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在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6-02-06刘艳波
刘艳波
临床路径在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刘艳波
目的 探讨不稳定心绞痛介入治疗护理使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的88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分别使用常规护理和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对比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便秘情况和满意度。结果 经过护理,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患者便秘情况比对照组少,实验组的满意度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中使用临床护理路径对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具有非常好的促进效果,患者的住院时间短,症状改善明显,满意度高。
临床路径;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护理要求越来越严格[1]。医院为了满足患者的需求,也在对护理模式进行改革,临床护理路径就是经传统护理模式改革而来[2]。此次我院就该种护理模式应用于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的护理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现进行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8月~2013年10月我院对8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男性患者有49例,女性患者有39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88岁,平均(64.3±5.2)岁,平均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的一般性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为患者提供饮食护理和用药护理,对治疗时间和方案没有进行规划。
实验组患者应用临床路径护理,内容如下:
(1)入院时。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如有必要,可先给予患者硝酸甘油、心电监护监察以及吸氧治疗。
(2)住院第1 d: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护理,以及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告知患者进行检查的目的、需要注意问题以及如何做好配合治疗,引导患者顺利进行术前各项检查,并遵医嘱给予患者抗凝药物治疗。
(3)住院第2~4 d:由患者佩戴腕带标识,于左上肢做针穿刺,并引导患者自行练习床上大小便。观察患者的穿刺部位是否出现渗血、出血,以及患者末梢循环情况,叮嘱患者多饮水,应将饮水量控制在3 000 ml左右,多饮水有利于患者顺利排尿,有利于患者将体内药液毒素排出。
(4)住院第3~5 d(术后第1 d):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并对患者末梢循环以及渗血情况进行观察。
(5)住院第4~6 d(术后2 d):对患者穿刺部位情况以及有无心绞痛发作情况进行观察,在医护人员引导下患者可正常活动。
(6)住院第5~7 d(术后第3 d):医护人员给予患者生活护理以及心理护理,并给予患者必要的出院指导,告知患者相关的冠心病预防治疗知识;
(7)住院第6~9 d(出院日):给予患者必要的出院指导,叮嘱患者需要事项以及定期到院接受复诊,在身体允许情况下可适当运动,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3-4]。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便秘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采用调查问卷评分方法对护理满意度进行判断评价:总评分超过95%,为满意;总评分为60%~90%,为一般满意;总评分<60%,为不满意[5]。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便秘发生率及满意率分别为(7.23±1.72)d、6.1%、(98.89±1.21)%,对照组分别为(23.53±1.68)d、24.7%、(72.63±2.67)%。实验组各项护理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路径护理是新型护理模式,对患者提供了规范、科学的护理方案,提升护理效率,促进患者的康复[6]。临床护理路径对护理工作进行了规范,按照计划好的时间提供相应的护理,为患者的诊断、治疗、护理、检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制定了详细的护理内容,形成了良好的监测标准,让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定时定量护理,可以确保护理的高水平高质量,使护理工作有序开展,提升质量[7]。同时,在护理时,为患者提供相应的宣教,让患者了解疾病知识,积极主动的参与治疗过程,配合治疗和护理。护理人员能够更好的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对患者的负面情绪进行疏导[8]。
此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患者便秘情况比对照组少,实验组的满意度比对照组高,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使用护理路径模式可以有效的提升患者的护理质量和临床护理满意度。
优秀的护理模式应该以人为本,尊重患者,满足患者的需求,提升护理的质量,临床路径护理模式使用科学的护理方式,有计划的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避免了临床护理纠纷的发生,提升了护理效果,节约了护理时间,患者能更快出院,减轻了住院负担。
[1] 蔡玉鸣,王小梅.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心理护理[J]. 中国医学创新,2012,9(19):50-51.
[2] 张瑞英.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心理护理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9):70-71.
[3] 黄强,李艳萍,王艳秋. 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性治疗知识需求及健康教育[J]. 中国医学创新,2010,7(9):116.
[4] 胡荣红,叶佩军. 心理护理在非急诊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 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0):91-92.
[5] 陈雪丽. 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控制与护理干预[J]. 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1):100-101.
[6] 尹芳. 临床护理路径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应用效果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2):114-115.
[7] 蔡建蓉,容峰. 临床护理路径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4):82-83.
[8] 金红妍. 临床护理路径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保健营养,2012,22(8):2716.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Clinical Pathway in Nursing Care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LIU Yanbo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Ranghulu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of Daqing City,Daqing Heilongjiang 16371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Methods 88 cases of unstable angina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analyzed. Routine nursing care and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were used to compare the duration of hospitalization,the situation of constipation and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Results After nursing,th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tim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patients with constipation were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result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in 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angina patients with interventional therapy has a very good effect,the patient's hospitalization time is short,the symptoms improved significantly,has the high degree of satisfaction.
Clinical pathway,Unstable angina pectoris,Interventional therapy
R473.6
A
1674-9316(2016)17-0242-02
10.3969/j.issn.1674-9316.2016.17.162
大庆市让胡路区人民医院内科,黑龙江 大庆 163712