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迪总统就职演说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2016-02-06董莹莹
董莹莹
(郑州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肯尼迪总统就职演说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董莹莹
(郑州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肯尼迪总统的就职演说历来被称为政治语篇中的经典之作。演说中的语言不再是单纯的叙述工具,而是承载着言语者内在的意识形态与外在的权势关系的复杂体。作为一种有效的语篇分析方法,批评性话语分析为揭示语言、意识与权力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可能。以肯尼迪总统的就职演说为语料,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分别从词汇选择,及物性、语气以及情态四个层面,探究肯尼迪总统是如何通过语言阐明政见,鼓动群众的。
肯尼迪总统就职演说;批评性话语分析;意识形态
作为美国第35届总统,肯尼迪在内政和外交上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才华。在短暂的执政期间,他为捍卫美国的霸主地位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于1961年发表的就职演说诏示着他明确的政治目标,为此后轰轰烈烈的政治实践吹响了号角。作为政治演说的典范,肯尼迪的这篇就职演说短小精悍,布局合理,逻辑分明。借助批评话语性分析方法,本文试图将此政治语篇划分成不同的语言层次,来全面揭示语言与意识形态之间的隐性关系,从而实现批评性阅读。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阐释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批评语篇分析方法。R. Fowler, Hodge, Kress等人首次在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中首次提出此语言学方法,用于表达语言的意义潜势,揭示言语者的意识形态[1]。此外,Fairclough(1995)作为英国著名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者,在其语言学著作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中提出三维分析方法:对语篇中句法结构特征的描述(description)为第一个维度;对语篇与交际过程的阐释(interpretation)为第二个维度;对交际过程与社会语境之间关系的解释(explanation)为第三个维度[2]。其中,前者认为批评语言学的方法论建立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上考察生活和社会历史背景对语篇生成、传播和接受的影响[3]。后者则从社会符号学的视角,揭示语言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从而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总的来说,公众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要回归到对韩礼德的三个元语言功能的考察上,即说话者使用语言描述经验世界的概念功能,运用语言建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人际功能,将语言片段连接成统一整体的语篇功能[4]。以上述元语言功能为框架,语言学家分别从词汇选择、及物性、语气、情态四个方面,对特定的语料进行批评性分析以揭示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与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本文参照这种分析模式,试图对肯尼迪总统的就职演说进行全面具体的探究。
二、肯尼迪总统就职演讲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作为政坛享誉盛名的人物,肯尼迪于国会山门前对2 000多名选民发表热情洋溢的就职宣言,赢来阵阵掌声。如此高涨的民族情绪蕴育于其煽动性的言辞中,体现在词汇选择与句子构造各个层次上。词汇作为最小的语篇单位,传达出言语者对语言把握的精准性,使简短的语言单位发挥出惊人的说服力量。在此基础上,句子表达中体现的及物性、语气与情态则从更高层次上诠释了演说者的意图:阐明政治纲领,解决美国面临的经济危机与民权运动的坚定信念,正确处理美国与苏联,新兴的拉非亚国家之间的不同关系,从而呼吁两党加强合作,为美国的强盛,世界的和平,共同奋进。
(一)词汇选择
由于对经验世界的看法不同,演说者在词汇的使用上会显示出差异性,展现出不同的心理认知与社会情感。从语篇的分类系统来看,肯尼迪首先对人称代词,名词化与反义词做出精准的选择,然后进行准确定位,最后形成布局合理,逻辑严密的语篇。
1.人称代词的使用
人称代词主要用于表明演说者对所陈述事件的态度,为言语双方设置一定的心理距离。英语语篇中共存在三种人称代词:第一人称(we, us,I, my);第二人称(you, your)与第三人称 (they, them, their, he, she, it)。 其中第一人称用于拉近说话双方的距离,利于个人意识转化为公众意识;第二人称则用于实现演说者与听众之间的互动;第三人称属于演说者攻击或支持的第三方,传达出以说话者为主,听众为辅的主观情感。在肯尼迪的就职演说中,人称代词的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人称代词分布表
从表1可以看出,第一人称占据全部人称代词的极大比例,尤其是第一人称复数。文中,肯尼迪多次运用第一人称复数 “we”,分别代表他和美国政府、美国民众以及老盟友。尽管几次使用的“we”所指称的双方关系不同,但它们却在潜移默化中传达出共同的主题——“合作—团结”。在第一层指称美国政府与美国民众上,肯尼迪代表美国政府,将新一届的政治纲领传达给民众,并通过 “we”的亲切说法,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与意识形态强加给美国民众。其次,在有着共同的文化和精神渊源的盟友层上,肯尼迪指出双方只有真诚相待,才能在合作事业中无往不胜。这表明肯尼迪的就职演说不只是面对美国民众,美国政府,更是面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新兴的亚非国家以及拉丁美洲的盟友国的。此外,第一人称单数出现的次数尽管不多,却因处于首尾重要位置,而具有主导作用,如:
(1)For I have sworn before you, and almighty God, the same oath our forbears prescribed nearly a century and three quarters ago[5].
(2)I do not shrink from this responsibility, I welcome it.
在这两句中,肯尼迪使用第一人称 “I”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在(1)句中,他在公众面前宣读祖先在170多年拟定的庄重誓言,表明其像革命先辈一样享受上帝的恩赐,为美利坚民族的繁荣强盛奉献终生的真诚与决心。在(2)句中,他运用简短小句,表明其勇敢面对国内外严峻形势考验的坚定信念与乐观态度。最后,第二人称 “you”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因其能够传达出演说者对听众的态度与期许。肯尼迪的就职演说中第二人称主要集中在其经典名句上,如下句:
(3) Oh, my fellow Americans, ask not what your count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以上句子中,第二人称代词 “you” 和“your”分别出现两次,用于阐释肯尼迪对美国民众的期许,激励人们为国家的强盛贡献自己的力量,而非向国家索取。如今,这句经典更是具备了世界意义,它不再局限于美国的爱国主义与奉献精神,更是对世界各国人民的一种敦促。
2.反义词组的使用
在普通语篇中,反义词组的出现通常用于衔接词汇,连贯语篇。而在政治语篇中,反义词的使用则主要阐明演说者对待反义双方的不同态度,承载着一定的意识形态。在肯尼迪的就职演说中,大量的反义词组贯穿全文,明确地表明了肯尼迪对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同盟国与敌对国的区别性对待。如在下面各句中,不同层次的反义词组使用情况如下:
(4) Let every nation know weather it wishes us well or ill, that we shall pay any price, bear any burden, meet any hardship, support any friend, oppose any foe, to assure the survival and success of liberty.
(5) Oh, my fellow Americans, ask not what your count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在以上四个对照句式中,肯尼迪分别使用 “well/ill”, “support/oppose”, “friend/foe”, “ask not/ask”多组反义词,不仅实现了词汇层次的衔接,更体现其鲜明的政治立场。如在(4)句中,肯尼迪通过三对反义词组传达出两层含义:第一,他要让每个国家都知道,无论是繁荣或是衰败,美国人民都将为自由发展而奋进全力;第二,面对不同的阵营,美国政府的立场是坚定的,即支持一切朋友,反对一切敌人。从深层来看,肯尼迪借助演说鼓舞民众志气,不要为当前的国家危难所挫败,要秉承先驱们的开拓精神,为民族的自由强盛不懈努力。(5)句可谓是肯尼迪的经典名句,常被用来教诲人民为国家奉献自己。肯尼迪总统借此呼吁人们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句子虽短,却因反义词组的设置而具有强大的说服力,鼓舞人心。
(二)及物性分析
及物性属于语义系统,其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过程,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6]。肯尼迪在其就职演说中,对不同的及物过程进行选择性使用,体现其特定的意识形态与政治观点。其中,体现物质过程的共25处,心理过程18处,言语过程7处,关系过程、存在过程与行为过程各一处。因此,根据各过程出现频率的高低,本文仅对占据多数的前两种及物性过程进行详尽分析,以期揭示语言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
1.物质过程
物质过程是公众语篇中最常见的动态言语过程,主要运用实意动词阐释行为者的社会活动。在肯尼迪总统的就职演说中,物质过程所占比例最大,为其阐释政治纲领提供了具体事例,易于说服群众支持其政治观点。如下:
(6) The torch has been passed to a new generation of Americans, born in this country tempered by war, disciplined by a hard and bitter peace, pound of our ancient heritage and unwilling to witness, or permit...
(7) We shall pay any price, bear any burden, meet any hardship, support any friend and oppose any foe.
以上物质过程均由明显的动词标志来体现,暗含不同的意义。首先,在(6)句中, “passed”一词采用被动时态,省略了“动作者”,突出了“动作目标”“torch”,将抽象的美国民族精神的传递过程具体化。紧接着, “tempered”, “disciplined”, “pound”几个动词尾随着 “born”一词相继出现,充分展现出新一代美国人所处的特殊社会背景以及所经受的社会历练。然而,这种困苦的社会情境根本无法阻碍美国人前进的步伐,因为美国百年来就是在这困境中诞生并成长起来的。因此,肯尼迪借助此物质过程鼓舞人们的斗志,同时表明身为新一代美国人中的一员,其有足够的能力带领民众共同应对困难。其次,在(7)句中,演说者运用两对动词词组 “pay any price, bear any burden” “support any friend, oppose any foe”, 用词简练,铿锵有力。前一对动词词组用于表明美利坚民族承担一切,应对一切为美国的自由发展而战的坚定决心。后一个动词词组则体现出肯尼迪分明的政治立场,反对一切敌人与支持一切朋友。因而,从这种意义上来看,物质过程代表着肯尼迪言辞背后的动作性过程,使所描述的对象极具真实性。
2.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通常用来描述演说者的心理活动,如感觉、认知、意志与情感等。感知者(sensor)与现象(phenomenon)两部分由心理词汇 “hope, believe, want”等连接,共同构成心理过程。在肯尼迪总统的就职演说中,总共有18处心理过程,居于全部及物过程的第二位, 因而具有重大意义。如下:
(8) We shall always hope to find them strongly supporting their own freedom, and to remember that in the past, those who foolishly sought power by riding the back of the tiger ended up inside.
(9) Let all our neighbors know that we shall join with them to oppose aggression or subversion anywhere ill the Americans.
上述两个小句中,肯尼迪代表美国政府,通过 “hope”, “know” 等心理词汇,表明对新兴国家与弱小国家的关怀的情感。尽管这两个心理过程与新兴小国构建盟友关系的共同心理大致相吻合,但却各有侧重。在第一句中,肯尼迪运用委婉含蓄的笔触不直接表达出希望新兴国家站到资本主义阵营中的内在意愿,而是采用反面教材,告诫他们投入到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中就如同跳入虎口。因而,我们说演说者的契机实际上与其心理是完全契合的,即希望拉非亚新兴国家能够聚集在美国为代表的强国门下,集聚资本主义力量,捍卫其世界霸主地位。在第二句中,肯尼迪指出美国将加入到美洲的大团体中,为抵抗外来的压迫与侵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个心理过程体现出美国自诩为美洲的一员,应相应地为维护美洲自由做出努力的内在动机。这种运用心理战术的表达十分具有煽动力,易使第三方的新兴国家受众在无意识中认同美国的这种说法,而将其当做可信赖的合作伙伴。
(三)语气分析
语气由动词体现,根据不同的言语功能,语气可分为四种:提供信息的陈述语气,提出疑惑的疑问语气,要求命令的祈使语气,与抒发情感的感叹语气。在此基础上,四种句式相应而生,如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肯尼迪在其就职演说中,对四种句式做出合理的安排,以期实现不同的表意功能。本文选取几处典型的句子,展示其在表达演说者意识形态的功能意义。
(10) We dare not tempt them with weakness, for only when our arms are sufficient beyond, doubt, can we be certain beyond doubt, that they will never be employed.
(11) Let both sides, for the first time, formulate serious and precise proposals, for the inspection and control of arms, and bring the absolute power to destroy other nations under the absolute control of all nations.
以上实例分别包括两种句式。其中,前一个句子属于陈述句,用于表明美国目前的军事实力不足以和敌国对抗的现状。由此,他暗示美国当局与敌国之间的抗衡不会排除使用武力的可能,而只有当具有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时,才能保证不会使用武力维护世界和平。从而,肯尼迪间接呼吁美国民众保持军事警惕性,与敌对国家做持久战斗。接下来,在(11)句中,演说者使用祈使语气提出委婉的要求,提议双方首次为军事检查和军事制约制订出明确的方案,使这股毁灭性的力量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此处,肯尼迪对外的政治主张通过这个提议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即希望双方在自持武力装备的基础上,发展相互协作,相互制约的伙伴关系,以求在战乱之中谋求和平。
(四)情态分析
情态系统体现语言人际功能,可以用来表达作者对事物所持的态度和看法以体现其权威支配性和霸权的权势关系[4]。韩礼德在系统功能理论的基础上,将情态系统划分为情态和意态两部分进行研究:情态着重于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与频率,而意态则侧重于说话者应承担的义务与主观倾向。情态动词又可分为高、中。低三种值量。肯尼迪的就职文本中不乏各种各样的情态助动词,大致使用情况如表2。
表2 情态助动词分布表
由表2可知,低值量的情态助动词(can, can’t)所占的比例最大,中值量的情态助动词位居第二,而高值量的情态助动词所占的比例最小。
此外,这些情态助动词大都属于意态分析的范畴,因几乎所有的助动词都用来表达一种义务,意愿。这样的安排充分体现出肯尼迪作为人民领导者与政府管理者的亲和力。首先,演说者多次运用“can” 与 “can not”两个低值量的情态动词,将命令的外在强制力弱化,从而能为民众所接受。这种效果尤其体现在本文本中的两个短小精悍的小句中:(1)United, there is little we cannot do, in a host of cooperative ventures. Divided there is little we can do, for we dare not meet a powerful challenge at odds and split us asunder. (2) My fellow Americans, 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在(1)中,肯尼迪运用以上两个意义相反的情态助动词构成对照结构,使语义连贯,内容衔接,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同时, “cannot”与 “little”连用,构成双重否定,增强了肯定的意味,而 “little” 与“can”连用,一否一肯,体现出一种软弱无力。在这一张一弛中,美国民众与友邦民众能够根据各自的能力,做出符合演说者意愿的选择。而在第二句中,肯尼迪同样做了巧妙的处理,以 “can”为中心轴,来回互换“you” 与“your country”的位置,使人们在两种情境中互换角色,最终否定前者,而肯定后者。同时, “can”一词强调民众对国家的奉献并非强制性的,而是做到量力而行即可。此外,“shall, will,dare”三词虽然同属于中值量情态助动词,却在表达情感上略有不同。 “shall”主要用于突显肯尼迪对美国民众、同盟国家承诺的坚定性以及帮助弱小国家摆脱贫困的政治决心。而“will”所表达的意愿稍弱于 “shall”, 具有明显的个人主观倾向。“will”一词所表达的意志性仍具有缓和的空间,而非一种绝对化的强烈意志。最后,高值量情态动词 “must”尽管只出现了一次,却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对肯尼迪总统与民众的身份地位做了很好的区分,彰显出肯尼迪作为总统的权威,也使读者明晰政治演讲中演说者与听众的不同角色。
三、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借助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方法,对肯尼迪就职演说语篇的词汇选择、及物性、语气、情态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在词汇选择方面,肯尼迪对人称代词、动词名词化与反义词组精心挑选后,将其分别置于合适的位置:第一人称的使用利于演说者拉近其与听众的心理距离;反义词的使用不仅使句子内部之间衔接连贯,而且彰显出句外演说者支持拉非亚盟友国,反对敌国苏联的政治立场。其次,在及物性方面,物质过程体现出美国人民面临的国内外严峻形势的真实性;心理过程体现出美国政府愿与拉非亚国家建立新型的伙伴关系,以及谋求和平发展的内在意愿。紧接着,在语气方面,大量陈述句式为听众罗列出各种客观事实,留给他们自由判断的余地;而祈使句式的运用则对听众提出明确的建议和要求,以呼吁他们为捍卫国家地位做出积极贡献。最后,在情态方面,不同的情态动词充分展现肯尼迪对不同层次对象的不同期许。总体来看,肯尼迪总统巧妙地使用语言,达到了阐明政治立场,鼓动群众的目的。因而,读者可以在批评话语分析的框架下,实现批判性地阅读,揭示出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然而,本文在从情态系统分析肯尼迪就职演说中的人际意义上不够清晰透彻,依然有待进一步阅读大量资料,加以完善。
[1] Fairclough,N.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 New York:Longman,1995.
[2] Fowler,R.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A]. In the Linguostics Encyclopedia[C]. London: Routlegdge,1991.
[3] 胡壮麟.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 辛斌. 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5] 戴炜栋,高军. 批评语篇分析:理论和实例分析[J]. 外国语,2002,(6).
[6] 廖益清. 社会性别的批判话语分析述评[J]. 外语教学,2008,29(5).
2016-09-03
2095-4654(2016)11-0051-05
H0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