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临床兽医禽病控制战略(上)
2016-03-27张国红邓远明肖敏张沥引
张国红,邓远明,肖敏,张沥引
(1.四川绵阳国红动物医院,四川 绵阳 621000;2.四川梓潼县文昌镇畜牧兽医站,四川 梓潼 622150;3.四川梓潼县黎雅镇畜牧兽医站,四川 梓潼 622153)
中国临床兽医禽病控制战略(上)
张国红1*,邓远明2,肖敏3,张沥引1
(1.四川绵阳国红动物医院,四川 绵阳 621000;2.四川梓潼县文昌镇畜牧兽医站,四川 梓潼 622150;3.四川梓潼县黎雅镇畜牧兽医站,四川 梓潼 622153)
1 禽病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养殖业的主要风险是管理风险、市场风险、疾病风险和观念风险,而中国家禽养殖产业最重大的障碍及最主要的风险则是疾病。禽病包括营养代谢性疾病、管理性疾病、中毒病、寄生虫病、细菌病、病毒病、真菌病等等,但人们一般只重视引起家禽惨重损失的疾病如肉鸡的新城疫、禽流感、肉鸡矮小综合征、球虫等;蛋鸡的新城疫、减蛋综合征、禽流感、白血病等;水禽的鸭瘟、禽流感、雏鸭病毒性肝炎、浆膜炎、腺病毒性肠炎、小鹅瘟等,因其可见的、传染快、危害大、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等特性而倍受关注。
然而,一些通常不会引起家禽大批急性死亡的疾病,也会导致经济上的严重损失,如霉菌中毒、肉毒中毒、大肠杆菌病、传染性鼻炎、慢呼、螨虫、药物性肝肾损伤等,要么提高耗料量、要么延长上市日期、要么降低产蛋率、要么影响肉蛋品质与风味,其损失往往比禽流感爆发还要厉害。对家禽疾病的问题,许多临床兽医或养殖场户喜欢用药物来应付,一些专家往往第一反应就是四处寻找“病原”,一味依赖药物而使家禽成为“垃圾桶”或“药品百宝箱”,见什么病或什么问题都以药物为主要的防控措施,此措施治标不治本,问题的根源依然存在。疾病的发生必有其病因,所谓“防重于治”提醒我们须要采取某些诸如疫苗免疫、温度控制、水环境改善、设备设施改良、空气环境净化、密度环境把控、营养调控、品种改良、生物安全、药物保健等具体的综合的措施才有可能阻止或减少疾病的发生,任何单一的方法与策略都不利于疾病的防控。
2 禽病是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2.1 病原体越多,疾病越严重 不同病原组合感染的问题与养殖场管理有密切的关系,如寄生虫、细菌或病毒的混合感染将恶化病情;患上球虫的肉鸡容易导致营养物质不均衡引起消瘦性死亡或贫血性死亡;肠毒综合征与球虫的相互侵害使疾病的诊治更加复杂;家禽不规范用药导致严重的肝脏、肾脏损害;肉鸡螨虫引起鸡只羽毛色泽晦暗、冠髯异常;禽流感等导致禽群严重的免疫障碍。在临床实践中,某个特定的养禽场患病后通过实验室检测,常常能检测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致病微生物。这些情况表明,越多病原存在,疾病的状况越复杂,治疗也越棘手。清除病原不等于清除疾病,杀灭完病原不一定能够健康禽群。
2.2 禽群密度越大,控制疾病越困难 病原体需要易感宿主来繁殖。当一只易感鸡只感染病毒时将会排出大量病毒颗粒污染环境,传播力强的病毒被带进易感鸡群时,短时间内养殖场将出现疾病爆发。禽流感爆发于大中型鸡场、鸭场或鸽场时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控制。育雏期的肉鸡本来是健康的,一旦被移入污染的中鸡舍时,便开始发病。其实,很多病原在宿主体外生存期不长,只要实施消毒和保持空栏一段时间即可将其杀灭,批次进雏或全进全出的管理方式,就有控制疾病的可能。因此,如果想以大规模方式饲养肉鸡、蛋鸡、蛋鸭、肉鸭、鹅或鸽等家禽,最好是根据饲养阶段建立几栋单体建筑并保持一定间距,而不是在一幢大建筑物内完成不同批次、不同日龄、不同用途、不同品种的家禽混养。
2.3 进雏批次越频繁,疾病越多发 购买新禽群入场时,也容易带入潜伏在新引进禽群的疾病。应尽可能向一家种禽场购买禽苗,不同的养殖场有不同的疾病,从许多养殖场引进禽苗时,带入许多别的养殖场的疾病。引进带菌禽苗是养殖场疾病传播的重要途径,即使是普遍的大肠杆菌,随着引进不同的血清型,而本场禽只对此型抗原无免疫力而造成疾病问题。同样的原理,当种禽场从不同的国家引进种禽时,也会从国外引入新血清型的病原或新的病原,即使没有引入新病原,也可能带入有易感性的禽只。
2.4 家禽饲养期越长,免疫力越强 免疫力随着禽群成长而增强,年长家禽比幼龄雏禽免疫力强。基础免疫越扎实,禽群患病概率和严重程度则减少。但是,由于药物预防保健的滥用,大量有毒有害的投入品包括药品、疫苗、营养素、饲料毒素等在肝脏、肾脏的蓄积量越大,肝肾的病损也更为严重;某些细菌的抗药性也显著增强甚至出现多重耐药,临床防控难度也越来越大。
2.5 病原在环境的存活力越强,其疾病越难控制 一些病原微生物在禽群体外能存活较长的时间,如流感病毒、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支原体、嗜血杆菌等,或因为容易变异,或因为繁殖过程中容易产生毒素,或出现多个血清型,或易于多途径传播,或严重污染空气水体,这类微生物不容易被消灭,要控制其诱发的疾病也较困难。
2.6 鸡群间距离越远,疾病传播越困难 最大感染原常来自其它禽群,禽群之间距离不要太近,其距离以地形、禽群密度及该地疾病情况而定。年龄不同的禽只不应混养在一起;禽场工人应严禁串场、避免互相串舍以免疾病四处传播;除了禽舍之间应隔开,禽场之间也应保持一段距离;运输活禽、禽蛋的车辆常常是禽场与禽场间交叉传播的主要路径;粪污清洗工具和运输车辆、病死家禽的处置更是常见的重大传染性疾病的主要感染因素。
3 控制禽群疾病的原则
3.1 养殖场应建立于偏僻的地方 饲养场之间的距离对控制疾病有关系,饲养场的位置应与其它场保持一段较长的距离。由于面对土地有限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压力,有时只有集中某一地区饲养禽群,从处理养殖场排泄物的观点看,地形集中养殖区是有利的但对疾病控制却有害,养殖场稠密的地区常面对疾病蔓延而无力彻底控制其危害。各类养殖小区、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特色镇村高密度养殖区域布局和养殖劳动力相互调剂是当前我国禽病形势异常严峻最为主要的失当之处。
3.2 养殖场四周最好建立围墙 饲养场过分集中且禽场周围没有明显的界限,一旦传染病爆发是难于控制的,因为饲养场之间来往的人、猫、狗或老鼠都可能是病原传播的媒介体,很多的禽病皆可在这类密集养殖区出现。所有禽场皆应建立围墙,至少可以阻止车辆、人员和其它动物任意进入。最为尴尬的是某些地区推行林下养殖、生态循环养殖,把养禽场建在河边或树林里,飞鸟与空气成为某些重大禽病爆发的重要传播媒介。
3.3 保持规模小的禽群 养禽密度与规模大小亦影响疾病的传入。规模小的禽场较安全,当传染病爆发时,大型养禽场势必更严重,持续较久且不易控制。禽场越大,疾病发生时损失越大。考虑兴建大型禽场,疾病控制将是首先考虑的因素,与其建立一所有十万只的鸡场时,不如以安全起见,建立两所五万只的鸡场。
3.4 尽量减少饲养场的禽群来自不同的禽群种源 若鸡场鸡只来自不同鸡源,新鸡只的引入将导致新疾病的混合感染,这不但威胁到引进的新鸡,对原有鸡只也构成相当大的威胁。自繁自养的鸡场一般病原较少。若鸡只必须来自不同鸡源,且这些鸡只健康状况不明时,必须根据自身鸡场鸡病流行情况,选购无下述感染的新鸡或下述疾病不严重:新城疫(鸡瘟)、传染性支气管炎、霍乱、禽流感、鸡痘、球虫、支原体病、大肠杆菌病、肉鸡矮小综合征、肉鸡腹水综合征、马立克氏病、传染性喉气管炎、禽脑脊髓炎、沙门氏杆菌病、饲料霉变病、药物中毒病、肠毒综合征等。如果鸡场无此类重要疾病的影响,就应检查所有引进鸡只,确定它们无此病存在,实际的做法是:调查鸡源的健康状况,该场是否实施定期免疫接种计划和防疫措施;向其它曾经从此鸡场买过鸡苗的鸡场询问,尽可能使鸡场主人不会隐瞒疾病问题。更为尴尬的是不同种类的禽群或动物混养,如鸡鸭混养、猪鸭混养、鸭鹅混养,更易出现多病种的交叉或混合感染。
3.5 避免购入问题禽群 由于我国动物重大疾病扑杀补偿机制设计与执行的缺陷,以及多年来形成的经济至上而社会道义的大量缺失,在面对新城疫、禽流感等爆发时,某些失德业主可能冒违法风险而以低价卖掉无症状的禽群来减少自家场疾病损失,连那些即将上市的肉鸡都以廉价出售,贪图便宜买入的人常“引火烧身”,新城疫或禽流感也会出现在他们的鸡场。
3.6 避免人员传播疾病 许多养殖场的老板更关注政府资源的利用,常常带领政府官员参观,尤其是地方两会为提振经济或政府示范带动效应,往往安排众多人员实施现场参访,但从禽场安全的角度应尽量减少客人参观,且进场时必须先淋浴更衣。若参观者与其它禽类接触过时,必须三天后准其进入,管理区办公室应设计于生产区外或尽量靠近围墙边,使载运物品工作不需进入养殖场即可将家禽运走或物品送入。许多参观访问的客人可能是传染病的媒介,对必须参观访问的客人应有基本防疫措施如提供防护外套、胶鞋,并经消毒药水喷雾消毒及紫外灯消毒后才让其进入。
家禽贩子或巡诊兽医或饲料厂技术员可能去过许多其它养殖场,别的养禽场的禽群、运输工具及司机亦为最大之污染源。禽群出售,应由本场工人亲自操作。禽群装载场,应位于墙边缘,禽群收购商或装载工人不需进入养殖场即可将禽群运走。使用后,禽群舍装载场及设备工具均需冲洗消毒。教育养殖场工人懂得控制疾病之原则并注意不接近其它禽群场,避免肉食带入禽群场内,鸡肉、鸭肉食品可能带有鸡瘟或禽流感病毒,工人进入禽群场时必须换上工作服及胶靴。
3.7 引进禽群严格隔离检疫 我国的家禽养殖基本属于小规模大群体,不同批次禽群的更替和循环则属于家常便饭。但禽群之更新最好有隔离舍,使新进的禽群隔离检疫3~7d后合群;养殖场没有隔开的孤立禽群舍时,可将引进禽群饲养于另圈。隔离期间必须经常观察引进禽群的健康状况和采血测验抗体。
3.8 定期的科学合理有效的疫苗接种 家禽养殖场各类禽群应有一个科学、合理、适用的疫病免疫程序,免疫程序必须立足本场实际,根据本场动态抗体监测结果、周边疫情、国内疫情、本场技术水平,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适时修正更新且由专业兽医团队完成免疫,并定期监测完善。没有常规免疫计划的养禽场经常暴露于烈性传染病的侵袭,尤其是密集养殖区,禽流感严重威胁鸡、鸭、鹅、野鸡、鹌鹑、鸽子等禽类。
3.9 良好的养殖场设计与管理 不同日龄的禽群,最好分割一段距离有助于减少传染病的传播;不同品种的禽群应当严禁混养或在同一养殖场内饲养;养殖禽舍必须远离交通要道、农贸市场,养殖场周边应建立围墙,良好的功能化区域布局,根据资金和技术水平确立适度规模。
养殖场管理不佳会导致许多疾病出现。营养不良、过分拥挤、寄生虫感染、疫苗注射、气温变化、断喙、转群和圈舍肮脏都是造成应激的因子。应激会造成鸡只免疫力下降而易受病菌感染,冷应激造成雏鸡下痢和易染大肠杆菌症,不传染的疾病如氨气中毒也由饲养管理不良才产生的,潮湿的圈舍是大肠杆菌、球虫滋生的温床,潮湿的环境促使细菌大量繁殖,因此禽舍应保持干燥、保温防暑、通风透气、勤换垫料。许多养殖场的球虫、白痢、慢呼等多因管理不良而不易控制,禽舍及管理影响禽群对病原之抵抗力。家禽下痢、喘鸣、生长发育不良等,这些都不是单纯的疾病,而是由于过分拥挤、采食不足、水供应不够、饲料品质差、温度及通风不良所造成,单纯采用抗生素或药物不能解决问题,养殖场管理良好比用药物控制疾病重要得多。
4 禽病现状
4.1 家禽疾病防控形势 养禽单位多而密集,经营规模较大,养禽数量多,禽及其产品流通渠道多而繁频,活禽市场的存在和监管难度大,给禽病发生和流行造成有利条件。养禽生产经营主体多元化,扩大生产、外出引种,普遍忽视疫病检疫和防制工作。我国对疫病防控基础薄弱,技术储备不够,防疫、检疫网络系统及防控手段不健全、不完善,基层防疫机构建设简陋、不健全,人员队伍专业水平尚需提高。规模化饲养与散养并存,疫病防控难度大,难以有效防止交互传染。规模养禽场对饲养管理、环境卫生、消毒、防疫制度等存在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执行不严,不持久等弊端;过分依赖疫苗;大量从国外进口或走私的生物制品、疫苗等,因监管乏力而有可能成为新的生物炸弹;单纯追求高密度、大规模、大集约而成为疫病的大仓储和疫源库。
4.2 禽病种类多而复杂且传染病防控难度大 我国禽群传染病202种,寄生虫病23种,普通病14种,共239种。20世纪80年代新发生传染病15种,寄生虫病2种。其中禽传染病有:鸡传染性鼻炎、禽白色念珠菌病、EDS-76、鸡病毒性关节炎、禽大肠杆菌病。20世纪90年代以来,又新出现传染病10种,其中家禽传染病有禽流感、鸡传染性贫血、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J亚型淋巴白血病、鹅副黏病毒感染等。八十年代到现在,新传入的比较重大的鸡群传染病就有20多种,传染病中又以病毒性疫病严重,造成的损失最大。每年因禽病死亡率高达20%左右。患病禽种增多,家养禽、珍禽、观赏禽、野生禽鸟、候鸟等。
我国蛋鸡产蛋期死淘率20%~25%;美国、荷兰等发达国家蛋鸡产蛋期死淘率0.4%~0.6%;雏鸡育成期平均成活率92%~94%。发病非典型化、病原和病型出现新变化,如:ND非典型化发生;有学者分离MDV31株且出现超强毒株;禽白血病的新病型-ALV-J引起的白血病/血管瘤以及近年频发的变异性禽流感已成为影响我国蛋鸡业发展的重大疫病。
多病原共感染、继发感染、混合感染和出现复合症,使病情复杂化,诊防难度加大,发病和死亡率高。病毒与病毒、细菌与细菌、病毒与细菌、病毒或细菌与寄生虫、病原性与非传染性疾病混合感染呈多发态势,如新城疫与禽流感、新城疫与大肠杆菌、沙门菌病、慢性呼吸道病等,病原严重污染养禽场,饲养管理不良和有应激因素时,发病症状复杂,病情严重,诊治困难,损失巨大。
4.3 家禽呼吸道疾病突出,危害严重 禽呼吸道疾病已是养禽生产中危害最严重和最棘手的问题,饲料转化率低,肉禽增重慢,蛋禽产蛋率不高,用药成本加大。禽呼吸道疫病综合征是近些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属于多因素造成,如原发、继发和共感染引起的危害;饲养管理、环境因素和应激引起发病,是最被忽视的问题;饲养管理和环境差、饲料霉菌毒素、散发病和应激等多因素造成禽体免疫力低下;常见细菌性疾病病原的内源性感染和继发感染。
4.4 免疫抑制性疫病危害严重 主要且常见的免疫抑制病有:传染性囊病病毒(IBDV)、马立克病病毒(MDV)、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CAV)、禽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病病毒 (REV)、J亚型淋巴白血病(ALV-J)、呼肠弧病病毒(ARV)。此类疾病主要损害免疫器官和免疫系统,造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抑制,以及对其它疾病易感性增高。
4.5 细菌性疾病防治效果差 细菌性疾病的耐药菌株增多,危害加大。养禽场增多,规模大,污染严重,病原广泛存在,多种途径传播。饲养密度大,通风换气及环境卫生差,多种应激使鸡体抵抗力降低,导致发病;免疫抑制病的存在和危害导致抗感染无效;盲目、大量滥用抗菌药物导致耐药严重,如从田间分离的鸡毒支原体对链霉素耐药性提高1000倍,对泰乐菌素耐药性提高100倍,红霉素无治疗效果;有学者用113株雏鸭分离的大肠杆菌,对33种兽医临床常用抗生素药敏结果,显示最多耐药21种,以13耐、15、17、9、12为主,共占53%;亦有学者从24个省市规模化养鸡场分出300株大肠杆菌,用17种药物检测耐药性,结果所有菌株均出现耐药,呈多重耐药,甚至对17种药物全部耐药。
4.6 过度重视禽病而忽视食品安全 禽病防控的教学、科研、临床取得长足进步,推动了中国禽业的健康发展。但仍然时有大量不科学、不规范甚至滥用兽医资源的现象充斥养禽界,伪兽医伪专家遍及养殖各个环节,或养殖从业者自身修为不够而盲目扮演技术员角色,或种苗、饲料、兽药企业技术员行走于千家万场忽悠,过度使用疫苗、化学药品、抗生素等防控禽类疾病,或者在治疗期间不重视家禽福利、忽视休药期管理,毒素残留、药品残留、代谢残留,过度处置或转移病死家禽,导致严重的社会道义缺失,迫使养禽行业的公信力和为人类提供健康、安全、丰富的禽肉禽蛋产品饱受公众质疑。
4.7 营养代谢等非感染性疾病被忽视 受经济利益驱使,过度追求产蛋率、生长速度、料肉比、钱肉比,部分饲料厂、药厂、疫苗厂违规超范围添加药物或营养素,或禽场自行违规或不科学添加药物、营养素,或超剂量高频度使用疫苗,或对禽群实行高密度圈养或笼养,忽视福利养殖的要义,导致富营养性疾病多发,禽群亚健康状态问题突出,肉品蛋品口感风味极差;或者临床兽医只关注死淘率的把控,而忽视肉禽蛋禽生产性能与生产品质的提高。
(未完待续)
S854
:A
:1673-1085(2016)05-0046-05
2016-04-23
*通讯作者:张国红,绵阳国红动物医院院长、绵阳国创农牧有限公司首席兽医专家、绵阳国红兽药有限公司兽医总监,四川农业大学特聘副教授、中国中西兽医结合研究会西南分会副理事长兼病症防治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动物疫病防治研究和兽药产业战略管理研究;邮箱:zghong_03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