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灵山景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探讨
2016-02-08唐晓芬化相国赵方莹
唐晓芬,程 婕,刘 飞,化相国,赵方莹
(1.北京圣海林生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83; 2.北京市门头沟区水务局,北京 102300)
北京东灵山景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探讨
唐晓芬1,程婕2,刘飞1,化相国1,赵方莹1
(1.北京圣海林生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83; 2.北京市门头沟区水务局,北京 102300)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东灵山景区;北京
近年来,随着游客人数逐年增加,北京东灵山景区的水土流失日趋严重。通过调查北京东灵山景区内的水土流失现状,分析了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提出在治理水土流失过程中应注意加强旅游业管理、强化水保意识,加大水土保持资金和科技投入,采用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生态修复治理。
北京东灵山景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地理位置在北纬39°48′~40°04′、东经115°24′~115°36′,隶属于太行山脉,海拔在800 m以上,其中主峰海拔2 303 m,为北京第一高峰。地貌为构造侵蚀形成的高山地貌,山峰峻峭,谷深坡陡,有着天然森林和亚高山草甸。东灵山是北京地区植物资源最富集的区域之一,植被覆盖率达95%,有高等植物997种、野生动物700余种,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首都生态环境、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游客人数逐年增加,人为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逐渐增大,东灵山景区的水土流失日趋严重,主要表现为沟蚀、面蚀。在东灵山亚高山草甸上鳞片状面蚀随处可见,坡面沟蚀的发展速度极快,破坏了景区环境,威胁到东灵山旅游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针对东灵山景区不同的水土流失类型和旅游特点,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从而达到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实现东灵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1 水土流失现状
东灵山土壤侵蚀模数平均为2 288 t/(km2·a),属于轻度侵蚀。东灵山土壤层较薄,草甸对于保持水土具有重要作用,是东灵山生态安全的一道屏障。草甸植被的破坏,加剧了土壤侵蚀。在海拔1 700~2 300 m的草甸区,土壤侵蚀强度达到中度,出现了冲沟,并且在极少数地方土壤侵蚀剧烈。冲沟分布于山脊两侧,自山顶向山底延伸,彼此交错,沟壑内寸草不生、岩石裸露,对东灵山生态安全和景区景观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和破坏。
据1998年9月现场调查,在东灵山海拔2 000 m的山顶地带,水土流失现象已很严重,二峰东侧的南北两侧已出现4条冲沟,二峰西侧又出现1条新沟。最宽的沟宽度达6.3 m、深为2.1 m、长约1 000 m,其余的沟宽度在0.5~1.6 m。1998年,仅东灵山二峰、三峰及主峰地带,水土流失量已达5万m3以上[1]。
2 水土流失成因
2.1自然因素
(1)气候因素。北京东灵山属于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冬季受西伯利亚寒流的控制,表现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降水量638.8 mm,其中6—8月份降水量400~500 mm,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降水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较为显著,东灵山降水多集中在夏季且强度大,为土壤侵蚀创造了有利条件,易造成侵蚀沟崩塌的隐患[2-3]。
(2)地形地质因素。北京东灵山亚高山草甸区域海拔1 700~2 300 m,坡面陡峭易侵蚀,受地形坡度的影响,地表径流流速大,对表层土壤和岩石风化物的冲刷作用强烈。东灵山土壤以山地棕壤、亚高山草甸土和褐土为主,一般呈微酸性,土层较薄,不利于植被生长,且大部分土壤由花岗岩、砾岩、安山岩母质风化而成,花岗岩岩体节理面极为发育,节理密集,在热胀冷缩的过程中易于崩解,形成较厚的风化壳,而风化壳可分为土壤层、红土层、砂土层、碎屑层和球状风化层,其中:土壤层和红土层的抗冲能力和抗蚀能力比较强,但是由于其胀缩能力大易产生裂隙,且吸水和保水能力较强,因此易吸水增重发生崩塌;砂土层和碎屑层具有砂性、松散的特性,抗冲抗蚀能力差,极易遭受径流冲刷侵蚀。
(3)植被因素。植被有截留降水、涵养水源、固持土壤、改良小气候等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浅层滑坡等重力侵蚀。但是,东灵山的植被生长期较短,每年仅有100天左右,并且植物种类组成独特,替代种较少,种源缺乏,因而植被遭到破坏后难以恢复,会导致地表裸露,水土流失加剧。
2.2人为因素
除降雨、土壤结构、坡度、植被覆盖等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是导致水土流失发生、发展或者得以控制的主导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过度放牧。放牧是东灵山草地植被破坏的最主要因素。东灵山自然保护区是禁止放牧的,但由于管理不善,所以放牧现象依然存在。据调查,东灵山景区内每年大约承载4 000头的牲畜放牧量,另外供游人乘骑的马有200多匹[1]。牲畜对草地植被的啃食使得植被的盖度、高度降低,削弱了植被的固土持水能力,加剧了水土流失。
(2)旅游开发。过度建设旅游设施,如索道、农家乐、宾馆、道路等,使原有的植被景观完整性遭到破坏,周围土壤和草地退化,岩石大片裸露,水土流失加剧,形成斑块状面蚀。旅游设施建设中取土、采石对土壤造成的人为扰动与不合理的堆砌,以及施工期间不能及时运走的散碎土石,在雨水冲刷作用下易发生大面积的片蚀和面蚀,甚至出现滑坡、崩塌、泻溜等地质灾害。
此外,游客过多,超过环境的承载力,也会造成水土流失的加剧。据分析,东灵山景区的环境容量为1 066~1 332人/天,而旅游高峰期游客数量为5 000~7 500人/天[4],显著超过环境容量,对植被和土壤造成了很严重的负面影响。
游客和代步马匹对草地的践踏,特别是代步马匹等牲畜的践踏和啃食直接破坏了植物体的组织结构、生境条件,改变了草甸土壤的理化性质,引起草甸生态系统的退化。同时,马匹的长期踩踏导致地表裸露,降雨径流冲刷后地表出现了一些不同深度的沟壑,主要出现在侵蚀沟源头地区,溯源侵蚀严重,局部地段冲沟发育强烈。
3 水土流失的危害
根据调查,水土流失带来的严重危害性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亚高山草甸严重退化,物种多样性降低。伴随着草甸严重退化,东灵山植物原始种群大量减少,野生黄芩、大叶龙胆、唐松草、金莲花、蓝盆花等珍贵物种濒临绝迹。此外,山顶草甸和灌丛植被中能够适应亚高山环境条件的物种是有限的,群落物种替代余地较小,一旦遭到破坏,会因种源缺乏和生境恶化而难以恢复,从而造成植被和物种资源的严重损失。
(2)自然景观遭到破坏,制约旅游业的发展。水土流失形成的片状面蚀及侵蚀沟壑,破坏了景观的完整性和美观性。优美的自然景观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旅游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旅游效果,游客的满足程度也与旅游环境息息相关,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淤积河道、水库,破坏水利、交通设施。水土流失导致下游河道淤积,河床抬升,易发生洪涝灾害,给河两岸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危害;水库淤积则导致其防洪、灌溉、发电效益明显降低。
(4)严重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土流失区植被差,会导致农、林、牧比例失调,产品单一化,多种经营发展缓慢,商品经济不发达,群众收入较低,生活改善不大。
4 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4.1工程措施
4.1.1土地整治
对拟布设工程措施的区域,通过土地平整可便于施工的开展,降低治理措施布设引起的二次破坏;由于侵蚀的加剧,部分侧坡顶已出现了局部陡坎,需对这些陡坎进行放坡处理,以控制侵蚀沟的进一步侧向发展;此外,还可以通过土地整治营造适宜灌草植被生长的地形条件。
4.1.2横向拦挡措施
根据各段侵蚀沟的沟宽和沟壁坡度情况,选择在侵蚀沟断面扩大处设置横向拦挡设施,从而降低沟道比降和侵蚀强度,并为后续的植被恢复提供稳定的环境。
横向拦挡措施主要包括:松木桩拦挡、块石拦挡、生态植被袋拦挡、铅丝石笼拦挡、松木桩排拦挡等。
(1)松木桩拦挡。选择直径5~10 cm、长40 cm左右的松木桩,底部削尖,将木桩垂直打入地面,保证地面以下木桩长度达到15 cm,地面以上保持在25 cm左右,横向宽度依照现场沟宽确定。
(2)块石拦挡。石坎材料就地取材,以侵蚀沟内及周边的块石为材料;块石拦挡按照高30 cm、顶宽30 cm、底宽30~50 cm,或高50~60 cm、顶宽40 cm、底宽50~60 cm两种规格码放,长度依据具体沟道宽确定。
(3)生态植被袋拦挡。生态袋拦挡分为两种规格:沟道上游铺设两层生态袋,底层袋纵向紧密排列,顶层袋横向码放,拦挡工程高30 cm;下游生态袋拦挡工程高80 cm,层与层之间生态袋错位码放。生态袋内的填土均来自土地整治中的开挖土,在利用现有土壤种子库的同时,还需混有少量沙棘、山杏、紫花野菊、苔草等灌草种。
(4)铅丝石笼拦挡:根据沟道宽度进行现场加工制作铅丝石笼网。铅丝石笼网高50 cm、顶宽50 cm,长度依据现场沟道情况确定,内部填充块石,外侧块石规格要大于石笼网袋网眼。码放网袋前应先对所在区域进行土地平整。
(5)松木桩排拦挡:松木桩排拦挡属于控制性工程,设于沟道交汇处,以加强末端治理与控制。竖向松木桩直径10~15 cm、长120~150 cm,削尖后打入沟底,桩与桩之间间隔50~60 cm,沟底以下打入25~40 cm,以保证木桩稳定;横向木排直径为8~10 cm,长度依照现场沟道情况确定,木桩与木桩间紧密排列。
4.1.3消能措施
由于侵蚀沟道末端纵坡比沟道中间大,当侵蚀沟内有明显径流汇集时,势必会加大径流流速与动能,因此除采用侵蚀沟中间控制措施外,还应考虑对侵蚀沟内的径流采取消能与分散措施,结合侵蚀沟下游天然林内的地表植被及枯落物的拦蓄功能,阻止侵蚀沟继续向下发展。
消能措施采用灌草、块石和柴捆三种形式。消能措施一般是由横向工程向下延伸2 m铺设。灌草消能植物以苔草、紫花野菊为主,配置少量的沙棘苗;块石消能主要采用沟道内和周边的石块进行布设;柴捆消能可在沟道下游林地内选取树枝,捆扎成直径30 cm的柴捆布设在横向工程下游。
4.2植物措施
植被修复是以东灵山乡土物种为主要目标物种,通过人工促进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地表植被覆盖度,以增强雨水入渗,有效地降低水土流失。对侵蚀严重的区域采取栽植灌草的方式,加强其土壤侵蚀控制能力。灌木栽植山杏、沙棘、金露梅、三桠绣线菊等,以容器苗形式栽植,栽植密度3~5株/m2;草本植物栽植紫花野菊,栽植密度5墩/m2。对于侵蚀程度相对较弱的区域,采取撒播草种的方式提高这些区域的植被覆盖度,草种选择苔草和紫花野菊等。
4.3其他措施
加强旅游业管理,合理规划旅游区建设,制定合理的旅游容量,严格控制旅游设施的建设数量,减少放牧及代步马匹等的数量。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做到防患于未然,减少植被破坏所导致的水土流失[5-6]。此外,还应加大水土保持资金和科技投入,深入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综上所述,由于旅游活动的增加,北京东灵山地区水土流失加剧,以面蚀和沟蚀为主,其中沟蚀最严重。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应遵循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的原则,主要采用工程措施(包括横向拦挡措施和消能措施等)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
[1] 刘丽丽.北京灵山地区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6(2):95-100.
[2] 谢军飞,李延明.东灵山景区植被恢复实践中气象要素的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6):62-65.
[3] 李炜民,谢军飞,李晓兵,等.东灵山-百花山景区土壤侵蚀的安全评价[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22(4):62-65.
[4] 高贤明,马克平,陈灵芝,等.旅游对北京东灵山亚高山草甸物种多样性影响的初步研究[J].生物多样性,2002,10(2):189-195.
[5] 周维祖,吴殿成,高飞,等.千山风景区水土流失状况与防治对策[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6,12(2):127-128.
[6] 刘乃君,王立,芦维忠,等.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水土流失防治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2013(11):35-38.
(责任编辑徐素霞)
S157.2
B
1000-0941(2016)08-0024-03
唐晓芬(1988—),女,山东临沂市人,硕士,主要从事生态修复及水土保持方面的工作。
2015-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