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肉种鸡受精率和孵化率的管理要点(中)

2016-02-07陈合强杨创造李国勇

家禽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公母受精率孵化率

陈合强,杨创造,李国勇

(1.江苏京海禽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 海门 226103;2.驻马店市龙华牧业有限公司,河南 驻马店 463000;3.河南粤禽农牧有限公司,河南 焦作 454951)

现代肉种鸡受精率和孵化率的管理要点(中)

陈合强1,杨创造2,李国勇3

(1.江苏京海禽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 海门 226103;2.驻马店市龙华牧业有限公司,河南 驻马店 463000;3.河南粤禽农牧有限公司,河南 焦作 454951)

(上接2016年第4期第18页)。

2.2.3 体尺指数 体尺指数又称体态结构指数,是整理和分析体尺材料的一种方法,反映各部分发育是否完全,是否匀称和符合某一生产类型、品种的特征。有体长、胸围、管围、体驱、肢长、胸髋、臀高、额宽、头长、狭臀、胸指数等11种。肉种鸡通常用胫骨、龙骨、体型和体况等来评估其生长发育的合适与否。

2.2.4 提高均匀度 保持公鸡较高的均匀度,目标是超过85%,每栋鸡舍都要有用于放置体重较小公鸡的围栏。分群时间非常重要,一般3~5周、6~8周、10~12周进行3次分栏。第4周将公鸡全群称重分栏,分群后据鸡只体重情况分成不同的小栏并重新制定体重控制曲线,28d前每周称重两次有助于较好地控制体重。保证有效足够的采食饮水位置(表8),每日仔细观察饮水情况,防止乳头不出水、漏水、气阻现象出现;从3~4周开始将体重最轻的和最重的公鸡分开饲喂,较小的公鸡必需饲喂更多的饲料以便于它们能在10~12周前达到正确的体格大小;将饲料快速(<3min)均匀地分散开来将会使鸡群获得很高的均匀度。分群后至15周据各栏鸡群情况饲喂,继续保持骨架发育,管理好7~14周限饲较严格的阶段,控制体重过度增长;根据表型筛选有缺陷的公鸡(淘汰弯曲的脚趾、腿,弓形的背部)。混群前均匀度≥85%,混群后单栋体重差异≤250g、变异系数2%~3%,6周选种后到混群均匀度应保持在90%以上,及早分群饲养或小群饲养有助于提高均匀度;混群的公鸡尽可能使体重、体形、性成熟的均匀度保持一致,混群后应有良好的公母分饲系统,混群前后公鸡使用的喂料设备应一致;混群到高峰期间必须观察公鸡均匀度的变化,此间均匀度易下降;产蛋期公鸡均匀度下降会影响其身体状态的保持;产蛋期公鸡料线应每天自动升降、布料均匀;及时淘汰不能使用的公鸡。公鸡的均匀度比母鸡的均匀度更加重要,提高公鸡的均匀度有利于均匀的体格大小,这与有效的交配有关。

表8 建议的采食与饮水位置

2.2.5 加强育雏管理 育雏的目标是让种公鸡获得理想的体重、骨架发育、尽可能高的均匀度及良好的健康状况。确保公鸡有良好的开端、保持合理的体重增长曲线、较低的饲养密度、足够的采食面积、合理的饲喂及饮水管理、较高而稳定的均匀度,尽可能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通过检测、检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改进提高。雏鸡入舍后检查嗉囊充盈度应达到以下目标,2h>75%、8h>80%、12h>85%、24h>95%、48h>100%。保证公母分开饲养,确保雏鸡入舍后能快速找到饲料和饮水。维持光照强度30~60Lx以帮助雏鸡能锁定料水。料盘和开食盘的类型对后续的鸡只训练和母鸡舍转群很重要。公鸡限饲严,采食速度快,料位必须足够,分配速度快;注意观察公鸡的饮水情况,无论是育成期或产蛋期,都应给公鸡提供足够的饮水位置特别是公鸡饲养密度较大时,产蛋期尽可能在垫料位置提供一定数量的饮水器。

2.2.6 正确选种 不同周龄公鸡的选留比例为6周15%~14%、12周14%~12.5%,20~22周如性成熟正常混大约10.5%。选种抓鸡时一定要同时抓住双腿或两翼,避免造成损伤。

2.2.7 混群后的挑战 公母分饲混群后,公鸡的体重控制很重要,应每日观察公鸡吃料的情况,防止其从母鸡料偷食,如控制不好会造成2~3个群体,部分公鸡过于成熟,造成交配伤害,控制偷吃应尽可能晚地公母混群。一般20~22周混群,公母比例控制在10%左右,但可据公鸡的状态作适当调整;初期公母比例不宜太高,后期公母比例不宜太低,定期淘汰状态不好的公鸡,整个产蛋期保持有效的公母比例(表9)。避免种公鸡数量过多,造成交配过度,羽毛受损、伤害母鸡、种母鸡躲藏、交配不足、错失交配机会,导致早期孵化率低;混群太晚公母鸡过于成熟影响产雏数。产蛋后期应保持公母鸡都活跃,以前只注重公鸡,还有母鸡的影响也很大。

表9 鸡群不同周龄公母比例参考

2.2.8 公母鸡体重差异 公母鸡性成熟的一致性很大程度上是由其体重差异决定的,20周公母鸡达到最大容纳性的目标体重差异是835~865g;24周末公鸡的体重应是母鸡体重的1.26~1.31倍;性成熟时公鸡体重为 3620~3650g,母鸡体重为2950~3065g;为达到最佳的受精率,25周的公鸡体重要比母鸡重约22%~25%;在整个生产期间内公鸡的体重要始终比母鸡重22%~24%(表10)。一般来说,如体重差异超过40%,母鸡对公鸡的容纳性和交配效率就会降低。

表10 公母鸡体重比例

2.2.9 累积营养足够 作为一般原则,在鸡舍环境温度20℃的条件下,20周母鸡累积采食能量112.97MJ、1500g以上的平衡蛋白质;公鸡累积采食能量138.07MJ、1850g以上的平衡蛋白质。25周时种母鸡应至少摄入145.46MJ能量和1875g平衡蛋白质;种公鸡应摄入171.38MJ能量和2300g平衡蛋白质。

2.2.10 创造良好的饲养环境 公鸡应饲养于鸡舍的最佳环境条件,温湿度适宜,避免冷热应激;保证垫料、棚架质量,减少腿足问题;饲养密度适中,在整个育成期间,当饲养密度维持在4只/㎡以内,公鸡将会很好的发育,公鸡对饲养密度和饲料分布较为敏感,育成期公鸡饲养密度高影响公鸡发育、均匀度、精液数量和质量,最终影响将来的受精率。确保通风良好,空气质量好;风速和鸡的冷欲受温湿度、鸡龄、体重、密度等的影响,好的通风效果是要给鸡群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必需达到设定的温湿度、最大和最小的通风风速和垫料品质,以便达到最佳的生产性能。通风小窗使用嵌入式安装,不建议使用侧壁式安装,进风口必须均匀分布于两边侧墙,每两个进风口之间的最大距离不超过5m,边墙进风口必须靠近屋顶,进风流向不能有障碍物,避免使用连续性进风口,因其不能形成有效的气流;每个风机所需的进风口面积为1.2m的风机=2.5m2、0.9m的风机=1.25m2。进入舍内的新鲜空气必须具有一定的速度达到鸡舍中央,这样可使空气充分加温变暖,真空状态的强弱决定了外界空气进入鸡舍的速度,速度越快,它与舍内热空气混合的程度越好,真空状态的大小可通过限制进风口的大小来提高,欲使外界空气达到鸡舍中央,进入鸡舍的速度至少要达到185m/min。进风口开启大小由静压表来调节,静压范围一般在0.05~0.10英寸水银柱;静压低于0.05英寸,开启量到最大,空气进入速度较慢;静压高于0.10英寸,开启量最小,进气量不足;避免舍内负压过大,以免对生产造成影响。通过监测进入空气的相对湿度来调节时间继电器,相对湿度低于50%,时间继电器调整为减少进气量;相对湿度高于80%,时间继电器调整为增加进气量。使用自动调节进风口开启以方便生产。用足够的时间细致观察鸡群并及时调整管理方案。

3 受精率和孵化率的维持

3.1 受精率的维持 高受精率的持久性较差通常更加常见,可归因于交配效率降低、性欲降低、精子数量和质量降低等。因此,保证良好的公母分饲系统并坚持每天检查;保持有效的公母比例,每周淘汰状态较差的公鸡,必要时可替换公鸡;控制公鸡体重与体况,每周检查公鸡胸肌与身体状况、体重及增重情况;禽流感免疫前后使用VA、VD和VE;饲喂全价饲料,满足其营养需要;定期防疫、消毒,预防疫病发生,以免影响后代;禁止惊吓,防止因应激影响蛋壳质量等有助于受精率的维持。

3.2 后期孵化率的管理 种蛋来源要选择1周内健康无病高产鸡群所产,最长不超过10d,蛋面光滑、蛋重相近、剔除沙皮、钢蛋、锐端多钙蛋、烂蛋、畸形蛋等,并对选用的种蛋进行严格的消毒。种蛋入盘应大头朝上,利于鸡胚的正常生长发育。密切观察体重保持其稳定增长,淘汰低于或超过平均体重12.5%的公鸡。保证公母分饲系统良好,饲料分配均匀,确保料量正确有效,每只公鸡20cm的料位,如淘汰公鸡,采食位置也相应减少。产蛋期保持料量增加和正确的喂料器高度,防止母鸡偷吃公鸡料。为种鸡提供合理的鸡舍条件如表11和表12,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如表13,保持最佳的群体大小,一般适宜的种鸡群体大小为3000只母鸡;防止大公鸡太凶,小公鸡状态变差,以维持后期孵化率的持续稳定。孵化期间,胚胎死亡的模式一般可预测且因种鸡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表14,分析胚胎的死亡模式和异常发育情况有利于提高孵化率。一般孵化损失原因有:孵化1~8d胚胎死亡主要是种鸡场问题、种蛋贮存或孵化早期;孵化8~16d胚胎死亡主要是种蛋污染、种鸡营养问题或孵化条件不良;孵化17~21d胚胎死亡主要是孵化条件不良。当出雏情况不理想时,可能现有的信息不足以对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作出详细的调查分析,为进一步解决复杂的孵化率问题,应对受影响的、随后孵化的种蛋进行分析如表15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表11 鸡舍宽度对孵化率的影响

表12 鸡舍长度对孵化率的影响

表13 饲养密度对孵化率的影响

表14 父母代种鸡不同周龄胚胎死亡情况

3.3 鸡舍内日常检查

3.3.1 受精率检查 种鸡进入40周后,每群种鸡每周抽100枚种蛋进行检查,了解受精率的变化趋势,以便及时进行公鸡替换。

3.3.2 孵化率检查 ①走动次数。实践证明40周后每天在鸡舍内增加走动次数,能改进孵化率如表16;②羽毛覆盖。羽毛覆盖的好坏影响孵化率。大部分鸡群羽毛覆盖指数处于2~3较好(1=很好;5=很差);羽毛覆盖差会增加饲料需求以及降低孵化率如表17。

表15 孵化问题及其原因

表16 走动次数与孵化率

表17 羽毛覆盖和累计孵化率

3.4 公鸡替换 通过更新或替换新公鸡来提高产蛋后期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图3),早期补充(40周前)公鸡通常需要更高的公母比例来维持充足数目的公鸡以延长饲养时间。

图3 公鸡交换对孵化率的影响

3.4.1 更新公鸡 采用更新公鸡有助于提高受精率如表18,但疫病风险较大。加入的新公鸡体重应比其即将加入的母鸡的平均体重重20%~25%,比例至少占到原来公鸡数量的20%且应是25周及体重在4kg以上发育良好的公鸡;确保加入的公鸡在惨入后2~3d内有额外的饲料(0.5~1kg/100只鸡);记录老公鸡与惨入公鸡的死淘率;特别留意公鸡饲槽高度并监测掺入公鸡的体重和体况,在公鸡称重时,观察其腿和脚是否有疾病或太重,垫料是否潮湿或有结块的现象,肛门是否开张或紧闭?开张的公鸡是成熟的、肛门小而紧闭的是未成熟。

表18 不同掺入方法对受精率的影响

(未完待续)

S831.2

:C

:1673-1085(2016)05-0023-04

2016-04-17

猜你喜欢

公母受精率孵化率
梨真的分“公母”吗?
不同保姆鸽生产效果比较
种蛋受精率检查的重要性和结果解释
苏豪×钟晔(抗)正交秋用种孵化率偏低的原因分析
提高家禽孵化率的有效措施
提高种鹅受精率的几项关键措施
橘子分公母,母橘子更甜?
雄蚕品种“秋·华×平30”的孵化率与雄蚕率调查*
产蛋周龄对科宝父母代肉种鸡受精率及孵化效果的影响
不同水平维生素E对鸡受精率和孵化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