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屠夫耿弇

2016-02-08董燕翔

陕西档案 2016年6期
关键词:刘秀韩信河北

文/董燕翔

屠夫耿弇

文/董燕翔

耿弇,祖籍陕西扶风,河北生长,云台二十八宿中排名第四,是刘秀河北集团的中坚人物。耿弇幼年好学,文能兼及儒、道两家,武则“好将帅之事”。21岁起跟随刘秀抢夺天下,35岁时被迫退休,做了二十多年的寓公。在有限的14年征战中,耿弇创造了一系列军事奇迹,成为后世敬仰且鲜能企及的著名军事家

上期有关马援的文章涉及到云台二十八宿。出刊后有朋友问,云台二十八宿是什么,为什么位列其中就无尚荣耀,名落孙山就倍感羞惭呢?对此,我做了一点小“科普”。东汉明帝仿效汉宣帝的做法,把跟随刘秀一同开国、战功卓著的二十八位将军搜罗起来,一一画像,并将画像悬挂在云台阁上,对应二十八星宿的天象,取天人感应之意,说明这些将军都是天星下凡,一同帮助天之骄子刘氏夺取政权,据此表彰“咸能感会风云,奋其智勇,称为佐命,亦各志能之士也”。其实说到底,就是一个悬挂在云台阁上、被神话了的将帅英雄谱。位列其中马上就半人半神,身价倍增,惠及后代,庇荫子孙,当然也就无尚荣耀。只是“志能之士”虽然汇聚,各自功劳差异却非常明显。比如云台“星宿”之中有一将军,名叫万脩。史书传记只有区区81个字,事迹也不过是“迎世祖”、“从平河北”,病死军中三件事。事迹寥寥,内容殊微。这与传记近两万字、战绩好评如潮、甘愿马革裹尸的马援如何相较?但万脩就为“星宿”(居然还不是最后一位),马援却与此失之交臂,难道还不冤么。

朋友怅然:看来刘秀父子真是轻视我们陕西人。我大笑:非也。刘氏虽然并不待见“圈外”的马援,却成就了马援的乡党——“圈内”的耿弇,使之成为贯通古今战神一样级别的人物。

耿弇,祖籍陕西扶风,河北生长,云台二十八宿中排名第四,是刘秀河北集团的中坚人物。耿弇幼年好学,文能兼及儒、道两家,武则“好将帅之事”。21岁起跟随刘秀抢夺天下,35岁时被迫退休,做了二十多年的寓公。在有限的14年征战中,耿弇创造了一系列军事奇迹,成为后世敬仰且鲜能企及的著名军事家。近代改良代表郑观应称其为“才将”,即兼有文韬武略之才的将军。从他的表现来看,当之无愧。

先说文韬。新莽政权末年,匝地烟尘,蜂狂蝶乱。起义、割据、拥兵称帝、家园自保等乱象丛生,大有中原逐鹿、舍我其谁的架势。在风云莫测、瞬息万变的情形下,耿弇,一个21岁的小青年,慧眼独具,洞幽察微,不去投靠坐拥几十万兵马的各路军阀,偏偏选择几近光杆司令的刘秀作为自己成就辉煌的依靠。此等眼光,何人能及。只是精彩之处尚不只此。面对纷繁复杂的格局,投靠刘秀后,耿弇先后提出三策,为刘秀大定天下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撑。可以说,这三策与前世韩信的汉中对、后世诸葛亮的隆中对相比毫不逊色。第一策为初谒对。耿弇初见刘秀,就提出了平定河北的方略。当时,河北是军阀王郎的地盘,刘秀虽有长安更始皇帝的圣谕,公差在此,却也只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如何能与精兵数十万的地头蛇抗衡?所以计策虽出,刘秀却不屑一顾,还顺便给了耿弇一句酸溜溜的话:“小儿曹乃有大意哉!”的确,一个毛头小伙子一番不着调的议论,谁敢信以为真?但很快,耿弇经过不懈努力,就将宏图变成了现实,刘秀也顺利拿下河北,有了一个站脚的地方。第二策为床前对。刘秀势力日渐膨胀,更始皇帝自然疑虑,于是下令刘秀返回长安,以便解除其兵权,留在身边看管起来。这就给刘秀出了一道难题:奉命返京,必然功败垂成。如若抗命不遵,则铁定为乱臣贼子。此时的刘秀心烦意乱,坐立不安。干脆大白天赖在床上不起来。耿弇知道后,进殿来到刘秀床前。一番宏论,精辟入里,最终得出“以义征伐,发号响应,天下可传檄而定”的结论。刘秀听后,霍然醒悟,翻身下榻,立刻晋升耿弇为大将军,不久又自称皇帝,开始了自我经营的历程。第三策为舂陵对。河北、河南平定后,东西方向尚有三大劲敌。在舂陵,耿弇提出重兵向西,自己单独平定东面劲敌的计策。刘秀虽然允诺,却根本不信能够成功。但耿弇出神入化的军事表演,使山东很快成为刘秀的囊中之物。对此,刘秀曾首肯心折地感慨道:“有志者事竟成”。一句箴言,流传至今。利用三计定鼎中原,大局把握清晰可辨,战略步骤按部就班,在有限的时间里事半功倍,最终预期全部兑现。听上去,怎么也不像是一个20多岁的青年人所为,但这就是耿弇。由此也可以得知“自古英雄出少年”所言不虚了。

再看武略。耿弇追随刘秀,“所平郡四十六,……,未尝挫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百战常胜将军。要知道,当时全国总共才有八十八个郡,耿弇一人便攫取过半。这其中,虽以河北战事居多,平定山东却最为典型。舂陵对后,耿弇整理行装,带着三万精兵来到山东,准备与拥兵二十余万的军阀张步一决雌雄。单从兵力数量对比上看,耿弇血气方刚的气质便已跃然纸上。而从实战中看,耿弇一系列连环计策更是妙笔生花。第一战,浑水摸鱼计。耿弇初到山东,直接攻取祝阿城。之后,便浑水摸鱼,“开围一角,令其(敌)众得奔归钟城。钟城人闻祝阿已溃,大恐惧,遂空壁亡去。”利用祝阿百姓的慌乱心理,造成钟城城中的恐惧,不费一枪一弹便占领该城。第二战,围点打援计。占领钟城后,耿弇进逼巨里,声言并力攻城,暗中却窥探着敌之援军。在得知敌援军将到时,迅速调动部队围点打援。以泰山压顶之势,四面出击,全歼援军,斩获敌军统领首级,“遂定济南”。这一仗,开了我国军事史上围点打援计策的滥觞。第三战,声东击西计。名曰进攻西安(山东地名),声势浩大,实则偷袭临淄,计划“临淄出不意而至,必惊扰,吾攻之一日必拔”,结果只用半天就将其拿下。第四战,瞒天过海计。在敌张步亲率重兵准备决战临淄时,耿弇先“示弱以盛其气”,然后突发奇兵,大破敌军。战斗中,耿弇大腿中箭,自拔佩刀将箭割断,左右竟然无人知晓。第五战,伏击追歼计。见攻取临淄不成,张步决定撤退。而耿弇则“豫置左右翼为伏以待之”。最终伏击加追击,致敌“八九十里僵尸相属”,真可谓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此一战,一举击垮张步主力,最终逼迫张步投降。此时,降军尚有十余万,仍是耿军的三倍。五战定山东,仗仗用奇,处处机关,如果将《孙子兵法》所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放到耿弇身上,可以看出是多么的贴切。

看到部下文韬武略如此过人,刘秀当然喜不自胜。于是,借山东获胜劳军之机,刘秀便直接拿耿弇与韩信做了一个比较:当年韩信收取山东,是在对方已经投降、军无斗志的情况下取得的,张步据守山东有年,兵精粮足,以逸待劳,而耿弇兵少将寡,又无后援,取胜谈何容易。但“将军独拔劲敌,其功乃难于信也”。耿弇攻取山东难度大于韩信,这本是至论。刘秀对耿弇赞誉有加、并将其与韩信类比也属正常。但后人据此没有得出耿弇胜过韩信的结论,反而将其称为韩信第二,这恐怕就非常不妥了。从对比上看,两者虽然均为才将,百谋千计且战功卓著,议论战法也各有所长,不好区分伯仲。但双方不同之处也格外分明。首先,耿弇忠诚并坚韧,跟定刘秀后绝不动摇;韩信则瞻前顾后,狼顾狐疑。平定赵国后,便与刘邦离心离德。攻占齐国后更是裹足不前,公然违抗刘邦命令。其次,耿弇白手起家,靠战功累迁至大将军;韩信则直接拜将,一步登顶,功劳全在为帅之后。就一般作战意义来说,当比耿弇更加容易。其三,耿弇直接参战数量远多于韩信,光取得的城池就有三百座。其四,耿弇虽早早退休,但以善终了结人生。他的后人繁衍茂盛,不断涌现大将军、将军等,继续为东汉政权建功立业;韩信则最终身首异处,祸及子孙。由此看来,耿弇名列韩信之下确有贬黜之嫌。史学家范晔将韩、耿并列,“淮阴(韩信)延论项王,审料成势,则知高祖之庙胜矣。耿弇决策河北,定计南阳,亦见光武之业成矣。”恐怕更加符合实际。

但韩信声名远扬,无人不知,早已成为中国历史军魂般的代表。耿弇则主要在军界或史学界中名声斐然。如诸葛亮曾说:“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实为罗贯中语)。明代叶居升说:“世间奇才,罕有如颜回、耿弇、邓禹者。”大学问家王夫之则说,光武所与兴者,南阳崛起之流辈,而其收河北以为根本,则唯得耿弇、寇恂、吴汉而大业定。唐、宋两朝所列中国古代名将录,耿弇的名字均赫然在列。但从更加广泛的角度看,知道耿弇的人就很少。有些人甚至连他的名字(弇,音、义均同“掩”)都叫不上来。这就让一些人狐疑了,何以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我以为,这其实就是民族传统所致。战功连连且悲情谢幕的人往往被人流传。如伍子胥、白起、岳飞、袁崇焕等都为世人所熟知。韩信最终落得“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自然就会有人鸣不平,坊间就会长久议论,名声鹊起亦在情理之中。杜甫针对诸葛亮的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就完整地道出了这种民族心态。而对于功成名就且最后善终者,大家众口一词,缺少言人人殊的题材,连说评书的都缺少跌宕起伏的“包袱”。时间久了,自然容易被淡忘。很不幸(对耿弇本人来说其实是大幸),耿弇就属于这类人物。

扶风县城关镇马援雕像

当然,还有一点,也直接影响了耿弇的声誉。史书记载,耿弇在整个战争年代,“屠城三百,未尝挫折”。这就使问题陡然严重起来。许多人,甚至一些学者都认定耿弇随意杀戮,妄为做人。不错,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随意残杀同类必然引来众口交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何况于惨绝人寰的“屠城”呢。比如,几乎被后人奉若“完人”的李世民曾经“屠城”一次,都遭致了千古诟病,而耿弇干脆“屠城三百”,这不成了典型的屠夫了么。千夫所指,亦不为过。只是如果细细推敲,恐怕别有蹊跷,耿弇又有躺着中枪的嫌疑了。首先,这里的“屠”不是杀,而是攻破的意思。对照前后文即可明了。《资治通鉴》有一句话也可以做脚注:“今屠南城,不足以破北,若尽锐以拔北城,则南城不麾自散矣。”显然,这里的“屠”与“破”、“拔”同义,共同修饰同一件事情,都是攻取的意思。再看一例,更能说明问题。曹操手下歌颂曹操本人的曲子,有一句“屠柳城,功诚难。”既是歌颂,当然满篇都是夸赞之词。哪有歌颂之余,还往他身上泼脏水的道理。实际上,“屠”在这里是一个褒义词。

其次,与理不通。《后汉书》作者范晔所记耿弇,通篇都浸有洋溢之词,赞美之声不绝于口。虽然耿弇在二十八宿中只排名第四,但却是唯一一个享受独立成传的人物。殊荣之下怎么会用一个贬义的“屠”字来恶心他。第三,与实不符。作为战将,屠一城都会遭致其他城池兵众的殊死抵抗,连续“屠城三百”,即便就是一比十的对杀结果,耿弇的兵丁恐怕也早已同归于尽了。张步所剩十余万兵马焉用投降?何况以耿弇战功论,东汉获取的半壁江山都出自他手,那岂不是要杀掉当时的一半人口?第四,与情不合。耿弇在给刘秀献计时,分明说“以义征伐”,天下可定。这样思想的人怎么会抡起大刀,随便杀人呢?刘秀作为中兴之主,见到自己的兵马在成都随便抢劫都会厉声训斥,难道会见到一城一城的杀人而不置一词么?由此可见,本意想褒奖耿弇,却不料适得其反,一个真正的英雄就这样被后人扭曲地玷污了。

这可真是,望文生义害死人呐!

(作者单位:陕西省档案局)

猜你喜欢

刘秀韩信河北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一只蝼蛄里的尊重
刘秀苦寻同窗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追韩信
孙婷婷
刘秀苦寻同窗
The Shortage of Water
韩信“背水阵”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