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创新路径
——以我国当代大学生网民群体为例

2016-02-06汪文娟周天瑛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网民大学生

汪文娟,周天瑛

(1. 湖北科技学院 音乐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5;2. 湖北科技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创新路径
——以我国当代大学生网民群体为例

汪文娟1,周天瑛2

(1. 湖北科技学院 音乐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5;2. 湖北科技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虚拟社会作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兴社会形态正在网络空间中逐步形成并存在。然而,目前网络虚拟社会的发展现状堪忧,存在诸多问题,传统的社会管理手段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和建设亟待加强和创新。首先在学术含义上对网络虚拟社会的概念加以解析,分析其当下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作者自身高校专职辅导员工作实际,针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网民群体,重点分析了其参与网络虚拟社会的主要特征,提出四点网络虚拟社会建设与管理措施,以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网络虚拟社会;现实社会;大学生网民;虚拟社会管理

当代世界,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网络技术改变了人类社会的传统生产生活习惯和方式。网络社会化趋势日渐明显,网民可以通过诸如“Facebook”、“Twitter”、“Instrang”、“QQ空间”、“微信朋友圈”、“论坛”、“贴吧”等网络平台十分方便的参与到网上虚拟社会。目前,国内外对这种新兴的社会形态尚无权威而统一的定义,国外学者使用较多的术语是“Cyber Society”、“Virtual Community”、“Virtual Society”等,以“Cyber Society”、“Virtual Community”等为关键词搜索则能搜集到这方面相当多的参考文献。本文综合引用有关学者观点,认为网络虚拟社会(Virtual Society)是指网民经由网络平台,在其中实施各种社会行为、进行社会交往、开展各种社会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具有“亚社会性质”的社会形态[1]。

网络虚拟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空间,它变革了人类旧有的生存状态和思维模式,形成了人类的虚拟生活方式,某种程度上也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形成了全新的社会组织形式[2]。在信息化时代,虚拟化成为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虚拟”一词是对这一新兴社会形态在技术层面的描述,但绝不代表虚幻或虚无,恰恰相反,网络虚拟社会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社会形态,它体现了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类及其相互之间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关系。

一、网络虚拟社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网络虚拟社会拓宽了人类社会生活空间,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一种崭新的景象,但是,网络虚拟社会并非是一个理想的“网上乐园”,由于网络虚拟社会的参与者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类,因此,这里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许多现实社会中常见的社会问题,同时衍生出一些现实社会中少见甚至是网络虚拟社会所独有的问题,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而许多传统的社会管理方法和经验并不完全适用于这一新兴社会形态,其发展现状并不容乐观[3]。目前虚拟社会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信息环境污染,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在网络信息时代,人们在充分享受网络技术带来的便捷的同时,各种有毒有害信息也得以快速生成和传播,并大有泛滥之势,产生了令人厌恶的信息公害,对现实社会环境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2)网络行为失范现象相当严重,影响现实社会稳定。在当今的网络虚拟社会中,网络行为失范现象比较普遍,部分网民或组织利用网络平台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组织网络赌博、传播邪教、宣扬暴力恐怖,在网络中动辄使用“人肉搜索”,随意曝光他人隐私,损毁他人名誉,甚至开展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活动,严重影响现实社会稳定。(3)网络诈骗犯罪日益猖獗,监管困难。网络诈骗犯罪一般属于经济犯罪行为,近期发生的“准大学生被电信诈骗致死案”在网络中引发轩然大波便是恶名昭著的网络电信诈骗典型事例。当前的网络诈骗犯罪表现出犯罪手法隐蔽、难以监控、侦破难度大但犯罪后果却较为严重等特点。(4)部分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沉溺于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脱节,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网络虚拟社会使得部分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高,甚至沉溺于网络而不能自拔,形成了所谓网瘾群体。网络成瘾主要包含网络游戏成瘾和网络关系成瘾两种,网络成瘾是否属于心理疾病,学界目前尚有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对青少年的学业以及身心健康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5)网络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考验政府应变能力。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人们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发起的群体性行为,短时间内使得网络或现实社会中的某个问题或现象成为关注度极高的热点问题。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现实社会与网络虚拟社会密切关联,其发展脉络既可能是从现实社会走向虚拟社会也有可能是从虚拟社会走向现实社会,如近期关注度极高的“青岛38元大虾事件”便是一起由现实社会中假日旅游纠纷演变进而引爆网络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有评论甚至认为该事件直接导致山东省数年耗费巨资打造的“好客山东”旅游品牌大打折扣。此类网络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高度考验政府应变能力,若不加以疏导,或者处置失当,则极有可能演变为线下现实社会中的群体性事件,对我国社会稳定产生新的挑战。(6)网络虚拟社会造就数字鸿沟。在信息时代,网络虚拟社会的形成,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一种崭新的景象,但新形态并没有全面惠及所有群体,反而产生了数字鸿沟。调查显示,不同群体之间产生数字鸿沟的最主要原因是互联网知识与应用技能的不同,非网民不上网的首要原因是不懂电脑或网络,比例达60.0%[4]。网络虚拟社会就像一个“筛子”,显著地加剧了社会分化与区隔状况,产生了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

二、我国当代大学生参与网络虚拟社会的特征分析

据我国教育部2016年7月6日公布的《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我国大陆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规模为2 625.30万人[5]。而按照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所采用的“过去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6周岁及以上中国居民”的网民定义[4],当代中国大学生毫无疑问是25岁以下青少年网民群体中最具青春活力、最富有代表力和参与度最高的网络虚拟社会公民,他们热衷上网并且具有较高的互联网信息利用能力。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青年群体队伍中的优秀代表,也是祖国未来的中流砥柱,正在接受高等教育,他们朝气蓬勃,思维活跃,勇于批判和创新实践,发挥着榜样引领的作用。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喜欢网上冲浪,对互联网信息的利用能力也明显高于其他网民群体。表1和表2参考汇总了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4]、《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6]、《2015年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7]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5]等文献的相关数据,其中,大学生网民规模指中国大陆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总数。从表1可以看出,截止2015年12月,中国大学生的互联网普及率约为我国网民总体水平的2倍,人均周上网时长比我国网民总体水平多出约3.1小时,可见大学生这一特殊网民群体在互联网普及率和人均周上网时长等关键指标上均大幅领先我国当前网民总体水平;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大学生网民群体在搜索引擎、网络新闻、各类交流沟通应用、网络游戏、网络购物等主要网络应用的使用频率也均显著高于我国网民总体水平。因此,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大学生网民是我国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的重要的代表性参与者。

表1 2015年中国大学生网民规模比较

表2 2014年中国大学生部分上网行为比较

大学生网民在网络空间这个特殊情境中,依靠他们良好的互联网信息利用能力,学习传承人类宝贵的文化知识和经验,快捷获取各类资讯,进行各种娱乐休闲,自由倾吐心声,互动交流思想情感。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虚拟空间里,现实世界中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均不再受时间空间距离限制,也无国界之分,不可避免的会发生激烈碰撞,这无疑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显著影响。除上文中介绍的网络虚拟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外,我国当代大学生参与网络虚拟社会还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大学生网民的网络虚拟社会参与度高、依赖性强,但网络安全防范意识较为薄弱

大学生网民的网络虚拟社会参与热情和网络依赖程度均高于网民总体水平。从网络虚拟社会参与度来看,大学生对网络虚拟社会中参与热情最高,乐于分享,愿意发表评论。从网络依赖程度来看,大学生也是整个青少年群体中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最强的。但由于大学生们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尚浅,思想认识偏向理想主义,对互联网安全问题缺乏深刻认识,警惕性不足,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普遍较为薄弱。

2.部分大学生网民沉溺于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严重脱节

从网络依赖程度来看,大学生也是整个青少年群体中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最强的。偏重网络娱乐类应用是大学生网民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少数学生过度使用网络,甚至沉溺于网络,他们可能在网络虚拟社会中挥斥方遒,一呼百应,但在现实社会中却处处碰壁,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严重脱节,沦为人们口中的“宅男”“宅女”。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讲,利用手机刷微博、微信朋友圈,查看QQ空间,回复论坛帖子,甚至于在中国人十分看重的传统节日等亲人团聚的重要时刻,依旧在低头摆弄手机,全然不顾亲情礼仪。在校期间不认真学习,游戏人生,不学习社交礼仪,导致的严重后果便是少部分同学毕业后不能积极主动融入现实社会,就业积极性不高或干脆不就业,甚至沦为“啃老”族。

三、创新我国当代大学生参与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途径

与现实社会相比,网络虚拟社会具有开放性、匿名性、高度自治等内在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对其进行有效管控存在较大难度。当代中国大学生作为青少年网民群体中最具青春活力、最富有代表力和参与度最高的网络虚拟社会公民,当是我国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的重要的代表性参与力量,如何引导他们在网络虚拟社会中自律、有序参与、保护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摆在高校学生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然而,我国目前的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存在可供借鉴的外部经验较少,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也不够完善,而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主体跟现实社会管理的主体一样,具有多样性,涉及行政、文化、教育、公安机关、电信管理机构等多个机构和单位,可谓任重而道远[8,9]。高校是我国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的前沿阵地,具有榜样和引领示范作用,针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网民群体参与网络虚拟社会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创新思路和措施。

1.对大学生网络行为采取特殊保护,促进其健康成长

据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5年12月底,我国网民总数为6.88亿人,其中30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规模达3.19亿人,占网民总体的54%,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其中,大学生网民约有2 600万[4]。

在大学生网民群体中,绝大部分人能够适度的安排时间、合理地使用互联网,通过互联网获取资讯、知识和技能,进行社交、娱乐和休闲等。但也有少数大学生过度使用网络,甚至沉溺于网络,出现了身心受到伤害和行为失范等现象。因此,要大力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特殊保护,促进其健康成长。具体而言,校园网络管理者应加强校园网络监控和管理,依靠设备和技术手段过滤不良网络内容,提供安全、清洁的上网环境;任课教师则需要精心备课,设计互动环节,增强课堂魅力,吸引学生回归课堂,同时加强考勤和课堂管理,避免学生逃课或到课但在课堂摆弄手机影响课业;学生工作者诸如班主任、辅导员等则需要实时了解学生思想和行为动态,对少部分过度使用网络的学生进行有效干预和疏导;大学生们自身也要加强自律,合理安排时间、文明而有目的、有节制的使用互联网,还可以依个人意愿成立互助守望小组,互相监督帮扶,防止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保护大学生不受网络伤害。

2.加强网络舆情引导,提高高校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和应对能力

在网络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通过互联网来表达日趋多元化的利益诉求。一些社会问题或现象甚至校园内的学习生活问题均可能引起当代大学生的关注和共鸣,网络传播扩散的便捷性会使得事件在短时间内引发大量围观和热议,成为网络热点和焦点,产生汹涌的网络舆情,此时若不加以疏导,任其自由发展,则有可能进一步引发高校群体性事件,破坏高校校园和谐与稳定。

新时期下,高校应十分重视并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应对。首先,高校应制定详细而周密的梯度网络舆情应急引导预案。可借鉴现实社会中相关应急管理预案,采用分级梯度管理办法,不同级别启用对应范围的力量参与到舆情应对中来。其次,需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收集和汇总分析,通过班干部、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以及网络管理人员实时收集可能会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有关舆情动态,强化网络舆情分析意识,对收集到的舆情信息要及时汇总和甄别分析,按照舆情应急引导预案有关步骤规定,结合有关网络舆情分析指标体系,预测其未来走向态势,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最后,网络舆情源于现实社会,问题的最终化解还得回到现实社会,因此,必须畅通民意表达渠道,用心倾听大学生诉求表达,及时化解矛盾。通过任课老师、班主任以及学生骨干等及时、准确地进行权威信息发布,合理及时进行网络舆情疏导,切忌生硬打压,把握舆论导向,从而保持校园的和谐稳定。

3.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监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高校学生工作者对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素质与能力

由于网络虚拟社会自身具有开放性、虚拟性和隐蔽性等特性,要对其进行全面而有效的监管本身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而我国大学生网民群体规模庞大,所涉及的相关网络平台不仅种类繁杂而且数量众多,网络实名制也尚未全面实施,以各高校现有的技术条件和监管人才队伍,要想对网络虚拟社会展开有效管理则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和困难。

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监管显然需要提高现有技术手段和水平,但监管人才队伍建设才是重点。因此,在国家层面设置网络警察岗位和各网络平台自身配备一定数量的网络管理人员基础之上,各高校必须适应新时期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工作的需要,建立一支有组织、高水平、懂法规、善沟通的网络监管人才队伍。这支网络监管队伍具体构成包括:(1)高校网络管理中心技术管理人员;(2)高校学生工作者如分管领导、辅导员和班主任;(3)各组成单位的网站管理员、微博/微信公众号管理员、公众邮箱管理员、工作QQ群管理员等;(4)宣传部门的网络审读员;(5)发动学生会等学生社团组织,组建一支由学生组成的业余网络协管队伍配合工作。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必须对这支监管人才队伍定期在思想、心理、技术、法规等不同层面开展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工作,提高其对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素质与能力,然后明确分工,协同工作。

4.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制度建设,促进高校网络虚拟社会管理规范化

网络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在网络空间的延伸和扩展,因此,这里并非法外之地,网络管理制度建设是促进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的首要因素,其核心内容是正确处理好网络平台、监管部门、管理对象之间的关系。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十分重视网络虚拟社会有关法规制度体系的建设[10],例如,美国参议院于1995年6月通过了《传播净化法案》,法国政府于2006年通过了《信息社会法案》,韩国政府于2001年颁布了《互联网内容过滤法令》,我国政府和业界人士也充分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在这一领域也相继制定了有关法律法规,但建设速度明显滞后于网络虚拟社会的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还很不完善,已无法适应新时期的网络虚拟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大学生对互联网有很强的依赖性,对网络虚拟社会中参与热情很高,也很敏感,必须加以引导和管理,使其适度有序参与。因此,为了适应新时期网络虚拟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需要,除在整个国家和社会层面加快有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培养配备高水平监管人才队伍、研发先进的网络监测管理设备和技术手段之外,各高校还必须结合自身区位特点,尽快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制度体系,例如,建立各单位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工作QQ群等信息发布平台的信息审核发布制度,网络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相关责任审查追究制度等,只有这一整套制度体系不断建设完善直到稳定运行,才能使高校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工作常态化、制度化,真正做到有据可依、规范化操作。

四、结语

网络虚拟社会已然成为人们的第二社会生活空间,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而当代中国大学生作为青少年网民群体中最具青春活力、最富有代表力和参与度最高的网络虚拟社会公民,是我国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的重要的代表性参与力量,因此,十分有必要探究网络虚拟社会涵义以及其当下存在的各种问题,分析当代大学生网民参与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的特征,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行为采取特殊保护,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监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相关管理制度建设等措施和途径,引导大学生网民有序参与网络虚拟社会,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1] 王薇,汤敏佳,杜骏飞.中国虚拟社会管理学术进展述评[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2):79~83,139.

[2]杨守建,郭开元.论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工作的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10,(11):39~43.

[3]谢俊贵.网上虚拟社会建设:必要与设想[J].社会科学研究,2010,(6):106~112.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EB/OL].(2016-01-22)[2016-08-20].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1/t20160122_53271.htm.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07-06)[2016-08-20].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508/t20150811_199589.html.

[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EB/OL].(2015-06-01)[2016-08-20].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qsnbg/201506/t20150603_52248.htm.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EB/OL].(2016-04-08)[2016-08-20].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sqbg/201604/t20160408_53518.htm.

[8]郑志平.虚拟社会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10(4):104~107.

[9]杨琳瑜. 加强和创新虚拟社会管理的路径选择[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2,(2):59~63.

[10]邢朝国, 郭星华. 网络立法与虚拟社会的法律治理[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3, 34(6):142~146.

2016-09-06

2095-4654(2016)11-0131-05

C912.69

A

猜你喜欢

网民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大学生之歌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新大学生之歌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微博舆论中网民信息互动的扩散模式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