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门神画对现代招贴设计的启示
2016-02-06马海元
马海元
(宿州学院 美术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中国门神画对现代招贴设计的启示
马海元
(宿州学院 美术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门神画艺术饱含中国文化底蕴与内涵,代表了人们朴素的审美心理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论题着重分析了门神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及艺术特点,在对此种传统工艺美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将此种艺术语言中的设计元素进行思考,挖掘其对于现代招贴设计的意义和应用价值,将其精髓部分得到新的应用,为现代招贴设计添砖加瓦。
中国门神画;艺术特征;现代招贴;启示
我国传统门神画饱含文化底蕴与内涵,其审美观念源于人们的生存体验,是对生活的态度和启示,饱含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若现代设计师能够将门神画的艺术语言、设计元素、文化内涵及表现手法,合理地运用到现代招贴设计中,不仅能够丰富设计语言,使作品的主题得到深化,更能使作品充满文化内涵和底蕴,引起情感共鸣,使人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得到情感的升华,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民族情感。
一、门神画的由来
门神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它的由来要从门说起;由于人类的发展进步,建造了简单的居住房屋,也便有了用于出入的门。门在人们的居住环境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是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和必经之路,亦是传说中阴阳交界处。[1]因此,人们针对门所创造门神画艺术,有着浓厚的民俗文化与内涵,与人们的生活劳作紧密结合,门神是道教以及民间群众对守门神灵的共同信仰,故每逢农历新年来临便在自家门上张贴,用以辟邪、卫家、助攻利、保平安与祈求吉祥等寓意。此画在先秦时代便以开始,人们对其敬而礼之,是在民间非常受欢迎的保护神。[2]它不仅满足人们辟邪祈福的心理需求,同时也起到对门面的装饰作用。
门神画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与劳作中,对社会文化的深刻认识与积累,加上自己的理解而创造出的一种美丽图像,我国很多伟大的艺术文化的创造者都是源自劳动人民,他们不断地创造着美好的未来与生活,使自身的精神世界与理想也得到满足与升华,同时也丰富了艺术的种类与表现能力。
二、门神画的艺术特征
从艺术文化的创造过程来分析,门神画的艺术审美是由普通劳动人民创造的,完全区别于“士大夫”审美特点的宫廷艺术文化,不同的审美趣味创造出不同形式与表现特征的传统艺术,门神画艺术文化一直在社会主体阶层劳动人民为情感基础的土壤中生长,一出土便具有鲜明的特性,暗含出数年来我国普通劳动人民对生命的珍视与崇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3]门神画的艺术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装饰性的构图
门神画的构图形式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分为均衡饱满式、对称平衡式和主次分明式三大类型。[4]均衡式构图通常是在多角度观察之后才将内容完整展现,此种构图方式一般为对称的、均衡的及完整的等特点。在一张纸大小的创作舞台上,将画面巧妙组合构图,达到既完整又圆满的视觉效果。如图1所示,为神仙“千手观音”门神画,构图上采用左右对称式的方式,形象上夸张变形,很好地表达了年画保平安的美好愿望。对称平衡式的构图是指将门神分开为左右两边,此种构图方式在门神画中较常见,画面人物通常为正面,姿态或站立、或手中托物、或与神兽为伴、或坐骑神兽之上,运用散点透视法布局画面,可多视角、多空间维度组合,高低错落,画面形式丰富而具有变化,此种运用二维平面来表达三维及多维空间的构图方式,极具表现力。如图2所示。主次分明的构图方式主要指将人物在画面中所占比例最大,突出的安排在画面中,而次要的陪衬物则在旁边,并占有较少的画面比例,大人物形象表现时其头部通常很大,如图2所示。
图1 “千手观音”门神画
图2 武将门神画
2.浓郁的色彩搭配
门神画所使用的色彩是我国最传统的色彩观念,即浓艳的、花花绿绿的色彩。[5]呈现出一种红红火火的喜庆与热闹感,代表着我国人民对色彩的审美特点。纵观众多门神画中,便可发现它们多数采用的是橙、黄、黑、蓝、红、绿、金等色彩,在红、黄、蓝色的基础上辅以黑色、白色、金色交替并组合运用,此种色彩搭配方法是相当科学、严谨与专业的。[6]
在具体的用法上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是在各个色块之间进行穿插搭配,运用较少的颜色,便于印刷,同时采用色彩的大小也要进行穿插交错,才会营造出灿烂、欢喜、红火的效果,也使得画面色彩丰富多变。如图3所示,在两色块之间的重叠部分运用的间色,使色彩与色彩之间产生过渡,富有变化,避免了单一与单调。其二是将冷色与暖色之间进行对比,
图3 文官门神画
由于民间的颜料均由药材制作完成,所以无论间隔时间多久都不会褪色与蛀虫,并且色泽依旧鲜艳如初,而且每种颜色都有自己的名称及分类,如他们将红紫色与黑色归为暖色,桃红色归为冷色,色彩的使用上配有口诀,即“暖靠冷,色不愣”。尽管色彩的纯度都极高,却铿锵有力、艳而不俗,尤其是用于节日张贴的门神画,为烘托喜庆气氛,采用红色为主要色彩,辅以黄色与绿色。如图3所示。其三是以色扶形,由于用线描绘的形状过细,影响了印刷的准确性,所以运用色彩填充之后便可支撑形体,也有“紫是骨头绿是筋”的用色口诀,指的是用紫绿二色填充形状来扶形,加之印刷之后的线条与色块并不完全重叠,此种不严谨的印刷结果反而能够呈现一种特殊的画面效果,富有设计感,也正是此种印与画交错重叠、无拘无束、对立又统一的色彩运用,使门神画的画面张弛有度,富有民间最原始、最传统的审美特色。[7]
传统门神画在色彩上的大胆运用,使色彩之间的对比强烈,色泽浓艳但不突兀,此种简单色彩搭配概括,已经称为门神画的视觉符号之一,对现代招贴设计的影响深远,对此种色彩搭配方式进行提炼与再设计,将会使作品符合设计要求的同时饱含传统色彩文化与审美内涵。
3.题材的概括性
我国人民的生活处处充满象征性特点,善于将自身的感受通过具有象征性特点的词语或者图像进行描绘与表达,或是生活中的情景,抑或是思维观念,均可以运用象征或暗喻手法来表达,这也是我国人民在语言文化方面的重要形式。[8]历经历史数百年的沉淀,许多艺术文化中的象征图形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联,故此,其才会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延绵不绝。
图4 秦叔宝将军门神画
门神画的艺术美是间接的、含蓄的,在门神画的创作过程中,首先绘制草图,后经由印刷师傅批量印制,随着此类间接的转化过程,门神画的色彩会有轻微变化,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旧,反而能够进一步加强了门神画的古旧美感,变得更加有艺术感。如图4所示,唐代著名武将秦叔宝将军,便将其形象概括为凤眼、厚唇、蒜鼻、顺鬓、面色红润,腰间佩戴弓与宝剑,加之简洁的形象与色彩搭配,无不表现出秦叔宝将军的英勇无畏形象。此种将所要表达题材进行高度概括的手法对于现代招贴设计也有着很重要的启迪作用,运用较少的艺术语言表达作品丰富的思想内容。
三、门神画对现代招贴设计的启示
门神画由图形、文字与色彩三者组成,紧密相扣不可分割,其真正的设计价值不在其表,而在于其深刻的民族艺术内涵中,亦是对于现代工业社会来讲有宝贵的文化价值,若能够将其深刻挖掘、总结得当,对现代招贴设计的创作必将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1.图形象征手法的启示
如前文中所讲述,象征手法也称为寓意手法,不仅在门神画艺术中很常用,乃至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也很常见,从象形文字开始,便已有此种表意手法,会将一些难以用语言进行描述的事物通过固定的图形或符号来实现。而且这些传统的图形与符号中,具有象征性特点的图形纹样占有相当大一部分。如蝙蝠象征福,鹤象征长寿、高雅和吉祥,石榴象征多子。除此之外,我国民间运用的最广的象征图形和符号还有“数字”,如九象征着无限,二象征着多,四个童子象征美满与多子多孙。画面中所出现的花、草、鱼、鸟代表的不仅仅是它们自己,同时还象征着美好的愿望和情感,此种以繁就简、以少代多的创作手法,使画面简练并有很多想象的空间,充满意境与趣味感。我们不难得出象征的创作手法是门神画艺术的灵魂和生命的结论,故此,在现代招贴设计中,我们应当传承此种创作手法,并根据现代人民的审美特征和情趣进行创新,使得招贴设计既保留其现代感,也深谙传统文化艺术魅力。如图5所示,用娃娃和鱼形象象征年年有余及幸福生活。
图5 “连年有余”娃娃门神画
2.文字谐音创作的启示
我国的文字包含音、形和义,存在着很多相同的读音但截然不同的写法,也代表着完全不同的涵义。门神画中许多图形要借助于文字的辅助才可以完整的表示特定意图,这与现代招贴设计的特征不尽相同。如民间喜欢在马槽上贴“疪马瘟”门神画,谐音于“弼马温”,这是最典型的运用谐音来表达意图,传递出词语背后的寓意,这种运用谐音来表达意图的手法,是门神画中常见的,可以使画面充满幽默感趣味性,将画面中若干毫无联系的文字连结起来,在完成读音需要的同时,加之汉字相近的字形与较大区别的读法,使作品更加丰富生动。现代招贴设计中如可将此种手法运用得当,亦可为作品增色许多,如图6所示,“鸡”谐音于“吉”。
图6 “大吉”门神画
3.色彩运用的启示
门神画色彩的运用如上文所述,充满着传统文化色彩,门神画用色上使用的“以色扶形”方式便是如今绘画中所讲的色彩冷暖与强弱的对比,为了突出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常常采用对比突兀的搭配方式,使得画面色彩既明亮又醒目。在门神画的色彩搭配中,审美的标准特别简单,最主要的目的是突出门神的形象,欣赏则放在次要位置。如红与黑二色,它们是传统的用于祭祀的色彩,红色使人联想到生与死,黑色宁静深远,二色搭配运用是门神画中最常见的形式。红与绿二色的搭配也较常见,如图7所示,设计形象简洁有力,与其背后的文化相辉映,看到便可感知到,此类色彩的运用方式在现代设计中也很可行,能够突出主题与所要表达内容。
图7 娃娃门神画
四、结语
论文对门神艺术的审美特点以及结构上与现代招贴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其在形式语言上与现代招贴的共性及应用价值。对于门神画艺术特征的研究与分析,绝不是对其形与色等外表的简单模仿,而是要针对门神画艺术所处的社会背景及审美文化进行挖掘,通过对我国人民传统审美心理的梳理,寻求更好的解决当今社会的审美问题。我国人民大众对传统门神画的需要不仅仅在于其审美趣味,而在于一种心理需要,一种长时期流传至今并约定俗成的情感与心理需求,是文化习俗上的自觉。我国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在其浸染下,我国人民对门、天、地的祭祀与崇敬已经渐渐称为民俗文化的重要部分,而民俗文化在现代广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时代,也日渐走向消亡。此种形势下,我们对门神画进行分析研究,不仅可以为现代招贴设计添砖加瓦,而且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有着深远的意义。
[1]王树村.中国门神画[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29.
[2] 王树村.中国民间门神艺术史话[M].天津:中国百花文艺,2008.36.
[3] 海军.视觉的诗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65.
[4] 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59.
[5] 徐晓庚.现代艺术设计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110.
[6] 林同华.中华美学大辞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182.
[7] 黄燕.朱仙镇、杨柳青、绵竹三地木版年画色彩特征比较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7.
[8] 王月洁.中国传统门神艺术形式平面设计中的应用[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2016-09-12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中国风俗油画的表现形式与艺术风格研究”(SK2015A332);宿州学院科研平台“宿州书画·灵璧石研究中心项目”(2014YKF22)
2095-4654(2016)11-0091-04
J2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