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铃薯早疫病的诊断与防治

2016-02-07郭润婷王惟萍谢学文李宝聚

中国蔬菜 2016年11期
关键词:链格图版分生孢子

郭润婷王惟萍谢学文李宝聚*

(1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 100081;2北京市延庆县植物保护站,北京 102100)

马铃薯早疫病的诊断与防治

郭润婷1王惟萍2谢学文1李宝聚1*

(1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 100081;2北京市延庆县植物保护站,北京 102100)

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一百)

马铃薯栽培管理简单,种植范围广且经济效益高,在全世界得以广泛种植。我国马铃薯栽培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居世界首位,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山西、重庆、湖北、河北、云南、贵州和四川等地(何凯 等,2012)。我国自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后,对马铃薯的需求量逐渐增大,马铃薯成为仅次于小麦、水稻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但是近年来由于主产区多年连续种植,种薯品质差,施用氮肥量不足,造成马铃薯早疫病日趋严重。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除侵染马铃薯外,还可侵染番茄、茄子、烟草等多种作物(Boiteux & Reifschneider,1994)。该病多发生在马铃薯生长后期和贮藏期,降低品质,对产量影响很大,已逐渐成为限制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 田间发病症状

马铃薯早疫病是一种对马铃薯危害较为严重的病害,在田间主要为害植株叶片,茎秆和块茎也可感病(彩色图版1)。

1.1 叶片发病症状 发病初期植株下部叶片产生淡褐色至褐色、凹陷的小斑点(彩色图版2),边缘明显,常有黄色晕圈(彩色图版3)。病斑逐渐扩大成圆形、卵形或不规则形,具有清晰的同心轮纹(彩色图版4-a),大小为3~4 mm,湿度大时病斑上会形成黑褐色霉层(彩色图版4-b)。后期病斑在茎秆上逐渐向上蔓延,在叶片上不断扩展并相互连接,但受到叶脉限制会形成角形,边缘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形(彩色图版5),严重时病斑成片并有穿孔(彩色图版6)。病斑不断扩展,最终导致叶片褪绿、变黄、坏死和脱水。

1.2 茎秆发病症状 茎部病斑呈褐色,稍凹陷,以圆形和椭圆形为主(彩色图版7),后期病斑上形成黑色的同心轮纹,黄色晕圈明显,表面会产生黑色霉层(彩色图版8)。

1.3 块茎发病症状 当块茎受到病原菌侵染后,病斑呈暗褐色、凹陷、圆形或近圆形,皮下薯肉逐渐变为浅褐色海绵状,后期变褐最终干腐。贮藏后常被其他微生物侵染而腐烂,腐烂时呈黄色或浅黄色的水浸状。

2 病原菌

马铃薯早疫病的病原菌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真菌,为无性型真菌,其有性形态为子囊菌门真菌。目前国际上已报道可以侵染马铃薯的链格孢属真菌有15个种及其2个专化型。国内已报道的能引起马铃薯早疫病的病原菌有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侵染链格孢(Alternaria infectoria)、大孢链格孢(Alternaria macrospora)、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5种。其中茄链格孢(A. solani)为优势病原菌(Vander et al.,2004)。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菜病综合防治课题组对多年采集的马铃薯早疫病病样进行病原菌分离及鉴定,发现引起河北张家口市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马铃薯早疫病的病原菌为茄链格孢和链格孢。马铃薯早疫病是由这两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所致。这两种病原菌的田间发病症状很相似(Tiffany et al.,1998)。

2.1 茄链格孢显微形态及培养性状 茄链格孢是引起马铃薯早疫病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一种。分生孢子常单生,很少有2个成串,颜色为暗褐色,大小为(65.7~93.0)μm×(17.5~29.4)μm(彩色图版9),倒棍棒形,有7~12个横隔膜,3~7个纵隔膜,横隔膜处缢缩。顶端有细长的喙,呈丝状,一般与孢体等长或略长,颜色透明,与孢身有明显区别(Shahbazi & Sahebani,2011)。分生孢子梗单生或簇生,直或膝状弯曲,圆筒形,具1~7个隔膜,淡褐色或暗褐色,大小为(49.6~100.5)μm×(7.5~10.5)μm,不分枝或罕见分枝。成熟菌丝暗褐色,有隔膜并分枝(郑寰宇 等,2010)。

PDA上纯化后的病原菌在25 ℃培养5 d(天)后,菌落初期为灰白色,气生菌丝不发达,后期为灰色,并产生黄色素,菌落边缘颜色较浅,为棕黄色,菌落近圆形(彩色图版10),菌落背面为黄褐色或深黄褐色。

2.2 链格孢显微形态及培养性状 链格孢是引起马铃薯早疫病的主要腐生菌,随着栽培环境的不断变化,已逐渐转变为马铃薯早疫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分生孢子单生或短链生,表面光滑或具微刺,颜色为青黄褐色至淡褐色,大小为(22.5~40.0)μm×(8.0~13.5)μm(彩色图版11),形状为倒棍棒形、倒梨形或近椭圆形,有1~8个横隔膜,0~4个纵、斜隔膜,横隔膜处不缢缩或略缢缩,有的分生孢子有短喙,呈柱状或锥状,淡褐色,有的则没有。分生孢子梗单生或簇生,直或膝状弯曲,淡褐色至褐色,随着连续产孢作合轴式延伸,大小为(33.0~75.0)μm×(4.0~5.5)μm。

PDA上纯化后的病原菌在25 ℃培养5 d(天)后,菌落初期为灰色,气生菌丝较发达,后期为灰黑色,无黄色素渗入,菌落圆形或近圆形(彩色图版12),菌落背面为浅黑色或黑色。

3 发生规律

3.1 病害初侵染源及侵染循环 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主要以深褐色菌丝、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为翌年初侵染源。病原菌可在冰冻的土壤表层或地下存活数年,也可随马铃薯块茎或其他茄科作物传播并进行循环侵染。翌年在高湿和温度适宜条件下,病原菌萌发形成分生孢子,随种薯、风或雨水滴溅进行传播,从表皮、气孔或伤口侵入叶片,病原菌潜育期较短,3~5 d(天)后可形成典型病斑,经4~7 d(天)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3.2 病害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气候条件对马铃薯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影响较大,马铃薯早疫病为高温高湿型病害,温度在20~30 ℃、相对湿度80%以上有利于发病。病害流行与否取决于雨季来临的早晚和雨量的大小。

4 防治方法

目前在马铃薯实际生产过程中,抗病品种的选育并不理想,主要还是依靠化学防治,并结合必要的农业措施进行马铃薯早疫病的综合防治。

4.1 选育抗病品种 目前抗马铃薯早疫病的品种很少,尚未有高抗病品种。国内外已培育出中抗或低抗的马铃薯优良品种Katahdin、Diamond、晋薯14号、克新13号、陇薯6号等(范子耀 等,2013)。

4.2 农业防治

4.2.1 精选种薯 种薯在播前20 d(天)出库,出库后进行严格挑选。选择薯块完整、无冻伤、薯皮光滑、无病虫害、色泽鲜嫩的作种薯。剔除有裂痕、薯皮老化、芽眼突出、皮色暗淡的薯块。将精选好的种薯摊放在温暖向阳的室内,保持温度15 ℃左右,每隔3~5 d(天)翻动1次,10 d(天)左右萌芽后再精选1次,待芽变紫即可播种。

4.2.2 合理轮作 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可侵染多种茄科作物,露地及保护地种植应与非茄科作物(如禾本科)实行2~3 a(年)轮作,及时清理田园,减少病原菌基数。

4.2.3 加强田间管理 选择土壤肥沃的干燥田块种植,增施有机肥和氮、钾肥,减少磷肥,合理密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合理灌水,雨后及时排水,提高植株抗病能力。一旦发现病叶、病株,应及时清除,集中销毁或深埋,防止病原菌继续传播。

4.3 化学药剂防治 目前生产上防治马铃薯早疫病的主要措施是发病初期及时施药。可选用单剂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也可使用复配制剂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或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 000倍液,或18.7%烯酰·吡唑酯水分散粒剂500倍液对植株进行喷雾,每隔7 d(天)喷施1次,连喷2~3次,此外在生产中防治马铃薯早疫病时应特别注意减少高风险杀菌剂的施用次数,要施用作用方式不同的杀菌剂,交替轮换或混合施用不同药剂,以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马铃薯早疫病的发生与环境关系密切,田间防治应将化学防治和栽培管理有机结合,方能有效控制该病。

范子耀,王文桥,孟润杰,韩秀英,张小风,马志强.2013.马铃薯早疫病菌的鉴定及其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植物病理学报,43(1):69-74.

何凯,杨水英,黄振霖,青玲,孙现超,李振轮.2012.马铃薯早疫病菌的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中国蔬菜,(12):72-77.

郑寰宇,马力,左豫虎.2010.马铃薯早疫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条件的研究.植物保护,36(6):91-95.

Boiteux L S,Reifschneider F J.1994.Potato early blight caused by Alternaria alternata in Brazil.Plant Disease,78:101.

Shahbazi H,Sahebani N.2011.Effect of Alternaria solani exudates on resistant and susceptible potato cultivars from two different pathogen isolates.Plant Pathology Journal,27(1):14-19.

Tiffany L W,David R,Huff B J.1998.RAPD-PCR analysis of genetic variation among isolates of Alternaria solani and Alternaria alternata from potato and tomato.Mycologia,90(5):813-821.

Vander W,Korsten J E,Slippers L.2004.Genetic diversity among Alternaria solani isolates from potatoes in South Africa.Plant Disease,88(9):959-964.

· 蔬菜史话 ·

朝鲜蓟

朝鲜蓟为菊科菜蓟属中的栽培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法国百合、荷花百合,在法国也被称为“法国蓟”和“绿色宝塔”。可食用的花蕾被绿色叶状苞片包围,苞片和被称为“心脏”的花托为食用部分,叶柄经软化栽培后可煮食,味道清淡。

朝鲜蓟原产地中海沿岸,系由菜蓟演变而来。南欧及中亚细亚尚有野生种,2 000年前古希腊人和罗马人已经食用。公元1世纪时,一位希腊医生将朝鲜蓟载入希腊的中草药药典,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一直作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大约从公元800年,北非摩尔人开始种植朝鲜蓟。罗马帝国衰亡后,朝鲜蓟种植变得稀缺。文艺复兴时期,朝鲜蓟重新被大量种植。15世纪的意大利,从佛罗伦萨到那不勒斯,到处都在种植朝鲜蓟。公元1548年,英国开始种植朝鲜蓟,继而在法国、西班牙和荷兰等欧洲国家推广、种植,其后又逐步扩散到欧洲其他地区。后来,朝鲜蓟被法国和西班牙的探险家带到美洲。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100多年间,朝鲜蓟先后多次从英国、法国、荷兰和美国等欧美国家引入东南亚地区,然后经由朝鲜传入中国。据何铎1942年出版的《食用蔬菜学》一书载,原产英国的朝鲜蓟优良品种“精选大绿”首先在朝鲜和日本推广栽培,其后传入中国东北地区。“朝鲜蓟”一名即由原引进地名称而来。

朝鲜蓟在法国栽培较多,地中海沿岸国家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的朝鲜蓟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80%以上,中国上海、云南有少量栽培。

张德纯(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 100081)

郭润婷,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病原生物学,E-mail:13011218077@163.com

*通讯作者:李宝聚,研究员,专业方向:蔬菜病害综合防治研究,E-mail:libaoju@caas.cn

2016-10-03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项目(CAAS-ASTIP-IVFCAAS)

猜你喜欢

链格图版分生孢子
A New Record of Eritrichium (Boraginaceae) in China
基于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和中图版比较的教学设计研究
鸡 妈 妈
基于谓词逻辑的飞机线束工装图版设计
“二月兰叶斑病菌甘蓝链格孢生物学特性观察实验”的教学设计
梨黑斑链格孢菌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鉴定及毒素含量分析
浙贝母黑斑病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分子检测
暗色丝孢菌中国一新记录属
油松枯梢病菌分生孢子器诱导方法探索
中国月季上两株链格孢属真菌的分离鉴定及TeA毒素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