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及其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2016-02-06李朝霞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人际高中生初中生

李朝霞,龙 羽

(湖北科技学院 教育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及其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李朝霞,龙 羽

(湖北科技学院 教育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研究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方法:采用自我同一性客观性检测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660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各领域的发展状况:小学生和初中生的意识获得状态发展高于高中生;初中生的人际获得状态发展显著高于小学生和高中生;社会支持与同一性获得、同一性延缓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同一性扩散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同一性早闭无显著的相关。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社会支持

一、问题提出

“自我同一性”是精神分析学派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埃里克森将它解释为: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 是个体寻求内在分歧性和连续性的才能, 即对“我是谁”、“我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顺应社会”等问题的坚决而连接的认识[1]。

同一性状态模型是由玛西亚提出来的,这个模型操作化的解释了自我同一性,同时也是对埃里克森同一性理论最重要的解释。根据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中主要的两个维度:探索和承诺的高低,将同一性状态分为四种类型: (1)同一性获得:青少年经历了认真的探索和仔细思考的过程,已经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具有了自己的信念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并且做出了强烈的、积极的自我投入;(2)同一性延缓:青少年面临身份和自我选择的目标和方向输入的各种问题,探索了多种选择,不过尚未提出较高的特定投资目标、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等;(3)同一性早闭:青少年没有经历过一个清晰的探索,但在早期做过不自觉的或根据父母或权威人物所需的投入;(4)同一性扩散:青少年既没有仔细考虑或探寻过同一性各方面的问题, 同时也没有明确的投入[2]。

我们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近期与自我同一性发展有关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青少年期和成年早期。梅尔曼、阿切尔以12—24岁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发现同一性状态从较低到较高有显著性转变的年龄阶段是 21-22 岁,大多数的获得型和同一性延缓状态的青少年出现在 18 岁,并且年龄越大,扩散型和早闭型的青少年的人数就会越少[3]。崔光成等人发现[4],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在年级和性别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从大一到大三,女生表现为高——低——低的特点,男生则表现为高——低——高的特点,在这个阶段,同一性获得状态人数的增多为主要变化,扩散型和早闭型人数的减少幅度较小。

社会支持是个体所经历的一切社会关系对个体物质上和精神上所提供的帮助[5],被看成是决定心理应激和健康关系的重要中介因素之一。自我同一性直接影响个体和谐健康发展,而青少年是自我同一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查阅文献发现,国内对于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而对于自我同一性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更为鲜见。鉴于此,我们认为该研究是有一定意义的。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随机选取湖北咸宁市5-6年级小学生146名,初中生195名,高中生210名作为被试。发放问卷610份,回收551份,回收率90.33%。

(二)研究工具

1.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

本研究采用王树青等人修订的Adams等人在1986年编制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性测量问卷(第二版)”(the Extend Objective Measure of Ego Identity Status-2)来测量青少年的同一性状态[6]。修订后的问卷与原问卷具有一致的因素结构,均包括同一性获得、延缓、早闭、扩散四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有16个题目,共有64个条目,每个题目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均为6点计分。该问卷包括4个意识领域(职业、生活方式、政治和宗教)和4个人际关系领域(性别角色、友谊、娱乐和约会)。修订后总体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65~0.84之间,再测信度在0.56~0.64之间,说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Adams[7]在1986年制定了一个通过“划分点”来确定个体所属的同一性获得状态的规则。“划分点”的值是通过同一性各状态的平均值加上一个标准差得到的,并且通过三个规则来确定个体具体属于哪一同一性状态:(1)若个体在同一性各状态下的得分中,只有一个状态下的得分高于其“划分点”,那么该个体就单纯的属于该同一性状态;(2)如果个体在同一性各状态下的得分都低于各状态的“划分点”,那么该个体属于未分化的延缓状态;(3)如果个体得分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一性状态下的得分高于其对应的“划分点”,那么该个体正处于转换状态。同时,Adams等人通过研究发现,处于未分化的延缓状态的个体与单纯的延缓状态下的个体在各方面的表现上都很相似,因此该状态下的个体也属于处于同一性延缓状态;如果该个体处于转换状态,那么个体从较低的同一性状态向较高的同一性状态转变时,个体还是归属于较低的同一性状态。

2.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PSSS:Zimet[5]等人编制了具有广泛意义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该量表可以通过总分直观地反映个体内在所能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水平,即该量表反映的是个体所能领悟到的社会支持,也就是个体的主观支持,不包括那些实际存在但个体没有领悟到的社会支持。PSSS含有12个自评项目,每个项目采用1-7七级计分方式。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α 为0.88。

(三)数据的统计分析

采用SPSS21.0软件试用版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

(一)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状况

1.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各维度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1 自我同一性状态各维度的平均数及其标准差

2.意识领域同一性状态发展的人数分布

表2 意识领域四种同一性状态在不同学段上的人数分布情况

3.意识领域同一性状态发展在不同学段上的差异

意识领域的四种同一性状态在不同学段上的卡方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意识领域四种同一性状态在不同学段上的差异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意识领域在不同学段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意识获得和意识早闭状态上。为此,我们对意识获得和意识早闭进一步研究,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意识获得和意识早闭在小学、初中、高中的差异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小学生和高中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在意识获得状态人数上存在显著差异;小学生和初中生、小学生和高中生在意识早闭人数上存在显著差异。

4.人际领域同一性状态发展的人数分布

表5 人际领域四种同一性状态在不同学段上的人数分布情况

5.人际领域同一性状态发展在不同学段上的差异

人际领域四种状态在不同学段上的卡方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人际领域四种同一性状态在不同学段上的差异分析

从表6可以看出,人际领域中人际获得与人际扩散在不同学段上存在差异,对此进一步研究,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人际获得和人际扩散在小学、初中、高中上的差异分析

从表7可以看出,小学生和初中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在人际获得状态的人数比例存在显著差异;小学生和初中生在人际扩散上存在显著差异。

(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表8 社会支持与自我同一性的相关分析

从表8可以看出:

(1)社会支持与自我同一性总分呈显著的正相关;

(2)在意识领域,社会支持与意识获得和意识延缓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意识早闭和意识扩散不存在显著的相关;

(3)在人际关系领域,社会支持与人际获得和人际延缓呈显著的正相关,与人际扩散呈显著的负相关;

(4)从总体看,社会支持与总体获得、总体延缓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总体扩散呈显著的负相关。

四、讨论

(一)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

从总体的人数分布情况可以看出,不论是意识领域还是人际领域,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同一性延缓状态上的人数比例最多,都占了60%左右。这一结果说明了大部分青少年都处于同一性延缓的状态。这一结果与前人的结果一致。埃里克森指出[8],青少年期处于“心理延缓期”,即个体经过童年期之后,进入了“选择决策”阶段,他们开始思考人生,开始不再只是依靠父母或他人给自己规划,这个阶段的个体,开始不断的选择、尝试、再选择、再尝试,从而确定自己的目标、规划自己的道路。

从各领域同一性状态的发展趋势来看,在意识获得状态,小学生和初中生显著高于高中生。这可能与高中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有关,对于中国学生而言,高考无疑是最重要的考试,对高考的期望也转换成高中生的压力,所以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没有过多的精力去思考自我。在人际关系领域,初中生在人际获得上的发展显著高于小学生和高中生。这可能是因为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感到其重要性,而高中生面临着高考压力无暇顾及此事。但初中生随着对自我意识的强度和深度的不断增加,更加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关注自我在群体中的地位,关注人际关系。另外,该研究显示,从小学、初中到高中,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模式不稳定,例如在意识获得领域出现后退的现象,在人际领域也出现波动,我们认为是正常的,说明了青少年时期自我发展的曲折和起伏。

(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与社会支持的相关

将青少年自我同一性与社会支持做相关分析发现,二者呈显著相关,说明社会支持是影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总之,研究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及其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有利于了解青少年自我发展的特征及其社会支持的影响,为我们的家庭和学校教育提供指导。

[1] Schreurs B.NATO Research and Study Group 31“on Officer Selection” Survey[A]. In: Lescreve FJ, Arabian J, Bailey M, et al. Officer Selection[C]. Ottawa, Canada: St. Joseph Press,2001.45~51.

[2] Striker LJ, Rock DA. Assessing Leadership Potential with a Biographical Measure of Personality Trai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lection and Assessment, 1998, 6(3):164~184.

[3](苏)彼德罗夫斯基. 普通心理学[M].朱智贤,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125~126.

[4] 崔光成.性别,年级,人格特征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关系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0,(6):607~608.

[5] 汪向东,马弘.中国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

[6]王树青,张文新,纪林芹,等.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的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3):221~226.

[7]Thomas JL. Personality and motivational predictors of military leadership assess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rmy Reserve Officer Training Corps[J].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Section B: The Sciences & Engineering, 1999, 60(6B):3 022.

[8] E.H. 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孙名之,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016-09-11

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项目(2014B250)

2095-4654(2016)11-0101-04

G44

A

猜你喜欢

人际高中生初中生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谈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搞好人际『弱』关系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民生新闻采访中的人际互动心理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