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例育雏乌骨鸡溃疡性肠炎的诊治

2016-03-27朱善亮,邱太和,刘永恒

家禽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乌骨鸡菌体肠炎

一例育雏乌骨鸡溃疡性肠炎的诊治

发病情况2016年3月中旬,淮安区一养殖户饲养的2200只育雏乌骨鸡突然发生以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排水样粪便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业主曾先后使用痢菌净、氟哌酸和磺胺噻唑钠等药物进行治疗,不但未见明显效果,而且发病鸡和病死鸡数量在不断增加,病情较重的还出现血便,共死亡317只,于是业主前来求诊。笔者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并结合实验室检验结果,确诊为溃疡性肠炎。现将该病例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临床症状急性死亡的病乌骨鸡无任何症状,肌肉丰满,嗉囊中还有饲料;病程稍长的乌骨鸡离群呆立,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甚至废绝,缩颈,眼半闭,排黑色或带血的水样稀粪便,有的粪便中还带有肠粘膜脱落组织,也有排淡红或黄绿色粪便,粪便恶臭,羽毛布满污秽,胸部肌肉消瘦,嗉囊中无饲料。

病理变化剖检病死的乌骨鸡,典型病变主要见于小肠和盲肠部。肠管管壁水肿增厚,粘膜面和浆膜面均有许多大小不等、陈旧的出血点和黄色、橙色出血灶,病变组织与周边组织界限明显。在盲肠部粘膜表面,有较大的溃疡灶呈枣核状或椭圆形;溃疡灶表面覆盖一层伪膜,呈灰黑色;溃疡灶边缘稍隆起,中央部位下陷。个别乌骨鸡有腹膜炎症状并伴有肠粘连。病程稍长的乌骨鸡,其肝脏边缘有淡白色、淡黄色条纹,以及面积不规则的淡黄色区域,个别乌骨鸡在肝脏可见针尖大小的黄白色坏死小病灶;脾脏出血、淤血、肿大,呈紫黑色。

实验室检验①压片镜检:无菌采集病死鸡肠粘膜及肝脏部位的坏死灶,用2张载玻片挤压病灶后,火焰固定,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杆状、两端钝圆、菌体平直、芽孢偏于菌体一端、能运动、周身有鞭毛的革兰氏阳性杆菌;②细菌分离培养:无菌采集病死鸡肝脏部位的坏死灶,划线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37℃培养24h,无细菌生长。无菌采集病死鸡肝脏部位的坏死灶,接种于色氨酸磷酸琼脂培养基,37℃培养24h,不见细菌生长。再将色氨酸磷酸培养基放入厌氧罐内,37℃培养,24h后长出白色、圆形、隆起、半透明的菌落。经涂片、染色和镜检,可见到与先前压片镜检所见的菌体形态相同的菌体;③生化试验:挑选典型菌落接种糖发酵管,能发酵葡萄糖、甘露醇、果糖、麦芽糖,产酸产气,不发酵乳糖、鼠李糖、山梨醇;④药敏试验:该菌对丁胺卡那、阿莫西林、链霉素高敏,对痢菌净、氟哌酸和磺胺类药物不敏感。

防治措施立即隔离发病鸡,迅速处理病死鸡。立即对发病鸡进行隔离饲养,对病死鸡按照无害化的要求进行焚烧、深埋,同时对饲养环境和受污染的场地及用具进行彻底消毒。

选用高敏药物,及时治疗。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对发病鸡群投服丁胺卡那霉素,每克丁胺卡那霉素兑水10kg,每天饮2次,连饮5d;同时用阿莫西林在饲料中按800kg饲料加入100g的剂量,连喂5d。对未发病的鸡群用丁胺卡那霉素按每克丁胺卡那霉素兑水7.5kg进行预防,每天饮2次,连饮3d。

搞好环境卫生,强化消毒灭源。定时清除舍内粪便、垫料,定期对养殖用具(如水槽、料槽等)进行清洗消毒,保持舍内地面干燥,对舍内外环境定期消毒。

规范饲养管理,及早做好预防。保证提供新鲜、营养全价的饲料和清洁的饮水,并保持舍内适宜的温度、湿度、密度及良好的通风,尽量减少不良刺激,定期开展驱虫和药物预防。

经采取上述措施48h后,病鸡精神转好,采食量增加,死亡明显减少,至第3d死亡基本停止,1周后痊愈。

小结溃疡性肠炎是一种急性细菌性传染病,病原为魏氏梭菌,该菌通常经粪便传播,在土壤中、垫料中及被污染的粪便中可长期存活,饲料霉变、通风不良、潮湿高温、过分拥挤、卫生条件差、球虫病或机体抵抗力降低等均是本病诱发因素。鸡场一旦发生本病,鸡舍就会被长期污染,不易控制和扑灭。因此,养殖户应高度重视该病的预防工作,有效避免诱发本病。

一旦发生疾病,应立即就诊治疗,并在治疗前进行药敏试验,以选择有效的高敏药物,避免盲目用药而延误病情。治疗时要用足剂量,治疗彻底,以防耐药菌株的产生。

(223226)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仇桥镇畜牧兽医服务站

朱善亮

(223200)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动物卫生监督所

邱太和,刘永恒

猜你喜欢

乌骨鸡菌体肠炎
菌体蛋白精养花鲢高产技术探析
禽坏死性肠炎和冠状病毒性肠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控
黑羽乌蒙乌骨鸡疾病发生规律及防制措施
4个贵州乌骨鸡群体遗传关系的微卫星标记分析
菌体蛋白水解液应用于谷氨酸发酵的研究
黄芩苷对一株产NDM-1大肠埃希菌体内外抗菌作用的研究
藏医治疗慢性肠炎
藏药六味肠炎灵治疗肠炎临床疗效观察
乌骨鸡林地养殖的技术探讨
鸡坏死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