开发。三是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低碳建筑技术等,积极推进智能旅游景区、智慧旅游城市、低碳旅游建筑和零碳度假酒店等建设项目的示范和推广。四是要避免单一渠道获得的弱小资本对一流旅游资源进行浅层次、低水平、浪费式的开发,积极引导多元化渠道筹集充足的资本,形成整体化、规模化和高水平开发,从而保证优质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成为一流旅游精品目的地。

(六)深入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创新

首先,要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体、多方社会力量协同发展战略。明确政府在旅游发展规划、资源和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等领域的规制职责,增强其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等服务职能;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和运行规则,打破行业、地区壁垒,推动旅游市场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尤其要进一步推进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之间、各个政府部门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在政策配套、干部配备、机构设置等保障方面,在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和产业调整等项目安排方面,形成密切配合和有效协调。其次,深入推进与旅游投资发展相关的财政金融制度改革。四川省现用于旅游发展的财政资金总体上存在资金规模较小、投向相对分散和投资效果较差等特点,其改革思路是通过财政相关资金整合和旅游资源资本化设立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形成对未上市旅游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并提供专业经营管理服务的集合投资制度模式。同时,要与国家政策性银行合作进行加快推进全省旅游投资发展的系统性融资规划,鼓励采取BOT、TOT等融资方式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旅游领域的融资工具和融资方式。第三,加快旅游土地使用相关政策改革。编制和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时,要充分考虑相关旅游项目的建设用地要求,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改革完善旅游用地管理制度,推动土地差别化管理与引导旅游供给结构调整相结合,年度土地供应要适当增加旅游业发展用地。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开办旅游企业。探索细化利用荒地、荒坡、荒滩、垃圾场、废弃矿山等土地开发旅游项目的支持措施。

[1]D.Harteserre,A.Lessons in Magagement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 in the Case of Foxwoods Casino Resort[J].Tourism Management,2000.

[2]Michael E.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90:127.

[3]Yooshik Yoon.Development of a Structural Model for Tourism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 from Stakeholders’Perspetive,Blacksburg,Virginia,USA,2002.

[4]Salah,S.Hassan.Determinants of Market Competitiveness in an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Tourism Industry[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0,(2):239-245.

[5]AM d'Hauteserre.Lessons in managed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 the case of Foxwoods Casino Resort[J].Tourism Management,2000,21(1):23-32.

[6]J.R.B.Ritchie,G.L.Crouch.The competitive destination:A sustainability perspective[J].Tourism Management,2000,21 (1):1-7

[7]Go&Govers.,1999.The Asian perspective:whic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destinations in Asia are the most competitive?[J].Journal of Convention&Exhibition Management,1 (4):37-50.

[8]C.W.Kim.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Determinants and Indicators[J].Tourism Management,2000,23(1):13-21.

[9]陈建斌.区域旅游竞争力分析[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1,(3):15-17.

[10]郭鲁芳.关于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考[J].旅游科学,2000(2):12-15.

[11]郭舒,曹宁.旅游目的地竞争力问题的一种解释[J].南开管理评论,2004,7(2):95-99.

[12]黎洁、赵西萍.论国际旅游竞争力及其阶段性演进[J].商业经济与研究,1999(4):19-22.

[13]李树民等.西安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西北大学学院,2002(4):103.

[14]李国柱等.基于竞争力导向的区域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旅游科学,2005(6):89-93.

[15]李松柏.环太湖城市旅游竞争力与区域旅游合作研究[J].经济地理,2014(2):180-186.

[16]李鹏升、李悦铮、江海旭.沈阳经济区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30(2):252-256.

[17]盛见.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构成:基于竞争力性质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8):44-51.

[18]孙晓亚.四川省世界遗产地旅游竞争力及竞争关系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10(2).

[19]武传表等.中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旅游竞争力定量比较研究[J].旅游科学,2009(4).

[20]易丽蓉.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模型与区域旅游产业竞合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博士论文,2008.

[21]杨霞、刘晓鹰.四川省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研究[Z].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旅游研究)项目,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专项资金项目,2012.

[22]张明清,刘超.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思考与竞争态势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0,(4):116-119.

[23]张陆等.旅游区域竞争力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2,(9): 113-117.

[24]张梦.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46.

[25]张梦.区域旅游业竞争力:二维度分析模型[J].旅游科学,2006(5):34-39.

[26]张梦.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构建和方法选择[J].旅游学刊,2007(2).

[27]朱应皋、万绪才.中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J].人文地理,2005(1):57-61.

[28]周常春、保继刚.肇庆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兼论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分析框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78-83.

[29]杨霞等.四川省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9).

[30]王煜琴等.区域旅游发展格局形成要素及演变机制研究[J].旅游科学,2009(2).

[31]黄泰等.基于区域城镇体系的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组织研究[J].人文地理,2003(2).

(责任编辑:周建瑜)

F592

A

1008-5955(2016)04-0052-08

2016-10-26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四川旅游发展科学专项课题”:“四川省各市州旅游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SC13LY18);西南财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大基础理论研究项目《四川省旅游业多点多极发展的基础理论与战略构想研究》(JBK131111)

胡雯,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区域经济教研部副教授,博士;张毓峰,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黄小娟,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四川省竞争力区域
速读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分割区域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区域发展篇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区域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